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比較政治學導論范文

比較政治學導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比較政治學導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比較政治學導論

第1篇:比較政治學導論范文

關鍵詞:本科生;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5-0209-02

專業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專業思維能力,指的是培養學生從專業角度出發去提出、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學進行專業劃分,勢必希望通過專業教育,賦予大學畢業生與一般思維能力相區別的專業思維能力,從而在畢業后競爭日趨激烈的就業市場取得一席之地,并且為更加長遠的專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我國高校的四年制本科專業中,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作為一個比較新興的專業,在進行人才培養的時候,在實際操作層面,呈現出種種問題,需要我們從教者不斷研究并且提出解決的辦法與對策。

一、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學生專業思維能力培養中所面臨的問題

1.學生對于專業的定位模糊。本專業在定位上有自己獨特之處,雖然主要內容均來源于國外,但是與國外的類似專業在設置上有一些區別。單就這個專業名稱而言,就具有濃郁的本國特色。很多學生入學時對于專業的定位并不太了解,把該專業與相近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或者行政管理學專業相混淆,在對于專業的認知方面也存在困惑。沒有準確的專業定位,從專業角度去發現、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就會存在障礙,其專業思維能力培養就無從談起。

2.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問題。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對學生培養方面的總體定位和實際實施,因此,培養模式方面存在的問題,也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專業思維能力的培養。其主要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①專業課程設置。由于本專業在定位上的特殊性,國內數十所開辦此專業的高校,除了常見專業課程之外,均根據自己的學校特色設置了特色課程。特色課程的設置對于學生的多樣化選擇與就業起到了好的效果,如華中理工大學該專業的課程中強調計算機應用能力,使學生具有很強的計算機操作能力,甚至可以達到程序員水平。但是在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各高校特色的同時,特色課程也有可能會對專業思維能力的培養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一些隨意性較大,或者在目的上急功近利的課程會對專業思維產生限制和誤導。畢竟專業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立足于根本、立足于長期的過程。與一般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同,它要求一個區別于其他專業其他學生的思維培養目標,它要讓學生擁有看問題的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專業課程的設置需要圍繞一個確定的、科學的、長遠的專業思維能力目標來進行。②實踐教學設置。從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來看,能力培養一般依托在實踐教學部分來完成,也就是說,實踐教學對于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專業思維能力培養也不例外。實踐教學部分,一般由認知實習、社會調查、實驗室建設、畢業實習等等方面組成??傮w上而言,本專業在實踐教學,尤其是實驗室建設方面顯得比較滯后。部分學校此專業并沒有形成規范的實驗室教學。而對于學生專業思維能力的培養而言,實際動手所形成的經驗其實占有重要的地位,沒有實踐教學的支持,學生在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不能上一個臺階。

3.師資結構等等其他因素對于學生專業思維能力的影響。我國的政治學理論、行政管理學、公共管理學等相關專業培養的高等人才,體現在博士學位獲得者層面,相對于該專業的師資需求來說,還不太充分。尤其是在專業成立之初,很多任課教師都帶有其他專業或者領域的學科背景。這為學科的發展提供了不同的方法和思路,但是也可能會使學生在專業思維能力培養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困惑。

此外,學校和學科的其他硬件和軟件的問題,也制約著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的學生專業思維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二、形成問題的原因分析

1.專業發展的歷史背景原因。如前所述,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的歷史背景,決定了它的特殊性。在國內高校的四年制本科專業中,屬于新興專業,在國外也只有近似專業。因此在專業發展方面,沒有現成的成熟的榜樣可以學習和借鑒。專業從設置到發展成熟,有一個逐步完善的歷史過程。這種特殊的背景,造就了學生們在對專業認識方面的模糊性。此外,這種背景,也讓各高校在此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尤其是課程設置方面,存在著一定的探索性質。

2.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的現實原因。目前,很多高校都把實驗室建設作為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的重點改革對象。但在我國,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在法學門類下,招生也偏向文科學生,因此人才培養模式上體現出文科生為主的法學類專業的特點,側重于課堂純理論教學,在實驗室建設方面存在欠缺。此外,就業的壓力,也可能導致在專業思維培養方面出現偏差和誤區。比如地方高校的本專業常常選擇以公務員考試為導向來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設置,在解決了目前一部分學生就業問題的同時,也帶來了專業思維能力方面的疏忽和長遠發展的困境。

3.師資力量培養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從學科特點而言,該專業教師應該來自于政治學理論專業和行政管理等相關專業的高等學位獲得者。但是,國內具有相關專業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數量相對較少,且人才容易被分流,因此專業在師資力量方面存在一定的失衡。教師對于學生專業思維能力培養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沒有專業的教師,很難有專業的學生。

此外,資金等硬件條件不足等等原因,也可能造成專業思維能力培養的問題。綜上所述,種種歷史與現實的原因,造就了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在學生專業思維能力培養方面的困境。

三、加強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學生專業思維能力培養對策研究

通過專業的不斷完善、發展積累的經驗,以及結合對部分相同專業的先進單位的學習考查,提出如下針對性的意見。

1.科學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針對文科生的特點和專業特色不斷改進。人才培養方案是一個專業對于人才培養的目標的具體化,是培養學生專業思維能力的總提綱。針對該專業鮮明的文科特色,順應實證研究的大趨勢,應該確立經驗研究方法的主體地位,在人才培養方案的主導思想中引導學生注重經驗研究;同時,傳統的哲學研究方法對于文科學生而言也是一種較為有利的研究方法和思維模式,應該在方案中得到兼顧。同時,在不喧賓奪主的前提下,結合專業所在的學校特色和地域特色,可以在方案中增設特色的理論和實踐課程,起到獨辟蹊徑地提高學生專業思維能力的作用。

2.加強專業導論課建設,培養學生對專業的正確認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面對對于專業定位感到模糊的新生,進行專業導論課教育,是專業思維能力培養的基礎。要讓學生清楚,本專業的歷史與現狀,學習的大致內容,擬解決什么樣的問題,以及發展的走向。了解專業的歷史,明確了專業學習內容,讓學生基于對專業的理解而進行自我肯定,學生才有可能產生對專業的興趣,并且從中選擇自己愿意發展的方向。因此,在大一新生中開設專門的專業導論課程,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

3.加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快實驗室建設。2000年左右,最早的一批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在一些國內高校中產生。截至2014年,國內已有98所高校開辦了此本科專業。十四年以來,該專業穩健發展,人才培養模式也在不斷改進。以成都理工大學為例,與2004年專業承辦之初相比,人才培養方案已經進行了三次修改,期間不斷征求學生及教師的意見,以及在課程設置上充分考慮專業特點與國內外研究現狀,對部分課程進行了刪減、調整和增設,在兼顧學生需求(尤其是就業需求)的同時,一直不斷加強人才培養模式對于專業思維能力的訓練和培養,越來越獲得學生們的好評。比如增設方法論課程,把學生的專業學習從較單一的經驗學習,提升到方法的教授層面上來,對于學生的專業思維能力訓練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此外,實踐教學的改進也刻不容緩。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有相當一部分課程和實驗相關,尤其是學科的發展,促使電子政務的興起和計算機軟件在政治科學中的廣泛運用,單純的理論教學早已經不能夠滿足時代對于本專業學生的要求。因此,轉變觀念,進行實驗室建設,是每個開辦本專業的學校都應該意識到的任務。

4.加強師資培訓,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如前所述,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的師資相對短缺的問題確實存在。加大對人才的引進力度,培養穩定的具備科研和教學能力的人才團隊,是各高校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的當務之急。但是,作為從教者而言,積極利用現有的條件,提高學歷學位層次,提高自己的科研創新能力,以科研促教學,也是一個可行的辦法。前者需要學校在資金條件上的大力投入,后者則需要為青年教師的進修創造必要的條件。

綜上所述,對于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而言,在學生專業思維能力培養方面,確實存在著一些問題。針對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從教者應當不斷探索解決的路徑,使專業思維能力成為本科生畢業之時的寶貴財富,使他們從全新的角度認可自己、發掘自己、完善自己,從而也促使專業朝著一個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也希望通過對于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研究,為類似專業的發展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第2篇:比較政治學導論范文

 

新課程改革以來,教育工作者都在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以適應新的課程體系,更好地實現高效課堂。初中政治相對于數學和其他比較枯燥的學科來說,學生還是比較喜歡去學習的。因為歷史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它不僅僅是理論知識,更有時事新聞件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學習政治的時間遠遠少于三大主科的時間,幾乎除了課堂短短的幾十分鐘的學習外,課下很少去學,因此高效的課堂學習就顯得特別重要。今天,我們就一起探討下如何打造一個高效的初中政治課堂的學習。

 

一、從學生的興趣出發。

 

無論哪個階段的學生,都有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只有從興趣出發,才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打造一個高效的課堂。處于初中時期的學生,各個方面都處于發展的階段,政治課堂的學習,首先要針對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從興趣出發才能真正打造一個高效的課堂。初中時期的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有很多,老師就需要根據自己班里每個學生的特點,提前花費一些功夫,抓住他們的興趣關鍵點。比如,在課堂開始前,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引入好的課堂導論。比如,在學習公有制經濟的時候,因為本身比較枯燥,可以從學生的興趣出發,考慮他們生活中感興趣的事物,然后由學生們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引入公有制經濟的知識,這樣就能比較容易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角度出發。

 

老師應該始終記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從課前準備到課件內容再到課堂上知識的講解,老師應該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要思考怎么樣才能做到他們的角度去想問題,可以把自己放在學生的位置上,來了解學生需要的是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政治課堂并沒有那么枯燥,對于他們來說,反而政治課是緩沖劑,那么老師就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不能把政治課上的枯燥,要讓學生從心底里喜歡上政治,這樣才能更好地在課堂表現,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比如,在學習責任這一知識的時候,不能籠統地來講,應該從學生的主體出發,看他們這個年齡所需求的,可以利用他們熟悉的事物來引入課程的教學。

 

三、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教學。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時期,在教學方面,多媒體教學也已經成為教學的一種普遍方式。多媒體教學能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知識,在初中政治課堂上更應該借助多媒體教學來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老師可以提前準備一些與所要講得內容有關的一些視頻資料。比如在講消費者這一章節內容的時候,可以找一些有關消費者的視聽資料,在課堂上先放給同學們看。一方面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夠使他們更快地進入課堂,另一方面也能為接下來所要講得內容做一個鋪墊。使學生更加加深對內容的理解,才能在課堂上更好地與老師互動,因為他們通過觀看視頻資料對內容已經有一些了解,再加上老師的講解,有更深一層地了解本堂課的內容。

 

四、創設情境,營造學習氛圍。

 

初中政治因為其并不枯燥的內容,使得大部分學生對歷史的學習還是有一定的興趣,那么如何讓政治課堂的學習變得更加地生動有趣呢?讓學生不僅能增加興趣,同時又學到知識呢?就需要老師下一番苦功夫。初中政治有很多都是在講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這一方面的內容。而這些都是需要學生自己去親身體會,才能真正懂得和理解所學的知識,對他們的性格和各方面的發展都有一定的影響。比如在講人的世界觀的時候,這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只是照本宣科的話,只會讓學生越聽越糊涂。面對這樣的知識,老師就應該讓創設情境,讓學生切身感受到世界觀的真實存在,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才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五、抓住重點,有的放矢。

 

初中的思想品德課程有很多本書,有社會有團體,有個人,也有我們每個人需要遵守的各種各樣的義務和享受的權利,如果全部當做重點來學習,只會使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程學習產生厭倦感,久而久之也就對政治學習沒有興趣了。政治學習的龐雜性,就需要老師在講授內容的時候學會有的放矢,對于不重要的知識一帶而過,對于重點可以反復給學生強調,加深他們對重點知識的理解。對于初中學生來說,要學習的科目和知識很多,如果全部當重點來講,只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產生對政治學習的排斥感,如果有的放矢,恰當好處地給學生講授知識,就能夠使他們不斷加深對政治學習的興趣,從而能夠更好地在課堂學習,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打造出一個真正的高效課堂來。

 

初中政治高效課堂的學習策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形成,需要老師和學生一起努力,首先就要先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增加他們對政治學習的興趣感,然后也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以學生為主體,選擇適合他們的學習方式。還要借助于多媒體,增加學生的學習能力,也要學會創設情境,讓學生走進政治,感悟政治。最后還要有的放矢,這樣才能離高效課堂越來越近。打造一個高效的初中政治課堂需要老師和學生們一起努力。

第3篇:比較政治學導論范文

個人信息

性 別: 男

身 高: 175公分

體 重: 60公斤

出生日期:1985年07月

證件類型:身份證

證件號碼:370405198507

婚姻狀況:未婚

工作年限:大三在讀學生

所在城市:江蘇省徐州市

手機/小靈通號碼:135125684XX

常用郵箱 :

求職意向

自我評價:

具備相應的綜合管理能力,以及行政管理知識,文筆較好,適應能力強。

工作類型:實習

業:非盈利構/政府 教育/培訓 學術/科研/藝術 服務業 法律

位:行政/后勤 行政專員/助理 經理助理/秘書 招聘專員/助理 公務員

點: 徐州周邊

資:2000以下 rmb/月

教育經歷

2004年09月 -- 2008年07月: 中國礦業大學 專業:行政管理 學歷:本科

專業描述:

該專業主要培養掌握行政學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熟悉我國政府機構管理以及各類公共管理機構管理實踐的復合型專門人才。

核心課程: 管理學基礎、經濟學基礎、政治學基礎、公共組織與管理、中國政府與政治、行政學導論、行政法、公共財政學、公共政策、比較政府、公文寫作與處理、人事行政、非營利組織管理、領導學、地方政府管理、行政監察學、市政管理學等。

技能專長

計算機能力:熟練

詳細描述:

通過國家計算機等級考試二級,

能操作辦公自動化軟件,

具備一定的網絡和硬件知識

第一外語:英語 水平:一般 等級:四級

普通話:熟練

社會實踐:

2005年7月-9月,在上海凱歌娛樂有限公司網絡部從事網管工作,鍛煉了計算機和網絡能力以及客戶服務能力。

第4篇:比較政治學導論范文

面向社會開考專業(本科)

27  B020204會計  00162  會計制度設計  00149

00058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

市場營銷學  00159

00150

00160  高級財務會計

金融理論與實務

審計學  00161  財務報表分析(一)  28  B020208市場營銷  00186  國際商務談判  00149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  00055

00150  企業會計學

金融理論與實務  00098

00183  國際市場營銷學

消費經濟學  29  C030106法律  00230

05678

00249  合同法

金融法(選)

國際私法  00262

00227

00257  法律文書寫作

公司法

票據法(選)  05680

00263

00246

00258

婚姻家庭法

外國法制史(選)

國際經濟法概論

保險法(選)

00233

00169

00228  稅法(選)

房地產法(選)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30  B020115經濟學  00143  經濟思想史  00142  計量經濟學  00138  中國近現代經濟史

31  B030302行政管理學  00320

00067

00318  領導科學

財務管理學(加)

公共政策  00319  行政組織理論  00144

00321

00315

00316  企業管理概論(加)

中國文化概論(選)

當代中國政治制度

西方政治制度  00322

00312  中國行政史(選)

政治學概論(選)  32  C050105漢語言文學  00540

00812

外國文學史

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專題研究(選)  00814  中國古代文論選讀(選)  00820

00538

00321

00539  漢字學概論(選)

中國古代文學史(一)

中國文化概論(選)

中國古代文學史(二)  00541

00815  語言學概論

西方文論選讀(選)  33  C050201英語語言文學  00600  高級英語  00836

00830

00837  英語科技文選(選)

現代語言學(選)

旅游英語選讀(選)  00833

00838

00094  外語教學法(選)

語言與文化(選)

外貿函電(選)  00839

00603

00840  第二外語(俄語)(選)

英語寫作

第二外語(日語)(選)  34  B080702計算機及應用  02331

04747  數據結構

Java語言程序設計(一)  04741  計算機網絡原理  04737

02197

04735  C++程序設計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二)

數據庫系統原理  02333  軟件工程  35  B020102統計  00056  國民經濟核算與綜合統計分析  00058

00054  市場營銷學

管理學原理  00055

00057  企業會計學

統計應用軟件  00053

00059  對外經濟管理概論

投入產出分析  36  B020104財稅  00067

00069  財務管理學

國際稅收  00058

00054  市場營銷學

管理學原理  00070  政府與事業單位會計  00053

00071  對外經濟管理概論

社會保障概論  37  B020106金融  00067  財務管理學  00058

00054

00076  市場營銷學

管理學原理

國際金融  00078

00077  銀行會計學

金融市場學  00053  對外經濟管理概論  38  B020110國際貿易  00100  國際運輸與保險  00101  外經貿經營與管理  00055

00102  企業會計學

世界市場行情  00099

00098

00097  涉外經濟法

國際市場營銷學

外貿英語寫作  39  B020202工商企業管理  00067

00153  財務管理學

質量管理(一)  00054

00149  管理學原理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  00154

00150  企業管理咨詢

金融理論與實務

40  B040108教育學  00464

06159  中外教育簡史

教育社會學(加)  00451

00469

00471  教育經濟學(加)

教育學原理

認知心理(選)  00465

00472

00449

00466  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

比較教育(選)

教育管理原理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00467

00456

00453  課程與教學論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教育法學  41  B050410美術教育  00688  設計概論(加)  00745  中國畫論  00744  美術鑒賞  00743  雕塑  42  C050305新聞學  00662

00529

00643  新聞事業管理(加)

文學概論(一)(加)

公關心理學(加)  00659  新聞攝影  00661

00321

00182  中外新聞作品研究

中國文化概論

公共關系學  00660

00312  外國新聞事業史

政治學概論  43  B050104秘書學  00320  領導科學  00261  行政法學  00321

00528  中國文化概論

管理信息的收集與處理(加)  00312

00526  政治學概論

秘書參謀職能概論  44  B040107教育管理  00454

06159  教育預測與規劃

教育社會學(加)  00451

00458  教育經濟學

中小學教育管理  00449

00465

00466  教育管理原理

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加)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加)  00456

00453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

教育法學  45  B040102學前教育  00409

00401

00403  美育基礎(加)

學前比較教育

學前兒童家庭教育  00883

00881  學前特殊兒童教育

學前教育科學研究與論文寫作  00399  學前游戲論  00467

00885  課程與教學論

學前教育診斷與咨詢  46  C030108律師  00230

05678

00249  合同法

金融法(加)

國際私法  00993

00227  法院與檢察院組織制度

公司法(加)  00229

00924

00247

00246  證據法學

婚姻家庭法原理與實務

國際法

國際經濟法概論  00233

00228

00925  稅法(加)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公證與基層法律服務實務(選)  47  B080307機電一體化工程  02245

02194

02199  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

工程經濟

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  02240  機械工程控制基礎  02200

02202

02197  現代設計方法

傳感器與檢測技術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二)  02241

02238  工業用微型計算機

模擬、數字及電力電子技術  48  B100702護理學  03006

03007

03201  護理管理學

急救護理學(加)

護理學導論  03008

03009  護理學研究

精神障礙護理學  00182

03005  公共關系學

護理教育導論  03010

03011

04436  婦產科護理學(二)

兒科護理學(二)(加)

康復護理學(加)  49  B020121調查與分析

00058

00142  市場營銷學

計量經濟學(加)

00051  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50  B020119餐飲管理  00989  國外飲食文化(選)  00986  中國飲食文化  00182

00987  公共關系學(加)

餐飲美學(選)

51  B020232勞動和社會保障  00147

03323  人力資源管理(一)

勞動經濟學  03325  勞動關系學  03322  勞動和社會保障法  03326  社會保障國際比較  52  B080709計算機網絡  02331

04747  數據結構

Java語言程序設計(一)  04749

04741  網絡工程

計算機網絡原理  04735

02379

04751  數據庫系統原理

計算機網絡管理

計算機網絡安全  03142  互聯網及其應用  53  B082208計算機信息管理  02142

00910

02323  數據結構導論

網絡經濟與企業管理

操作系統概論  04741  計算機網絡原理  04737

04735  C++程序設計

數據庫系統原理  04757

03173  信息系統開發與管理

軟件開發工具  54  B020229物流管理  05374

00147  物流企業財務管理(選)

人力資源管理(一)(選)

00098  國際市場營銷學(選)  55  B040125義務教育

(初中語文方向)  09291  初中語文課程與教學  00407

00458

09289  小學教育心理學(加)

中小學教育管理(選)

有效教學的理論與方法  09339

09292  中小學生品德發展與道德教育(選)

初中語文教學實踐與反思  00456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選)  56  B040125義務教育

(初中數學方向)  09294  初中數學課程與教學  00407

00458

09289  小學教育心理學(加)

中小學教育管理(選)

有效教學的理論與方法  09339

09295  中小學生品德發展與道德教育(選)

初中數學教學實踐與反思  00456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選)  57  B040125義務教育

(初中英語方向)  09297  初中英語課程與教學  00407

00458

09289  小學教育心理學(加)

中小學教育管理(選)

有效教學的理論與方法  09339

09298  中小學生品德發展與道德教育(選)

初中英語教學實踐與反思  00456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選)  58  B040125義務教育

(小學教育方向)  00464  中外教育簡史  00407

00458

09289

小學教育心理學(加)

中小學教育管理(選)

有效教學的理論與方法  09339  中小學生品德發展與道德教育(選)  00456

09335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二)(選)

義務教育班級管理

合作開考專業

59  A030103監所管理

(專科)  00241  警察管理學  00236

00852  監獄學基礎理論

勞教管理學  00237  勞教學基礎理論  00917  民法原理與實務  60  C030403公安管理

(基礎科段)  00359  保衛學  00361

00354

00245  公安法規

公安學基礎理論

刑法學  00356  公安管理學  00358  刑事偵查學  61  C030401公安管理

(本科段)  00372  公安信息學  00235  犯罪學(一)  00860  公安行政訴訟(加)  00373  涉外警務概論  62  B030109監所管理

(獨本)  00928  罪犯勞動改造學  00932

00918  獄內偵查學

民事訴訟原理與實務(一)(加)  00924

00935  婚姻家庭法原理與實務

西方監獄制度概論(加)  00933  罪犯改造心理學

本表說明:1、本表公布后,若報名前有所調整,請按有關通知執行。

第5篇:比較政治學導論范文

關鍵詞: 高等教育 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大類招生 政策建議

一、引言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圍繞市場經濟環境下“寬口徑、厚基礎、能力強、素質高”的人才培養目標和高校招收優質生源的迫切需要,各高校正不斷創新人才選拔模式,按大類招生已經成為各高校主要的招生錄取方式。所謂大類招生是指在高校招生錄取時,不再按專業來確定招生計劃進行招生,而是按學制訂招生計劃而進行招生錄取的一種招生模式[1]。即在高校本科生招生中按照學科門類或者文理科大類,不分具體專業進行招生,進校后對低年級的新生進行通識教育,高年級時按照學生的意愿再具體選擇專業、分流培養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

按大類招生,從形式上看是招生方式的變化,而實質上則是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是學校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低年級的通識教育,目的在于為學生構建一個牢固的基礎知識框架,進行基礎能力和基本素養的培養;高年級的專業培養,旨在為學生構建一個特色鮮明、適宜學生個性發展的專業培養平臺,進行專業技能和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這種培養模式,實現了由學生接受單一學科背景下的專業教育,向接受多學科交叉、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教育的轉變,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同時也順應了學科發展綜合化、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趨勢[2]。按大類招生和培養已逐漸成為我國高校教育改革的新趨勢。目前我國的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多所大學已采用大類招生[1-6]。其模式主要有三種[1]:①按學科招生;②高校以“基地班”或一些特殊實驗班招生;③對新生進行通識教育。

在借鑒國內其他實施大類招生院校的經驗基礎上,華南農業大學于2011年在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和公共管理學院三個學院內進行大類招生試點工作。本文以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為例,分析其在大類招生改革試點工作存在問題,探討完善大類招生改革的措施。

二、公共管理學院大類招生現狀

1.大類招生基本情況。

依據《華南農業大學2011年普通高校招生章程》和《華南農業大學2011年分省分專業招生計劃》,2011年公共管理學院開始試點大類招生,計劃招生991人,實際共招收32個班984個學生。

2.培養方案設置情況。

依據《華南農業大學2012年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指導性意見》,華南農業大學四年制本科總學分控制在160學分以內。通識教育、專業通識教育、專業教育、拓展教育、實踐教育五個部分指導性學分設置見表1。

表1.華南農業大學本科培養方案指導性學分設置表(四年制)

由表1知,華南農業大學四年制本科培養方案學分設置中,通識教育包含6個課程組總計50學分,占總學分的31.25%;專業通識教育包含一級學科平臺課和專業準入課程共計20―30學分,占總學分的12.50%―18.75%;專業教育總計15―25學分,占總學分的9.38%―15.63%;拓展教育共計15―35學分,占總學分的9.38%―21.88%;實踐教育40學分,占總學分的25.00%。

3.第一學期課程開設情況。

由于2011年是華南農業大學三個學院大類招生的第一年,因此到目前為止,通過大類招生的學生只完成第一學年第一學期的學習。依據大類招生的培養計劃,第一學期開設的課程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通識教育課程中的英語(兩門課)、體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及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5門課;二是專業通識教育中的部分課程,主要包括:管理學原理、社會保障學、土地管理學、房地產開發與經營、社會學概論、社會調查理論與方法、政治學、社會工作導論,以及公共管理學??紤]到學生學習負擔、培養計劃要求和學院師資力量,公共管理學院對招收的32個班級分類兩大組:A大組包括1―16班,第一學期專業通識教育開設管理學原理、社會保障學、土地管理學和房地產開發與經營;B大組包括17―32班,第一學期專業通識教育開設社會學概論、社會調查理論與方法、政治學、社會工作導論及公共管理學。到第二學期,A大組專業通識教育開設社會學概論、社會調查理論與方法、政治學、社會工作導論及公共管理學;B大組開設管理學原理、社會保障學、土地管理學和房地產開發與經營。

三、大類招生存在問題

1.專業差別較大,課程設置不合理。

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有公共管理(包括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土地資源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和社會學(包括社會學、社會工作)兩大學科門類,有11個專業(方向):社會學、社會工作、公共事業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城市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公共應急管理)、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企業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土地資源管理、土地資源(房地產開發與物業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兩大學科門類之間及各專業(方向)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對專業課程設置要求也不盡相同。目前簡單的以每個專業(方向)為基礎,并以必修課的形式,設置專業通識教育課程,在總的學分不變的前提下必然需要減少每個專業(方向)的專業課程,這勢必會影響每個專業(方向)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2.大類招生配套政策不完善。

學科專業(方向)之間的差異還表現在對通識教育類課程的需求也不相同。如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和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對數學知識的要求較高,在培養方案的課程設置中是高等數學A,而其他專業(方向)是高等數學C。由于大類招生在第一學年不分專業,學生選擇高等數學A或高等數學C的具體人數也就無法確定。而理學院以此為由,在11級大類招生的學生第一學期不開設高等數學課程。由于大類招生試點工作的配套政策不完善,導致本應在第一學期開設的高等數學無法正常開課,因而會對以后專業課程的開課造成很大的影響和不便。

3.培養方案設置結構不合理。

以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為例,2009年修訂的培養方案和培養計劃中規定公共管理學院四年制本科總學分為175學分,對比2011年大類招生培養方案,總學分減少15學分。從結構上看,通識教育總學分基本上沒有改變(2009年為51學分、2011年為50學分);2011年培養方案中專業教育①總學分70學分,相比2009年減少了20學分;2011年培養方案中實踐教育40學分,相比2009年增加了13.5學分。在總學分減少,實踐教育學分大幅增加的情況下,勢必要減少專業課程的學分,加之專業教育部分,還增加了專業通識教育中一級學科平臺課程,更減少了專業課程的學分。

另外,實踐教育學分增加,反映了提高大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必要性,但是,從培養方案看,實踐教育均是如綜合性實驗課程、綜合性實習課程、創新創業實踐、學科訓練、畢業實習、形勢政策之類的綜合性實踐,需要花費的學時數量較多和比較集中的時間,這對課程安排也提出較大的挑戰。同時,沒有了單一課程的實踐,綜合性實踐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和目的。

四、政策建議

1.進一步細分大類招生的類別。

依據不同專業對高等數學知識的不同要求,在公共管理大類之下進一步細分為公共管理Ⅰ類和公共管理Ⅱ類兩個類。公共管理Ⅰ類包括土地資源管理、房地產開發與管理和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公共管理Ⅱ類包括社會學、社會工作、公共事業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城市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公共應急管理)、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企業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專業(方向)。細分大類招生的類別,不僅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不同學科門類間對不同基礎知識需求的差異,而且便于課程的安排。

2.完善大類招生配套政策。

學生根據對專業的了解和基礎掌握情況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是學校對學生興趣愛好與自主選擇的尊重,也是實施大類招生的初衷之一。實施大類招生改革,不僅僅是培養方案和培養計劃的簡單修訂,而是事關教育教學的個各個環節配套措施的整體改革,如招生、培養方案、培養計劃、專業分流,轉專業、學籍管理、考核等方方面面的改革。因此,大類招生改革試點不是某一個學院自己的事情,是整個學校的事情,不應出現由于大類招生,某個課程無法開課的事情。

3.進一步完善培養方案和培養計劃。

在培養方案的結構上,適當減少通識教育學分比例。相比2009年培養方案總學分減少的情況,維持通識教育總學分不變顯然是不合理的。

在專業通識教育中,減少一級學科平臺課程數量,設定社會學概論、社會調查理論與方法、管理學原理、西方經濟學、社會統計學與SPSS應用為一級學科平臺課程;而將土地管理學、公共管理學、社會工作導論等各專業基礎課以選修課的形式作為專業準入課程。

在實踐教育環節中,應該保留專業課程實踐環節,綜合性實踐保留畢業實習、形勢政策、創新創業實踐,開設1―2門綜合性實驗課程或綜合性實習課程。

注釋:

①為了比較的方便,2009年的專業教育包括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2011年實施大類招生后的專業教育包括專業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和拓展教育。

參考文獻:

[1]晉云海.高校大類招生綜述[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11).

[2]海霞,周增慧.大類招生條件下本科專業分層培養教育體系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1,(2).

[3]羅曉甜.大類招生:高校招生的新趨勢[J].經濟研究導刊,2011,(20).

[4]汪筱蘭,沈耀良.淺談大類招生培養中的專業分流[J].赤峰學院學報(科學教育版),2011,(11).

[5]張揚,孫志良.高校按大類招生人才培養模式的SWOT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1,(6).

第6篇:比較政治學導論范文

【關鍵詞】新聞學;傳播學;國際新聞傳播;國際傳播

一、國際傳播研究的現實狀況

國際傳播是一個年輕的、正在發展的、充滿活力而又具有迫切現實性的新興學科。

從國際方面看:國際傳播的最初研究起源于美國。60年代末,國際傳播作為一個學科在美國開始得到了承認。1971年,位于華盛頓的美利堅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率先開設了國際傳播的碩士學位課程。70年代,國際傳播研究走向國際化。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推動下,成立于1957年的聯合國下屬的教科文組織國際大眾傳播協會,于1978年設立了國際傳播分會,作為其12個分會之一。隨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先后組織出版3本報告:《多種聲音,一個世界》(1981)、《世界交流報告》(1989)和《世界傳播概覽——媒體與新技術的挑戰》(1997)。1994年,國際傳播分會開始出版自己的會刊《國際傳播》,每半年出版一期。在每年召開一次的國際大眾傳播協會的近幾次會議上,國際傳播成為最熱門的論題之一。

與此同時,民間的研究自80年代以來方興未艾。在我們不完全的資料收集中,80年代涉及國際傳播的書目就有十數種。如:《組織中的國際傳播》、《國外新聞和世界信息新秩序》、《全球信息與世界傳播:國際關系的新領域》、《二十世紀的國際新聞播報》、《傳播的國際百科全書》等。90年代以后的研究著作更多。例如:《國際傳播中的現實議題》、《全球新聞業:國際傳播的歷程》、《資本主義與傳播:全球文化和信息經濟》、《超越國家:90年代的國際傳播》、《國際傳播與全球化:批判導論》等(以上見中國國家圖書館的館藏書目)。①筆者發現,國際傳播的研究以美國領先,大部分的著作也多出自美國。這一點顯然與美國是一個國際傳播大國,掌握了世界傳播信息量中相當大的比重有關。在目前世界排名前10位的媒體集團中,美國就占了5家。②

從國內方面看:在我國,國際傳播的研究可以說剛剛處于起步階段。1982年傳播學才通過著名傳播學者施拉姆介紹到中國。同年年底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新聞研究所召開了第1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1985年復旦大學成立了高校第1個傳播學研究機構“文化與傳播研究中心”。1986年,在黃山召開了第2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1988年,在北京,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進行了第一次社會輿論調查。經過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低潮,1993年在廈門召開的第3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確定了傳播學本土化的方針,1995年在成都召開的第4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拓開了傳播學更廣闊的研究領域,1997年中國國務院學術委員會對傳統學科體系進行調整,傳播學開始被并入原來的一級學科新聞學,稱新聞傳播學,下設新聞學和傳播學兩個二級學科。在傳播學20年的引進、介紹、研究和本土化、實用化過程中,國際傳播是發展最晚的一個分支領域,直到90年代末,才在各個高校和研究所成立專門的教學與研究機構。目前在北京初步形成了以北京廣播學院國際傳播學院、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所、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國際傳播研究所等幾家為主的格局。在國內傳播學一百多本著作上千篇文章中,有關國際傳播方面的論著只占很少的一部分。目前,我們查到的國內以國際傳播為題的中文書只有3本,一是北京廣播學院院長劉繼南教授主編的《國際傳播論文集》(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二是北京廣播學院國際傳播學院院長蔡幗芬教授主編的《國際傳播與對外宣傳》(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三是譯著,即美國羅伯特·福特納的《國際傳播:全球都市的歷史、沖突及控制》(華夏出版社2000年)。有關的文章也不是很多。經初步分析,我們發現,這其中,從大的方面講,北京廣播學院國際傳播學院的研究集中在國際關系與大眾傳播、對外宣傳與國際關系及對傳播學的譯介方面,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的研究則集中在對策論、國外輿情分析、焦點問題報道等實用化內容方面。該研究中心出版了60期輿情分析報告并成立了陽光論壇,建立了自己的網站。

筆者認為,剛剛起步的中國國際傳播學研究還存在許多弱點,大致說來就是研究的玄化、泛化、空化和術化。所謂玄化是指在傳播學的介紹、引進過程中偏重引經據典、直譯許多國外名詞而缺乏對文本的中介轉換,造成概念混亂,這種做法顯然不利于這門學科的清晰化和本土化。泛化則表現在研究的平面化,不界定學科邊界,不限定學科內容;而是把一切現象都往傳播學里面裝,似乎一切人類文化現象都是傳播現象,一切跨越了國界的信息交流都是國際傳播,結果使研究目標無法鎖定和深入??栈俏覀冞^去政治化研究傳統的延續,在缺乏實證研究、量化研究、具體研究、微觀研究的基礎上空發議論,有的只是生拉硬套某種哲學理論,結果背離了研究的科學精神。術化則集中于對策研究,一切以實用化為目的。當然,如果的的確確搞“術化”,那應該是先基礎(術)、再理論(學)再運用(學術),但實際上這個過程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

從樂觀一面看,盡管存在許多弱點并且剛剛起步,但國際傳播學仍然是一個充滿希望和前途的新興學科。恩格斯告誡我們,“歷史過程中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③一旦社會上產生了某種需要,那將會比10所大學都更能推進研究的深入。國際傳播發展的兩大背景是人類社會的全球化和民族國家化、以及大眾傳播的興起和傳播分化。這決定了國際傳播在這個歷史過程中已經而且必將繼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所以對國際傳播學進行深入研究是時代的任務和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國際傳播學的學科來源

國際傳播并非無本之木。其學科來源,大約有3個方面。

國際傳播來源之一是傳播學。傳播學是一門起源于40、50年代,成熟于60、70年代,并在80年代以后得到了巨大發展的新興學科。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的館藏目錄中,有關傳播學的英文著作就達4000多種。從體系上看,傳播學研究包括傳播定義,人類傳播史,傳播符號、過程、結構,傳播方式和媒介,傳播受眾和效果,傳播制度與控制,國際傳播和全球傳播,傳播學流派等內容。傳播學本身就是來源于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新聞學等多種學科的一門新學科,在發展的過程中又加入了控制論和信息論等新元素。從理論上看,現在形成了注重研究過程、以實證為特點的美國學派和注重研究后果、以理論批判為重點的歐洲學派。傳播學與國際傳播的契合點主要在政治方面。日本學者鶴木真曾把國際傳播定義為“以國家社會為基本單位,以大眾傳播為支柱的國與國之間的傳播”。④另一個日本學者生田正輝更是直截了當地指出“國際傳播的首要特征,是它與政治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它是一種由政治所規定的跨國界傳播”。⑤由此而來,國際傳播研究的重點在于國際傳播內容的價值問題、信息與問題、文化霸權問題、信息全球化及國際信息秩序問題等方面。這些課題對國際傳播中的宏觀問題和理論問題賦予了較大的注意。

新聞學是國際傳播的來源之二。它發韌于報刊出現后的18世紀,在19世紀末新式新聞的崛起中初步形成。20世紀上半期出現了種種有巨大影響的新聞學理論,20世紀50年代以后又開始融入了大眾傳播學,形成了新聞傳播學。新聞學包括新聞學理論、業務和新聞傳播史三部分。作為應用學科,新聞學的業務部分是一個更龐大的學科分支,大大多于、強于其理論部分。新聞學與國際傳播的結合在于新聞的業務實踐從一開始就包括國際新聞部分。

然而,筆者所見,國內學者包括新聞界對國際新聞的認識存在模糊不清、界限不明的現象。國際新聞似乎是指與國內新聞相對的那部分內容,即屬于“國際方面的消息”那一類。同時,面向國外的新聞報道及其他傳播活動則被看作是對外宣傳。其實,從國際傳播的角度來看,國際新聞應該指跨越了國界的新聞,并不僅僅是來自國外的新聞,也不僅僅是對外宣傳,而是雙向互動的新聞。

從歷史上看,在新聞報道的內容中,國際新聞從一開始就占據了較大的比重。大眾報刊興起后,國內新聞、地方新聞逐漸奪走了國際新聞的地盤。但是即使在新式新聞到達頂峰的19世紀末的美國,國際新聞仍然穩定地占據著相當大的新聞比重。隨著20世紀初世界體系的形成,國際新聞所占的比重一直保持穩定,當然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有時稍有增減。⑥按照傳播學的觀點,國際新聞,實際上屬于國際傳播范疇;而且可以說,國際新聞是國際傳播的主要組成部分。對國際新聞的認識,是國際傳播學出現的基礎。在新聞史中曾出現過政黨報刊、言論紙向大眾報刊、新聞紙轉變的過程,在國際新聞傳播的歷程中也同樣遵循這樣一條軌跡。在新聞史早期,國外新聞報道主要發生在民間(即傳播者主要為民營辦報人)。進入20世紀后,隨著國際社會的形成與競爭的激化,國家開始成為國際新聞的重要傳播者,國際新聞開始明顯地表露出其政治性和實用性。這時國際新聞的首要特征就是宣傳。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各國主動認識并開始運用國際新聞進行宣傳的重要時期。一戰以后特別是二戰之中,這種認識和運用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冷戰時期,這一傳統得到了延續。到了20世紀末,國際新聞的宣傳特征才在表面上有所減弱。

總之,國際新聞是新聞學與國際傳播的結合點,其重要特征表現為政治性和實用性。英國新聞界泰斗北巖勛爵曾任英國一戰時期對德宣傳總監。傳播學的創始人拉斯韋爾早在1927年就出版了《世界大戰中的宣傳技巧》一書。早在1931年出版的關于國際傳播的兩本書《國際傳播:美國的態度(Calrk,Keith,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theAmericanAttitude,NY1931)、《國際傳播:語言問題論文集》(HerbertNShelton,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ASymposiumontheLanguageProblem,London1931),也都涉及對外宣傳問題。于1984年出版了第一部中文《國際傳播》專著的臺灣學者李瞻本人也是一個新聞史學家。由于國際新聞只是新聞中的一個現象,對外宣傳是一個實際操作問題,加之新聞學本身又是一個實用性的學科,所以在新聞學的論著中,鮮有詳論國際傳播者,有的也只是強調其宣傳功能。所以從新聞學演化而來的國際傳播研究,其側重點主要在“術”的研究,即宣傳技巧、效果以及對策研究。但是按現在我國的學科分類,國際傳播要在新聞學和大眾文化事業中去查找,這雖能表明國際傳播與新聞學的淵源關系,但嚴格說來這種學科界定并不科學,也不太符合現實需要。

國際傳播的來源之三是國際關系學。國際關系學最早就是國際政治學。一戰以后政治學由傳統的歷史比較分析轉向現實主義政治,于是國際政治學逐步轉化為國際關系學。20年代后,現實主義政治學占據了主流。二戰后,行為主義政治學開始濫觴,國際關系學也在這個過程中發展起來了。國際關系學包括國際關系史、國際關系現狀及控制、國際關系理論等幾個方面。國際關系學是一門“能夠幫助人們理解、預見、評價乃至控制國家間關系和國際現狀”的學科。⑦它包含兩個研究層面,一是雙邊和多邊層面的國際關系,二是宏觀國際關系體系。國際關系學關注的主要內容包括:國家作為國際基本行為體的利益、力量、外交戰略,國際間的競爭與合作,國際關系的體系與結構、動力與控制及演變和預測等。國際傳播在國際關系的微觀和宏觀層面都是重要因素。西方國際關系學者是在60、70年代開始從國際關系角度進入國際傳播領域的。這一時期行為主義在國際關系學中占據了主流地位。行為主義試圖從可觀測、可控制的國家行為出發,建立一種“精確”和“科學”的國際關系學。創造了國際關系學分析模型的美國學者卡爾·多伊奇,在60年代出版的一系列著作中,建立了國家外交決策系統和國際一體化的控制系統,其中大眾傳媒和民間輿論傳播的通訊交換和控制在這一模型中占據重要地位。羅伯特·諾斯則在國家間信息傳遞的媒介模型之上建立了內容分析和決策心理分析理論(ContemporaryPoliticalAnalysis,1967)。所謂內容分析是總體分析,就是通過對大量的國際信息進行數據化處理和分析,直觀地把握國際體系;所謂決策心理分析則是個體分析。理查德·梅里特著重在國際傳播的過程和內容方面做文章,建立了包括政府行為體、非政府行為體和文化交流在內的國際傳播三元交叉模型(CommunicationinInternationalPolitics,1972)。⑧后來,一些學者進行了不少媒體與外交、輿論與對外關系的專題研究,創立了“公共外交”(PublicDiplomacy)研究領域。當然還有一些學者試圖從大眾傳播和國際關系這兩個不同的學科角度來搭建相互關系(如臺灣學者周莉音《國際關系中國際傳播之角色》,黎明文化公司1985),但總有些缺乏深度、缺乏理論貫通性的感覺。在近年來從國際關系學角度進行的國際傳播的研究中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在國家行為個體、國家力量及力量顯示方面,有人認為傳統的國家力量研究,其定量分析僅僅集中在基本實體、經濟能力、軍事實力和貫徹目標的意志力幾個方面是不夠的;應該而且必須加上國家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的收集、整理、擴散及控制,因為信息能力也是一種重要的國家力量。二是在國際關系整體及全球化問題方面,有人認為必須加入國際傳播因素。在當代的國際關系體系中,如果缺乏國際傳播體系,那是非常不完整的,因為國際傳播體系也是國際關系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國際關系角度出發研究國際傳播,能為我們從理論和實際、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理解國際傳播提供不少有益的幫助。

從以上國際傳播的3個學科來源看,國際傳播是一個交叉性的學科,它與上述3個學科都有淵源關系,又不完全直屬于其中任何一個。其多學科性、交叉性恰恰符合當代社會科學綜合化與學科分化的一般趨勢。

[page_break]

三、深化國際傳播研究的思考

對于深入推進國際傳播學的研究,我們認為至少有4個方面的工作要做:國際傳播的本體論研究、國際傳播史的研究、國際傳播“術”(技巧)的研究及國際傳播學科體系的理論研究。

國際傳播本體論要解決國際傳播是什么的問題,也就是國際傳播的定義問題。我們可以說傳播學研究“社會信息的傳遞和信息系統的運行”,但是我們是不是可以簡單地說國際傳播研究“國際間社會信息的傳遞和系統運行”?我們可以說新聞學研究“對新近變動事實的傳播”,但是我們是不是可以簡單地說,國際傳播是“對新近變動的國際事實的傳播”,或者說是“對新近變動的事實的跨國傳播”?我們可以說國際關系學是研究“國際關系體系的運行和演變規律”,但是我們是不是可以簡單地說國際傳播是研究“國際傳播體系的運行和演變規律”?應該說上述說法都有道理,但未必全面準確地反映了現實。

在傳播學的體系建立過程中,美國學者拉斯韋爾提出的5個W的體系模式很有創建性,為傳播學界所廣泛接受。但實際上國際傳播在每個W的具體定位上都存在分歧。如在傳播者方面,有人認為應該主要是指國家或國家的組織,有人認為還應包括國際組織、跨國公司和有影響力的個人,還有像梅里特,則提出了三元模式。在傳播內容方面,有人認為主要是指國際新聞的傳播,有人提出政治、經濟和文化信息的三分法,還有人則認為應該包括一切信息。在傳播工具或渠道方面,有人認為主要是指大眾媒介,而且重點是電子媒介;有人則認為應包括人際交流的一切方式。在傳播受眾方面與在傳播者方面存在的問題一樣,有人認為應該有特定的傳播對象;有人則認為凡是面向國際社會的傳播都是國際傳播;而所謂國際社會,就是沒有國界的社會。與上述諸方面相比,可以說國際傳播在效果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最多,而且效果研究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但是,同樣在這一方面,“公共領域”理論、制碼解碼理論、“議程”設置理論、“文化霸權”理論都在大行其道。很明顯,只有對上述的分歧和爭論進行梳理和明確化,才能建立對國際傳播的本體論認識。

國際傳播史是對國際傳播進行深入研究的重要基礎。史學的最大特點就是其綜合性。恩格斯說過,我們只知道一門科學,這就是歷史學。一切現代社會科學都是從歷史學中分離出來的,一切現代學科的建立都離不開對該學科所探討的社會現象的歷史考察。對國際傳播的歷史考察也是我們必須做的工作。而這方面的研究也存在明顯的缺陷。例如關于國際傳播的起源,有人從國際關系學角度出發,認為國際傳播始于16、17世紀近代國家的出現和國際關系的起源,這種說法忽略了傳播業的內在發展。有人從媒介發展的角度看,認為國際傳播源于1835年哈瓦斯通訊社的成立和電報的出現(李瞻《國際傳播》1984,福特納《國際傳播:全球都市的歷史、沖突與控制》2000),這種說法又忽略了在此之前報刊的作用。還有人則從國際政治角度考察,認為國際傳播發軔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國的戰時宣傳,這種看法顯然比較狹窄。在眾多新聞史著作中,有關國際新聞史和國際傳播史的研究不受重視,往往被擠在對外宣傳的角落。實際上,考查國際傳播史的起源與發展應考慮其本身內在的規律,并應綜合社會相關因素進行綜合研究。

國際傳播技巧主要研究國際傳播現狀和對策論方面的問題,也是國際傳播學深入研究的重要內容,應該包括世界傳播體系的框架及運行機制、國外重要媒體介紹、媒體信息的分類及量化、輿情分析模式、媒介事件與報道技巧、傳播者形象與傳播效果、國際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內容。需要說明的是,在這一方面更需要重視的是觀念的變化,應從政治宣傳的角度轉換到報道和經營的角度,注重對象研究,收聽率、收視率的研究。再好的宣傳沒有聽眾和觀眾只能是空談。目前世界信息秩序不均等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對發展中國家來說,除了經濟技術原因外,經營方式和觀念的落后恐后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

最后,建立國際傳播學的理論框架是一項不斷帶有總結性意味的工作,也是國際傳播能否作為一個綜合性的分支學科或問題研究而生存發展的關鍵。它所包括的內容至少有對國際傳播的本體認識、研究對象和目的、帶有理論抽象性的國際傳播史和現狀分析、國際傳播各種理論介紹、國際傳播體系的運行及控制、國際傳播技巧概述以及國際傳播的未來發展等等。只有搭建起科學的理論框架,國際傳播學才能真正建立起自己的研究平臺,從而在眾多的分支學科中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注釋:

①80年代涉及國際傳播的書目原文:

1)Baskin,OtisW,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inOrganizations,Calif1980

2)Stevenson,Robert,ForeignNewsandNewWorldInformationOrderlowaStateUnivPr1984

3)(Mowlana,Hamid,GlobalinformationandWorldCommunication:NewFrontiersinInternationalRelationsNY1986)

4)Fenby,Tonathan,TheIntermationalNewsServices:aTwentiethCentury,NY1986

5)Bamouw,Erik,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CommunicationsNY1989

90年代以后研究著作原文:

1)Matin,LesieJohn,CurrentLssuesin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NY1990

2)Merrill,JohnCalhoun,GlobalJoumalism:Journeyof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NY1991

3)GarnhamNicholas,CapitalismandCommunication:GlobalCultureandtheEconomicsofInformationLondon1990

4)HerbertISchiller,BeyondNationalSovereignty: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inthe1990sNJ1993

5)AliMohammadi,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andGlobalization:AcriticalIntroduction,London1997

②洛特非·馬赫茲:《世界傳播概覽—媒體與新技術的挑戰》,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9年,第97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卷,第477頁。

④⑤轉引自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237頁,第238頁。

⑥國際新聞在新聞中的比重問題,是一個需要進行實證性研究的問題。在早期的報刊中,其比例無疑是很高的,例如英國第一份日報《每日新聞》,其創刊號的聲明就明確指出該報是以翻譯荷文、法文消息為主,“迅速、正確而公正地報道國外新聞”(見鄭超然等《外國新聞傳播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63頁)。中國最早的報刊也是以國際新聞為主,有的就以《各國消息》為報名(見白潤生《中國新聞通史綱要》,新華出版社1998年,第26-30頁)。

進入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重要報刊《時代》周刊、《新聞周刊》、《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中用于國外新聞報道的頁數,占其總數的22-24%。(見威廉·哈森《世界新聞多棱鏡》,新華出版社2000年,第77-78頁)。

第7篇:比較政治學導論范文

關鍵詞:憲法學,研究方法,中國憲法問題,實踐

近期以來,關于憲法學研究方法的探討成了憲法學者關注的焦點之一,[i]憲法學者對研究方法的反思是學科成長的體現,研究方法的成熟是一門學科成熟的標志,反之,研究方法的滯后也會對學科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憲法學者對研究方法的反思是有意義的,但是目前中國憲法學界的研究方法還遠遠沒有真正成熟?;诖耍疚脑趯χ袊鴳椃▽W研究方法簡單回顧的基礎上,探討確立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主張以中國憲法問題為中心的方法論模式。以期對憲法學界同仁的研究有些微助益。[ii]

一、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的回顧

(一)第一代憲法學教材對研究方法的探討[iii]

1982年憲法的修改通過迎來了憲法學研究的春天,一些憲法學教材和普法性質的憲法讀物相繼出現,[iv]1985年10月份在貴陽召開了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成立大會,標志著憲法學人開始有一個正式對話和交流的平臺。當時憲法學研究會的學者在自己編寫的教材、專著或者論文中所提及的憲法學研究方法主要有如下幾種:1、階級分析方法;[v]2、歷史分析方法;3、比較分析方法;[vi]4、系統分析方法;5、理論聯系實際方法。[vii]

從學者們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其方法的自覺意識開始萌芽,不同的教材都提及了研究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貫穿了研究方法,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難能可貴的。但是正如學者們自己所言,其所論研究方法也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主要是當時的憲法學研究方法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憲法學研究方法還沒有與法理學及一般部門法有根本區別;方法與教材內容聯系不大,相互脫節,方法與內容是兩張皮;對憲法進行注釋成為教材的主要內容等。

(二)第二代教材及論文對憲法學研究方法的探討[viii]

如果說第一代憲法學者開啟了憲法學研究方法的偉大航程,第二代憲法學人則開辟了不同的航線,其所倡導的研究方法開始呈現多元化趨勢,方法論自覺性也大大增強。[ix]憲法學人所運用的方法舉其要,有以下幾種:

1、用法權分析方法重構憲法學體系。[x]2、經濟分析方法。包括的經濟分析和經濟憲法學。[xi]3、規范憲法學的方法。[xii]4、憲法哲學的方法。[xiii]5、憲法解釋學的方法,文本分析方法。[xiv]6、憲法社會學方法。[xv]7、憲法學的實證研究方法。[xvi]8、憲法學研究的邏輯分析方法、價值分析方法、語義分析方法等。[xvii]

方法的多元與流派化是學科成熟的標志之一,也是憲法學研究開始進步的體現。憲法學研究與其他學科一樣,忌諱的是只有一種聲音、一種方法、一種立場。

但是在“繁榮”的背后也有少許值得反思的地方,本文認為憲法學者在確立憲法學研究方法時至少要考慮如下因素:什么是研究方法?何為憲法學研究方法?確立當代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要注意那些問題等?以下分述之。

二,什么是研究方法

所謂研究方法是指在探討問題或社會現象時所持的立場基礎和方式方法手段的總和。方法是有層次的,一般而言,方法有方法論和普通方法、具體方法之分。[xviii]方法論基礎是本,普通方法和具體方法是末。方法論基礎決定普通方法和具體方法的運用,而普通方法和具體方法又為一定的方法論立場服務。學者在論及方法時要意識到自己是在那一個層次上探討方法的,否則討論就會失去共同的話語平臺。

本文認為法學研究方法有以下幾個層次:

(1)方法論:哲學基礎、邏輯、范式、價值、客觀性;

(2)普通方法:歷史分析、比較研究、規范分析、階級(本質)分析、理論聯系實際、系統分析法等;

(3)具體方法:方法手段如:問卷、訪問法、觀察法、計算機技術、統計分析、利益衡量、價值補充、漏洞補充、文獻研究等具體方法

憲法學是法學學科分支之一,憲法學研究方法要遵循法學研究方法的共性,上述法學研究方法的分類在一般意義上也適用于憲法學研究方法的分類。憲法學包括理論憲法學和實用憲法學,前者主要運用方法論進行研究,[xix]后者主要用普通方法和具體方法進行研究,方法論基礎決定了具體方法的運用。一般而言,憲法學的方法論基礎與政治哲學、邏輯、價值取向連在一起。作為普通方法的傳統注釋憲法學方法不太注重憲法的政治哲學基礎,其實憲法學研究要建立在一定的政治哲學基礎上,即你的立場是什么?一定的政治哲學觀念、立場又指導對憲法本質、基本價值、范疇等的看法。因此,規范分析等具體方法離不開一定的方法論指導。另一方面,“社會科學”憲法學方法不太注重規范分析等普通方法的運用,而過多關注政治哲學的“立場”問題,而規范分析又是憲法學研究之特色的體現,這樣離開規范分析,只注重政治哲學基礎的研究方法就很容易流于意識形態的無謂爭論中。因此,方法的融合才是憲法學研究的方法之道,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一種方法都是“偏見”。

三、什么是憲法學研究方法

憲法學研究方法是指對憲法現象進行研究的方式方法總和。憲法學研究方法有一般研究方法的共性,更有憲法學學科特性,其特性是由憲法現象不同于其他社會現象,憲法學所要面對的問題不同于其他學科所要面對的問題決定的,憲法學研究方法的特性主要體現在與其他學科研究方法的比較上,在比較中體現其方法特性。

(一)法學研究方法與憲法學研究方法

法學研究方法主要從法的一般規律出發來研究法這一社會現象,其研究對象主要是圍繞法的產生、運行、變更、存廢等而展開,憲法是法的一種,也有一般法的特性,但憲法是高級法,其特性也決定了憲法學研究方法與一般法的研究方法有區別。因此,把法特別是法理學的研究方法移植到憲法學中是不可取,因為這種做法只是看到憲法的法的維度,而沒有看到憲法“憲”的維度,而“憲”的維度決定了憲法學研究方法的特性所在。

憲法學研究方法是以憲法現象作為研究對象的,研究對象不同決定了方法具體運用的不同方式,憲法學研究方法的特性在于其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有學者總結憲法現象主要有以下四大要素:1、憲法規范;2、憲法意識;3、憲法制度;4、憲法關系。[xx]這種總結

當然非常有道理,但是本文想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認識憲法學的研究對象,上述四大要素其本質是圍繞個人自由、社會權利和國家權力“三位一體”而展開的,憲法就是在上述三者之間劃定界限,達到“定分止爭”之目的。法的一般研究方法只有用來分析如何控制、規范、保障國家權力,確保個人自由和社會秩序時,這時法的一般研究方法運用到憲法學中才有意義,如果法理學的研究方法沒有用來研究憲法現象及其本質規律,只是簡單的“嫁接”,則對憲法學研究的意義就不大,而這個“轉化”要多年的功力,特別要在對憲法現象有深刻的認識基礎上才可能完成,否則一般的法理學研究方法對于解釋憲法現象是沒有說服力的。

(二)憲法學研究方法與政治學研究方法

政治學與憲法學是聯系最為密切的學科,中國傳統上,這兩個學科沒有明顯的界限,研究方法也沒有分野,[xxi]近些年,學術界又出現一個新的趨向,有學者認為一個學科的成熟是它與相關學科越來越遠,因此,憲法學研究要遠離政治學。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有偏頗之處,因為事實上學科成熟的標志是一個學科與相關學科既遠又近,說遠,是指一個學科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研究范式和相對獨立的學科話語系統,說近,是指一個學科會吸收相關學科的營養,不斷完善自己,在交叉中獲得發展。憲法學與政治學等學科的關系不是平行線,他們之間有“交集”。

我們認為憲法學研究要直面政治問題,[xxii]憲法與政治有著天然的聯系,離開政治問題就沒有憲法存在的價值,關鍵是憲法學者主動或者被動對待政治問題的態度,如果像“”時期中國情景那樣,學者對政治聲音只能附和,而不能有自己獨立的立場,這才是問題的本質。這種憲法學術完全依附于政治的研究方法是我們所要反對的。今天憲法學的部分學者又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以為憲法學研究方法成熟的標志之一是憲法學研究與政治、政治學的分野,我們以為憲法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憲法政治現象,憲法學研究與政治學研究共同的對象是國家,是對國家權力進行控制、規范、保障等的研究,憲法學的研究離不開政治和政治學,這是憲法的本質特點決定的,只是要以憲法學的方法和立場研究政治問題罷了,而不是說憲法學研究可以回避政治問題。

研究對象的大致相同決定了研究方法的類似,特別是政治哲學與憲法學的方法論基礎有極大的一致性,因此,憲法學研究方法離不開政治學研究成果的支持。但是,憲法學和政治學研究的角度畢竟有極大的差別,因此,又要反對憲法學與政治學研究方法混同。

(三)憲法學研究方法與憲法解釋方法

一般學者在論及憲法研究方法時可能會混淆二者的界限,我們認為憲法解釋方法與憲法學研究方法有區別也有聯系。憲法解釋方法是在解釋憲法時所用的方法,它的目的是解決憲法適用中的問題,屬于實用憲法學的范疇。憲法解釋方法其實是憲法學研究中對憲法進行解釋的具體方法,這些具體方法與憲法學研究的具體方法有區別也有聯系。憲法解釋方法限于對憲法及相關憲法性文本進行解釋,而憲法學具體方法所涉及的有憲法文本,也有其他憲法現象。當然,由于憲法解釋在司憲國家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占去了憲法學研究的大部分領域,因而部分學者把憲法解釋學方法等同于憲法學研究方法,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事實上,民法學者在談及方法時,其本質是民法解釋學,甚至民法解釋學就等同于法學方法論。[xxiii]因此,把憲法解釋學看作是憲法學研究方法的精粹,甚至等同于憲法學研究方法的全部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抽象的憲法和靜態的憲法只有經過解釋才可以適用于具體的案件事實,而憲法適用于具體的案件是憲法的生命所在,適用具體案件的憲法解釋方法也是憲法學研究方法的生命所在。

但是,憲法解釋方法畢竟不等同于憲法學研究方法,憲法學研究方法除了憲法解釋方法外,還有方法論、其他普通方法和具體方法,其中方法論是理論憲法學研究方法,這明顯有別于作為實用憲法學方法的憲法解釋方法。

四、什么是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

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是指對中國憲法進行研究的方式方法總和。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當然要遵循法學及憲法學研究方法的一般規律及共通的方面,但是其研究對象畢竟是“中國”,而且是“當代中國”。因此,研究方法注定會有一些特殊。本文認為當代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要堅持一般憲法學研究方法的共性,也要注意個性,本文不重點探討當代中國憲法學研究的方法類型或者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只是探討在確立當代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時要注意的幾個維度。

(一)要有問題意識,注意到憲法學研究的中國問題面向。[xxiv]研究方法其實只是說明或者研究具體問題的手段,中國憲法學所面對的是中國問題。目前憲法學界研究方法與內容、問題脫節的情況依然存在,問題意識還不夠強。[xxv]學界純粹談方法,開了研討會,也寫作了不少研究憲法學方法的論文,但是其方法論上的自覺性還是不夠,少有運用自己所主張的方法寫作、針對具體問題論述的專門著作。方法與自己的學術著作及所要探討的問題是兩張皮。

“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這句話對憲法學界而言仍然是有意義的,只有在自己的專著或者論文中使用了方法來探討問題,方法多元的格局自然會到來,如果硬要創造一些所謂的方法來,實在是不可取的。憲法學學術流派和學術良性爭鳴的局面要靠對同一問題的不同回答來形成,對一個問題可以運用一定的方法論從歷史、比較、邏輯、價值、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等不同角度進行分析,而作出回答,不同的回答構成了不同的方法,這就是方法存在的地方和意義所在,而這種局面現今還遠遠沒有形成。

方法要以問題為中心,問題是本,方法是末,在問題中體現方法、運用方法。筆者甚至設想,什么時候不談方法了,在憲法學教材中也不論述方法了,[xxvi]而只是在教材論述中或者研究憲法具體問題時運用方法,這時憲法學研究才會真正成熟。

(二)要對中國憲法文本持相對“中立”的立場。在當代中國憲法學研究中,對中國憲法文本主要有兩種大致相反的看法,一種研究者潛意識里認為中國憲法文本缺乏科學性、合理性、正當性基礎,對憲法文本指責成分大于辯護,這種研究者本文稱為憲法悲觀主義者,憲法悲觀主義者研究憲法主要以西方理念,特別是西方自由主義理念為理論基礎,其研究方法主要是方法論意義上的,側重對憲法的原則、價值、民主、法治等憲法理念的研究,這種研究者在憲法學研究會中人數相對較少。另外一部分學者認為憲法本身是良好的、有其正當性基礎,認為建設主要是一個現行憲法的實施問題,在貫徹實施中國憲法后所達致的就是狀況,這種研究者是憲法樂觀主義者,憲法樂觀主義者相信,只要運用憲法解釋方法對憲法文本進行分析,堅持現行憲法,就能夠逐步實現。

應該說,持上述兩種憲法觀的研究者都有一定的中國憲法問題意識,我們認為憲法學研究方法的確立既不能建立在對中國現行憲法“妖魔化”的基礎上,也不能建立在對中國憲法文本無限“美化”的基礎上。既要看到中國憲法文本的優點,也要看到中國憲法文本所可能存在的問題,這是研究者要保持的適度理論張力。當

然,正如斯密特所持的看法一樣,憲法分為與憲律,憲法文本特別是其中的“”部分的決定權在一定意義上是一個政治決斷的結果,研究者從自律的角度看,只能在現行憲法的前提下研究中國憲法問題,這是學者所要注意的面向。

當然,理論上對中國憲法文本進行各種研究都是值得提倡的,這種研究也許是從批評或者建設的角度出發,也許是從合理性論證角度出發。本文主張要對憲法文本持相對“中立”的立場,不事先預設價值判斷,只是在研究具體問題時實事求是進行客觀評價,這是研究者確立中國憲法研究方法時所應持的態度。

(三)在研究方法運用時處理好憲法學研究中的普世性價值與中國特性的關系,即世情與國情的關系。糾纏在憲法學研究者心中的“結”之一是憲法有沒有普世性價值,如果有,則普世性價值與中國特性是什么關系?怎樣理解憲法的普世性價值?如果憲法沒有普世性價值,則中國憲法價值觀與西方憲法價值觀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這些都需要從理論上作出回答,否則會影響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的選擇使用。[xxvii]

主張憲法普世性價值者認為:憲法的普世性價值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縱向范圍是沒有例外的。一般而言,西方學者特別是美國部分學者主張民主、個人自由、在民、權力的相互制約、法治、違憲審查等具有普世性價值,這些普世性價值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不同歷史時期所實現的方式是不同的,即所謂的途徑差異。而主張亞洲價值觀的學者更愿意看到憲法價值的地區特色,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憲法經驗是不可以照搬的,主張中國憲法研究者要看到中國憲法所堅持的特色道路,這是一條不同于西方憲法價值觀的道路,他們更加強調憲法的中國特色。

在中國憲法學研究者的潛意識中,這種所謂西方價值與中國特色之爭是客觀存在的,前述對中國憲法持悲觀態度的學者其研究的前提預設是中國憲法文本與憲法的普世性價值有悖,其所持的是憲法的普世性價值觀。而對中國憲法文本持樂觀態度的學者可能更愿意看到中國憲法文本所體現的中國特色價值觀。對憲法的普世性價值和中國特色所持的理論傾向可能會影響到憲法學具體研究方法的運用,持普世性價值觀的學者在對中國憲法文本解釋時可能會更加傾向于“批判”,甚至不屑于所謂文本分析,這種學者的潛意識里是中國有憲法文本,但只是“名義”憲法,不是“實質”憲法。這種學者的知識背景主要是美國或者西方其他國家的憲法價值觀,其研究方法的特色是更加注重對西方憲法的研究,并且相信西方憲法價值觀可以在中國得到適用的。持中國特色價值觀的學者不承認憲法的“名義”與“實質”之分,認為中國現行憲法既是“名義”憲法,也是“實質”憲法,他們的研究中沒有區分的概念,認為也沒有區分的必要。在研究方法上,更加強調中國傳統的憲法學研究方法,注意中國憲法所特有的歷史文化特色,側重對現行憲法進行合理性、正當性的詮釋和理解運用,認為建設法治國家,只有在堅持現行憲法基礎上進行,任何偏離現行憲法的改革都是不可取的,因而反對任何急劇變革憲法的思路。

其實,人的兩面性決定了憲法價值觀的兩面性,人之為人的普遍性決定了關乎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的憲法價值觀的普世性。人在不同社會和歷史狀況的不同存在方式決定了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的實現與憲法保護方式的特殊性。過分強調憲法的普世性價值會使問題簡單化,看不到人的社會性差異的一面。過分強調憲法的中國特色則沒有充分認識到人性中的共通性的一面,沒有看到保護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的憲法規制方式的一致性。因此,既要看到憲法的普世性價值,又要看到普世性價值的實現方式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具體途徑的不同。因此,我們不可以照搬西方的制度,也不可以拒斥其成熟的經驗,既要看到中國的特色,也要看到中國與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中國與世界他國法律趨同化趨勢。[xxviii]把普世性價值與中國特殊國情相結合,既注意到憲法的普遍性原則,又看到憲法原則的具體實現途徑的差異,在此基礎上運用方法,否則在研究方法的取舍上就會迷失方向。

(四)正確處理“時差”問題。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等諸方面與西方發達國家都不是在同一水平線上,這也是中國基本國情之一。中國憲法與西方國家的憲法也存在“時差”,這種差異主要體現在法治觀念、民主實踐、憲法觀念、憲法原則、憲法文本、憲法的司法適用等。西方國家近代憲法所解決的問題在中國目前還沒有完全解決,還是要認真考量的。由于中國問題與西方問題存在“時差”,當代中國還沒有西方意義上的實踐,主義的背景和前提更是應當研究的重點,即的社會基礎和條件是什么?如何達致等難題。當然中國部分學者意識到了這種“時差”,他們研究的重點是近代憲法諸如控制國家權力,確保個人自由,司法權的獨立性等問題。

當然也有少數學者的研究語境是把中國看作成熟的國家,把中國憲法文本無限美化,其研究的中國憲法問題主要目的是對中國憲法的合理性和正當性進行證明和論證,這樣在研究方法的選擇和對憲法問題的看法勢必會“水土不服”。同時,在對憲法所研究的問題取舍方面,比較注重“前沿”問題,其實有些憲法問題即使在當代西方也存在重大的觀點分歧,這種“前沿”問題對中國憲法研究的實踐意義不大,我們主張當代中國憲法研究的重心還是憲法基礎理論和主義的背景,這是確立當代中國憲法研究方法的務實態度。

在確立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時,對當下中國憲法所處的世界革局中的“位置”是要牢記的,只有認識到“時差”,才會注意到研究問題的“語境”,才不會照搬西方憲法學話語,其實西方理論有自己的言說語境,離開具體的語境而論述憲法問題是很難對解決中國憲法問題有所幫助的。只有認識到“時差”,才會意識并且發現當代中國憲法學所面臨的主要難題是什么?其研究才會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否則就會超越當代中國的憲法實踐,其所研究的就不是“中國憲法問題”。

當然,在看到“時差”的同時,研究中國憲法時也要考慮到目前中國憲法與世界他國憲法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即除了歷時性的差異外,也有一些“接軌”的共時性問題,這也是確立研究方法時要認真考慮的,我們反對走極端的偏見。

(五)要注意到確立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的根本難題在于實踐的虧缺。憲法與法律一樣,其生命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驗。當代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的根本困境在于沒有或者很少有違憲審查實踐,中國目前為止還沒有違憲審查的案件,只有少數憲法“事例”。因此,學者研究的“題材”少,年輕學者或者海外歸國人員只好在研究中引用大量外國憲法案例,這種研究對于了解外國憲法的運用和理解其憲法原則、精神、價值、制度等方面當然是非常有幫助的,但是如果其研究不“發現”外國憲法與中國憲法的“對接”點所在,則實用價值也不大,畢竟憲法學研究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所以我們面臨的難題是論述外國憲法時引經據典,鴻篇巨制,而中國憲法教材或論文在論述中國憲法問題時則顯得相對較“空”。這樣,憲法學研究經過多年的發展后就到了瓶頸階段,這是目前所謂方法困境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我們要繼續研究西方國家的憲法,但是我們不能停留于此,要從西方憲法中提煉對中國憲法發展有價值

的原則和經驗。另一方面,學者在價值研究和規范研究的同時,應當用更多和更大的精力去關注中國的社會實踐問題,用憲法學原理去說明、分析、闡釋社會實踐中所發生的各種事件,以憲法理念為指導去關懷我們這個社會共同體中的所有人和一切事,豐富的社會實踐是憲法學研究的唯一源泉。

注釋:

[i]比如在2004年度,中國憲法學會、中國人民大學與行政法治研究中心與浙江大學公法研究中心于杭州聯合舉辦了“憲法學基本范疇與研究方法研討會”。另外也有就憲法研究方法進行探討的專業論文,部分論文在下文會提及。

[ii]中國研究憲法的學者主要有兩大類,一類為以憲法學研究會為標準,參加憲法學研究會的學者在本文被當作一個群體對待。另外一部分學者也研究憲法及憲法現象,但是他們沒有參加憲法學研究會,這一部分學者主要以自由主義學說或者其他學說作為自己的政治哲學基礎,對憲法問題進行更加寬泛的研究。當然,對研究憲法的學者進行的這種界分是不精確的、粗線條的,憲法學研究會中的憲法學者也有以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為理論基礎進行憲法學研究的,而憲法學會外的研究者包括所謂的公共知識分子,他們對自由主義政治哲學也有觀點上的分野,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進行規范研究。本文所探討的方法及其反思主要是針對參加憲法學研究會的學者而言。

[iii]這里所舉主要是第一屆憲法學研究會干事會及其領導機構成員所編寫的教材及專著、論文的觀點。

[iv]1982年到2002年憲法學教材索引參見胡錦光、韓大元主編:《中國憲法發展研究報告》(1982——2002),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957——959頁。

[v]參見張光博主編:《憲法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張光博著:《法辯》,2002年征求意見稿等。

[vi]參見吳家麟主編:《憲法學》,群眾出版社1983年版,吳教授較早提出了階級分析、歷史分析、比較對照與聯系實際四種方法。

[vii]參見許崇德主編:《憲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頁,許教授認為階級分析方法是本質分析方法的一種。

[viii]本文所謂第二代憲法學人的著作主要是指第一代學者指導的博士、碩士第子們所編寫的教材、專著、論文等。主要是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等法學院憲法與行政法專業的當時在讀或者后來畢業的博士和碩士。當然在中國參加憲法學研究會并且對憲法進行系統的研究者絕不僅僅限于上述高校的老師與學生,其他高校和科研機構以及國外留學回來的憲法學者也對憲法學研究方法有貢獻,因此,本文的劃分是粗線條的。

[ix]當然,并不是所有的第二代學者所編的憲法教材都有關于憲法研究方法的介紹,也有少數沒有介紹研究方法的,比如朱?;葜骶帲骸稇椃▽W原理》,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潘偉杰著:《憲法的理念與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等。

[x]參見童之偉:《憲法學研究方法的改造》,載《法學》1994年第9期。童之偉:《用社會權利分析方法重構憲法學體系》,《法學研究》,1994年第5期。童之偉:《法權與》,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等。

[xi]參見鄒平學:《的經濟分析》,珠海出版社1997年版。《經濟分析方法對研究的導入芻議》,《法制與社會發展》1996年第1期。趙世義:《資源配置與權利保障:公民權利的經濟學研究》,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趙世義:《經濟憲法學基本問題》,《法學研究》2001年第4期。趙世義:《憲法學的方法論基礎》,《法學評論》2002年第3期等。

[xii]參見林來梵著:《從憲法規范到規范憲法——規范憲法學的一種前言》,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頁以下。

[xiii]參見韓大元、林來梵、鄭賢君著:《憲法學專題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在該書導論部分,鄭賢君教授認為自己主張憲法哲學研究方法,并且有高度的自覺。也可參見鄭賢君:《憲法學及其學科體系科學性的理論依據》,載《論從》(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等。江國華博士也對憲法哲學有濃厚的興趣,其博士學位論文就與憲法哲學有關,參見江國華:《憲法哲學批判》,載《論從》(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等。

[xiv]參見韓大元、林來梵、鄭賢君著:《憲法學專題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在該書導論部分,作者介紹了韓大元教授主張憲法解釋學的研究方法,同時韓教授還對憲法文本研究有很有興趣,寫過相關論文,參見“中國網”所載韓教授及其與學生合作的論文。

[xv]參見韓大元:《試論憲法社會學的基本框架與方法》,《浙江學刊》,2005年第2期。

[xvi]參見張千帆主編:《憲法學》,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0—35頁。

[xvii]莫紀宏教授所編教材提出了歷史、邏輯、實證、價值、比較、哲學研究方法。參見莫紀宏主編:《憲法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莫紀宏著:《現代憲法的邏輯基礎》,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等。

[xviii]有學者認為方法有基本方法與具體方法之分,參見韓大元、林來梵、鄭賢君著:《憲法學專題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頁。也有學者認為方法有根本方法、普通方法、具體方法之分,參見林來梵著:《從憲法規范到規范憲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本文認為方法有方法論與普通方法、具體方法之分,憲法學者一般談及的方法事實上都是具體方法,而很少從方法論角度談及方法,方法論關涉到憲法的政治哲學或者其他理論基礎,他決定學者的“立場”。有關方法論的書籍主要是政治哲學或者法理學、法解釋學方面的,本文不一一提及。

[xix]一般而言,政治哲學是憲法學研究的方法論基礎,當今憲法學研究的方法論基礎主要有自由主義、民主主義、社會主義三種政治哲學基礎,其中自由主義又因具體觀點不同可分為形形的各種派別,除了上述三大派別外,其他如功利主義、社群主義、文化多元主義、女權主義等也是政治哲學的派別分支。參見[加]威爾·金里卡著:《當代政治哲學》,劉莘譯,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版。

[xx]參見林來梵著:《從憲法規范到規范憲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頁。

[xxi]最先的政治學研究會和憲法學研究會沒有分開,憲法學研究從屬于政治學研究,第一界憲法學研究會成立后,憲法學研究與政治學研究開始在體制上分開。

[xxii]斯密特把憲法分為與憲律,前者主要是掌握制定憲法權力者,對一個政治實體存在的形式及屬性,所作的政治決定。參見吳庚著:《憲法的解釋與適用》,三民書局2004年版,第17—18頁。

[xxiii

]參見[德]卡爾·拉倫茨著:《法學方法論》,陳愛娥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楊仁壽著:《法學方法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這兩本書都以“法學方法論”命名,但是談及的都是民法解釋學的內容。

[xxiv]所謂注意中國問題面向的研究者主張解決當代中國所面臨的問題是憲法學研究的根本,憲法學研究要注意不同的利益問題,人的利益是憲法學研究的邏輯起點,國家權力要尊重不同的利益,憲法的精神在于規范、控制、保障國家權力,以達致尊重人的利益和人權保障的最終目的,憲法學研究的核心范疇是國家權力和個人自由,用憲法來規制國家權力以達保障個人自由之目的是憲法的基本價值所在,其中違憲審查機制是制度性保障,因而是憲法學研究的最重要課題。這種研究范式被稱為“利益——權力”模式。其研究特點是把研究方法融入到所探討的問題中,不具體討論研究方法,但是運用了研究方法。探討相關問題的論著參見胡錦光著:《中國憲法問題研究》,新華出版社1998年版。《憲法的精神》,載王鍇著:《公法論衡》(代序),人民日報出版社2004年版。胡錦光著:《尊重利益是建立和諧社會的基本前提》等。參見/include/shownews.asp?newsid=5604.

[xxv]至于憲法學要研究什么樣的“問題”和“范疇”、如何獲得“問題”等,不是本文的主要探討內容。

[xxvi]國外學者除日本外很少有專門探討憲法學研究方法的。比如德國阿列克西是方法論大師,其名著《法律論證理論》探討了方法,但是在其《憲法權利理論》(ATheoryofConstitutionalRights)一書中也沒有專門探討方法的章節,只是其研究過程中方法自覺性很強,閱讀過程中可以感受到。美國的憲法學著作也很少有探討憲法學研究方法的。在憲法學研究比大陸發達的我國臺灣地區學者也很少在自己的著作中專門探討憲法學研究方法,參見臺灣學者的憲法學論著如陳慈陽著:《憲法學》,元照出版公司2004年版,法治斌、董保城著:《憲法新論》元照出版公司2004年版,吳庚著:《憲法的解釋與適用》,三民書局2004年版等。

第8篇:比較政治學導論范文

1.護理倫理學教育現狀與思考

2.關于美德倫理學研究的幾個理論問題

3.倫理學作為第一哲學——希臘化哲學的范式轉移

4.作為普遍哲學的倫理學——論斯賓諾莎倫理學概念的內涵及其多重維度

5.國外信息倫理學研究進展

6.論倫理——倫理概念與倫理學

7.德性論與倫理學

8.當代倫理學發展的三維向度

9.農業倫理學:一個有待作為的學術領域

10.護理學專業倫理學教育改革的思考

11.西方倫理學概念溯源——亞里士多德倫理學概念的實存論闡釋

12.工具—價值理性分野下西方行政倫理學的變遷

13.應用倫理學的論證問題

14.厘清倫理學的對象與定義

15.文學倫理學批評在中國

16.文學倫理學批評與道德批評

17.中國生命倫理學的“問題域”還原

18.一種批評理論的興起:《文學倫理學批評導論》解讀(英文) 

19.文學與倫理學:文學倫理學批評發展的“自由空間”

20.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批評方法新探索

21.中國文學倫理學批評的發生與墾拓

2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醫學倫理學——中國醫學倫理學與生命倫理學發展研究之三

23.應用倫理學的基本原則

24.全球化視閾下的生態倫理學研究述論

25.我國醫學期刊論文的倫理學評價

26.康德倫理學的歷史遺產——兼論商談倫理學與康德倫理學的內在關聯

27.文學倫理學批評:基本理論與術語

28.永恒的道德 無盡的思念——寫在俄羅斯著名倫理學家季塔連科教授20周年忌辰

29.基因工程藥物引起的倫理學問題

30.后現代狀況下的倫理學志向與文化更新——梁燕城、萬俊人對話錄

31.對于倫理學研究中的生物學進路的五重辯護

32.境界倫理學的典范及其改善——有關馮友蘭《新原人》的思考

33.鑄造新德性:環境美德倫理學芻議

34.中國環境倫理學的十大熱點問題

35.實驗倫理學:研究、貢獻與挑戰

36.文學倫理學批評在中國

37.西方計算機倫理學研究概述

38.真、善、美視界中的倫理學

39.關于工程倫理學的對象和范圍的幾個問題——三談關于工程倫理學的若干問題

40.文學倫理學批評的理論建構:聶珍釗訪談錄

41.中國古代倫理學的身體性

42.反思應用倫理學——兼論應用倫理學與理論倫理學的關系

43.西方生態倫理學研究的回溯與展望

44.生命倫理學的中國難題及其研究展望——以現代醫療技術為例進行探究的構想

45.論倫理學研究的基本性質

46.文學倫理學批評的現狀和走向

47.現代西方倫理學的歷史承繼及其理論特征

48.西方女性主義倫理學研究綜述

49.中國古代有倫理學嗎

50.生態倫理學的困境與出路  

51.比較安全倫理學的創建研究

52.身體倫理學:生命倫理學的后現代視域

53.平等對待與道德關懷——霍耐特的政治倫理學構想

54.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倫理學特征

55.關于可持續發展的若干倫理學問題

56.醫學倫理學新進展與發展設想

57.關于文學倫理學批評

58.倫理學與西方規范倫理學的聯系和區別

59.信息倫理學研究的現狀及其思考

60.倫理學究竟研究什么

61.當代倫理學的新發展:女性主義倫理學評介

62.應用倫理學的幾個基礎理論問題

63.康德倫理學的當代復興——西方康德倫理學研究述評

64.重建現代和諧醫患關系的倫理學思考

65.亞里士多德倫理學與現代德性倫理學的建構

66.打造塑造醫學生高尚醫德情操的優質課程群——中國醫學倫理學與生命倫理學發展研究之四

67.關于倫理學性質與方法的辨正

68.論環境倫理學的兩種探究模式

69.微觀、中觀和宏觀工程倫理問題——五談工程倫理學

70.中國民族倫理學研究概述

71.法倫理學如何可能——法倫理學的屬性、使命和方法

72.究竟什么是應用倫理學?(專題討論)

73.工程與倫理的互滲與對話——再談關于工程倫理學的若干問題

74.第一哲學作為倫理學——以斯賓諾莎為例

75.在個體善和城邦善之間——亞里士多德論倫理學和政治學

76.應用倫理學:沖突、商議、共識

77.論倫理學的性質——兼論理論倫理學與應用倫理學的關系

78.信息倫理學的本體論基礎

79.道德學與至善學——康德的兩種倫理學及其內在融貫性問題

80.我國環境倫理學的進展與反思

81.論醫學倫理學、生命倫理學在醫療衛生事業中的基礎性與戰略性地位

82.情感主義德性倫理學:一種當代的進路

83.絕對命令倫理學和協調倫理學——四談工程倫理學

84.文化多元與全球化境遇中的生命倫理學

85.文學倫理學批評的理論建構與批評實踐——評聶珍釗教授《文學倫理學批評導論》

86.道德研究的新領域:從規范倫理學到元倫理學

87.法律論證的倫理學立場——以代孕糾紛案為中心

88.文學倫理學批評研究的新高度——“第四屆文學倫理學批評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89.當代西方規范美德倫理學研究近況

90.中西德性倫理學比較研究

91.現代性語境中的文學敘事倫理學

92.現代技術倫理學的理論可能與實踐意義

93.生命倫理學研究的最近進展

94.后現代西方倫理學導論

95.什么是應用倫理學?

96.多元視角中的德性倫理學

97.文學倫理學批評的三維指向

98.環境美德倫理學:環境關懷的一種新嘗試

第9篇:比較政治學導論范文

專業

層次

學制

主要課程

音樂教育

???/p>

兩年

大學語文、基礎樂理、視唱練耳、基礎聲樂、基礎和聲、合唱與指揮基礎、基礎鋼琴、藝術概論、民族民間音樂、音樂欣賞、中學音樂教學法、計算機應用基礎、計算機應用基礎實踐、基礎鋼琴實踐、基礎聲樂實踐、

本科

兩年

英語(二)、中外音樂史、中外音樂欣賞、和聲學、音樂作品分析、歌曲寫作、音樂教育學、音樂美學、簡明配器法、歌曲鋼琴伴奏、聲樂實踐、歌曲鋼琴伴奏、聲樂實踐、歌曲鋼琴伴奏實踐、視唱練耳實踐、畢業論文

經濟法

???/p>

兩年

大學語文、法理學、憲法學、民法學、民事訴訟法學、公司法、經濟法概論、刑法學、合同法、稅法、國際經濟法概論、勞動法、計算機基礎、人力資源管理

本科

兩年

英語(二)、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學、國家賠償法、經濟法學原理、企業與公司法、行政法學、勞動法、金融法概論、房地產法、環境法學、稅法原理、行政訴訟法、財務管理學(輔修)

市場營銷 專科 兩年 政治經濟學(財經類)、高等數學(一)、基礎會計學、經濟法概論(財經類)、大學語文(專)、國民經濟統計概論、消費心理學、談判與推銷技巧、企業管理概論、公共關系學、廣告學(一)、市場營銷學、市場調查與預測、計算機應用基礎(含實踐)

本科 兩年 英語(二)、高等數學(二)、市場營銷策劃、金融理論與實務、商品流通概論、消費經濟學、國際商務談判、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企業會計學、國際市場營銷學、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含實踐)

公共關系 本科 兩年 人際關系學、公共關系口才、現代談判學、公共關系案例、國際公共關系、公關政策、企業文化、創新思維理論與方法、領導科學、人力資源管理(一)、現代資源管理(一)、廣告運作策略

行政管理 ???兩年 大學語文(專)、政治學概論、法學概論、現代管理學、行政管理學、市政學、人力資源管理(一)、公文寫作與處理、管理心理學、公共關系學、社會研究方法、秘書工作 、計算機應用基礎(含實踐)

本科 兩年 英語(二)、當代中國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領導科學、國家公務員制度、行政組織理論、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一)、社會學概論、中國行政史、中國文化概論、普通邏輯、財務管理學、秘書學概論、企業管理概論

漢語言

文學

???/p>

兩年

文學概論、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一、二)、外國文學作品選、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寫作等

本科

兩年

美學、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古代文學史(一、二)、外國文學史、語言學概論、英語(二)、兩門選修課、畢業論文

涉外秘書學

專科

兩年

英語(一)、大學語文(專)、公共關系、外國秘書工作概況、涉外秘書實務、涉外法概要、

本科

兩年

英語(二)、中外文學作品導讀、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經濟法概論、秘書語言研究、公關禮儀、交際語言學、國際商務談判、中外秘書比較、口譯與聽力等

對外漢語

本科

兩年

現代漢語、實用英語、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外國文化概論、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英語表達與溝通(實踐環節)畢業論文等

英語翻譯

專科

兩年

英語寫作基礎、綜合英語(一二)、英語閱讀(一)、英語國家概況、英語筆譯基礎、初級英語筆譯、初級英語口譯、英語聽力

本科

兩年

中級筆譯、高級筆譯、中級口譯、同聲傳譯、英漢語言文化比較、第二外語(日 / 法)、高級英語、英美文學選讀、畢業論文

日語

專科

兩年

基礎日語(一二)、日語語法、日本國概況、日語閱讀(一二)、經貿日語、日語聽力、日語口語

本科

兩年

高級日語(一二)、日語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學選讀、日漢翻譯、第二外語(英/法)、現代漢語、計算機應用基礎、日語口譯與聽力、畢業論文

英語

專科

兩年

綜合英語(一二)、英語閱讀(一二)、英語寫作基礎、英語國家概況、英語聽力,口語等

本科

兩年

英語寫作、高級英語、英美文學選讀、英語翻譯、經貿知識英語、口譯與聽力、二外(日語)等

外貿英語

專科

兩年

綜合英語(一二)、英語閱讀(一)、英語寫作基礎、英語國家概況、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英語聽力、口語、外貿英語閱讀等

本科

兩年

英語寫作、高級英語、英美文學選讀、英語翻譯、經貿知識英語、外貿口譯與聽力、二外(日語)等

公共事業

管理

???/p>

兩年

計算機應用基礎、公共事業管理概論、社會學概論、管理學原理、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公共關系、社會調查與方法、行政管理學、文教事業管理、計劃生育管理、秘書學概論、計算機應用基礎(實踐)等

本科

兩年

英語(二)、公共管理學、公共政策、公共事業管理、公共經濟學、非政府組織管理、行政法學、人力資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統、畢業論文等

工商企業

管理

專科

兩年

計算機應用基礎、基礎會計學、經濟法概論、國民經濟統計概論、企業管理概論、生產與作業管理、市場營銷學、中國稅制、企業會計學、人力資源管理、企業經濟法(輔修)、民法學(輔修);

本科

兩年

英語(二)、高等數學、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國際貿易管理與實務、管理學原理、財務管理、金融理論與實務、企業經營戰略、組織行為學、質量原理、企業管理咨詢、合同法(輔修)、行政法學(輔修)。

國際貿易

專科

兩年

高等數學、法律基礎、計算機應用基礎、英語、國際貿易實務、國際金融、國際商法、中國對外貿易、WTO知識概論、市場營銷學等

本科

兩年

國際市場營銷學、世界市場行情、國際商務談判、企業會計學、國際運輸與保險、西方經濟學、外國經貿知識選讀、涉外經濟法、經貿知識英語等

金融管理

???/p>

兩年

證券投資分析、保險學原理、銀行會計學、商業銀行業務與管理、貨幣銀行學、財政學、經濟法概論、基礎會計學、管理學原理等

本科

兩年

管理會計實務、國際財務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語(二)、電子商務概論、組織行為學、風險管理、高級財務管理、審計學、政府政策與經濟學等

會計(電算化)

???/p>

兩年

英語(一)、大學語文、高等數學(一)、基礎會計學、國民經濟統計概論、數據庫及應用、財政與金融、會計電算化、成本會計、財務管理學、計算機應用基礎、經濟法概論(財經類)

本科

兩年

高等數學(二)、、英語(二)、數據結構、審計學、管理學原理、通用財務軟件、計算機網絡基礎、財務報表分析(一)、金融理論與實務、高級財務軟件、操作系統。加考課程:會計電算化、財務管理學、成本會計、基礎會計學、政治經濟學(財經類)

人力資源

管理

???/p>

兩年

管理學原理、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管理學、人力資源經濟學、企業勞動工資管理、勞動就業論、社會保障、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公共關系學、應用文寫作等

本科

兩年

企業戰略管理、人力資源戰略與規劃、人力資源培訓、人事測評理論與方法、人力資源薪酬管理、績效管理、人力資源開發管理理論與策略、管理信息系統等

文化事業

管理

???/p>

兩年

英語(一)、寫作、中國文化概論、文化管理學、文化行政學、文化政策與法規、文化經濟學、文化策劃與營銷、藝術概論、社會學概論、民間文學、計算機

文化產業

本科

兩年

英語(二)、中國文化導論、文化產業與管理、文化產業創意與策劃、文化市場與營銷、外國文化導論、媒介經營與管理、文化服務與貿易

經濟信息

管理

???/p>

兩年

高等數學、計算機網絡基礎、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軟件基礎、計算機組成原理、經濟信息導論、計算機信息基礎、信息經濟學等

本科

兩年

英語(二)、應用數學、中級財務會計、計算機網絡技術、社會研究方法、網絡經濟與企業管理、數據庫及應用、電子商務概論、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應用數理統計、經濟預測方法。

游戲軟件

開發技術

專科

兩年

英語(一)、高等數學、計算機游戲概論、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游戲作品賞析、計算機網絡技術、游戲軟件開發基礎、市場營銷、動畫設計基礎等

本科

兩年

英語(二)、游戲創意與設計概論、可視化程序設計、藝術設計基礎、多媒體應用技術、DirectX、Java語言程序設計、游戲開發流程與引擎原理、游戲架構導論、軟件工程、游戲心理學等

電子商務

???/p>

兩年

電子商務英語、經濟學(二)、計算機與網絡技術基礎、市場營銷(三)、基礎會計學、市場信息學、國際貿易實務(三)、電子商務概論、商務交流(二)、網頁設計與制作、互聯網軟件應用與開發、電子商務案例分析、綜合作業

本科

兩年

英語(二)、數量方法(二)、電子商務法概論、電子商務與金融、電子商務網站設計原理、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互聯網數據庫、網絡營銷與策劃、電子商務安全導論、網絡經濟與企業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術

教育

本科

兩年

英語(二)、物理(工)、數據庫原理、數據結構、計算機網絡與通信、計算機系統結構、軟件工程、數值分析、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計算機輔助教育、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數字邏輯、中學信息技術教學與實踐研究

計算機

及應用

???/p>

兩年

大學語文、高等數學、英語(一)、模擬電路與數字電路、計算機應用技術、匯編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導論、計算機組成原理、微型計算機及其接口技術、高級語言程序設計(一)、操作系統概論、數據庫及其應用、計算機網絡技術

本科

兩年

英語(二)、高等數學、物理(工)、離散數學、操作系統、數據結構、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軟件工程、數據庫原理、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網絡與通信

電子政務

???/p>

兩年

行政管理學、公文寫作與處理、公共事業管理、行政法學、經濟管理概論、辦公自動化原理及應用、政府信息資源管理、電子政務概論、管理信息系統、計算機應用技術

本科

兩年

英語(二)、公共管理學、電子政務理論與技術、政府經濟學、信息化理論與實踐、網站建設與管理、計算機網絡與通信、電子政務案例分析、信息與網絡安全管理

相關熱門標簽
午夜天堂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欧美久久久久老妞| 亚洲精品一品二品av| 亚洲AV永久久久久久久浪潮|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视频 |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风韵少妇性饥渴推油按摩视频| 女优免费中文字幕在线|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日韩精品国产一区在线| 国内精品视频成人一区二区| 一级有乳奶水毛片免费| 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一二区| 国产人妻人伦精品|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不卡| 欧美激情乱人伦| 成人免费的视频|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兔费| 亚洲一区精品无码色成人| 婷婷综合久久中文字幕蜜桃三电影 | 日韩v亚洲v欧美v精品综合| 大乳丰满人妻中文字幕日本| 久久国产36精品色熟妇| 亚洲熟妇无码另类久久久| 黑人玩弄出轨人妻松雪 |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免费麻豆| 亚洲秘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日本|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综合在线影院| 欧美精品久久96人妻无码| 久久国产精品精品国产色婷婷| 日本饥渴人妻欲求不满| 国产乱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免费视频| 中文有码vs无码人妻| 激情综合婷婷色五月蜜桃| 欧美性生交大片18禁止| 黑森林福利视频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