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醫師承教學筆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事的相似之處
(一)出生經歷的相似
帕西法爾和關索都出生在一個破碎的家庭環境中,而這個破碎的家庭都是由一個不負責任的父親造成的。帕西法爾的父親加姆雷特是一個武藝高強的騎士,以贏得比武為人生目標,毫無家庭責任感。他在一次比武招親大會上取得冠軍后與舉辦大會的威爾士女王結婚。但婚后加姆雷特放棄家庭責任繼續其浪跡天涯的騎士冒險生活,終于在一次戰斗中喪命,此時他的兒子帕西法爾還在母親腹中尚未出生。《花關索傳》中的關羽與加姆雷特一樣是個視家庭為累贅的荒唐父親。書中描寫關羽在和張飛、劉備三人桃園結義后決心復興漢室。為了兄弟大業,關羽和張飛居然喪盡天良地商定各自去殺死對方的家人,以免家庭成為兄弟事業的累贅。關羽的妻子胡金定從張飛屠刀下逃出,回到娘家生下關索,和帕西法爾的母親一樣獨自撫養兒子長大。
(二)成長經歷的相似
帕西法爾和關索在其人生早期又都失去了自己的母親,獨自踏上冒險與學習成長之路。帕西法爾的母親為了養育兒子,放棄了王位在森林中隱居,目的是讓兒子與充滿暴力的騎士世界隔絕。然而少年帕西法爾還是命中注定地在森林中遭遇幾名騎士并被他們的風度傾倒。他立志成為騎士,執意離家出走,留下悲痛欲絕的母親傷心而死。在冒險中他遇到一個資深騎士教他騎士的禮儀與作戰技巧等,這位資深騎士便成為他進入騎士世界的導師。同樣的,關索在童年一次觀花燈時與母親失散,幸而被一個好心員外拾得收養起來。關索先是在鄉村私塾讀書兩年,后去一山洞里跟隨花岳道人學習道術兵法及十八般武藝,花岳道人便成為他英雄生涯的導師。
(三)成家經歷的相似
帕西法爾和關索都是藉由“比武招親”的方式而贏得自己的妻子。帕西法爾自己就是父母通過比武招親結合的產物。在成人后的冒險中,帕西法爾經過一個被圍困的城堡,通過比武解救了被圍困的女領主,然后按照騎士小說中的慣例與被解救的女領主結婚。與之相似,關索在成人后的冒險中經過一個名為鮑家莊的山寨,得知鮑三娘正比武招親,他先后打敗了鮑三娘的父親兄弟及未婚夫,最后戰勝鮑三娘與之成婚。此后關索以同樣的方式又戰勝了蘆塘寨的兩位女將王桃和王悅,使其也成為自己的妻室。
(四)立業經歷的相似
帕西法爾和關索兩人都是通過找到其失散的家族后,依靠家族力量而成就其英雄事業。帕西法爾雖然父母雙亡,但經過重重冒險,他終于找到了其母系家族所在地:神秘的圣杯城堡,從此成為圣杯城堡的繼承人,為捍衛圣杯弘揚基督教而屢建功勛。而關索也是經過艱難險阻終于來到興漢寨與自己的父親關索、兄長關平團聚,后與父兄一起為復興漢室建功立業。
二、創作理念與內涵差異
雖然《帕西法爾》和《花關索傳》具備相似的情節發展模式,但兩部作品的思想內涵卻有極大差異。筆者認為這種差異主要源于兩部作品的作者所處的不同文化環境及面對的不同聽眾對象而造成的不同創作理念。
《帕西法爾》的作者是中世紀德國宮廷詩人埃申巴赫。當時的歐洲由于受到北方蠻族、東方游牧民族、南方阿拉伯世界的不斷入侵呈現出分崩離析的局面。如埃申巴赫所生活的德意志地區就分布著上百個小國,各國貴族騎士之間經常爆發武力沖突,騎士詩歌中描寫的戰爭正是這些武力沖突的文學寫照。騎士詩歌產生并流行于各國的宮廷中,由宮廷詩人創作,其贊助者和聽眾多為宮廷貴婦。中世紀貴族的婚姻因涉及到領地和繼承權,大都是政治聯姻,有教養的貴族婦女和她們粗魯的騎士丈夫之間往往并無愛情可言,她們喜歡沉醉在騎士詩歌中情白日夢。宮廷詩人們將騎士塑造為彬彬有禮、浪漫優雅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迎合宮廷貴婦們的此類心理需求。
《花關索傳》是1967年從明代古墓中發掘出來的說唱詞話,其作者姓名無從考證。據學者研究,早在宋朝關索的名字就在民間說唱作品中出現,元朝官方文獻中更有呼吁禁絕《花關索傳》的記載,可知關索的故事早在宋元就開始流傳,至元末明初時基本成型。從粗陋的行文風格看,《花關索傳》的作者是一位底層文人或者說書人,其聽眾對象是在茶館或勾欄瓦舍中聽說書的普通民眾,說書人的創作需要迎合這類民眾的心理需求。宋元時期的中原地區長期遭受外族入侵和統治,渴望英雄力挽狂瀾改變國破家亡的現實是當時社會民眾的普遍心理,《三國》《水滸》《楊家將》等英雄故事都是在這一時期的說唱藝術中產生。《花關索傳》的創作者自然也受到這種社會心理影響,從而將關索塑造成一個勇武魯莽的典型中國古典英雄形象。正因以上兩種不同創作理念,使得兩部作品的內涵呈現出以下幾方面差異:
(一)不同的暴力觀
《帕西法爾》雖然有很多精彩的武打場面,但其本質是一部反暴力的人道主義作品。作品中暴力造成的都是悲劇:帕西法爾的爺爺父親叔叔伯伯都是騎士,都在暴力生活中喪命;騎士們以愛情的名義無謂廝殺;貴婦為了虛榮讓騎士們白白送死;作品中的出場的女性很多都是寡婦,其丈夫在無謂的戰斗中死去。功成名就后的帕西法爾反思自己的暴力人生,受到良心的譴責,從而皈依宗教,將余生獻給捍衛圣杯的宗教事業。作者帶著悲天憫人的筆調描寫這些悲劇性的人物和事件,對暴力持明顯的批判態度。
而《花關索傳》的作者對于暴力如果不說是鼓吹,至少也沒有反對的態度。作品開篇便是關羽和張飛相約殺死對方全家,對這種喪盡天良的極端暴力行為作者并未流露出任何譴責之意。小英雄關索長大成人后上路尋父,一路大開殺戒,作者也是以贊賞的語氣描寫其如何勇猛善戰。關索在興劉寨找到父親后的情節更是呈現出合家大團圓的歡樂氣氛,在這里關索母子和作者都忘記了關羽當年的殘忍行為。藉由這樣的情節安排,作者似乎表明了他對暴力的態度:在興漢大業的名義下,一切暴力行為都是可以被寬恕的,這似乎迎合了當時的聽眾們對于民族英雄和尚武精神的渴望心理。
(二)不同的女性觀
騎士小說中的女性受到騎士們的尊重與崇拜,對于騎士生活產生重要影響。這種情節設定與騎士文學的讀者多為宮廷貴婦不無關系,《帕西法爾》這部作品也不例外。帕西法爾生命的每個關鍵時刻都有一個女性出現起引導作用:母親放棄王位保護他遠離暴力世界;圭尼維爾夫人激發了他的斗志和保護欲;隱居森林的孤寡姨媽令他了解堅貞與虔誠;圣杯國女使者對他的譴責令他反思自己的暴力人生從而幡然醒悟。這些外表柔弱內心強大的女性對于情節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她們并非男權世界的附庸,而是帶著獨立的思想意識去影響男性世界,如同中世紀歐洲現實中存在的女性貴族領主們。
《花關索傳》作為一部頌揚英雄氣概的作品,少不了英雄氣概的女性。然而無論鮑三娘還是王桃王悅,她們雖然出場時外表強悍,一副要挑戰男權世界的架勢,但作者很快就讓她們被男英雄制服,甘愿成為男英雄的戰利品。作者對她們的心理活動的描寫僅限于寫她們心理喜愛關索長得帥氣,于是心甘情愿地做他妻子,這些描寫無任何思想深度可言。可以說《花關索傳》里的女性英雄雖然外形反叛,但其文學本質仍是花瓶,是男權世界的附屬品,其形象塑造未偏離儒家社會的女性觀。
(三)不同的事業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