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世界文化起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在人才培養中融入石油企業文化,實現全程對接與融通
構建融入石油企業文化、覆蓋全學程的人才培養系統,形成支撐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以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為內核的石油企業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對石油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有著極大的引領作用。以人才培養方案為載體,以教學環節為依托,融入石油企業文化,實現校企文化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的對接與融通。通過開設《石油企業文化》課程等形式,有意識地將石油企業的企業精神、經營理念、價值觀念等,滲透到教學內容和就業與創業的指導中,將石油企業真實職業崗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融入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將“三老四嚴”、“四個一樣”、“五項要求”和“崗位責任制”等富有石油企業特色的管理方法引入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以社會化、企業化、開放性的方式引入企業文化,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得到石油企業文化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校企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實現“五進五共”,即企業設備進學校,共建基地;企業人員進學校,共組團隊;企業標準進學校,共建課程;企業管理進學校,共管教學;企業文化進學校,共育人才,從而形成校企合作共贏的長效機制。
二、在校園文化各層面融入石油企業文化,實現全面對接與融通
①以企業文化為主導。在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過程中,常常以企業和企業文化的正向作用為主,以校園 文化向企業文化反向作用為輔。
②以精神文化為重點。高職院校在努力挖掘學校歷史文化資源,傳承辦學傳統,突出辦學理念,積極培育和大力弘揚學院精神的同時,更 要加強與企業和市場的銜接,借鑒和吸納包括企業價值觀、企業精神、戰略目標、經營理念的精神文化。
③以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為抓手。高職 院校在學生管理模式上不能只偏重于對學生進行書齋式的“硬管理”,必須注意汲取優秀企業的管理經驗和文化內容,強化諸如誠信、守紀、敬業、團結等與企業文 化有密切關聯的教育內容,特別注意培養與企業員工相同的行為規范。
④以物質文化為基礎。高職院校在建設物質層次的校園文化是應處處突出“職”的特點,呈現出明顯的企業文化色彩。時刻提醒學校要以加強與企業聯系 為辦學方針,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校就為企業培養什么樣的人才,讓學生感到耳目一新,信心倍增。
⑤以實踐教學為橋梁。高職院校要將職業精神和企業文化的教育融入實踐教學環節,從而讓學生在就業時贏得主動。
三、在隊伍建設中融入石油企業文化,實現全員對接與融通
我于xxxx年x月x日成為公司的試用員工,目前從事我司燃煤采制化工作。在這期間,公司組織各相關專業專工對我進行了一系列的培訓工作,中間包括對公司企業文化的學習和安規培訓,之后,便是緊張的崗位培訓。在此過程中,使我對發電廠生產流程以及我司燃煤采制化工作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現將目前工作情況簡要總結。
1、認真完成了入廠實習培訓工作;
2、在短時間內掌握了電廠燃煤采制化、油務以及簡單的水化驗工作;
3、入廠至今參與完成了1800多個煤樣化驗以及500多個煤樣的制備工作;
4、積極配合化學專工完成了廠區綠化以及項目部移交工作;
5、在化學專工的督促下,較好的配合環保助工完成了環保驗收、檢查、日常環保數據報送等工作;
6、協助化驗室主管定期做好各實驗儀器的標定、檢查及日常維護工作。并協助整理各類資料的登記、存檔等工作;
7、機組啟動和調試過程中,按主管要求,加班加點完成了燃煤各化驗項目,并及時報送了化驗結果;
8、遵照部門下發的新學員集控學習計劃,對發電廠生產流程以及鍋爐、汽機、電氣等專業理論知識及設備進行了初步認識和學習;
在化驗崗位工作的這段時間里,我也發現了一些自身的不足和化驗過程中出現的若干問題,現總結
1、煤化驗方面儀器容易發生故障,無備用設備,煤樣多時,儀器持續不間斷工作容易導致化驗結果出現偏差,嚴重影響了化驗結果的準確性。并且經常會延誤化驗結果的出示,導致報告不能及時發出;
2、由于化驗、制樣、煙氣在線數據監控方面部分工作量的加大,參加水化、油務、煤化以及制樣等崗位人員短缺,嚴重影響了正常工作的協調與開展;
3、煤化驗部分設備老化,由于經常更換配件,工作性能無法達到原技術指標,由此直接影響到化驗結果的準確性;(部分損壞配件廠家已停產,無法更換)
4、就個人而言,對理論知識的了解還不夠扎實,動手操作能力尚有不足,工作經驗有待提高,個人交際能力欠佳,與同事以及領導溝通較少;
在化驗工作中,我勤奮學習、踏實肯干,認真細心地對待工作,有較強的責任心及自我約束力!從不帶任何情緒上班,化驗過程中我注重觀察和掌握儀器的工作特性,發現故障能及時得以排除,有效的保證了實驗進度和實驗的準確性。獲得了各專工及主管和同事的認同。當然,在工作中我也出現過一些小的差錯和不足,各專工及主管也及時給我指出,由此也進一步促進了我工作的成熟性。在今后的工作學習中我會時刻注意自身的不足,努力克服不足,改正缺點,虛心請教,加強自身綜合素質的修養,不斷提高自身工作能力,認真的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以及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從懵懂的入廠實習到能夠獨立自主的完成現在的日常本職工作,在這期間,化學專工及化驗室主管不辭辛勞,加大培訓力度,想盡辦法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培養了我很快投入工作的能力,借此特別感謝!與此同時,緊張的培訓使我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里對我司燃煤采制化工作有了比較扎實的了解和掌握,采制化工作看似簡單,但直接聯系
牽扯到我司的經濟動脈,同時還是我司機組安全經濟運行的有力保障。因此,我深知自己崗位工作的重要性,崗位要求我必須具備過硬的專業理論知識和熟練的動手操作能力,那么認真學習貫通國標,把國標要求落實到日常工作中,細心維護設備,了解設備工作特性就是我必須要做的工作之一。之實習培訓后,在平時的日常工作中,我嚴格結合國標要求,定時標定化驗儀器,細化實驗環節,從而為我司的經濟發展和機組安全經濟運行做出了自己應盡的職責。
總之,經過一年的試用期,我認為我能夠積極、主動、熟練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并能積極全面的配合公司下達的要求去展開工作,與同事之間能夠很好的配合和協調。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會一如繼往,以公司的利益為最大利益,做到誠實守信、言行一致,踏實、勤懇、不弄虛作假,為公司節約成本。與大家互相支持,主動配合他人工作。不斷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及綜合素質,以期為公司的發展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試用期工作總結范文
轉眼間,兩個月的試用期即將結束,在這段時間里,我在公司領導、部門領導及同事們的關心與幫助下,從一開始的手忙腳亂到現在的已逐漸適應了周圍的生活與工作環境,對銷售支持這項工作也逐漸進入了狀態。從自身來講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現將這二個月的工作情況作以下總結:
一、人管方面:
1、通過打電話及參加招聘會的形式,物色銷售人員,并為符合條件的應聘者安排面試。
2、對于通過面試的新員工,根據hr的要求為其準備相關入司資料,并系統中為新員工上工號。
3、做好銷售人員的考勤工作,以及他們傭金、薪金的計算工作。
二、業管方面:
1、在中信和交通銀行的協議簽定的過程中,與分公司保持聯系,跟蹤協議的會簽過程,并在協議簽定后,在系統中設置相關網點信息,以保證保單的錄入,和單子的正常出單。
2、負責日常的收單、審單以及交單工作,并做好每日的業務記錄和業務播報,若出現照會等問題單,做好跟蹤并及時處理。
3、根據總監的要求,制定渠道經營計劃并對費用進行預算管理。
4、負責制定銀行與brc人員激勵方案,并進行實施與跟蹤,并在月末做好費用報銷工作。
5、與財務和銀行方面做好溝通,在每月月初核對做單情況,計算并及時支付銀行手續費。
6、制定有關業務的培訓方案,并對培訓過程中產生的費用做好報銷工作。
7、處理分公司下發的郵件,并完成其安排的任務。
8、做好銀保單證的征訂,并及時對庫存資料做好清點和整理。
9、做好施總安排的各項工作,為我們的銷售團隊對好后勤支持和服務工作。
近幾年,國內高職教育發展迅速,以致畢業生就業不暢等問題日益凸顯,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高等職業教育應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高等職業院校要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以就業為導向確定辦學目標,找準學校在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力度。
針對這一問題,究其根本原因就是: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現狀日前還不能有效適應企業及用人單位對人才聘用的要求。因此,在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與優秀的企業文化融合,培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與企業文化互相思考、探索,對于實現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的預期目標,幫助學生從“校園生活”順利過渡到“社會環境”,推動高職院校打造辦學特色,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內涵及差異
當前,校園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豐富和深化,已然是學校區別于其他社會組織的重要標識,是一個學校的靈魂之所在。它高度概括了全體員工在長期的辦學期間培育并形成的最高目標、價值標準、基本信念和行為規范。
然而,企業文化是企業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價值觀、作風、生活習慣和行為規范,是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創造的具有本企業特色的精神財富的總和,包含價值觀、最高目標、道德風尚等內容。具有歷史性、人本性、復雜性、動態性和有機性等特質。
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二者的共性與特性。同屬于亞文化的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有許多相通之處,都具有培養人、塑造人、引導人、感染人的功能。從管理層面出發,進而形成愛崗敬業、較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然而其各自不同的特性,更加促進其相互融合。一方面,校園文化是使命文化,屬于一種研究性文化;另一方面,企業文化是責任文化,在強調責任感的同時更側重于結果。兩種文化價值理念指向目標和文化價值理念的內容不同。正是因為兩種文化存在著差異性和共同點,才可以取長補短,相互銜接與融和,形成具有學校和企業相互動、相驅動、相聯動的高職職業文化。
二、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的意義
1.引導高職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培養良好的職業素質
高職院校以就業為導向,為企業培養具有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然而,從目前狀況分析來看,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在實習與擇業期間存在著較大的盲目性。
那么,通過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這樣一種對接的方式,能夠使學生廣泛接觸企業,較早接受到企業管理理念和精神文化的熏陶。同時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使他們快速適應崗位需求,融入就職單位的企業文化當中去。
2.促進高職畢業生“零距離”就業
“零距離”就業,從真正意義上來說,是很難做到的,但是我們可以盡量縮小差距。高職畢業生就業率不高,離不開學生專業知識欠缺、崗位技能不足等因素,但更主要的一點是學生自身素質不適應企業文化需求。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積極吸取先進的企業文化理念,使高職生從入學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并熟悉企業文化,從而潛移默化地規范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為順利就業奠定良好地基礎。
三、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的基本途徑
1.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以培養優秀技能人才為目標
1.1充分發揮高職院校的主體作用。
堅持以高職院校文化為主體,以企業核心價值觀為主導,實現校企之間文化對接。只有將校企合作上升到企業文化和價值觀的高度,校企合作才能形成長效機制。
1.2以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為第一要義。
高職院校在學生管理模式上須吸取優秀企業的管理經驗和文化內容,強化團結誠信、文明守紀、愛崗敬業等教育內容,特別注意培養自身行為規范。學校要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學校培養的人才有所針對性,為企業的需求服務。
2.建立企業實訓基地,拓展學校第二課堂
高職院校主動聯系資深企業,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定期組織學校師生到校外實訓基地開展實踐活動,使得高職院校專業教師和學生參與企業建設,熟悉企業流程,用企業的真實環境促使他們的集體理念向主動性轉變。
3.在學生社會實踐和社團活動中融入企業的文化元素,打造具有特色的校企品牌活動
為營造校園和企業良好地文化氛圍和人文環境,應強化學生對企業文化的了解,加深對企業文化的認同感。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動手能力和競爭能力,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培養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實現校企優質資源共享
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起步較晚,傳統的人事管理已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雖然許多國內企業在學習和模仿西方發達國家的人力資源管理理論、技術和方法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借鑒、嘗試和探索,但由于未能充分考慮本土文化的特點,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成功的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模式仍未見雛形,這已成為制約我國企業管理水平提高的主要瓶頸。入世后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又面臨著諸如員工個性復雜化、個體文化多元化等更多的挑戰,結合本土文化構建中國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新模式已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一、文化與經濟的互動關系
經濟的發展過程可以說是一個文化發展的過程,就像不同的自然資源會形成不同的市場一樣,不同的文化資源也會形成不同的市場。一些經濟政策或管理模式在某個社會能夠取得成功,但卻不一定適應于其他文化背景的社會。只有認識到不同文化背景為市場參與者提供新機會的方法,才能理解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美國歷史學家戴維蘭德斯在《國家的窮與富》一書中斷言:“如果經濟發展給了我們什么啟示,那就是文化乃舉足輕重的因素”。同樣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也離不開文化的哺育,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也是構建在一定文化背景之下的產物。
回顧WTO(世界貿易組織)的前身GATT(關貿總協定)的誕生背景,我們看到美國是基于戰后利益考慮,在本國取得絕對競爭優勢的情況下才由貿易保護主義轉向主張自由貿易,發起并推動建立相關自由貿易體系。WTO規則所體現和倡導的多元思維、公平競爭、自由平等意識、人本位等思想觀念鮮明的反映了西方文化的特點和訴求,即以叢林法則為基礎和核心源流的文化。有的中國企業家把入世后大舉進軍中國市場的跨國企業形象的稱為“狼來了”,在保護期過后,阻擋狼的籬笆要逐步拆除,如果我們還是溫順的綿羊,就難逃被吃掉的命運,所以我們要強身健體,讓自己變成“狼”,才能“與狼共舞”。但是我們試問一句,本質溫順的羊能輕易脫胎換骨變成兇猛的狼嗎?我國幾千年農耕文明形成的是一種以“羊性”為主流的文化(即所謂的道德主義),講究的是溫文敦厚,謙和忍讓,而歐美文化則是在游牧文化(后來是商業文化)基礎上形成的以“狼性”為主流的文化,推崇的是勇猛兇悍,敢于競爭。如果我們不能深刻認識東西方民族存在、民族性格和傳統文化的差別,照搬模仿一些東西把自己武裝起來,充其量也只是“披著狼皮的羊”,難以成為“叢林之王”。
任何一種戰略和競爭,都不能脫離人的因素。而人,并不是作為一個精神上自足的個體出現的,而是作為社會中的一員,體現和支撐著這個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價值體系。這個價值體系的總和就是文化。從人類歷史的發展角度而言,文化競爭是一切競爭的根本,它體現為歷史的進步作用于諸多文化的此消彼長和相互交融。歷史事實多次證明:任何一種自我封閉的文化都難逃衰敗、孤立甚至滅亡的命運,一種開放的能夠廣泛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華的文化才能永盛不衰。作為人類文化的繼承者和改造者,美國文化的產生第一次模糊了疆域種族的界限,使得人類文化的發展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促成了美國超級大國的地位。而這一人類歷史上的成功經驗,也必將為中國的新文化所接受,所發展。我們在發掘研究應用本土文化的同時也要以寬廣的胸懷吸納他國的先進文化,推動中國的和平崛起和中華民族的強盛。
二、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模式與本土文化結合的必要性
經濟全球化必將帶來文化全球化,開放的文化系統和跨國公司的人才本土化戰略使得入世后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要面對更多的文化沖突。據一項調查顯示,中國是繼日本之后跨國公司外派人員管理失敗率最高的國家,對于失敗的原因,80%的被調查者認為管理者不能適應國外的文化環境是他們失職的關鍵原因。因此跨國公司在吸取教訓后設計的人力資源管理政策更符合中國實際,更加熟悉中國人的需求和中國的文化。反觀我們的企業卻不太重視研究我們自己的文化,隨時沁浸其中卻不能在管理實踐中把握其規律性。以致有人把中國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現狀稱為“葉公好龍”,認為西方跨國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更重視科學,有一整套的人力資源管理方法和工具,而中國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中“藝術”的東西過分強調了,伴生了太多的人為因素。在這種軟環境中,人力資源管理政策很難實施。孰不知這恰恰是沒有結合本土文化研究構建我們自己的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的緣故。
縱觀發達國家如美、日、韓等國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各有本國鮮明的特點,其形成和發展均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在推動本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方面均起到了有力的支撐作用,培育和強化了本國企業在激烈、殘酷的國際競爭中的核心競爭力。特別是美國和日本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由于風格上的巨大差異和各自在本國取得的卓越成功而備受矚目。韓國則充分接受和消化美日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結合本民族的特點和歷史發展進程創造了一種混合型的韓國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同樣取得了成功。殊途同歸一樣成功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各自卻存在較大差異的基礎并遵循了不同的發展路徑,這種差異基礎主要表現為歷史和文化方面。世界經濟一體化步伐明顯加快,知識創造、專業與運用的過程不斷加速,人力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和幅度也以驚人的頻率在全球勞動力市場上進行組合和配置。為了奪取和保持競爭優勢,發達國家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從來沒有停止過動態調整,他們均積極的借鑒他國在人力資源管理上的成功經驗,透徹分析別國人力資源管理的特點,結合本國的具體情況,完善本國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如在企業國際化和人才國際化的影響下,日本企業對原有人力資源管理模式進行了改革,改變終身雇用制,許多企業大量裁員;將年功序列制向能力制轉變,目前日本大中型企業中引進能力工資制的已占65%。同時取消一次性退休金,實現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逐步年輕化。構建中國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新模式,要走同樣的道路。日本與中國文化上有很大相似性,日本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國際化的經驗比歐美企業對中國企業更有借鑒意義,當然我們首先還要從研究本土的中華傳統文化做起。
三、本土文化對構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新模式的現實意義
中華文化最主要的三個思想基礎:氏族社會的道德主義、農耕社會的人生經驗、在溫和的現實主義照耀下的宗教情感主義與西方文化的三大淵源:叢林法則、游牧文化(后來是商業文化)和宗教極端主義形成鮮明的對照。中華文化的現實感非常強,純思辨方面并不發達,如果脫離實際去尋求什么普遍真理恐怕會以失望而告終。中華傳統文化的特質在于“和”,西方文明的特質在于“爭”。先天的歷史和地理淵源形成了中國文化群體本位的原始定位,血緣和裙帶關系成為最主要的社會關系。
在傳統儒家思想的主導下,中國式的管理主張從個人的修身做起,沒有個人修行的管理者將很難形成優秀的團隊并實現出色業績。中國人只有依附感,沒有普遍性的歸屬感。從依附感產生歸屬感,是善于領導的成果也是優秀的團隊很重要的氛圍。由于中國人隨機應變,因時制宜的表現,一旦時過境遷,彼此的互信互賴稍有變化,便很容易由歸屬感退回到依附感。因此中國式管理重道不同不相為謀;力求因道結合,彼此志同道合,理念相同,方能夠同心協力。對于企業管理者,“搭班子”確是第一要務。重視把人際或人群和倫理合在一起,建立一種差別性的人倫關系并在這種關系上相互制衡。中國式管理的交互主義,秉持"二合一"的態度,將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這兩種極端的做法,合在一起,形成"在集體中完成個人"的合理主義。以上只是傳統文化影響企業管理的一些體現。只有了解本土文化,才能創造性的形成先進的人力資源管理思想,管理者通過把握員工在社會文化背景下所表現出來的個人價值觀的責任和能力,探求適合中國企業特點的可操作的制度、措施的技術手段和實現途徑,達成出色的管理業績。
文化傾向潛移默化滲透到企業管理實踐中,直接影響了企業的組織結構設計、權力安排、思維方式、溝通途徑、人事關系等等方面,這種影響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作用深遠而不容忽視。管理企業需要管理人,管理人就必須了解人,了解人就必須了解決定人行為的價值觀,而人的價值觀又與社會文化背景密不可分。改革開放以來,很多中國企業緊跟前沿搞了不少管理變革,大行“拿來主義”,引入了諸如ERP、BPR、CRM、人本管理等先進管理思想,盡管投入不少,取得實效的卻是寥寥無幾,失敗原因皆是“水土不服”。緊趕慢趕還是沒趕上,當西方跨國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早已進入戰略管理階段時,我們的很多企業連最基礎的工作分析還沒做就想一步到位與國際接軌。眾口一詞“以人為本”,何來機制保障?我們的本土傳統文化存有缺陷,西方文化也非完美無缺。文化與經濟是互動的,關鍵是能不能冷靜地思考彼此文化差異以取長補短,立足本土文化開創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新時代。
[關鍵詞]高等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工學結合;職教文化;職業素養
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黨和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擔負著培養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重任。近幾年,根據國家產業升級改造的需要和就業市場對人才的要求,我國高等職業院校正從規模擴張階段向內涵質量提升階段轉型發展。在這個轉型期,要想真正實現高等職業院校的內涵式發展就必須以特色校園文化為引領,提供巨大的精神動力和培育人才的文化氛圍。然而目前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僅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著一定的滯后性,盲目模仿高校的校園文化模式,針對性不強,創新性不夠,急功近利,流于形式,導致其校園文化建設的淺表化、趨同化和缺乏特色,限制了校園文化功能的全面發揮。因此,探索我國高等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新思路、新路徑有其必要性和緊迫性,由于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大都以行業為依托實施辦學,創造性地在“工學結合”模式下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就能夠突出優勢,彰顯辦學特色,實現強大的育人功能,使高等職業院校的內涵建設獲得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有力地支撐其核心競爭力的建設。拔幕J劍攵孕圓磺浚蔥灤圓還唬憊饔諦問劍賈縷湫T拔幕ㄉ璧那潮砘⑶魍腿狽μ厴拗屏誦T拔幕δ艿娜娣⒒印R虼耍剿魑夜叩戎耙翟盒PT拔幕ㄉ璧男濾悸貳⑿侶肪隊釁潯匾院徒羝刃裕捎諼夜叩戎耙翟盒4蠖家孕幸滴勞惺凳煅В叢煨緣卦凇骯ぱЫ岷稀蹦J較驢剮T拔幕ㄉ瑁湍芄煌懷鲇攀疲孟園煅厴迪智看蟮撓斯δ埽垢叩戎耙翟盒5哪諍ㄉ杌竦迷叢床歡系哪詼Γ辛Φ刂С牌浜誦木赫Φ慕ㄉ琛
一、創建獨特的職教文化
一、創建獨特的職教文化
高等職業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不同于學歷教育,旨在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從人才培養目標來看高等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屬于職教文化,因此高等職業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就要體現職教文化的特殊性,將職業理想、職業心理、職業使命、職業規范等職教元素融入到教學實踐、校園活動、素質教育等校園建設的多個方面,根據實際需要釋放職教元素,使學生在濃厚的職教文化中受益,具備良好的職業觀念。
高等職業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不同于學歷教育,旨在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從人才培養目標來看高等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屬于職教文化,因此高等職業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就要體現職教文化的特殊性,將職業理想、職業心理、職業使命、職業規范等職教元素融入到教學實踐、校園活動、素質教育等校園建設的多個方面,根據實際需要釋放職教元素,使學生在濃厚的職教文化中受益,具備良好的職業觀念。
二、建立層次清晰的職業素養培養結構
二、建立層次清晰的職業素養培養結構
職業素養的形成需要經歷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根據“工學結合”的實施階段,職業素養的形成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獲得認知階段,第二個階段是掌握職業規范階段,第三個階段是職業素質形成階段。因此,高等職業院校應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首先要通過專業課程教學、邀請行業專家、企業家、高級工程師等為學生進行專題講座、舉辦職業前景獲知活動、利用文化長廊、文化櫥窗等宣傳形式等讓學生充分了解今后所從事的職業,增強對該職業的向往和熱愛;其次要在職業技能的學習中掌握工作規范,具備成本意識、安全意識、質量意識等崗位工作應有的心理素質;再次通過前兩個階段的培育,使職業素養不斷升華,逐漸養成學生的敬業精神、團隊精神、職業榮譽感、職業自信心等,真正形成職業素質,為畢業生的職業人生奠定堅實的心志基礎。
職業素養的形成需要經歷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根據“工學結合”的實施階段,職業素養的形成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獲得認知階段,第二個階段是掌握職業規范階段,第三個階段是職業素質形成階段。因此,高等職業院校應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首先要通過專業課程教學、邀請行業專家、企業家、高級工程師等為學生進行專題講座、舉辦職業前景獲知活動、利用文化長廊、文化櫥窗等宣傳形式等讓學生充分了解今后所從事的職業,增強對該職業的向往和熱愛;其次要在職業技能的學習中掌握工作規范,具備成本意識、安全意識、質量意識等崗位工作應有的心理素質;再次通過前兩個階段的培育,使職業素養不斷升華,逐漸養成學生的敬業精神、團隊精神、職業榮譽感、職業自信心等,真正形成職業素質,為畢業生的職業人生奠定堅實的心志基礎。
三、創造職業人文環境
三、創造職業人文環境
高等職業院校要依靠“工學結合”模式的辦學優勢,在實訓基地、實驗室等實踐教學場所的建設中,創造職業人文環境,塑造職業品格。筆者在多年的校園文化建設實踐中參與到黑龍江信息技術職業學院中央財政支持的電子實訓基地建設的全過程,該實訓基地按照實際工作崗位的需要建設了SMT生產線、PCB生產線等,按照企業生產要求組織教學、進行管理,形成項目開發團隊完成各項任務,張貼工序流程、工作規范,進行實踐教學時要求師生統一著裝,裝工作服、佩戴工作用具,堅持對學生進行觀念引導、行為示范和良好職業風范的培養。
高等職業院校要依靠“工學結合”模式的辦學優勢,在實訓基地、實驗室等實踐教學場所的建設中,創造職業人文環境,塑造職業品格。筆者在多年的校園文化建設實踐中參與到黑龍江信息技術職業學院中央財政支持的電子實訓基地建設的全過程,該實訓基地按照實際工作崗位的需要建設了SMT生產線、PCB生產線等,按照企業生產要求組織教學、進行管理,形成項目開發團隊完成各項任務,張貼工序流程、工作規范,進行實踐教學時要求師生統一著裝,裝工作服、佩戴工作用具,堅持對學生進行觀念引導、行為示范和良好職業風范的培養。
四、積極與行業、企業文化融合、對接
四、積極與行業、企業文化融合、對接
高等職業院校應發揮與行業、企業密切合作的優勢,積極引入優秀的行業、企業文化,結合校園文化建設的實際,進行消化、吸收,使學生更好地適應行業、企業的用人需求,奠定堅實的就業基礎。筆者曾參與到黑龍江信息技術職業學院與海爾集團的校企合作工作中,也進行了校園文化與海爾文化的對接工作,在此過程中學院吸收了海爾大學在技能培訓中注重效率、不斷提高精準化、標準化等海爾文化的精華之處,融入到學院的特色校園文化建設之中;同時,學院學生到海爾集團總部等校外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實習期間,進行工學交替,參與真實的企業工程實踐,按照企業工作規范、經營準則、經營作風等開展工作,提升了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幫助學生加快社會角色的轉變,進一步擴展了校企文化兼容的空間,有效促進了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交融和對接。
高等職業院校應發揮與行業、企業密切合作的優勢,積極引入優秀的行業、企業文化,結合校園文化建設的實際,進行消化、吸收,使學生更好地適應行業、企業的用人需求,奠定堅實的就業基礎。筆者曾參與到黑龍江信息技術職業學院與海爾集團的校企合作工作中,也進行了校園文化與海爾文化的對接工作,在此過程中學院吸收了海爾大學在技能培訓中注重效率、不斷提高精準化、標準化等海爾文化的精華之處,融入到學院的特色校園文化建設之中;同時,學院學生到海爾集團總部等校外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實習期間,進行工學交替,參與真實的企業工程實踐,按照企業工作規范、經營準則、經營作風等開展工作,提升了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幫助學生加快社會角色的轉變,進一步擴展了校企文化兼容的空間,有效促進了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交融和對接。
高等職業院校應充分發揮“工學結合”模式對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推動作用,結合實際需要,使特色校園文化的張力得到合理地挖掘和釋放,增強高等職業院校的辦學實力、活力和競爭力,為社會提供具備高素質、高技能的有用人才,建構起高等職業教育的文化磁場,不斷增強感召力和示范效應,從而打造富有社會影響力的文化品牌。
高等職業院校應充分發揮“工學結合”模式對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推動作用,結合實際需要,使特色校園文化的張力得到合理地挖掘和釋放,增強高等職業院校的辦學實力、活力和競爭力,為社會提供具備高素質、高技能的有用人才,建構起高等職業教育的文化磁場,不斷增強感召力和示范效應,從而打造富有社會影響力的文化品牌。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田曉明.關于高職教育中的校園文化建
[1]田曉明.關于高職教育中的校園文化建
設[J].遼寧高職學報,1999(1).
設[J].遼寧高職學報,1999(1).
[2]雷久相.加強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與企業
[2]雷久相.加強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與企業
文化對接的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06,
文化對接的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06,
(12).
(12).
[3]賀繼明.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
[3]賀繼明.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
踐[M].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
踐[M].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
[4]張勁.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分析和
[4]張勁.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分析和
實施路徑[D].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實施路徑[D].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0.
2010.
[5]曹雪明, 周東華. 企業文化精神與高職
[5]曹雪明, 周東華. 企業文化精神與高職
院校校園文化建設 [J]. 教育與職業,
院校校園文化建設 [J]. 教育與職業,
2011,(23).
2011,(23).
[6]Lieberman,Ann,eta1.Building a
[6]Lieberman,Ann,eta1.Building a
ProfessionalCulturein Schools[M].
ProfessionalCulturein Schools[M].
Amsterdam Ave,1988.
Amsterdam Ave,1988.
[7]Rolf Kessler . Diebesondere Qualitaet
[7]Rolf Kessler . Diebesondere Qualitaet
von Lehre und Studium als Profielement
von Lehre und Studium als Profielement
der Fachhochschulen, in : gewerkschaftliche
der Fachhochschulen, in : gewerkschaftliche
Bildungspolitik [J] .Nr. 3, duesseldorf ,
Bildungspolitik [J] .Nr. 3, duesseldorf ,
1996.
1996.
[8]DealT,E, andPetersonK, D.The
[8]DealT,E, andPetersonK, D.The
Shaping School Culture Field book [M].
【題目】服務區加油站建設企業員工績效管理探析
【第一章】某施工企業績效管理模式研究緒論
【第二章】績效管理相關概念和理論基礎
【第三章】中路能源公司績效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第四章】中路能源公司績效管理體系設計
本文就是筆者依據史籍有關龍文獻的記述與古化石互為印證所得出的結論,盼望能從考古、歷史、文物學方面進行綜合研究論證,以揭破中國歷史文化中的這一千古之謎。
很久以來,一種長身大口,有足有角,能大能小,能興云降雨、升天潛淵被稱為龍的靈性動物在古老的華夏大地時隱時現,代代相傳。
神話學家認為人類歷史從紀元前算起已經有二百七十六萬年,平均分為十紀,每紀二十七萬六千年,其中第一紀為九頭紀,第二紀為五龍紀,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人類發端之初便與龍密不可分。
神話傳說中有神農氏母女登游于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于常陽,而生炎帝。黃帝借助龍的力量戰勝了強大的對手,后來又與七十人一同乘龍升天而去。大禹在治水過程中,把失職的神龍斬首查辦,至今仍存有斬龍臺任后人憑吊。
封建皇帝自漢高祖劉邦帶頭稱龍種開始,歷代帝王紛紛效仿,相沿成習,由其唐、宋以后,龍紋形象成了皇權的象征和獨有的專利。
現代億萬華夏兒女以龍的傳人而感到無比自豪。
在龍的故鄉,龍的傳說沸沸揚揚,龍紋圖像鋪天蓋地,龍在中國政治、文學、藝術、信仰、習俗等諸領域無所不在,故中國文化又被稱為龍的文化。
龍的傳說是這樣的久遠,龍的影響是這樣的巨大,龍的形象又是那樣的威猛。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龍的故鄉卻說不清龍的起源,龍的傳人不知道龍的真實形象,龍的身份名實不符,龍的作用似清非清。
人們普遍認為,龍的課題是中國歷史文化中隱藏得最深的謎之一。
破解這一撲朔迷離的千古之謎難度在于:遠古時代,沒有文字記載,只有口口相傳的神話傳說。新時器時代只有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蚌塑龍。商、周時期的龍紋幾乎全部是高度藝術化了的圖形。春秋、戰國、秦、漢時代的古人多對龍的習性作了描述。東漢人王符總結龍形象的“九似”因受比符動物的局限和觀察角度的影響而不全面和不準確。唐、宋以后的龍紋因受習慣心理和錯誤理解的影響而充斥著隨意性。現代人在對龍的研究態度上存在著脫離原始思維、主觀猜測和大膽遐思。
面對這說不清道不明的歷史文化之謎,施宣圓主編的《千古之謎?中國文化史500疑案之龍的傳說是怎么來的》一文感嘆道:“當代世界,誰曾見過一條龍,千古神州,誰又曾目睹過真正的龍?”劉樂土主編的《中國大通史未解懸案全搜索?中華龍之謎》中說:“龍是什么樣子呢?真的活的龍誰也沒見過,當然也概括不出它的具體形象。”
正因如此,自上世o三十年代以來,眾多專家學者都企盼在龍的課題上打破僵局。紛紛從探討龍的起源入手,得出了異彩紛呈、五花八門的結論,主要有:龍的原型是某種生物,如蛇、馬、蜥蜴、恐龍、鱷魚等。有的認為龍的原型不是客觀存在的動物,而是某種自然現象或多種藝術形象疊加組合,如云、虹、閃電等等。有的認為是蛇與馬的組合。
學者們研究結論主要有:
“龍純屬虛構”
“龍起源于原始氏族社會的圖騰崇拜,它是許多種動物的綜合體。”
“龍和鳳在客觀世界里根本不存在,它們是先民們的幻想產物。”“世界本無龍,現在沒有,近古、中古、遠古時都沒有。”
“非自然界動物的形象。”
“超人類自身及自然而受到人類崇拜的神。”
“龍是出現于中國文化中的一種長身、大口、大多數有角和足的具有莫測變化的世間所沒有的神性動物。”
“龍應是真實存在的生物。”
總之,關于龍的起源學術界存在著多種意見,眾說紛紜,難成定論,只能寄希望于考古材料的新發現。
看來從研究龍的起源入手這條路是走不通了,何況傳說中龍分有翼的應龍,黑色的驪龍,有珠的燭龍,無角的虬龍,兩足的夔龍,發洪水的蛟龍。《竹書紀年》中記載:“傳說皰犧氏中有披鱗長角的飛龍氏,潛龍氏,居龍氏,降龍氏,土龍氏,水龍氏,青龍氏,赤龍氏,白龍氏,黑龍氏和黃龍氏。”究竟應探究哪種龍的起源呢?你說龍的形象這樣,他說龍的形象那樣,沒有一個標準去檢驗,難怪乎有些學者把蜥蜴、鱷魚、馬、蛇、松樹、閃電等當作龍的原型去考究了。如此說來,將古代文獻記述的龍形象進行匯總、梳理、整理出一條符合古人記載原意的,龍的傳人都能認可的龍的形象標準,應是當務之急了。
可能有人會問,制定龍形象的標準,你有根據嗎?有人見過真龍嗎?答案是肯定的,在歷史長河中,至少在制定二十八宿天文圖像時的古人是見過龍的,不然東宮的星象是不可能以龍來命名的。東漢時期的王符也是見過龍的,不然他也不可能用人們常見的動物總結出“九似”來形容龍的各部器官。歷代史籍亦400余次記錄了龍的存在。所以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龍在史前地質年代和古代曾多次出現過,那么古人眼中的龍是什么形象呢?
一、古人對龍形象的描述。
應該說,有文字以來記載的龍形象都是很零散的,找不到一份完整的記錄,所以只能把各朝各代的學者們所記載的史料進行歸納、匯總、分析、對比。以求整理出一條客觀、真實、完整的龍的形象。現將相關部分摘錄如下:
《韓非子?說難》中說:“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
明代大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述東漢學者王符對龍形象的論述,“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
故宮博物院的白玉龍紋佩(宋)上的龍紋亦是兩足。
還有許多兩足龍紋實例,這里沒必要更多的列舉了,這些事實說明,古代流傳的龍紋也不全是四足,現在流傳的四足龍紋是由于真的活的龍人們沒有見過,日常所見自然界動物又絕大多數為四足,故憑空想象給龍多安了兩條腿,多出兩條腿的龍確實能向四足動物一樣行走了,但已不再是龍了。就如給蛇添上足后還能說是蛇嗎?
誤區3:項似蛇,不等于身似蛇。
當有著蛇身的所謂龍在龍的故鄉上空起勁舞動的時候,虔誠的人們有誰懷疑過龍形象的真偽呢?唐、宋以后的絕大多數龍紋由于對古人有關龍形象文字記述的錯誤理解,把龍身繪成了蛇身,在此錯誤的基礎上,現代學者聞一多先生在其所著的《伏羲考》中認為,龍是蛇加上各種動物而形成的,它以蛇身為主體,接受了獸類的四只腳,馬的鬃毛,鬣的尾巴,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由于聞一多先生是中國現代史上有名的民主人士,是名人,雖然魯迅先生早就說過名
人說的話不等于名言,但在現實中人們還是很難將名人與名言分開,在龍的問題上亦是如此,雖然聞一多先生的論斷是沒有任何根據的猜測,但還是被現代的多數學者們接受了,并進一步的認為:“龍起源于原始氏族社會的圖騰崇拜,它是許多動物圖騰的綜合體”。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經過進一步發揮,更認為‘作為一種共同的觀念和意識形態,龍代表著整個中華民族的’‘圖騰’,它濃縮著、沉積著原始社會晚期到階級社會初期人們強烈的感情、思想、信仰和期望乃至最后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筆者認為,在原始社會那種蠻荒或近似蠻荒的年代,交通工具、通訊工具都極為原始落后的狀況下要跋涉千里、萬里去通知、召集各氏族、各部落共同研究組裝一個能代表全體先民意志和信仰的綜合動物,這種無聊的事情,先民們能干嗎?如果說長期積累的結果,那就要幾十年或幾百年幾千年連續不斷的創作,這可能嗎?創造出“組裝”說的學者們誰也沒有明白無誤地指出哪朝哪代,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主持召集的協商大會,記錄于何部典籍。可見,把現代人的復雜思維強加于先民們身上,是不能正確解釋龍的起源和龍的真實形象的。
那么龍的身軀是什么樣子呢?前面說過東漢學者王符在“九似”中有“項似蛇”的比喻,項就是脖子,王符明確的指出脖子似蛇,可見龍身不似蛇,不然一句“身似蛇”不就全概括了嗎?此其一。第二“三停”中有“膊至腰,腰至尾”的說法,龍身如果與蛇身一樣,是體現不出腰來的,既然龍有腰就應該有胸、腹,有胸、有腹、有腰與蛇身就存在明顯區別了。二十八宿中東宮星宿的名稱是根據龍的形象命名的,其中有氐、房,也充分說明龍身與蛇身是完全不同的,其證三也。
誤區4:龍無尺木,不能升天。
有一網友在網上發表看法說:“我也相信有龍這種動物的存在,但是讓我相信那么大一個動物沒翅膀也能飛,還騰云駕霧,那我就不太相信了。”應該說這位網友是很有見地的,提出的疑問也是十分正確的,現在我們看到的龍紋形象在天空飛舞的確很滑稽。
那么龍靠什么騰飛呢?
東漢人王符在論龍的形象時說:“頭上有博山。”
東漢人王充在《論衡?龍虛篇》中載:“短書云,龍無尺木、不能升天”。
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說:“龍頭上有一物如博山形,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
顯然段成式說的“有一物如博山形,名尺木”和東漢人王符說的“頭上有博山”指的是同一器官。
七千年前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蚌塑龍項上亦塑有博山(尺木)。
總之,千百年來讓只有一個頭和一條長長的身軀沒有尺木的龍在天空飛行,真的難為龍了。
誤區5:龍有雙尾,不是蛇尾。
前面說過龍身不似蛇身,可見龍尾也不似蛇尾了,那么龍尾是什么樣子呢?東漢人王符在論龍的形象時龍身和龍尾沒有記述,只指出了項似蛇,所以后人實在想象不出龍身和龍尾是什么樣子,所以只好將項似蛇引伸和發揮成蛇身蛇尾了,難道在古代文獻中真的沒有記述嗎?不是的,前面已說過二十八宿東宮星宿就是以龍命名的,其中第六星宿名尾,第七星宿名箕,箕字是什么意思呢?《漢語詞典》中解釋箕:“l、簸箕;2、簸箕形的指紋”可見箕就是指簸箕或簸箕形的意思。簸箕用圖形出來是 樣的,可見,用 來形容龍尾端生出的兩根尾是很恰當的。
那么古代所繪龍紋有尾端又長出雙尾的龍紋嗎?有。陜西西安漢城遺址出土的漢代青龍瓦當是雙尾(陜西省博物館藏)。河南鄭州出土的漢畫像磚“仙人乘龍圖”是三尾。(可能觀察有誤),故宮博物院藏青銅雙龍菱花鏡(宋)是雙尾,日本白鶴美術館藏磁州窯龍紋梅瓶(宋)是雙尾,故宮博物院藏白玉龍紋佩(宋)是雙尾,老古董叢書明清瓷器紋飾鑒定龍風紋飾卷清雍正斗彩夔龍紋是雙尾,該書清乾隆青花夔龍紋亦為雙尾……
可見,龍生雙尾是有歷史根據、符合古人記載原意的。
六、龍――客觀存在的實體。
不破不立,寫了以上那么多,主要是為了破除幾千年來在人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的假龍形象,從而使真龍形象樹立起來,可能有人會說,就算你說的有道理,可是你考證的結論有事實根據嗎?自然界有這樣的動物嗎?要知道,事實勝于雄辯,是的,現在就讓我們揭破龍這個千秋萬代也無法破解、搞不清其來龍去脈的亙古之謎吧。
一億三千萬年前晚侏羅世,遼西地區的火山爆發了。當時潛在湖泊中的龍雖然把身軀縮到最小的程度,可還是被擊中了龍石九塊之中的第二塊,沒能躲過滅頂之災。正是由于突發的地質災害,億萬年后使我們有幸一睹真龍的風采。
2003年12月,筆者在勞動之余到遼寧省葫蘆島市建昌縣宮山咀鄉梅力營子村行龍溝山上散步,偶然拾得一塊石頭,打開一看,一個彎曲著身軀約15-16厘米長,張著大嘴,有角,有須,有腹,有胸、有爪,有鱗,有足,有尾,有錐狀骨質物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呈現在眼前,給人的直觀第一印象使人能聯想到怎么和龍有相像的地方呢?但和我們看到的繪畫龍紋又有較大的區別,到底是什么呢?筆者帶著疑問,經過三年多對古代文獻有關龍形象的整理研究,證明古人記述的龍與化石實體龍在形體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至此,龍的起源推到了一億三千多萬年前的晚侏羅世,我們知道兩棲類是最早出現的陸上四足動物,其祖先是發現于晚泥盆世的魚石螈。至于龍什么地質年代起源的,是石炭紀、泥盆紀、志留紀或奧陶紀、寒武紀只好留給古脊椎動物研究人員去考證了。
現在人們最關心最急切想知道的一定是一億三千多萬年前的龍是什么樣子的?古人論述的龍與現代流傳的龍紋都有哪些差異?為了便于對照列表如表1:
第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三項是化石實體龍反映的龍珠連接物、龍腮須和下頜半圓物,由上表看出,實體龍與古人記述的龍幾乎完全一致。心、逆鱗、腹似蜃、掌、耳等處雖然不清,但都不影響龍形體的完整性。流傳的龍紋與古人記述的龍和化石實體龍比較,在形體上缺少十二項主要器官,其差異是明顯的。事實說明,憑想象塑造的龍紋因沒有形體上的真實性,只能作為盲目崇拜的歷史誤會而載入龍文化的史冊。至此,由二十八部分組成的龍的真實形象已比較完整、準確的展現在龍的傳人面前。
實體龍與古人記述的龍相比較,還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嗎?有,而且很神奇,令人不可思議。下面將其主要特殊之處予以說明:
角:不似鹿角,龍的兩角并排直立并生出二側叉。
爪:不似鷹爪,三爪,一主二副,無骨關節。
舌:似蝴蝶的腹部,頂端呈90度生出觸角二根。
龍石:不在胸前而在尾端,不是一w而是九顆,八顆卵狀,一顆半月狀。屬脊柱一部分。
氐:其骨不是沿脊柱方向左右生出,而是自前端足的上方開始向后生長至房。
尾:尾端不是尖的,而是平的,而且比腰略粗。
箕:尾端生出的兩根尾, 形,其中一根有翅,一根無翅,約占頭至尾長度的1/6。
博山(尺木):博山(尺木)是在與兩足對應的項上直立生出,一主數副,可聚攏成博山狀,亦可吊橋式升降并能呈扇狀不定數的打開,高度約占頭至尾長度的1/12。
脊柱:前端大部由椎骨組成,末端由龍石與椎骨連接。
頭:龍嘴的長度占頭長的1/2,在頭長5/6處為龍眼,上頜有兩根長須,下頜有4顆牙,并有半包圍似須非須物質,腮側有多根須向后生長。
足:約在身長三分之一處,在尺木下方,形狀與繪制龍紋足相似,肘大無毛。
房:在氐后方,有九對肋骨,比氐粗,左右生出,長度占三段之中第二段的4/10。
齒:上齒不清,下齒金字塔形左右各2。
鼻:在上頜前端上部,兩孔平行,無凸出物,鼻后有一饅頭狀凸起。
龍珠連接物:龍上頜與龍珠之間的不明腦狀物和V形的神奇物質。
下頜半圓物:下頜唇邊生出的半圓物質,似須非須。
龍腮須;龍腮部生出的多根須向后方生長。
七、三棲類動物――龍。
龍的客觀實體化石的發現,證明龍的存在是不容置疑了,那么龍是自然界什么動物呢?
首先說龍是陸上動物。
十二生肖鼠、牛、兔、蛇、馬、羊、猴、雞、狗、豬、虎均為陸上生物,將龍列入其中,說明龍可長期在陸上生存。
古代傳說中有以飼養龍為業的“專業戶”稱為豢龍氏,并被黃帝封為董姓。
《韓非子?說難》中說:“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說明龍是可以親密接觸并可以騎乘的動物。
龍又是空中、水中的動物。
漢代學者劉向在《說苑?辨物>中論述說:“神龍能為高,能為下,能為大,能為小,能為幽,能為明,能為短,能為長。”
漢代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管子?水地》中說:“龍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則化如蠶躅,欲大則藏于天下,欲尚則凌于云氣,欲下則入于深泉,變化無日,上下無時。”
本文所講的實體龍也是在水中遭遇不測的。
《現代漢語詞典》中說:“傳說中的神異動物,身體長,有鱗,有角,有腳,能走,能飛,能游泳,能興云降雨。”
陸、水、空均能長時間生存的特性說明,龍是自然界唯一具有特異功能的三棲類動物。其實體的存在亦說明對龍應將其列為正常動物而加以教學和研究。
八、龍名稱的來歷。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故華夏大地的山川湖潭多以龍為之冠名。現代人為了祈盼吉祥和飛黃騰達,無論品名、店名、人名、物名以龍稱謂更是數不勝數。國人喜龍、愛龍、崇龍、信龍,但是如果有人問古人為什么將其稱為龍,而不叫別的什么,恐怕就要使無數龍的傳人瞠目結舌,汗流浹背。那么龍根據什么叫做龍的呢?據明代大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述生肖論的說法:“龍耳虧聰,故謂之龍”。原來靈氣活現的龍聽覺器官存在著先天不足,故爾被古人以聾的諧音定名為龍的。
九、龍字的來歷。
上面我們知道了龍名稱的來歷,現在說一下龍字的來歷,’那么龍字是怎么來的呢?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按許慎說文,龍字篆文象形”。我們知道現在使用的漢字是由3000多年前商代的甲骨文、殷商時期的金文,也稱鐘鼎文演變為春秋戰國時的大篆和秦代的小篆。甲骨文把龍寫作“、”金文寫作“、”。東漢學者許慎《說文》的 字,左半部分可看出甲骨文、金文的象形印記,右半部分似龍騰飛狀,在象形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點明了飛龍在天的形態,由此可以看出.李時珍認為許慎《說文》中的龍字篆文象形大體上是不錯的。
十、現在還有龍嗎?
一、“文化線路”與古代歷史文化研究工作的關系
1994年,在西班牙中央政府主導召開的馬德里文化線路世界文化遺產專家會議過程中,參會者在圍繞世界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相關研究問題展開討論和表述實踐的過程中,最早提及和闡釋了關于“文化線路”的基本概念,并且在該次會議結束后具體形成的《專家報告》文本中明確引入了關于“文化線路”的有關理論表述,并且在此基礎上具體針對“文化線路”的基本定義展開了全面且系統的分析。文獻性研究資料梳理總結成果顯示,也有部分學者將“文化線路”的最早形成時點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至20世紀70年代初期的一系列“世界遺產報告”運動實踐行為。從1972年開始,全世界范圍內的多個國家接連簽訂和執行了《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1998,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以官方主導的方式,建設了具備專門性工作職能的“文化線路國際科學委員會”(CIIC),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和彰顯了“文化線路”學理概念,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實踐領域所獲取到的廣泛接納和確認,并且逐步發展演化為當前歷史發展階段背景下,世界文化保護事業領域的全新工作方向和全新工作范圍。2001年,“文化線路國際科學委員會”(CIIC)組織編寫并公開出版的獨立著作《無形遺產與文化線路的多元性》一書,明確針對“文化線路”的基本理論學說、基本事業發展原則、基礎性研究工作指導理念,以及相關性科學研究項目,展開了全面且系統的研究分析,為世界各國學者切實實現對“文化線路”相關問題基礎性理論研究現狀的全面認識,構筑和提供了充分的支持條件。在2002年12月4日制定生成并且通過的《馬德里宣言》官方性指導文件,明確闡釋了關于“文化線路”學理概念的官方性定義,并且在針對“文化線路”的基礎性學理研究問題展開系統化分論述背景之下,明確闡釋了關于“文化線路”問題的三個認知共識:第一,“文化線路”學理概念在具體發展演化過程中,全面且充分地揭示和彰顯了文化遺產項目本身具備的、非物質的且極富生機的動態性屬性表現特征,因而在根本性觀念認知層次上,超越和突破了文化遺產項目原本具備的物質性內容層次;第二,“文化線路”通常會長期處于動態生成和極富生機的歷史性發展演化背景下,其基礎性的動態特質和歷史文脈通常都會展現出較為完整的表現形式,且在未來發展演化過程中,將會不可避免地繼續形成和展現出更多的文化要素;第三,在具體理解“文化線路”的基本內涵過程中,不應當將其單純認定或者是理解為具備“線性特征”,或者是“非線性特征”的文化遺產項目形態。
二、關于中國苗族(蚩尤)的歷史文化線路
銅獎
“漢字王國”旅行記
廣東省深圳市
樊林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文化的遺產,它是我們中國幾千年來的偉大的結晶。我想神秘的漢字王國里有很多等著我們去發現哦!
首先來到了源頭——起源門。在這里我了解了很多關于漢字的起源的傳說,原來是這么有趣的,有結繩說、圖畫說、倉頡造字說。這里有很多動人的故事,就像結繩說里,那些古代的人以打獵為生,每次上山打獵時,就會系上一個一個的結,來代表打的獵物,我想我們現在的中國結是不是這樣過來的呢?這里這么多美麗的傳說,讓我真是收獲匪潛。
順著下來,我又看到了漢字在不同時期的發展和演變。甲骨文、金文、隸書、楷書…讓人看的眼花繚亂,在這不斷的變化過程中,我仿佛又看到了中國的歷史又一一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從殷商時期,到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氣派,再到漢文化的源源流長都讓我再一次感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