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化學性污染的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在全書中的地位
前一章向學生介紹了化學的研究內容、方法、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本章從學生非常熟悉的空氣、氧氣、二氧化碳、水四種物質入手,聯系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切身感受,從學生已經知道的小問題開始,圍繞物質的組成、性質、用途、與生產、生活相關的方面,展開一系列的“活動與探究、交流與討論、聯想與啟示、拓展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身邊實際問題的能力。本章是第一章內容的具體化,它也是邁入化學之門的第一步。從本章開始,學生真正接觸到比較具體的宏觀化學物質,為下一章學習物質的微觀結構進行了鋪墊。
2.知識結構
本章十分清晰地分為四個部分,圍繞空氣、氧氣、二氧化碳、水四種物質進行教學。
本章起始提出四個問題:
(1)我們時刻都無法離開的空氣和水由什么組成?
(2)氧氣是一種什么樣的氣體?
(3)二氧化碳會發生哪些神奇的變化?
(4)空氣、氧氣、水、二氧化碳在生產、生活中起什么作用?
讓學生在學習時緊緊以這四個問題為起點,展開一系列的探討。
第一節主要介紹了空氣的成分及其發現歷史,加強氮氣和稀有氣體用途的內容,認識空氣對人類生活的重要作用。增加了自然界十分重要的“生物固氮”的介紹,擴展了有關目前空氣污染的篇幅,結合空氣質量日報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第二節從氧氣的物理性質入手,通過“生命活動需要氧氣”重要意義的提出,了解自然界的氧循環,引申出氧氣的化學性質,認識氧氣能跟許多物質發生氧化反應。各以一種非金屬、金屬、有機物與氧氣的反應為例,說明氧化反應以及劇烈和緩慢兩種狀態的存在。以大量圖片展示氧氣的用途。對氧氣的獲得仍從工業制法和實驗室制法兩個方面介紹,初步學習實驗室制取氧氣。在練習與實踐中還增加了“雙氧水分解制取氧氣”的方法。
第三節根據學生以往生活、學習中對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環的了解,簡介日益嚴重的“溫室效應”,對二氧化碳作初步的認識。通過對二氧化碳的三態的描述,結合相關實驗,學氧化碳與水的反應。由二氧化碳滅火器引出“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質實驗”,初步學習在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最后探討二氧化碳對人體健康可能所造成的不良影響。
第四節中的“水”是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物質,在“已經知道”中提出了四個問題用以提示在學習過程中應考慮的一些內容。通過“電解水的實驗”認識水的組成,留下更多的篇幅用以介紹“水的凈化、水污染與水資源的保護”,使學生知道純水與礦泉水、硬水與軟水等的區別,了解凈化水的常用方法;了解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知道為什么要防治污染,對人類有何意義;并能為保護環境提出合理化建議。
二、本章特點、重點、難點
1.特點:
(1)空氣、氧氣、二氧化碳、水是與人類生存密切相關的幾種物質,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這四種物質的學習,也即對最常見的混合物、純凈物;非金屬單質、非金屬化合物有了基本的認識。
(2)本章內容多、知識全面,按“物質名稱 —— 組成成分 —— 主要性質 —— 主要用途 —— 主要制法 —— 污染及防治”的基本思路學習物質有關知識,為今后化學知識學習做好準備。
(3)已經涉及到簡單的化學用語、文字表達式,最基本的質量守恒定律的運用。
(4)與生物學、物理知識結合緊密:植物固氮、溫室效應、氧氣、二氧化碳和水在自然界的循環、生命活動需氧、二氧化碳、飲用水與健康、植物的光合作用等:“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圖 2——3 “捕捉”空氣實驗、氧氣、二氧化碳、水的三態變化等。
(5)“活動與探究”之后往往根據實驗結果的可能,提出實驗結果誤差的因素分析,或者由實驗現象得到的結論。使學習的內容很有層次性、趣味性,并為后續的學習作了簡單的鋪墊。
2.重點
(1)空氣的組成
(2)氧氣的化學性質和實驗室制法
(3)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和實驗室制法
(4)水的組成、凈化
3.難點
(1)與“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圖 2——3 “捕捉”空氣實驗實驗有關的系列問題。
(2)初次接觸純凈物、混合物,舉例說明時可能混淆物質、物體兩個概念。
霧霾的罪魁禍首--硫的氧化物即“二氧化硫”,是高中一年級必修1化學中繼“氧族元素”之后的一個學習內容,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識,是本章教材編排(氧族元素―二氧化硫―硫酸―環境保護)中的重點內容。二氧化硫時刻存在于我們的環境中,它既給人們帶來了大量的危害(如空氣污染、酸雨等)又被大量應用于硫酸的工業生產中,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學生比較感興趣,特別是的污染問題是當今全球關注的環境問題,與后面將要學習的“環境保護”知識有著密切聯系,是后續知識的鋪墊。所需時間1課時。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了解的物理性質及用途;掌握化學性質;了解的污染。
2、過程與方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化害為利和科學思想及探索精神。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在“二氧化硫”內容之前,學生已掌握了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氧化還原反應,可逆反應,氯水等漂白劑的漂白性及硫單質的化學性質等知識,具有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基本思路。根據平時的觀察、了解高一學生的特點(即具有發散的思維、聯系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強烈欲望),結合我校學生實際(所教班級學生已初步形成了合作交流,勇于探索與實踐,積極參與,思維開放活躍,有一定創新精神的良好的學風),完全有能力在教師的誘發思維下,積極參與,探索完成“二氧化硫”內容的學習。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培養思維的深刻性,從掌握的知識,誘發學生探究其本質,對教學十分重要。“誘思探究”教學模式即變教為誘,變學為思,以誘達思,促進發展,并加強情感誘導,及時反饋,最大程度地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是實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改變化學教學中枯燥無味的說教,強調培養學生勇于探索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精神,加強知識與能力的銜接,逐步由內化知識而產生探索、頓悟的思維品質,強調“所學為所用”。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教學資源:分組實驗,及漫畫、錄像、動畫等多媒體手段,全方位立體的展現SO2的性質及污染、校園網絡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確定問題
(1)資料:英國“倫敦煙霧事件”的史實
(2)提出問題:假如你是一位化學家去研究這種毒氣,你要做些什么?研究它哪些方面的性質?
二、誘發思考,嘗試解決
學生思考后回答:先研究具有的性質,然后才能對癥下藥,制止它的危害。
三、實驗探究,協同學習
1、物理性質的教學:先展示一試管氣體,讓學生到前面來參與,先觀察,再演示的溶解性,然后將充有水的試管倒立過來,滴加紫色石蕊試液,觀察現象,最后讓學生總結歸納的物理性質。
2、的化學性質的教學,采取電腦動畫及實驗演示的方法。
(1)通過溶于水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得出是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1)教師提出問題:我們周圍有這么多污染,但也不能戴著防毒面具生活!
(2)學生分組討論:將如何治理SO2的污染?
四、歸納研究,評價矯正
對學生分組討論的結果,師生共同評價、矯正。
五、遷移應用,鞏固提高
3、作業:將你對SO2的污染的治理方案記下來,也可以在校園網上發表。教師可誘思探索,從控制污染源開發新能源及變廢為寶,發展種植業等方面啟發,并展示教師自制的模擬網頁,歡迎學生參與建網。
4、總結:提出要呵護綠色,增強學生環保意識。協同學習、評價矯正、鞏固提高
七、教學評價設計
對學生分組討論的結果,師生共同評價、矯正。
社會源廢棄物復合性剖析
1.關于社會源廢棄物的復合性的探討
社會源廢棄物的復合性基本囊括以下幾個方面:種類的復合性、危害方式的復合性、污染責任主體的復合性、損害客體的復合性以及損害結果的復合性等。
(1}社會源廢棄物種類的復合性
根據社會源廢棄物危害程度的不同可分為社會源一般廢棄物和社會源危險廢棄物。社會源危險廢棄物在《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中有明確的提及。相對于社會源一般廢棄物而言,社會源危險廢棄物對于環境和環境周圍的居民的危害更為嚴重。即社會源廢棄物的種類不同,其對環境及人身生命健康的危害也不盡相同。
(2)社會源廢棄物危害方式的復合性
社會源廢棄物危害方式具備復合性,可以分為物理性危害、化學性危害、生物性危害以及綜合性危害等。就社會源一般廢棄物而言,廢棄物的毒性不至于直接對周圍環境(地下水、土壤)以及周圍居民造成嚴重的損害,因此它的危害方式更多地體現在占用過多的場地,以及過度堆積造成的垃圾滑坡災害等,屬于物理性危害的范疇。對于社會源危險廢棄物而言(如常見的廢棄電池、殺蟲劑、老鼠藥等),其降解過程中往往會伴隨化學反應或生物反應,會對周圍環境直接造成嚴重的危害,因此其危害方式有別于前者。
(3) 社會源廢棄物責任主體的復合性
(4) 社會源廢棄物的不同責任主體在社會活動中所充當的角色不同、分工不同,有些責任主體甚至會同時兼具多方面的責任:生產者作為社會源廢棄物的主要產生單位之一,在社會源廢棄物的處理過程中承擔主要的回收義務;消費者作為加劇社會源廢棄物增長和流動的單位,則需要承擔合理分類和合理倒放的責任;環境和資源公司作為主要的方,不僅需要完成生產者托付的回收義務,而且需要完成政府托付的回收責任;地方政府作為中央政策的推行單位,需要為當地居民提供公眾意識方案,促進社會源廢棄物的回收;中央政府作為政策的制定單位,則需要統籌整個戰略布局,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規范。雖然各個責任主體分工較為明確,但是很多時候每個單位的責任也是重疊的,比如政府單位、環境公司在生產活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扮演起消費者的角色,那么也需要其在社會源廢棄物的處理過程中承擔起其應有的責任,即合理的分類和倒放相應的廢棄物。
(4)社會源廢棄物損害客體的復合性
法理學界將法律關系的客體定義為權利義務指向的對象,而研究并確定某一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法學理論與實踐過程中的重要一環,亦是部門法彼此區分的重要標準。環境相關法律關系與其他類型法律關系相比有其特殊性,其特殊之處不僅表現為主體與危害方式,更是通過其客體的復合性展示出來。“環境”作為環境法律關系的客體被環境法學界長期作為主流觀點加以認同,然而環境客體的復雜性決定了僅用“環境”一詞難以涵蓋全部法律關系。明確環境法律關系及其客體對于針對性研究、解決社會源危險廢棄物及其他連帶環境問題至關重要。本文按照損害對象的不同將環境損害客體分為“環境生態功能”和“公民生命健康”兩類。其一,環境生態功能。指通過土地、森林、水、大氣等組成的有機統一體,即生態系統所表現出來的對環境污染、破壞與沖擊的容量、環境的舒適度、景觀優美性、可觀賞性等生態價值。這種生態功能不是通過實體價值與形態為人類服務的,而是以脫離其實物載體的一種相對獨立的功能形式存在并滿足于人類需要的。關于環境生態功能的破壞則又可以根據現有的法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分為大氣環境生態功能的破壞、水環境生態功能的破壞、土壤環境生態功能的破壞等。關于大氣環境生態功能和水環境生態功能的防治已經有了現行的法律進行指導和約束,但是其中關于土壤環境生態功能的立法還不成熟。其二,公民生命健康。社會源廢棄物,尤其是社會源危險廢棄物在對環境生態功能造成污染的同時,其殘余的毒性物質會通過大氣循環、水循環而被人體吸收,進而對公民的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由于環境客體,尤其是社會源廢棄物之損害客體的復合性,其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不能被單獨地審視,而需要結合具體案例分別加以分析論證。
(5)社會源廢棄物損害結果的復合性
社會源廢棄物按照其損害結果的不同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等級。以對水環境污染程度的劃分為例,根據水體的渾濁度、異味、有機物含量等指標,可以將水體的損害結果量化為輕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同理可得,在土壤污染、大氣污染的研究過程中也可以做量化的評價。但是在實際的社會源廢棄物污染過程中不僅會對水環境造成一定的損害,也會對其他損害客體—大氣、土壤等—也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這就使得在評價區域損害結果的同時需要綜合考慮其結果的復合性。
2.關于社會源廢棄物面源性的探討
由于社會源廢棄物主要是來自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因此其主要特征為分散性、復雜性,該類特征即為社會源廢棄物的“面源性”。社會源廢棄物的“面源性”是與“點源性”相對應的一個概念,主要體現在社會廢棄物生產源的移動性、普遍性以及隨機性。社會源廢棄物面源性的特點決定了其治理方式的復雜性,也是傳統的點源性的治理方式對其不再適用的原因之一—即在面源性的治理過程中無法精確定位廢棄物產生的源頭,因此在社會源廢棄物治理過程中需要以“面源點源化”為標準。
《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中將危險廢棄物劃分為工業危險廢棄物、醫療危險廢棄物以及社會源危險廢棄物。醫療危險廢棄物和工業危險廢棄物因其生產的集中性、危害的廣泛性等特征而容易進行行業內的集中管理,近年來已經在社會上建立起了完善的處置體系。但是社會源危險廢棄物因其獨特的面源性,注定了不能像其他兩類危險廢棄物一樣便于管理,加之公民對其危害的認識深度不夠、國家投人的管理力度不夠,現在仍然處于探索的階段。
3.社會源廢棄物損害模式復合性剖析
社會源廢棄物的主體、客體、危害模式及損害結果等要件均具有復合性,其中以其損害模式的復合性最為復雜且影響深遠,故而本文將以其損害模式復合性為切人點,并對相關問題進行逐一分析。
社會源廢棄物復合性的損害模式主要包括物理性的損害、化學性的損害以及生物性的損害。就其中物理性損害而言,近年來最重要的一個案例就是2015年的深圳“光明滑坡”案件。位于深圳市光明新區光明街道紅坳村南側的渣土收納場因堆放超過其容納標準的廢棄物(包括大量的社會源廢棄物),進而產生滑坡事故。社會源化學性的損害和生物性的損害比較常見,比如垃圾填埋場中的垃圾在自身化學作用和微生物參與下的生化反應會產生不同的滲濾液,進而對地下水體以及周邊水體造成污染,對當地居民的生命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時候危害本身是相互影響的,比如堆填的“垃圾山”不僅對周邊環境有著潛在的滑坡威脅,并且其滲濾液、填埋氣也對周邊環境有著潛在的化學性危害。正是其復合性危害的存在,使得相關的立法研究變得艱巨而復雜。
三、社會源廢棄物基本概念之明晰 目前學術界關于“社會源廢棄物”的概念界定不夠明晰,經常與“固體廢棄物”“社會源危險廢棄物”“危險廢棄物”“社會源固體廢棄物”等概念相混淆、沖突。因此,結合我國2016年最新頒布的《國家危險廢物名錄》等相關文件,對以上概念進行歸納總結十分必要。
第一,固體廢棄物。隨著社會公眾對環境問題關注度的提高,“固體廢棄物”一詞不再局限于學術界而頻頻出現在新聞媒體的報道中。在國內,學界通常將其定義為“人類在生產、消費、生活和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固態、半固態廢棄物質”,包括普通的生活垃圾(殘余食物、廢紙、塑料、紡織品等),工業廢棄物(農藥、重金屬等),建筑廢棄物(木料、金屬、玻璃、石塊、爛泥等)等。
第二,危險廢棄物。“危險廢棄物”可以分為“醫療廢棄物”“社會源危險廢棄物”以及“工業危險廢棄物”} 13-14 }c“危險廢棄物”是指列人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或者根據國家規定的危險廢物鑒別標準和鑒別方法認定的具有危險特性的固體廢物;不排除具有危險特性,可能對環境或者人體健康造成有害影響,需要依照危險廢物進行管理的固體廢棄物。
第一單元 走進化學世界
一、探究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和與二氧化碳相關的問題。 (1)怎樣檢驗二氧化碳? (2)怎樣證明吸入的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的氣體低? (3)如何證明蠟燭的組成中含有碳、氫元素? 二、藥品的取用 (1)如何取用密度較大的塊狀固體藥品?如何取用粉末狀固體藥品?沒有說明用量一般取多少? (2)用細口瓶向試管中傾倒液體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3)量筒應該怎樣正確讀數?如果采用了俯視或仰視讀數測量值與真實值的關系?如何準確量取一定體積的液體? (4)如何稱取粉末狀的藥品或易潮解的固體?用天平如何稱量未知質量固體或定質量固體?砝碼和游碼應按什么樣的順序使用?如果藥品和砝碼的位置顛倒,且使用了游碼,能否知道藥品的實際質量? 三、物質的加熱 (1)如何正確地點燃或熄滅酒精燈?灑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燒,應如何處理?它的火焰哪一部分溫度?怎樣證明這一點?(2)加熱試管里的液體或固體時,分別應注意哪些問題?兩者有何區別? (3)給藥品加熱時,發現試管炸裂,可能原因有哪些? 四、藥品和儀器的處理 (1)玻璃儀器洗滌干凈的標志是什么?如何放置?(2)實驗后藥品能否放回原瓶?
第二單元 我們周圍的空氣
一、空氣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空氣中主要含有哪些氣體?每種氣體分別有哪些用途? 二、實驗探究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 (1)燃燒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質?給物質的量有什么要求?目的是什么? (2)能否用木炭、硫磺代替紅磷?為什么?能否用鋁箔、鐵絲來代替紅磷?為什么?如用木炭來做實驗,又如何改進實驗? (3)產生什么實驗現象?得到什么結論?實驗原理是什么? (4)若測定的氧氣的體積分數明顯偏小,有哪些可能原因? 三、大氣污染物的來源和危害 空氣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空氣被污染后會造成什么危害? 四、能從組成上區分純凈物和混合物 純凈物和混合物有什么區別?例舉幾種常見的混合物? 五、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 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有什么區別?如何判斷“硫在氧氣中燃燒”屬于化學變化? 六、化合反應 氧化物 什么叫化合反應?化合反應有什么特點?例舉幾個化合反應?什么叫氧化物?學會識別氧化物 七、探究S、Al的燃燒有關問題 (1)S在空氣中燃燒和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有什么不同?說明什么? (2)Al燃燒時,火柴在什么時機插入集氣瓶中,為什么?集氣瓶底部為什么要放些細紗? 八、分解反應 什么叫分解反應?分解反應有什么特點?例舉幾個分解反應? 知道催化劑的重要作用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如果要證明MnO2是某個反應的催化劑,需要做哪些實驗? 九、探究氧氣的實驗室制法 (1)有三種方法制取氧氣,原料分別是什么?反應原理分別是什么?三種方法的優缺點? (2)用KMnO4制取氧氣的裝置需要哪些儀器?如何檢查該裝置的氣密性? (3)用KMnO4制取氧氣時,綿花的作用?試管口為什么略向下傾斜?什么時候開始收集?為什么?結束時,如何操作?為什么這樣? 十、探究碳和鐵的燃燒 (1)在空氣和純氧中的現象分別是什么? (2)為什么木炭點燃后要緩緩插入集氣瓶中。 (3)鐵絲為什么要盤成螺旋狀?如未發現“火星四射”的現象,原因有哪些?分別應如何改進? (4)通過上述實驗得出氧氣的什么化學性質? 十一、本單元的反應符號表達式 (1)碳、硫、磷、鋁、鐵分別與氧氣反應符號表達式? (2)實驗室制取氧氣的三個反應符號表達式?
第三單元 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組成 根據什么現象可以推斷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 二、單質和化合物 單質和化合物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要學會區別?各舉幾個例子,并寫出化學式? 三、認識物質的微粒性 構成物質的粒子有哪幾種?它們之間存在什么關系? 四、探究分子的性質 分子的特征有哪些?列舉幾個實例證明分子是不斷運動的?列舉幾個實例證明分子間有間隔的? 五、水的凈化 (1)純水與天然水的區別是什么?硬水與軟水的區別是什么? (2)有哪些凈化水的操作?凈化程度的是何種操作? (3)明礬和活性炭的凈水的原理分別是什么? (4)什么樣的混合物可以用過濾的方法進行分離?過濾的操作要領“一貼兩低三靠”的含義是什么? 六、水污染 水污染的主要來源是什么?應如何防治? 七、節約用水 認識節約標志,列舉生活中常見的節約用水的做法?
第四單元 物質構成的奧秘
一、原子的構成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的構成? (2)原子是由哪幾種粒子構成的?它們是怎樣構成原子的?為什么整個原子不顯電性?原子的空間分布和質量分布分別有什么特點? 二、記住一些常見元素的名稱和符號 三、知道元素的簡單分類 元素可以分為哪三類?分類的依據是什么?不同類別的元素的最外層電子數和化學性質各有什么特點? 四、能根據原子序數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如:8、18、28、38、48等 五、形成“化學過程中元素不變”的觀念 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和質量是否改變?微觀原因是什么? 六、核外電子 初步認識核外電子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為什么說最外層電子數決定元素的化學性質? 七、原子與離子 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離子可以相互轉化。如:Na與Na+、S與S2-如何相互轉化?在轉化過程中,質子數、中子數、最外層電子數變化情況?知道離子是構成物質的微粒,NaCl是由什么粒子構成的? 八、說出幾種常見元素和原子團的化合價 K、Na、Ca、Zn、Mg、Cl、Al、SO4、OH、NO3、NH4、CO3等。 九、能用化學式表示常見物質的組成 (1)根據俗名寫化學式;(2)根據用途寫化學式;(3)根據化合價寫化學式。 十、能利用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進行物質組成的簡單計算 (1)計算相對分子質量;(2)計算元素間的質量比;(3)計算某一元素的質量分數; (4)根據計算來確定有機物的組成中除C、H元素之外是否含有氧元素; 當 M有機物 等于 MH +MC 不含有O元素; 大于 MH +MC 含有O元素;差值即為氧元素的質量。 十一、能懂商品標簽上的物質成分及含量 (1)要注意標示的是物質的質量還是元素的質量,如:加鈣鹽CaCO3-Ca,加碘鹽KIO3-I; (2)要注意標示的單位質量與所給的質量或體積單位是否一致。 十二、能根據某種氮肥包裝袋或產品說明書標示的含氮量推算它的純度 (1)標示的含氮量 實際含氮量(不純) 根據化學式計算含氮量 理論含氮量(純)則純度=實際含氮量/理論含氮量×100% (2)判斷廣告其真實性 若標示的含氮量 大于 理論含氮量 則是虛假廣告。 十三、平均值問題 兩種不等量物質混合,所得實際結果必介于兩種之間。
第五單元 化學方程式
一、認識質量守恒定律,認識常見反應中的質量關系 (1)鐵釘生銹后質量為什么增加? (2)高錳酸鉀加熱一段時間后,剩余固體質量為什么減少? 二、用微觀的觀點對質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釋 (1)知道質量守恒的微觀原因? (2)會推斷未知物質的化學式(注意有無系數) 三、探究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 在什么情況下,必須在密閉體系中進行實驗。 四、能正確書寫簡單的化學方程式 (1)查化學式 --- 根據化合價; (2)查配平 --- 數原子數,尤其氧原子; (3)查條件和箭頭 ---- 根據所學知識或題目所給信息。 五、能根據化學方程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1)化學方程式的配平必須要查; (2)比例式必須要列; (3)設答必須要完整; (4)單位,x---不帶單位,數字---必須帶。
第六單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認識物質的多樣性 (1)碳的單質:金剛石、石墨、C60、碳納米管;認識同種元素可以形成不同單質; (2)無定形碳:木炭、活性炭、焦碳、碳黑的特性和用途; (3)金剛石和石墨性質有什么顯著的特點?主要原因是什么?分別有什么用途? 二、初步學習實驗室制取CO2 (1)用什么藥品?固體能否選用CaCO3或Na2CO3粉末?液體能否選用稀鹽酸或稀硫酸?原理是什么?用什么裝置? (2)依據什么選擇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常見的發生裝置有哪些?常見的收集裝置有哪些? (3)如何進行氣體的檢驗和驗滿、驗純(可燃性氣體)? 三、知道自然界的氧和碳循環 ,如何實現? 四、溫室效應 知道溫室效應的成因和防治;注意與空氣污染、酸雨污染的防治區別。 五、探究CO2的主要性質及其用途 (1)CO2的物理性質有哪些?如何通過實驗來說明?由此性質決定它有什么用途? (2)探究CO2與水、澄清水灰水反應,學會設計實驗說明CO2既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由此性質決定它有什么用途? 六、知道CO的主要性質及其用途 1)物理性質有哪些?(2)化學性質有哪三個?(3)如何檢驗CO? 七、本單元的化學方程式之間聯系要熟練掌握。
1.1實施標準預防
為防止運輸過程可能發生的泄露,所有標本均須使用具有安全蓋的結構優良的容器。來自于病人的血液和體液標本均被認為具有傳染性。工作人員有以下情況應佩戴手套:處于可能接觸到可能具有傳染性的物質、病人的皮膚黏膜﹑工作人員有皮膚破損、處理污染物品的情況下;若處于可能出現血液或體液噴濺環境中,則應使用面部防護裝備。實驗室入口必須貼有生物安全危險標志,注明危險因子、生物安全級別。非實驗室工作人員禁止入內。有被污染可能的設備在進行維修前,無論其是否離開實驗室,均應先進行清潔和消毒;無法徹底消毒的設備必須貼上生物安全危害標簽。
1.2氣溶膠
實驗室工作眾多環節均可產生微生物氣溶膠,播散而污染實驗室空氣,造成生物危害。通過對近10年的實驗室感染病例分析,通過吸入和攝入感染是實驗室工作人員主要感染途徑,分別為31.3%和32.5%[9-10]。為防止氣溶膠傷害,實驗室儀器應合理擺放,任何工作過程中可能產生氣溶膠的儀器均應嚴格擺放于適合氣流外派的實驗臺上,工作區亦應使用吸收性強的紙張覆蓋,隨時吸收產生的氣溶膠。
2化學性職業暴露及防護
具有強酸、強堿、強腐蝕性的化學消毒劑、化學試劑和各種添加劑、染色劑、酸堿劑等,均可對長期暴露與其中的實驗室工作人員產生不同程度皮膚損害;含氯消毒劑因其強烈的刺激性氣味,長期暴露其中不僅可引起過敏性咽炎、職業性哮喘等,也可使細胞突變,具有致畸、致癌的隱患。為盡量減少化學性職業暴露,消毒劑的放置和使用都要遠離人群;物理消毒為首選,如無必要盡量減少化學消毒劑的使用;使用化學消毒劑時應使用自身防護用品,消毒液浸泡使用時各要加蓋。
3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措施
3.1建立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編制標準操作規程(SOP)文件。生物安全的操作制度是實驗室管理的核心。結合科室實際情況建立和完善適宜科室的各項管理制度,積極完成SOP文件的編制,嚴格執行SOP,以便在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依,最大限度地保障實驗室生物安全。
3.2規范工作人員手衛生
定期進行手衛生知識培訓,使工作人員掌握手衛生知識和正確的手衛生方法,并進行考核;在水池上方張貼“六步洗手法”示范圖。
3.3建立體檢檔案及接種疫苗實驗室人員上崗前均需進行體檢,體檢指標包括常規項目和與即將從事工作有關的特異性抗原﹑抗體檢測,從而掌握既往傳染病史及陽性檢測結果,進行免疫接種和預防性服藥。每年應體檢1次,制定健康監護檔案,為暴露后的預防控制提供參考依據。
3.4規范處置醫療廢棄物實驗室日常工作中產生的醫療廢棄物要規范處置,根據類別置于符合規定的專用包裝物或容器內,各類型廢棄物不得混合放置。已檢驗的標本和使用過的一次性物品,必須先按照感染性廢物收集,經消毒、滅菌或相應措施處理后才可棄去或焚燒;銳器使用后都應放入加蓋且不易刺破的容器內,同時附上明顯﹑清晰的標簽;廢棄物收集后一般不得重新取出;廢棄物的收集﹑運送﹑處置均需有專人負責,并做好登記。
論文關鍵詞:鐵屑,電鍍廢水,石灰,污泥量
電鍍行業是當今全球三大污染工業之一,其產生的廢水具有極大的毒性和危害性。電鍍廢水的處理方法主要包括化學沉淀法、內電解法和生物法等。其中,化學處理法是指向廢水中投加一些化學藥劑,
通過化學反應改變廢水中污染物的化學性質,使其變成無害物質或易于與水分離的物
質,再進一步從廢水中除去的處理方法。目前,化學法仍是國內外電鍍廢水中處理的主
流技術,具有技術成熟、投資小、費用低、
*通信作者:汪曉軍(1964-),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水污染控制理論與技術,E-mail:cexjwang@scut.edu.cn
適應性強、自動化程度高等特點,但其缺點也是非常明顯的,電鍍污泥是化學法處理電鍍廢水的最大的缺陷。由于電鍍廢水本身就含有Cr、Zn、Cu、Ni等重金屬離子,在處理過程中要不斷的消耗化學藥劑如硫酸亞鐵、石灰等,發生反應產生沉淀而形成大量的污泥,這些重金屬污泥成分復雜,很難處理和利用。本試驗是在廣東省清遠市某電鍍廠進行現場研究,采用鐵屑與酸性廢水混合的方法減少化學藥劑的投加量,進而減少污泥的產生量。
1.試驗部分
1.1試驗裝置
PHS-25精密pH計,JA2003N電子天平,ZR4-6混凝試驗攪拌機,15L的大桶5只,分光光度計
1.2實驗藥劑
KCrO固體(A·R)(在100—110℃下烘干1小時)、0.2%二苯胺磺酸鈉、85%HPO4、3mol/LHSO、FeSO·7HO(C·P)、200g/L尿素、50g/L銅鐵試劑、1+1氫氧化銨、丙酮、1+1磷酸、4g/L氫氧化鈉溶液、80g/L硫酸鋅溶液、40g/LKMnO、20g/LNaNO、二苯碳酸二肼
1.3分析方法
總鉻:重鉻酸鉀氧化-二苯碳酸二肼分光光度法;Cr(VI):二苯碳酸二肼分光光度法;Fe:重鉻酸鉀法
1.4原水水質:
清遠某電鍍廠原水水質和排放標準見表1
表1原水水質和排放標準
Tab1Qualityofrawwastewateranddischargingstandard
污染物名稱
污染物濃度
備注
排放標準
pH
1~3
酸性廢水
6~9
Cr(VI)(mg/L)
≤115
一、教學背景與定位:
課型:第二單元第二節( 2 課時)
學生信息:一個班 52 人,分成 14 個學習實驗小組,其中每個組中學生的學習情況基本上是優秀一名,良好一名,一般一名,差一名。
教學起點分析:在上節中學生已經了解到在物理變化中分子本身沒變,本節繼續采用學生熟悉的水做知識載體,通過對水分解產生氫氣和氧氣的微觀過程的描述,使學生認識到分子在化學變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形成新的分子,從而理解化學反應的實質。教學的起點定位于引導學生從觀察宏觀現象到用微觀觀點分析化學反應的實質。
教學主要方式:實驗探究,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
課時數: 2 課時。
二、教學資源與設備:
儀器與藥品:水電解器 14 套(玻璃管中注滿了 10%~15% 的 NaOH 溶液),啟普發生器一套,鋅,稀硫酸,火柴,燒杯,橡皮導管,尖嘴玻璃導管
學生自備: 2 張直徑 5 厘米的圓紙片(模擬氫原子)一張 10 厘米的圓紙片(模擬氧原子)
多媒體材料:課件:( 1 )水的電解示意圖( 2 )電解水實驗的指導( 3 )氫氣的燃燒
網上資源:氫能的開發和應用
文字資源:《初中伴你學習新課程從書》中的“課外探究”;氫氣的燃燒有污染嗎
三、教學實錄:
第一課時:水的分解
(一)提出問題導入
(二)解決方法:用實驗驗證
(三)學生分組實驗(共 14 個小組,每組 3-4 人,實驗時學生只需插上電源即可)
展示多媒體指導實驗
(四)發散思維多角度分析實驗
(五)建立模型得出化學變化實質
(六)介紹分子原子構成的常見物質
(師)我們知道水,氫氣,氧氣都是有分子構成的,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基本粒子,實際上,原子、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基本粒子,有很多物質就是由原子直接構成的,比如(抬手)看手上的這枚戒指,就是由金原子構成的,而中間的鉆石,也就是金剛石是由碳原子構成的,還有惰性氣體氦氣也是有氦原子構成的。因為原子也是一種微觀粒子,當然也就具有微觀粒子的的一般性質(看書) P39 看圖結合
(七)反饋練習及作業 :《伴你學》 P37 反饋練習
(八)小結
通過這節課,你都學道了什么? (生暢言)
第二課時:水的合成
一、復習提問
1,水通電生成了什么?是什么反應類型?
2,水通電與水加熱有什么本質不同?
二、引出新問題
(師)我們知道,水在通電條件下,可生成氫氣和氧氣,發生分解反應。我們不妨采用逆向思維來考慮,如果在一定條件下,氫氣和氧氣是否相互反應生成水?
三、解決問題
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將氫氣點燃看是否生成水,可以在火焰的上方放一個玻璃片,生成水的話會有水滴
四、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得出結論
(教師演示)點燃從啟普發生器出來的純凈的氫氣,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燒杯,引導學生觀察發生的現象,注意火焰的顏色,找兩個學生輕輕觸摸燒杯
(提醒)不純的氫氣在點燃或高溫的條件下,會發生爆炸,所以要點燃的是純凈的氫
(板書)文字表達式
氫氣+ 氧氣水
(推斷)對比水通電生成氫氣和氧氣,看此反應的特點,如果讓你給這個反應類型起個名字,你會叫他什么?
(生)多變一個,叫合并反應……
(師)這個反應叫化合反映,那么,你認為如何去判斷化合反應呢?
(生)首先是一個化學反應,并且有多變一的特點。
五、知識遷移
(師)我們知道,研究問題應從多角度思考,那么對上述實驗,你們又能從哪些角度說說呢?小組內互相交流一下。
(小組互相討論)
(生)小結:
(1)從能量的角度這是一個釋放能量的反應
(2)從元素組成的角度,說明水是由氫氧元素組成的
(3)從微粒的角度,知道水由水分子構成,氫氣由氫分子構成,氧氣由氧分子構成。
六、模擬微粒變化
(師)小組同學根據上節課演示的水電解示意圖,在組內用大圓紙片表示氧原子,小圓紙片表示氫原子,把水形成的過程模擬演示一遍。
(學生上臺演說)
七、物理化學性質
(分析)電解水形成氫氣和氧氣與氫氣和氧氣點燃生成水,都是化學變化,在這個變化中表現出了水、氫氣、氧氣的一些性質,這些性質稱為化學性質。例如:水有通電分解的性質,氫氣有可以燃燒的性質,氧氣有可以支持燃燒的性質。我們發現不同的物質,化學性質不同。而不同的物質是由不同的微粒構成的。例如:像水由水分子構成,那么水分子就有通電能分解的性質;氫氣由氫分子構成,氫分子就有可以燃燒的性質……。可見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同種分子化學性質相同,不同種分子化學性質不同。
不需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稱為物理性質。如顏色、氣味、狀態、熔點、沸點等等。物理性質是很多分子集合在一起表現出來的性質。
八、知識整合、梳理
九、信息鏈接
氫氣燃燒有污染嗎?
氫能的開發和應用
十、練習及作業
《伴你學》 P40 反饋練習
[關鍵詞]化工分析 化工生產 作用
中圖分類號:C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22-0286-01
引言
化工分析是以分析化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為基礎,完成化工生產過程中化學成分監測和化工產品質量檢驗任務的一門學科。形象點說,就是通過分析產品的成分以及它的含量等,從而來判斷產品的質量是否符合標準,它可以對產品起到監督的作用。所以,化工分析對于化工生產過程非常重要,如果在化工生產中,沒有化工分析的話,那么生產出來的產品就沒有保障性,質量也不一定能達到要求,如果生產出了不符合要求的產品,那么產品一旦上市就會發生很多問題,嚴重的可能會危及到消費者的生命;另外,如果生產的產品被證明不合格,那么在這過程中用于生產的原材料都被浪費,這會給企業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甚至那么就會影響到企業的生產,從而影響到一個企業的名譽。所以化學分析是在化工生產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1.化工分析的內涵
化工分析就是分析化工生產中的原料、中間產品和成品品,根據分析方法所用手段,它主要分為化學分析和儀器分析兩大類。在化工生產過程中,通過化工分析,可以隨時發現在生產中的出現的一些問題,并及時給出調控方案,避免問題向嚴重的方向發展和惡化。下面筆者具體介紹化學分析和儀器分析的內容及其主要特點。
(1)化學分析,是以物質的化學反應為基礎,通過已知物與待測物的化學關系,而測出未知物的各類和含量。。它又分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兩種,較多應用的是定量分析,如滴定分析、重量分析。化學分析法儀器簡單、結果準確、應用范圍廣泛。
(2)儀器分析,以物質的物理性質或物理化學性質為基礎,通過精密儀器測定物質的物理性質或物理化學性質而測定待測物含量。它又分為光化學分析、電化學分析、色譜分析、質譜分析和熱分析。這些分析方法的分析過程需采用一些精密的儀器來完成。在儀器分析中,通常會用到的儀器有氣相色譜、液相色譜、質譜儀等分析儀器,這些儀器的造價昂貴,但是其精密度高,通常可以準確地判斷出某種物質的存在與否。儀器分析與化學分析相比,具有很多優點,不僅靈敏度高,而且其操作簡便、快速,結果準確,可應用于微量或痕量組分分析。缺點是成本太高了。
化學分析和儀器分析應用方面,測量常量組分常用化學分析,測量微量或痕量組分時,則常用儀器分析。但儀器分析是依據化學分析為基礎的,隨著科學技術不斷加強和改進,化學分析法也不斷在創新和改進自己,爭取和儀器分析共同配合,從而達到更好的化工生產[1]。
2. 化工分析的作用
如上文所述,化工分析分為化學分析和儀器分析兩種方法,目的在于分析生產過程中的物質的性質以及它的量。此外,化工分析還可以根據其分析結果來指導整個生產過程,進而有效管理化工生產。但是,化工分析最大的優勢在于它可以減少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有利于減少環境的污染,還可以提高產品的質量,下面筆者就簡要說明一下這幾種作用發揮的好處。
2.1 于降低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
化工分析可以準確具體地分析出在生產過程中的各種原料的用量,在生產過程就可以將原料進行合理的利用,做到用多少配置多少,可以減少很多浪費,節約成本,創造更大的利潤,為企業創造最大的效益[2]。同時,通過對化工生產中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質量進行分析檢測,就可以在過程中控制這些不利因素,不必在產品生產出來之后再進行檢測分析,這樣可以及時地提出調控和改進措施,從而避免生產出不合格的產品,減少原材料的浪費,提高生產效益。
2.2 有助于降低污染狀況
化工分析可以分析在生產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廢水廢氣廢物,這樣就能夠將污染源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降低了污染面積。此外,它還可以避免發生火災或者爆炸等災難,對于生產工人的人身安全有保護作用。在最近幾年,有很多工廠由于各種原因發生了火災或者爆炸事故,這是非常危險的,不僅會造成人員的傷亡,還會把工廠的儀器設備毀于一旦。所以,化工分析在工廠的生產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比如說,有一些造紙廠,為了盈利,不惜用一些非常劣質的材料來進行生產,在這過程中就會產生很多對環境有極大污染的物質,而且他們并沒有利用化工分析來將污染控制下去,這就會給周圍的居民的生活環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2.3 有助于提高產品的質量
化工分析可以對化工產品進行檢測,從而控制其中的一些有害成分,這不僅可以減少污染物,保護環境,還有助于提高產品的質量。特別是在食品生產過程,很多對人體有危害的染色劑、防腐劑等等化學添加劑都會對人的身體造成危害,不過并不是不能將這些食品添加劑應用到食品的生產加工過程,而是要將他們的量控制在一個人們可接受的范圍之內,具體而言,如果某些添加劑可以合理利用到食品生產過程,那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給我國的食品生產產業帶來極大好處,它可以提高食品的色香味,讓人們享受到更美味的食品[3]。
3.充分發揮化工分析作用的具體措施
(1) 加強環保工作的力度。在化工生產的過程中,一定要加強環境保護的工作力度,要充分發揮化工分析的有效性,減少化工生產給環境帶來的危害。
(2)培養專業型人才。隨著我國科技的發展和進步,我國在化學領域也取得了極大地進展,所以專業型人才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為了適應現代工業化化的需求,企業應該重視專業人才的培養。通過專業性的化工分析人才培養,從而把我國的化工生產發展地越來越好。
4.結語[1]
綜上所述,化學工業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國工業生產的支柱。只有充分重視化工分析對化學工業生產所發揮的作用,才能將化學工業更好地應用于經濟發展和生產之中。因此,我國應該加大對于化學工業的研發力度,發揮化工分析在化工生產中的“眼睛”作用,努力讓我國成為工業大國,同時也是經濟節約型強國。
參考文獻
[1]趙寧.淺談化工分析在化工生產過程中的作用[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3, 07 (23) :57-58.
近年來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工業化程度越來越高,許多大中型企業紛紛崛起,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于是人們開始研究利用輻射技術來處理某些污染物,本文介紹了輻射技術的機理,以及輻射技術在環保方面的應用,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環境保護;輻射技術;分析;探究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y, more and more high degree of industrialization, many large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have the rise, bring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n people started to study with radiation technology to deal with some pollutant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chanism of radiation techniques, and radiation technology in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 has the very high reference value.
Key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adiation technology; Analysis; explore
中圖分類號:O571.4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引言
伴隨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人類也經歷了原始社會,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以及信息社會多個時代。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生活的各方面都在不同程度發生變化,可是伴隨工業化而不斷產生的各種有關環境的問題也越來越不容忽視。因此如何緩解環境問題是當今科學界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雖然多種常規處理方法已經比較成熟,但對于處理水體中化學性質穩定或危害大的污染物仍不能得到解決,現在急需發展一項新的技術用來處理此類問題。
伴隨核物理技術的進步,輻射技術也經歷了極為深刻的變革,并且在很多科技領域內引起深遠的影響,產生了很多分支學科。此外輻射技術同其他學科相互滲透,又形成很多交叉學科,例如輻射不育消滅害蟲,輻射育種,以及放射性測定技術等等。近幾年來,自然環境問題愈加嚴重,對自然資源的消耗也猛烈增加,并且污染是成指數增長的,這毫無疑問會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甚至直接威脅社會、經濟之間的平衡。輻射技術可作為當代一種全新的污染處理手段,因為其具有安全、可靠、無二次污染等優點,有著極好的發展前途,備受關注。國際原子機構將輻射技術于環境保護當中的應用列入新世紀原子能利用的重要領域[1]。
二、輻射技術及其原理
應用輻射技術來治理環境污染一般都是在常溫壓下進行的,工藝比較簡單可靠,而且具有處理能力高、對環境無影響等特點,因而輻射技術有極大的應用前景。
1.輻射化學概念
輻射技術指的是通過由輻射源發出的射線以及粒子照射到水流上而引起水質產生變化的一種技術。它是在輻射化學的基礎上產生的,因為中子可以令被作用的物質發生輻射性。然而因重電荷粒子僅有極為有限的穿透能力,所以在環境保護當中所常用的電離輻射僅有兩種類型,也就是γ射線以及加速電子。
2.輻射源分類
(1)γ輻射源
γ射線即放射性核元素在其衰變過程當中所發射出來的一類電磁波。這些放射性核元素所放射出的γ射線就能量而言,可能為單一的,也有可能為多種能量。此類放射性核元素的衰變規律為指數定律:
A(t)= A0e-λt
式中, A(t)為在t時刻放射的強度, A0為初始放射強度,λ即衰變常數。對環境進行保護的應用當中,一般都希望放射強度是越強越好。當前應用最多的γ射源一般為60Co的輻射源,其放射性強度一般可以達到百萬居里。
(2)電子束源
電子束輻射法即利用加速器所產生的高能量電子束來處理水中有毒、有害物質的一種方法。一般根據它能量作用的模式可分為兩大類:一類即高能量電子束本身穿透介質對污染物來進行處理,另一類即通過高能量電子束來轟擊高原子金屬產生輻射或者X光來對污染物加以處理[2]。
3.輻解機理
在物質吸入輻射后,其中的分子和原子被電離或者激發,形成了離子及激發分子,與此同時在水中或有機物中產生自由基,然后激發分子、離子以及自由基來驅動粒子從而發生鏈式化學反應,從而達到降解目的,當中化學機理是十分復雜的。輻射降解的原理可用輻射誘發氘和氫的反應加以說明:
H2+D22HD
此反應時通過下屬具體過程實現的:
H2H2++e-
H2H2+ (激發粒子)
離子會快速的以離子、分子的反應方式來與未電離開的分子發生頻繁反應:
H2++H2H3++H
它的產物H3+再與氘反應從而引發其它離子以及分子反應以形成鏈式反應:
H3++D2HD2++H2
HD2++H2H2D++HD
H2D++D2HD2++HD
它們可能會重復幾千次直到因為失去鏈增長離子并與雜質反應或者得到非離子型產物而終止,最終成功輻射降解。在進行降解的物質中,不管是有機體系,水溶體系,或者氣態體系,輻照過程當中的離子分解中和或者自由基重合這一系列反應都為構成化學輻射降解過程機理的一些典型反應。
三、環境保護中輻射技術的應用
1.輻射技術在水處理過程中的應用
輻射技術用于水處理過程中對有機毒物的降解。在水體中常含有難降解的苯、氯苯、苯酚等有機物質,其具有穩定的物理化學性質,而且毒性強,易在生物體富集。傳統的水處理方法無法實現對此類物質的高效降解。近些年來,AOP技術成為水處理領域研究的熱點,其中的輻射降解法以其高效的性能獲得巨大的應用價值和研究潛力。
輻射技術在水處理中降解有機污染物的基本原理是:水體在輻射的作用下分解,產生H•、OH•、H2O2以及eaq-等反應活性極高的物質。H•是極具氧化活性的自由基,而OH•、eaq-則是極具還原活性的自由基。在輻射降解法水處理過程中,主要就是以上三種所涉及的反應。OH•是極強的氧化劑,可以氧化幾乎所有的有機物,eaq-是極強的還原劑,可以迅速使有機物脫去鹵代基。利用輻射技術處理廢水已經在美國、韓國、意大利等國家實現大規模的工業化應用。
2.輻射技術在煙道廢氣治理中的應用
氮氧化物和SO2是大氣的主要污染物。SO2和氮氧化物的主要來源是煤炭等化石燃料的燃燒。眾所周知,SO2的排放與酸雨的形成有很大的關系,而氮氧化物的過量排放導致光化學煙霧的形成。最近幾年,全世界已經采取了從煙道中治理SO2的有效措施,但是對于氮氧化物,由于其反應活性較低,一直很難找到具有實際價值的脫除措施。輻射技術是目前較為有效的脫除SO2及氮氧化物較為有效的方法。其原理是氣體中的SO2、氮、O等吸收輻射過程中電子束的能量,形成激發的離子及分子,其向基態躍遷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的自由基,自由基可以與SO2及氮氧化物反應,產生硫酸和硝酸等,然后使用收集器將其收集起來。目前,輻射技術用于煙道廢氣治理中的應用已經從實驗室階段走向工業化應用[3]。
3.固廢處理
在固廢處理當中,對廢塑料與污泥里的病原菌的處理一直是比較棘手的問題。輻射技術在此方面顯現出獨特的優勢。如,日本利用γ射線以及加熱聯用,再由機械磨碎,得到聚四氟乙烯粉末,可作為劑使用。同樣對污泥加以輻射滅菌處理后,可當做肥料用于田地,既能滅菌又能獲得經濟效益。
四、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輻射技術原理以及輻射技術處理某些污染物的介紹,展現了輻射技術對于處理污染物方面的顯著優勢,然而該方面技術還有待提高,需要我們加大力度去研究。
參考文獻:
[1] 吳明紅,卜葶葶,徐剛,郭瑞云. 輻射技術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J]. 自然科學, 2010,(12)
[2] 劉萍,王永剛. 輻射技術處理環境污染物的研究[J]. 西安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