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燃料加工企業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能源緊張已經成為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問題,利用生物質能氣化發電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已經受到到世界各國政府與科學家的普遍關注。我國發展生物質能氣化技術,為農村地區提供生活和生產用能,不僅有利于這些地區脫貧致富,實現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也有助于建立可持續的再生能源系統,促進國家節能減排和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盡管我國對生物質能氣化發電的研究和應用起步較晚,存在氣化發電項目運行成本偏高、裝機規模小、獨立運行穩定性和安全性差、經濟效益低等問題,但是如果能整合可用資源擴大項目規模,政府能夠出臺發電上網的準入措施,制定合理上網電價和加大環境的監管力度,生物質能氣化發電必將會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我國具有豐富的生物質資源,每年農民燃燒的大量秸稈,還有大量的荒草地、沼澤地、鹽堿地以及木材加工業的廢棄料都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如將這些資源加以有效利用,變廢為寶。我國的生物質發電是可持續的。
一、我國生物質能氣化發電的基本狀況
生物質能氣化發電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氣化爐將生物質能原料在不完全燃燒工況下產生氣化氣;燃氣發電機組將可燃氣轉換成電能(目前運行的均為內燃式機組)。這個過程中的關鍵設備為氣化爐,一般分為固定床和流化床,前者運行可靠,適于干料和低灰粉大塊混合料,后者氣化反應更加充分,要求物料顆粒較小。
對生物質能氣化發電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早已受到世界各國政府與科學家的關注,許多國家都制定了相應的開發研究計劃。上世紀80年代,我國就有各種產氣原料的厭氧產氣裝置的應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但對生物質能氣化發電的研究和應用卻起步較晚。
二、我國生物質能氣化發電存在的問題
1.裝機規模小,投資大,運行成本高。目前我國建設的生物質能氣化發電項目運行成本普遍偏高,許多資源不能被有效利用,限制了生物質能氣化發電項目的發展規模。以黑龍江為例,現在生物質能氣化發電項目都是大米加工企業利用本企業廢棄物稻殼為燃料的企業自備電站,裝機容量一般都在2X200kW到5X200kW之間。造成這種裝機規模偏小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由于氣化發電廠都是按企業自身用電負荷來配置裝機容量,自發自用;二是電廠沒有上網運行,電力無法向社會出售,只為本企業服務;三是目前生物質能氣化發電都是以米廠自身的廢棄物稻殼為燃料,沒有吸納其他小型米廠稻殼,另外還有可作為生物質能氣化發電的玉米、小麥、大豆、水稻等秸稈也沒有被利用,資源利用范圍窄,利用量少,限制了裝機規模的擴大。裝機規模的偏小,使建設投資增大。而裝機規模的偏小,也使電廠運行成本增加。
2.生物質能氣化發電廠獨立運行,穩定性和安全性差。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所建設的生物質能氣化發電廠多為企業自備電廠,沒有并網,而且獨立運行,發電廠采用直配線的方式向企業用電設備供電。盡管大部分電廠安裝了雙網快速轉換保護裝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安全用電的可靠性,但是這種供電方式由于沒有大功率電源的支持,電力參數隨用電負荷的變化和設備的起動變化較大,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很弱,用電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最終還是受到了影響。
3.設備運行時數少,熱效率低,經濟效益低。目前國內大米加工企業都是按市場需求而生產的,所以電廠的運行也就隨著企業的生產而進行,企業生產電廠運行,企業停產電廠停運。黑龍江省近幾年生物質能氣化發電廠始終處于間斷運行狀態,年設備利用小時數均在1 800小時至1 100小時左右,平均在1 350小時左右,這與正常情況下年設備利用4 000小時這個數值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三、促進生物質能氣化發電發展的建議
1.整合可用資源,擴大項目規模。用于生物質能氣化發電的燃料不僅有稻殼,還有玉米、水稻、小麥、大豆等農作物秸稈以及其他生物質能,目前國內除稻殼外,其他農作物秸稈并未得到有效利用。黑龍江省目前僅在有條件的大型大米加工企業利用稻殼進行氣化發電,而一些小型大米加工企業的稻殼和大量的玉米、水稻、小麥、大豆等秸稈類生物質沒有被利用。這種企業的自備生物質能電站和單一燃料的建設方式存在著建設規模小,設備利用率低,經濟效益差的致命弱點,很難實現并網運行向規?;袌龌较虬l展。
像黑龍江這樣的農業大省,生物質資源非常豐富,比較適宜發展大規模生物質能氣化發電項目。應改變目前企業自備生物質能電站和單一燃料的建設模式,整合各方面可利用資源,建設規?;療犭娐摦a氣化電廠,實現并網運行,面向社會供電供熱,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2.出臺發電上網準入措施,制定合理上網電價。從目前黑龍江省已建的生物質能氣化發電廠運行狀況來看,都存在裝機規模小,設備利用率和熱效率低,電價高,經濟效益差等諸多不利因素。產生這些不利因素的最主要問題就是沒有一個可供上網的措施和合理的上網電價,束縛了生物質能氣化發電項目向規模化租立場化方向發展,形成了目前的企業自備小電站的局面。隨著生物質能氣化發電技術的成熟,現已具備了建設規?;镔|能氣化發電廠的條件,所以政府要制定優惠政策和合理上網電價,允許具有一定規模的生物質能氣化發電廠上網運行,以鼓勵和促進項目向規模化發展,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3.加大環境的監管力度。目前稻殼用途較少,由于其具有不易腐爛的特性而無法進行還田處理,除各別較大的大米加工企業用于氣化發電和作為鍋爐燃料外,其余幾乎全部作為廢棄物扔掉、燒掉,不僅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而且對當地環境產生了嚴重的污染。環保、稅務及工商等相關部門要加大對稻殼亂堆亂放、隨意焚燒的監管力度,制定相關獎懲制度,引導和促進企業和社會綜合利用。
一、廣西木薯產業發展現狀
廣西丘陵坡地、山地多,種植其他農作物產量較低,種植木薯卻可獲得較高的產量。木薯富含淀粉,原料經過除雜、粉碎、液化和糖化,可被微生物發酵后產生乙醇。由于石油價格高和嚴重的環境污染,國內外大力開展燃料乙醇的研究開發。近年來,國家對玉米淀粉等來源于糧食作物的淀粉發酵工業加強限制,按照國家《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糧食燃料乙醇企業的產量要逐漸降低。木薯作為非糧作物,用于酒精發酵具有獨特的優勢。木薯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畜爭料,不與農爭利,酒精生產率高,從經濟角度看,產1噸酒精消耗鮮木薯7噸,甘蔗17噸,馬鈴薯9噸,紅薯8.7噸,是一種理想的生物質能經濟作物。廣西的木薯淀粉加工企業有lOO多家,木薯乙醇企業有20多家。2007年底中糧生物質能源有限公司年產20萬噸燃料乙醇項目投產,成為國內首家定點生產非糧燃料乙醇企業。2008年,國家科技支撐項目“木薯生物質能產業化關鍵技術和研究”在廣西開始實施,以促進廣西非糧作物生物質能產業的發展。目前,廣西木薯產業存在的問題有:缺乏高產、高粉、低纖維、低木質素品種,良種覆蓋率低,尤其是作為發展生物能源的專用品種缺乏。木薯品種老化嚴重,木薯容易發霉、黑心和長蟲,種植區與木薯加工企業不宜太遠。木薯產量無法滿足工業需求,2008年廣西木薯原料(鮮木薯)需求量超過1000萬噸,產量約為585萬噸,供求缺口達415萬噸。
二、廣西蔗糖產業發展現狀
蔗糖除可直接食用外,有相當部分用于加工食品、釀酒、飲料和醫藥產品等。甘蔗制糖后產生的蔗渣、糖蜜可作輕工、食品、紡織、化工、醫藥等主要原料。廣西蔗糖產量已經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年產糖近千萬噸,產糖量占全國的60%以上。廣西有53個縣市種植甘蔗,21個縣的財政收入的一半來自糖業稅收。蔗糖產業是廣西從業人數最多的大產業,有約2000萬人人事甘蔗生產或與甘蔗相關的產業,是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由于部分農民轉向種植水果、蔬菜等作物,甘蔗種植逐漸向人口密度較少的地區轉移。經過幾年的調整,蔗糖產業初步克服了糖廠過于分散的狀況,形成了較明顯的區域經濟規模。廣西的甘蔗生產條件差,生產規模小,蔗農組織化程度低,甘蔗單產較低,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蔗糖加工規模小,糖廠抵御風險的能力差,缺乏綜合利用和生產能力,一旦遇到糖價下跌,就會出現嚴重虧損。由于近年糖價低迷,蔗農收入銳減、糖廠效益大幅度降低,廣西的蔗糖產業普遍面臨效益下滑的局面;此外,蔗糖需求也難保證增長,廣西的蔗糖生產能力還在不斷增加,造成供過于求。
三、產業發展前景與對策
燃料酒精在我國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據國家《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預測,到2020年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將達到lOOO萬噸,非糧原料燃料年替代成品油約1000萬噸。木薯酒精產業前景極其廣闊,對于木薯酒精產業,主要的問題是原料不足。燃料乙醇生產中,原料成本占到70~80%,當鮮木薯的收購價為600元/噸時,木薯酒精的生產將達到盈虧平衡點。從國外進口木薯原料,無法保障對酒精企業的穩定供應,原料價格難以保持在合理水平。加快木薯原料基地的建設,大幅增加木薯產量是當務之急,木薯淀粉可用于微生物發酵,生產大宗化學品。由于乳酸的聚合物――聚乳酸可制成環境友好的可降解塑料,聚乳酸和乳酸的市場規模每年都在遞增。用于乳酸生產的乳酸菌一般沒有淀粉酶活力,在發酵前需要加入淀粉酶,把淀粉降解成可發酵糖后才可進行發酵。如果選育出具有淀粉酶活力的乳酸菌,直接利用木薯淀粉發酵,可避免淀粉酶的加入與淀粉的糖化工藝,可能大幅度降低乳酸發酵的成本?!≌崽堑氖袌霾▌虞^大,對糖廠的效益造成嚴重影響,要改變以蔗糖為單一產品的局面,可考慮改造傳統的制糖工藝,按不同比例混合稀釋廢糖蜜,用于乙醇發酵。蔗糖可用于制成甘露醇,這是一種市場上供不應求的化學品。廣西具有豐富的蔗糖資源,如果制成甘露醇,將價值提高了十幾倍,可避免糖價低迷帶來的嚴重虧損。國內制備甘露醇的方法是化學合成法,利用蔗糖為原料,酸解后催化加氫,得到甘露醇和山梨醇。由于化學合成法得到的是甘露醇和山梨醇的混合物,需要將它們分離,山梨醇的價值遠低于甘露醇,化學法的成本較高。因此,開發可利用蔗糖發酵合成甘露醇的乳酸菌是蔗糖深加工的一個有潛力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關鍵詞:發展林業;資源;現狀;思考
中圖分類號:F3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12-0152-1
1 資源浪費嚴重
我縣48家木材加工企業從事的都是半成品加工,規模小、設備落后、工藝原始,資源利用率低、產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全縣平均每年林木采伐量都在7萬立方米以上,而這48戶木材加工廠年加工能力只有4萬立方米,且加工的產品多為板材等初級產品。有的加工企業由于加工能力不夠,充當起“木頭販子”角色,將收購來的原木直接運出去轉賣,把資源增值的潛力拱手讓給了別人。同時,小徑材、枝椏材、根材得不到利用,資源浪費十分嚴重。
2 林業資源開發產業發展相對滯后,主導產業未形成氣候
多年來,我縣雖然發展了多家楊木加工企業和柳編加工企業,但總的來說,我縣林業開發的產業資源還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主導產業的優勢尚不明顯,還未形成大的氣候,能叫響的名牌產品少,市場競爭力不強。林業開發產業現在大部分還是以粗放式分散經營為主,缺少帶動能力強的產業化龍頭企業,生產力水平較低,深加工能力不足,產品附加值低,對林業經濟的發展帶動作用不大。
3 產業基地沒有形成規模
由于受自然干旱等多種因素影響,我縣的產業基地始終沒有形成規模,影響了產業的發展。
根據我縣林業產業發展現狀,提出如下建議:
在組織領導上:縣、鄉領導要統一思想認識,要把發展林業產業作為保持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大事來抓,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建立責任制,層層簽訂責任狀,加強檢查和考核,領導要身先士卒,真抓實干,辦點示范,研究和解決林業產業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使我縣林業產業化建設快速健康地發展。要切實搞好規劃,要一張藍圖畫到底,不能朝令夕改,半途而廢。
在產業基地建設上:一要抓好杞柳經濟林基地建設。我縣有優質杞柳8000畝,江柳18000畝。但由于處在建設初期,產量較低,效益較差。要通過補植、集約經營和精耕細作,提高條材質量和產量,在滿足企業生產需要的同時,增加經濟效益。在此基礎上,還可根據市場需求逐年擴大基地規模。二要抓好山杏經濟林基地建設。我縣大崗林場現有4萬多畝山杏灌木林,但是由于管理粗放,山杏產量非常低,每畝山杏產量也就是10斤左右。要通過圍欄、補植、灌水、施肥、滅鼠等措施增加科技投入,加大培育力度,每畝產量可提高到150斤左右。三要抓好生物質能源林基地建設。一是有計劃地對大崗林場7.5萬畝小老樹進行改造,重點培育文冠果、檸條、紫穗槐、胡枝子等灌木能源樹,發展生物柴油原料和生物發電原料;二是在沿江河一帶濕地栽植杞柳、江柳、河柳等樹種,大力推進能源林基地建設。四要抓好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要有計劃地擴大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搞好資源培育,為產業發展打下資源基礎。
一、國內玉米市場供需情況
從現貨方面看,6月拍賣玉米價格回歸理性,國內玉米價格先跌后漲。東北地區貿易商出貨積極,但整體購銷不活躍,拍賣成交價下跌,基層玉米價格先跌后漲,玉米收購價為1360~1580元/噸;華北地區貿易商惜售,本地玉米收購無量,東北玉米到貨不足,使得加工企業庫存下降,提價收購,玉米收購價為1550~1770元/噸;港口優質貨源數量越來越少,整體質量有所下降,玉米價格先跌后穩,北港玉米平艙價為1620~1700元/噸,南港成交價為1720~1830元/噸;銷區拍賣糧到貨增多,需求疲軟,價格跌多漲少,到站價為1720~2020元/噸;從加工企業收購情況看,國內深加工企業玉米收購價格在1350~1810元/噸之間,華北深加工企業市場糧源供應不足、收購價明顯上調,東北深加工企業收購價總體穩定,補貼即將結束。從期貨方面看,拍賣成交率下降,基層糧源供應緊張支撐玉米期價走勢偏強,大商所玉米期貨主力合約C1709的成交量占總成交量的82.06%,1~22日平均價為1649元/噸,環比上漲1.04%。
二、省內玉米市場供需情況
(一)6月份玉米市場情況
6月,我省玉米購銷基本結束,僅有少量交易。農民出售玉米月均價(標準水)為0.79元/斤,比上月有所提升,環比增加0.06元/斤、增長8.22%,同比減少0.05元/斤、降低5.95%。6月22日各地區農民坐家出售玉米(自然水)價格:長春地區0.75~0.84元/斤;四平地區0.78~0.86元/斤;吉林地區0.73~0.83元/斤;通化地區0.77~0.85元/斤;遼源地區0.75~0.82元/斤;白城地區0.74~0.82元/斤;白山地區0.72~0.78元/斤;松原地區0.76~0.85元/斤;延邊地區0.75~0.83元/斤。
(二)6月份產銷情況分析
1.生產動態
從吉林省氣象局監測數據顯示,6月上旬我省氣溫特低,平均為15.1℃,比往年低3.5℃,降水和日照都偏少,平均降水較往年少49%,為13.7毫米,導致玉米葉齡比去年同期少0.5~1個葉。中旬全省平均氣溫為20.8℃,比往年高0.9℃,但降水仍然偏少,平均降水量為23.6毫米,比往年同期少23%。在17~20日全省出現大范圍降水過程,前期旱情得到解除或緩解,目前玉米大部分進入拔節孕穗期,建議農戶要根據玉米苗田間長勢、前期施肥量、玉米品種特征特性等因素做好田間管理,加強病蟲害的監測和防治工作。
2.流通環節
基層糧源見底,臨儲玉米拍賣溢價現象已不多見,拍賣日趨理性,市場糧源流通價格對比上月略有下降。6月22日,全省各地貿易企業14%水分新玉米收購價格混等1410~1500元/噸,貿易商出庫價格1450~1540元/噸。
3.加工情況
多數深加工企業收購價格低于市場主流行情,部分企業已經停收。
從收購價格看,本月平均收購價格為1396元/噸,環比下降6元/噸、降低0.43%,同比減少256元/噸、降低15.50%。6月22日加工企業玉米(14%標準水)按1∶1.2折扣收購價格分別為:黃龍食品、中糧生化(公主嶺)一、二等玉米1400元/噸,三等玉米1370元/噸;四平天成一等玉米1520元/噸,二等玉米1500元/噸,三等玉米1460元/噸;中糧生化(榆樹)二等玉米1350元/噸,三等玉米1300元/噸;長春大成(大成生物興隆山原料車間)二等玉米1470元/噸,三等玉米1450元/噸;嘉吉生化、吉林燃料乙醇停收。
從加工產品價格看,漲跌互現。其中,淀粉市場主流價格為1950元/噸,同比減少15.22%,環比增長2.63%;酒精市場主流價格為4300元/噸,同比減少4.44%,環比持平。DDGS價格市場主流為1850元/,同比減少17.78%,環比持平。玉米油價格市場主流為6700元/噸,同比減少27.17%,環比減少13.55%。
從畜牧業情況看,1~23日,全省育肥豬平均出欄價格每公斤13.50元,環比降低2.74%,同比降低34.40%。150公斤以上的生豬平均交易價格在12.45元/公斤,10公斤左右的仔豬價格在450~500元/頭。
三、后期走勢展望
1 鳳城市農村新能源推廣現狀
鳳城市自2006年被國家列為沼氣國債項目縣以來,先后承接了2個年度的國債項目和1個年度的拉動內需項目,已累計建設戶用沼氣池2411個。自2011年以來,鳳城市開始承擔推廣生物質成型燃料炊事采暖試點項目,先后在18個村推廣生物質成型燃料炊事采暖爐2760臺,連續3年補貼4家生物質燃料生產企業共計55萬元。
鳳城市現有秸稈氣化站5座,分別是邊門鎮明亮村秸稈氣化站,供氣用戶600戶;寶山鎮大營子村秸稈氣化站,供氣用戶450戶;雞冠山鎮大地村秸稈氣化站,供氣用戶450戶;通遠堡鎮二道坊村秸稈氣化站,供氣用戶480戶;雞冠山鎮薛禮村秸稈氣化站,供氣用戶300戶,總計2280戶。
自2010年推廣太陽能路燈以來,通過新能源利用項目推廣太陽能路燈200余盞,主要分布在邊門鎮明亮村秸稈氣化站、寶山鎮大營子村秸稈氣化站、和雞冠山鎮大地村秸稈氣化站。通過美麗鄉村建設共推廣2580盞,分布在21個鎮區172個村。
2 推廣利用新能源的益處
使用生物質能源沼氣的益處。建造1個8立方米的沼氣池,可解決1家5口人的日常生活所需燃料。每年可產沼氣600立方米,相當于石油氣24瓶或柴草3000多公斤。農戶每年累計節省燃料費用約1500元。年產沼肥約27噸,相當于尿素300公斤,磷肥500公斤,硫酸鉀200公斤。如果這些沼肥農戶全部加以利用,僅肥料一項,每戶每年可節省肥料開支約1000元。以沼氣池為紐帶,進而實現“改圈、改廁、改廚房”的一池三改辦法,徹底改善農村過去臟、亂、差的環境。
使用生物質炊事采暖爐的益處。生物質炊事采暖試點項目是通過推廣新型生物質炊事采暖爐具,燃燒新型生物質顆粒燃料,取代燃燒煤炭,減少對空氣污染物的排放,從而改善環境。使用的生物質顆粒是通過對木屑、秸稈、鋸末等經過粉碎、壓縮、烘干等程序加工而成,既解決了廢物利用的問題,又解決了新型燃料的問題。
使用太陽能房推廣的益處。太陽能房是利用房屋朝向、房檐和窗戶與太陽光照射形成一定的角度,實現早晚溫度低時陽光照射室內,增加室溫;中午炎熱時陽光被屋檐和窗沿遮擋,降低室內溫度;結合戶用沼氣、水沖廁所、太陽能熱水器、配套吊炕、采暖爐等,既改善農村居住條件,又為美麗鄉村做出了貢獻。
使用秸稈氣化集中供氣站推廣的益處。秸稈氣化站是將秸稈干燒裂解產生甲烷氣體,集中存放,集中供氣。一座秸稈氣化站通過管網連接,可覆蓋1000戶農戶,年可節省薪柴50萬捆,節省林木砍伐100萬捆/年,直接節省資源300多萬元/年,并減少了排放,凈化了空氣。建設1座1000戶標準生物質氣化集中供氣站,需要占地5畝的供氣站1座,鋪設地下管網在3公里左右,并配備管理和施工人員2名,根據實際用氣量,每天均燃燒秸稈2爐,燃燒秸稈1噸/天,農戶根據需要按表收費,每立方米用氣根據物價局定價每立方米用氣價格為0.6元,每戶農民每個月消費30元左右,便可使用清潔、便利的秸稈氣。
3 推廣利用新能源中遇到的問題
3.1 戶用沼氣推廣存在的問題
一是散養牲畜少,原料難以解決。北方戶用沼氣池主要是以牲畜糞便為主要的發酵原料,近年來由于畜牧業的發展及改革,農村養殖業逐步從家庭散養型轉變為集中規?;B殖,特別是發酵效果好的,以戶為單位散養的牛糞更是少之又少,沼氣池的糞源很難得到保證。
二是冬季溫度低,沼氣池越冬難。遼東地區冬季氣候寒冷,晝夜溫差大,該地區沼氣池主要以水壓式沼氣池為主,如入冬前不做好保溫工作,沼氣池極易凍裂,凍裂的沼氣池維修起來費用較高,所以沼氣池越冬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戶用沼氣的推廣。
三是冬季沼氣產量低,無法解決取暖問題。沼氣發酵微生物的代謝活動與溫度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一定范圍內,溫度越高,沼氣微生物的代謝越旺盛,沼氣產量越多,即溫度升高有利于提高沼氣的產量。一般地,在8~60℃溫度范圍內都能發酵產沼氣。遼東地區冬季平均氣溫在0℃以下,低溫下沼氣發酵微生物無法進行新陳代謝,所以冬季沼氣產量低,很難保證炊事采暖用氣。
四是建造成本高,補助資金少。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工費及建筑沼氣池需要的材料如紅磚、水泥、砂石料的成本都有所提高,建一座10~20立方米的戶用沼氣池需要的費用由以前的2800元左右,漲至3500元左右,國家的補貼依舊為每池每戶補貼1200元,扣除爐具管道費用及沼氣工匠人工費用,農戶建筑一座戶用沼氣池需要自籌3000多元,成本高,讓百姓望池卻步。
五是遼東地區傳統燃料充足,不缺少煤資源和燒柴,尤其是燒柴,每年都進行蠶場更新,可以砍伐大量的燒柴。
3.2 生物質炊事采暖爐推廣遇到的問題
一是生物質顆粒燃料成本高,農戶用料難以承受。生物質炊事采暖爐是以生物質顆粒為主要燃料,生物質顆粒加工后成品價格在1000元/噸,雖然近兩年遼寧省農村能源辦公室給予燃料加工企業一定補貼,但是企業將燃料賣個農戶的價格,農戶依然難以接受,加上遼東地區地處山區,森林植被茂盛,老百姓不缺薪柴,所以生物質成型燃料難以推廣。
二是生物質爐具配套散熱設備昂貴。安裝生物質炊事采暖爐具需要配套散熱器,以農村普遍的三間房為例,農戶安裝一臺生物質炊事采暖爐配套三組鋁合金暖氣片加上管道需要支付安裝費及管件費1200余元,部分經濟條件差的農戶難以支付。
3.3 太陽能房推廣遇到的問題
一是施工成本高。建造一座太陽能房需要測量房屋角度,屋檐和窗沿的高度,并且需要有一定施工經驗的技師來建造,建筑成本高于一般房屋。
二是扶持力度不夠。近幾年來省和國家對于太陽能房的建造和吊炕的安裝未配套資金,加上成本太高,很難宣傳推廣。
3.4 秸稈氣化集中供氣站推廣遇到的問題
一是投資大,利潤小,后續管理費用高。建造一座1000戶的秸稈氣化集中供氣站總投資在350萬元左右,國家僅配套80萬元,項目村很難籌集到配套資金。另外秸稈氣化集中供氣站的經濟效益很低,基本上屬于公益事業,很少有秸稈氣化生產企業愿意投資該項目,加上氣化站后期運營、維護、管理成本較高,僅由項目村管理很難維持氣站正常運營。
二是運行中的安全監管責任大。秸稈氣化集中供氣站涉及到燃氣儲藏安全、管網運送安全、各客戶端無有害氣體泄漏等安全隱患問題較多,如管理不當,容易造成較大的安全事故,安全監管責任大,各氣化站缺乏專業的監管人員。
4 推廣農村新能源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吉林省;玉米;市場分析
中圖分類號:S5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2-0039-2
1 玉米生產表現良好
總體來看,去年早春氣溫偏低,影響了種子發芽和出苗進度,但6月份起積溫大大高于常年,使苗情迅速轉好,下半年也同樣風調雨順,玉米整體長勢良好。主要表現:一是玉米播種面積增加。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拉動下,農民種糧積極性較高。玉米播種面積為5429.2萬畝,占糧食作物的70.54%,比上年增加308.2萬畝。二是種植成本大幅增加。去年農戶種植成本整體增幅為15%-20%。春耕生產資金實際投入150.1億元,比去年增加了21.1億元。投入底化肥比去年增加了20萬標噸。從各項成本占比分析,2011年玉米種子整體價格較上年上漲20%-25%,即種子每畝成本大約上漲10元左右。化肥成本上漲幅度同樣明顯,一方面化肥價格漲幅在10%-20%左右,另一方面,2010年玉米收益較好,去年農戶為保證玉米收成,化肥用量較去年增多。玉米收益轉好同樣使包地成本上漲約25%。人工成本也出現較大漲幅,以打藥為例,人工打藥成本較去年上漲約50%。三是重大增產增效技術推廣面積增加。測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玉米螟、農田滅鼠、等離子種子處理、地膜覆蓋玉米等五項重大技術推廣面積1.2億畝次,增加了4120萬畝次。四是氣候因素有利于玉米長勢。從出苗率上看,去年產區為8-9成苗,持平于正常年景。據氣象部門統計,5月1日至8月30日,全省平均降水量373.6毫米,雖然比常年略少,但時空分布較為理想,沒有發生大范圍干旱;全省平均積溫2419.3度,比常年同期多45度;全省平均日照時數860.2小時,比常年同期少17小時,雖然日照時數略少,但降水和積溫條件較好,雨熱同步,匹配理想。6、7、8月份關鍵時期氣溫均高于去年同期,較好的熱量條件對玉米抽雄開花吐絲比較有利。7月下旬,玉米大部分步入抽雄期,陸續向開花期――抽絲期過渡;8月上旬基本完成揚花――授粉工作。我省沒有發生大范圍自然災害,只有零星風雹災害發生,災害發生面積和危害程度大大低于去年和常年,糧食作物整體長勢非常好。
2 玉米產量再創歷史新高
2011年,我省玉米總產量為2339萬噸,同比增長16.72%;單產為6365.5公斤/公頃。1980年至2011年吉林省玉米產量走勢如圖1所示,由圖1可以看出2011年吉林省玉米產量再創歷史最高水平。
3 玉米出口在全國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2007年至2010年吉林省玉米出口呈下降趨勢,2011年吉林省玉米出口量5年來首次恢復上漲。據海關統計,2011年吉林省玉米累計出口12.39萬噸,占全國的91.27%,同比增長53.45%。全年玉米出口主要集中在5月和10月,其中10月出口量最大,超過4萬噸。
4 玉米市場價格較去年同期大幅提高
本年度我省玉米市場雖有波動,但農民出售玉米的價格和加工企業的玉米收購價格較去年同期均有大幅提高。
全省農民出售玉米的年平均價為0.92元/市斤。1月份農民出售玉米的平均價格為0.79元/市斤,同比增長19.70%;2月份由于春節和加工企業停收等原因,農民出售玉米的平均價格稍有回落為0.77元/市斤;春節過后玉米價格一路上揚,9月農民出售玉米的平均價已達1.07元/市斤,比去年同期高0.23元/市斤,同比增長26.74%;10、11、12月份新玉米入市,由于新玉米水分較大和供給充足,玉米價格出現季節性回落,但同比增長仍高于5%。
加工企業的玉米收購價也維持較高水平,去年3月份以來,收購價格基本上都維持在2000元/噸以上。2011/2012年度新玉米開秤價格長春大成、公主嶺中糧及黃龍、吉林燃料乙醇為2150元/噸,松原嘉吉生化為2200元/噸,中糧榆樹為2130元/噸,均較去年大幅提高。11月新玉米收購價格高開低走,各加工企業玉米收購價格較去年同期仍大幅上揚,上升幅度在40-80元/噸。
玉米市場價格較去年同期大幅提高的原因主要是去年國內產銷區淀粉、酒精價格均出現大幅上漲;玉米庫存不斷消耗、加工企業面臨補庫需求;收購主體多元化,加工企業、飼料行業、貿易商與國儲等收購主體形成競爭,各種因素推動玉米市場價格高于去年同期。
1.玉米生產表現良好
總體來看,2011年早春氣溫偏低,影響了種子發芽和出苗進度,與2010年相比普遍延遲了1~2周時間,但6月份起積溫大大高于常年,使苗情迅速轉好,下半年也同樣風調雨順,我省玉米整體長勢良好,豐產且創新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玉米播種面積增加。2011年玉米播種面積為5429.2萬畝,占糧食作物的70.54%,比2010年增加308.2萬畝;種植成本大幅增加。2011年農戶種植成本整體增幅為15%~20%。春耕生產資金實際投入150.1億元,比2010年增加了21.1億元。投入底化肥比去年增加了20萬標噸。從各項成本占比分析,2011年玉米種子整體價格較2010年上漲20%~25%,即種子每畝成本大約上漲10元左右。玉米收益轉好同樣使包地成本上漲約25%。人工成本也出現較大漲幅,以打藥為例,人工打藥成本較2010年上漲約50%。以耕種自家土地的農戶為例,玉米種植成本大約每公頃在4500~4800元,包地種植每公頃13000~14000元。農民每公頃地的種植成本比2010年增加幅度大概在15%~20%??傮w成本平均到每公頃地,大約上漲2000~3000元。以每公頃地產1萬公斤玉米計,每公斤成本上漲在0.2元以上。加之部分地區農戶需要二次補種,種植成本再度增加;重大增產增效技術推廣面積增加。測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玉米螟、農田滅鼠、等離子種子處理、地膜覆蓋玉米等五項重大技術推廣面積1.2億畝次,比2010年增加了4120萬畝次;氣候因素有利于玉米長勢。從出苗率上看,2011年產區為8~9成苗,雖低于2010年同期,但持平于正常年景。據氣象部門統計,2011年5月1日至8月30日,全省平均降水量373.6毫米,雖然比常年和2010年同期略少,但時空分布較為理想,沒有發生大范圍干旱;全省平均積溫2419.3度,比常年同期多45度。6、7、8月份關鍵時期氣溫均高于2010年同期,較好的熱量條件對玉米抽雄開花吐絲比較有利。7月下旬,玉米大部分步入抽雄期,陸續向開花期――抽絲期過渡;8月上旬基本完成揚花――授粉工作。吉林省沒有發生大范圍自然災害,糧食作物整體長勢非常好。
2.玉米產量再創歷史新高
2011年,吉林省玉米總產量為2339萬噸,同比增長16.72%,單產為6365.5公斤/公頃。從1980年至2011年吉林省玉米產量走勢可以看出,2011年吉林省玉米產量再創歷史最高水平。
3.玉米出口在全國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2007年至2010年吉林省玉米出口呈下降趨勢,2011年吉林省玉米出口量5年來首次恢復上漲。據海關統計,2011年吉林省玉米累計出口12.39萬噸,占全國的91.27%,同比增長53.45%。2011年玉米出口主要集中在5月和10月,其中10月出口量最大,超過4萬噸。
4.玉米市場價格較2010年同期大幅提高
2011年吉林省玉米市場雖有波動,但農民出售玉米的價格和加工企業的玉米收購價格較2010年同期均有大幅提高。
全省農民出售玉米的年平均價為1.84元/公斤。1月份農民出售玉米的平均價格為1.58元/公斤,同比增長19.70%;2月份由于春節和加工企業停收等原因,農民出售玉米的平均價格稍有回落為1.54元/公 斤;春節過后玉米價格一路上揚,9月農民出售玉米的平均價已達2.14元/公斤,比2010年同期高0.46元/公斤,同比增長26.74%;10、11、12月份新玉米入市,由于新玉米水份較大和供給充足,玉米價格出現季節性回落,但同比增長仍高于5%。
昌吉高新區自2010年9月升級國家高新區后,昌吉回族自治州黨委、政府和昌吉高新區領導圍繞建設“天山慧谷”的定位,做強三大主導產業,積極搶抓準東煤電煤化工大建設、精細石油化工產業大開發的大好機遇,全力提升鄭煤機潞安、麥趣爾、潤峰化工等現有企業產能,加快推進恒晟生物、益海循環經濟產業園、亞通管材、新鋁鋁型材等投資超億元大項目建設,力促先進裝備制造及服務、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三大主導產業迅速形成集聚效應。
昌吉高新區從選準發展“引擎”入手,按照主導產業引領新疆行業發展水平的要求,委托中科院編制三大主導產業規劃,并委托新疆科技情報研究所圍繞三大主導產業編制上、中、下游產業項目庫,組織精兵強將招引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資強度高、項目產出高和產業輻射帶動能力強的“三高一強”項目,為盡快打造3個百億元產業集群奠定了堅實基礎。
先進裝備制造及服務業方面,昌吉高新區全面攻堅汽車制造、智能電網兩大領域,打造西北最大輸變電裝備制造基地和新疆重要的工程機械制造基地;新能源新材料方面,以建設現代節水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為依托,著力發展精細化工產品,迅速形成產業規模;生物科技方面,充分利用新疆特色農產品資源,全力發展壯大益海糧油、娃哈哈、麥趣爾、天山畜牧、艾薩爾、康隆生物等精深加工企業,全面提升生物醫藥、農林果品精深加工水平和檔次。
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廢舊輪胎的生成量也越來越多。據世界環境衛生組織統計,世界廢舊輪胎積存量已達30億條,并以每年約10億條令人驚詫的數字增長。廢舊輪胎作為可資源化的高分子材料的循環,再生利用,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在發達國家,以廢舊輪胎無償利用,減免稅賦,政府補貼,并以擴大資源利用量的立法方式予以支持。展望21世紀,廢舊輪胎回收再生利用將是知識經濟時期的“E產業”(即環保產業,取英文“環保”一詞的開頭字母“E”而得)的新型產業,是國家鼓勵發展的充滿希望的“朝陽”產業。
在今年的“兩會”上,人大、政協的提案,議案中,有60條是關于“循環經濟”的,說明資源循環再利用的問題已經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我國是橡膠消耗大國,但又是一個橡膠資源十分匱乏的國家,年消耗量的一半左右需要進口。因此,廢舊輪胎回收利用,對我們國家來說非常重要。這是節約橡膠資源、保護環境、化害為利、變廢為寶、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大事。
本人從事利用廢舊輪胎常壓裂解生產燃料油及炭黑這一行業工作有13年之久,本人結合當前實際,談幾點觀點和建議。
一、我國廢舊輪胎回收利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是輪胎生產大國,2001年我國輪胎產量達到13356萬余,居世界第三位,目前我國每年產生廢舊輪胎5000多萬條,隨著轎車進入家庭和汽車擁有量的增加,廢舊輪胎的產生量還將大量增加,如何有效回收利用,防止對環境造成污染,這既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也是我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所謂廢舊輪胎,是指被替換或淘汰下來已失去作為輪胎使用價值的輪胎,以及工廠產生的報廢輪胎。廢舊輪胎具有很強的抗熱、熱生物、抗機械性,并很難降解,幾十年都不會自然消失掉。長期露天堆放,不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極易滋生蚊蟲傳播疾病,而且容易引發火災。被人們稱為“黑色污染”。如何把這些廢舊輪胎回收好、利用好、變廢為寶、化害為利,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
目前我國廢舊輪胎綜合利用的途徑大致有5種:
1、廢舊輪胎原形直接利用。用作港口碼頭及船舶的護舷、防波護堤壩、漂浮燈塔、公路交通墻屏、路標以及海水養殖漁礁、游樂游具等,但使用量很少,不到廢輪胎量的1%。
2、熱分解。廢輪胎在高溫下分離提取燃氣、油、炭黑、鋼鐵等,據報道,采用此方法可從1噸廢輪胎中回收燃料油550公斤,炭黑350公斤,然而由于投資大,回收費用高,且回收物質質量欠佳又不穩定,因此,這種回收利用方式目前很難推廣,有待進一步改進。
3、舊輪胎翻新。翻胎工業是橡膠工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是資源再生利用環保產業的組成部分。舊輪胎翻新不僅可延長輪胎使用壽命、節約能源、節約原材料、降低運輸成本,而且減少環境污染,是一項功在企業,利在社會。因而,輪胎翻修——一個古老并新興的產業很有發展前途。目前全國輪胎翻新企業約有500多家,30%以上屬于中小企業,年翻新輪胎約400萬條,大大低于世界水平。世界平均水平,即新胎與翻新胎的比例為10∶1,而我國僅為26∶1,尤其是轎車輪胎的翻新幾乎等于零。
4、生產再生橡膠,100多年來被世界各國所采用,認為這是處理廢舊橡膠再生循環利用最為科學、最為合理、應用最廣的一條重要途徑。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新工藝與技術推動了我國再生橡膠工業的普及與生產規模的擴大,全國先后上了500多臺動態脫硫罐,基本上淘汰了油法、水油法。生產企業約600余家,生產能力擴大到100多萬噸,最高年產量達到以51.2萬噸,成為世界上第一再生橡膠生產大國。
5、生產硫化橡膠粉。這是一門新興材料科學,是集環保與資源再生利用為一體的很有發展前途的回收方式,也是我們提倡發展循環經濟的最佳利用形式。膠粉工業在我國剛起步,生產企業才幾十家,年產量不到5萬噸,還沒有形成新興的產業。
我國廢舊輪胎回收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1、回收利用率低,廢舊輪胎丟棄現象嚴重,給環境保護帶來一定影響。我國是橡膠消耗大國,2001年全國消耗橡膠的230萬噸,居世界第二位。每年生產的橡膠制品量約460萬噸,廢舊橡膠產生量約180萬噸,其中60%以上為廢舊輪胎。目前,回收利用的各種廢舊橡膠約90萬噸,回收利用率為50%,比國外先進水平低30~40個百分點。目前,還有近50%的廢舊橡膠沒有回收利用,其中廢舊輪胎約占20%,長期堆放,難以降解,成為“黑色污染”源。
2、廢舊輪胎回收利用企業普遍生產經營規模小,自我改進能力低,企業發展無后勁。我國廢舊輪胎利用主要是生產再生橡膠、輪胎翻新、生產硫化橡膠粉,這些企業80%以上為中小型企業,形不成規模,市場競爭能力低。大多數翻胎企業裝備水平不高,技術力量薄弱,必要的測試設備不完備,影響了翻新輪胎質量的進一步提高。膠粉工業剛起步,市場尚未打開,沒有形成新的產業。
3、廢舊輪胎加工利用企業包袱沉重,經濟效益差,困擾廢舊輪胎利用行業的發展。由于廢舊輪胎回收利用屬于半公益事業,其加工產品附加值低,加上我國廢舊輪胎資源零星分散,其回收、加工、運輸費用高,加上歷史原因形成的人員、債務包袱重、企業經濟效益差,多數企業虧損嚴重,生產經營難以為繼,廢舊輪胎回收利用行業發展呈低水平徘徊。
4、企業稅賦成倍增長,廢舊輪胎加工企業生存困難。1994年實行稅制改革前,輪胎翻新企業只上交3%-5%的產品稅,再生橡膠、硫化橡膠粉上交5%的產品稅,稅改后,廢舊輪胎加工企業享受不到回收企業免交增值稅的優惠政策,由于廢舊輪胎從民間收購,小規模納稅人沒有增值稅發票,不能抵扣進項稅,實際上造成了重復征稅,使加工企業稅賦增加了一倍,使本來微利的行業變成虧損,生存困難,更談不上發展,有些企業勉強維持,有些企業瀕臨破產。
我國在廢舊輪胎回收利用方式上、技術上比發達國家并不落后,主要差距是在管理上、立法上、優惠政策上。
經過50多年的發展,特別近十幾年來新的技術推廣應用,使再生橡膠工業煥發了青春,我國再生橡膠工業無論是生產規模,年產銷量,還是生產技術、工藝裝備水平都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其技術,裝備,包括再生橡膠產品出口到國外,并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我國膠粉生產技術,無論是常溫法還是低溫法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其工藝裝備基本上滿足膠粉工業發展的需要,其價格僅相當于同類進口裝備的1/3到1/4。
國外發達國家對廢舊輪胎的處理方式主要是掩埋或作燃料。
據有關資料顯示,美國1998年67.6%廢舊輪胎作燃料,9.44%廢舊輪胎被掩埋。2001年美國產生廢舊輪胎2.81億條,作燃料的達1.15億條。在歐盟15個國家中,2002年對廢舊輪胎處理,作燃料的占21%,掩埋的占37%。掩埋是一種最為不合理的方式,這不僅是一種資源浪費,而且埋在地下幾十年都不會腐爛,對地球仍是一種污染。目前歐盟各國都限期禁止掩埋廢舊輪胎。2001年美國有38個州禁止對廢舊輪胎掩埋,仍有8個州允許掩埋,在我國還沒有掩埋現象。 用廢舊輪胎作燃料實際上也是一種資源浪費,是由固體廢棄物污染變成氣體污染,不符合循環經濟的要求,在我國用廢舊輪胎作燃料的幾乎沒有。
我國的廢舊輪胎回收利用行業與國外發達國家的主要差距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管理上,發達國家都相繼成立了廢舊輪胎回收利用管理機構,如美國的“廢胎管理委員會”,加拿大的“廢胎回用管理協會”、“廢胎管理局”歐盟的工作組及我國臺灣省的“廢輪胎處理基金會”等。在我國尚無廢舊輪胎回收利用管理部門,尚未建立正規的回收利用系統。
2、在立法上比國外滯后。發達國家對于廢舊輪胎回收再利用已經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法律政策體系,有力地支持了廢舊輪胎的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的發展。如美國的《資源與回收法》、《輪胎回收利用法》,法國的《廢棄物及資源回收法》;德國的《循環經濟與廢棄物管理法》;韓國的《資源節約與再生使用促進法》;日本的《促進循環型社會基本法》以及我國臺灣省的《資源回收再利用法》《廢輪胎回收清除處理費費率》等。我國至今沒有關于廢舊輪胎回收利用的具體立法,“誰污染,誰治理”在廢舊輪胎回收利用方面沒有具體的措施。
3、在政策上與國外不平等。我國已加入wto,有必要建立與國外接軌的政策法規。國外對廢舊輪胎實行無償利用,還有補貼,并實行免稅政策。在我國不僅不免稅而且稅率高于其他加工行業,不僅無補貼,而且廢舊輪胎要高價買,這種政策上的不平等不利于入世后我國廢舊輪胎回收利用行業的發展。
二、發達國家廢舊輪胎回收利用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