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康復訓練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急性腦梗塞;燈盞花素;早期;康復訓練
中圖分類號:R255.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9)09--0013--02
為探索急性腦梗塞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法,針對腦梗塞發病急驟,恢復緩慢且遺留不同的功能障礙的特點。本院于2006年1月~2008年7月,對40例患者應用燈盞花素配合早期康復訓練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人選標準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并經頭顱CT證實,發病時間在72h以內。
1,2一般資料選擇住院病例80例,隨機分成2組,治療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齡在45~81歲,平均62.5歲;既往有高血壓病史21例,糖尿病史9例。對照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齡在44~79歲,平均年齡61.8歲;既往有高血壓病史19例,糖尿病史11例。2組偏癱肢體肌力均在0~3級。根據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治療組,輕型9例(0~15分),中型23例(16~30分),重型8例(31~45分)。對照組,輕型12例,中型21例,重型7例。2組在性別,年齡,功能缺損程度上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療方法1,3,1一般治療2組均采取吸氧,調整血壓,血糖,電解質,以及抗感染,脫水降顱壓等常規治療。1,3,2對照組用燈盞花素注射液昆明龍津藥業有限公司生產50mg加入0.9%生理鹽水250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1,3,3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配合早期康復訓練,患者病情穩定,神志清楚,生命征平穩,48h即進行康復訓練??祻土坑尚〉酱螅驖u進,包括心理支持,控制,改善關節活動范圍,抗痙攣,隨意性改善訓練,肢體耐力訓練,坐位和立位平衡訓練,步行訓練,拐杖使用訓練,日常生活動作訓練等,每次30min,每日2次,同時注意家屬指導,以配合治療。1,3,4療程2組均以14天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統計療效。1,3,5療效標準參照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救荷窠浌δ苋睋p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0級,生活自理;顯著進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1~3級,部分生活自理;進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變化: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7%或增加。1,3,5統計學方法計數資料采用Y2檢驗。
2 結果
2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見表1。
3討論
腦梗塞是各種原因導致腦血管狹窄或閉塞,腦動脈血流中斷,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而出現相應神經功能缺失。具有死亡率高,致殘率高的特點。急性腦梗塞的治療主要取決于能否及時地改善腦循環,增加腦的血流量,盡早促進神經功能和改善癱肢運動功能的恢復。從而提高治愈率,減少致殘率。
燈盞花素注射液具有擴張血管,增加動脈流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腦循環,有利于建立側支循環,抑制血小板集聚,抑制內凝血功能,促進纖溶活性,有顯著的活血化瘀作用。從而改善梗塞區,尤其是梗塞周邊缺血半暗帶區細胞功能,以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
腦梗死是嚴重危害人們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的疾病。由于醫學技術的提高,急性腦梗死的救治率得到明顯提高,然而致殘率卻很高,其中偏癱危害最大,然而至今藥物都不能直接改善偏癱的功能?;颊叩淖匀还δ芑謴洼^慢又有限,還會出現廢用綜合征[1]。我科2008年11月至2010年12月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實施早期床邊康復護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F總結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自2008年1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60例,全部病歷符合臨床標準并經CT和(或)MRI證實,均無嚴重的精神、意識障礙,伴有肢體運動功能和(或)語言交流障礙。入院時存在的主要癥狀、功能狀態及護理后康復情況見表1。
2 康復護理方法
2.1 制定康復訓練計劃 根據患者的病情和患肢運動功能選擇合適的康復護理方法,制訂出個體化的康復訓練計劃。執行過程中注意觀察肢體功能的變化,觀察訓練效果,不斷完善訓練計劃。
2.2 心理康復 由于突如其來的疾病和環境變化所產生的恐怖體會,患者往往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焦慮、沮喪和憂郁,因此及時進行心理康復治療尤為重要,我們要以熱情和積極的態度用語言、手勢、表情與患者反復交談。告之患者及家屬早
作者單位:223002江蘇省淮安第一人民醫院分院神經內科
期床邊康復訓練的重要性,使患者主動參與康復訓練。
2.3 運動功能的康復護理
2.3.1 良肢位腦梗死患者入院當天開始康復訓練以保持良肢位為主,良肢位的保持貫穿于康復全過程,要求各變換均由護士幫助進行[2]。日間每2 h翻身一次,夜間患者睡后適當延長翻身的間隔,約3h一次。健側臥位:健側在下,患側前伸,肘伸直,前臂旋后,手腕背伸,手心向上,手指伸展展開,用枕頭使患者腿保持在伸髖、稍屈膝。仰臥位:非理想臥位,盡量少用,患側肩胛下放一枕頭,保持肩關節前伸,膝下放枕頭,形成膝關節屈曲,足部避免被被褥壓迫,以免足下垂。
2.3.2 癱瘓肢體的按摩和被動活動 肢體的按摩和各關節的被動活動很重要。發病后2 d責任護士即可進行。按摩要先輕后重,由淺及深,由慢而快,2次/d,每次20 min~30 min。被動活動是以關節為中心,用外力來幫助患者活動的方法,患者仰臥位,護士根據關節的功能確定活動方向,各關節每次活動5~10下。
2.3.3 主動訓練 一般患者意識清楚,生命體癥平穩且神經學癥狀不再發展的48 h開始為宜。上肢訓練采用主動-輔助運動訓練,讓患者雙手十指互扣,患者的拇指必須位于上方,用健側帶動患側在胸前上舉至頭頂,使肩關節充分前伸,肘關節保持伸直狀,然后雙手返回胸前,3次/d,每次上舉20下。下肢康復采用橋式運動,取仰臥位,雙手指互扣,雙上肢上舉,雙腿屈膝,雙足支撐于床,將臀部主動抬起,保持骨盆水平位,此時患者形似橋形,然后緩慢伸直下肢,囑患者盡量放松,動作要緩慢,逐漸增加訓練強度和難度,3次/d,每次上抬15下。病情輕至中度,肌力3級以上者可指導其做患側肢體隨意小范圍活動,訓練主動翻身,并逐漸增加增加活動的范圍和次數。
2.3.4 坐位訓練 當病情許可,肌力達2級,患者無明顯頭暈、頭痛時應采取坐位。協助患者坐于床緣,開始坐5 min~10 min,逐漸增加時間,能獨立坐穩后進行坐位平衡訓練。
2.3.5 站立訓練 當患者肌力達3級且能坐穩后可扶助患者站立,開始1 min~2 min,逐漸增加站立時間,患者能扶欄站穩后指導患者雙膝同時屈曲、伸展,逐漸過渡到雙腳在原地踏步訓練。
2.3.6 步行訓練 患者能徒手站立30 min時可指導患者進行步行訓練。護理人員訓練患者時立于患者患側,借助護理人員的內側腿拖帶患者側下肢向前行走,患者在獨立行走時向其交代注意重心移向健側,護士站在患者側防護,增強患者安全感,防止跌倒。
3 體會
3.1 腦卒中康復應從急性期開始,只要不妨礙治療,康復訓練開始的越早,預后就越好[3]。我們對神經內科治療的腦梗死急性偏癱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同時給予早期床邊康復護理,經早期康復訓練后患肢功能明顯好轉,日?;顒幽芰μ岣?,提高了生存質量。
3.2 心理治療對腦梗死患者的康復有積極意義。腦梗死患者常伴有心理障礙,特別是抑郁和焦慮,嚴重影響患者疾病的康復和生存質量。在康復訓練過程中要及時觀察分析患者的心理活動,針對患者的心理問題給予疏導。反復向患者講解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和訓練計劃,告知恢復需要時間、過程,訓練需要持之以恒,對患者的任何進步都要給予肯定和贊揚,增強治療信心和康復欲望,使患者積極參與和配合康復訓練,逐漸實現康復的最終目標。
3.3 早期康復訓練在腦梗死急性期進行,要嚴密觀察病情,以防發生意外。每次訓練前評估病情,心率超過110次/min、血壓>24.0/15.3kPa(180/150 mm Hg)不宜進行主動訓練。訓練過程中密切觀察病情,確切掌握患者的生命體征,訓練過程中患者出現頭疼、頭暈、心悸等情況時應停止訓練,臥床休息,必要時報告醫生。患者訓練時護士要始終守護在患者身旁,并給予必要的協助和指導,確保安全。
3.4 根據患者的病情和患肢功能情況制訂切實可行的個體化康復訓練計劃。訓練過程正確評價肢體功能,及時調整計劃,以達到最佳康復效果,避免損傷?;顒臃扔尚u大,運動量要適度,循序漸進,以免急于求成而發生意外損傷。對伴有疼痛的關節訓練前可進行熱敷,治療手法要輕柔,隨著關節功能的改善逐漸增加活動度,避免肢體康復中的“二次損傷”。
參 考 文 獻
[1] 王擁軍.卒中單元.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1.
【關鍵詞】運動損傷 康復訓練 身體損傷
人們對體育運動中由于各種意外出現的運動損傷了解不夠,特別是缺乏系統的運動康復訓練指導,極容易造成康復周期過長甚至留下身體損傷后遺癥的危險。特別對于在校學生,年輕人的活潑天性使得其對足球、籃球、拳擊等高負荷運動過于熱衷,可能在運動鍛煉的過程中產生一系列的身體損傷。
1運動損傷與康復訓練
發生運動損傷的可能性有很多,特別就目前在校學生的日常運動而言,超負荷運動、不規范運動方法以及運動防護不到位是主要原因。特別是對于籃球、足球、拳擊等高對抗強度的運動項目,年輕人過于富積的激情在釋放的過程中極容易造成對身體的損傷。小到磨損、脫臼,大到骨折、內臟受損等。
2運動康復訓練的原則
對出現的身體損傷進行康復訓練已經成為運動保護的共識。這主要是由于大量的實踐證明,對于出現的運動損傷進行傳統的“臥床靜養”法不能夠很好的完成運動損傷康復效果,或是會造成運動損傷恢復較慢,或是會在靜養的過程中留下身體后遺癥影響到進一步的運動訓練和身體機能。但在運動康復訓練方面卻存在著諸多的問題,主要是由于其運動康復訓練體系的不完備以及相應運動康復訓練基礎理論知識的匱乏導致其實際使用中出現諸如超負荷、不連續、缺乏系統性、針對性差以及過于依賴于客觀要求等,由此造成運動康復訓練效果較差,甚至于對身體機能造成二次損壞等狀況。因此,在進行運動康復訓練時需要遵循系統性的一些原則。具體主要有:系統全面性、科學針對性、連續性、反饋調節性等。
(1)系統全面性。在進行運動損傷康復訓練時,需要根據身體損傷的具體狀況對其進行全方位的訓練計劃編排,特別是對于高對抗型運動損傷(如足球、籃球、拳擊、跆拳道等運動)需要對其生理、心理進行全面系統的康復計劃安排。避免只關注身體機能損傷而忽視對抗損傷帶來的心理波動康復,而這恰恰是目前體育運動損傷康復訓練的誤區之一。在足球運動中,由于對抗身體損傷帶來的心理陰影沒有得到有效的康復指導訓練,最終影響到其后期職業生涯的案例比比皆是。
(2)科學針對性。不同的運動損傷所需的運動康復訓練方法與方案是完全不同的。而根據不同的身體損傷進行科學的康復訓練方案設計是整個訓練康復進行的前提。在康復訓練方案設計中需要著重對訓練強度、頻次、訓練量等進行把控,特別是肌肉損傷,其訓練強度與訓練量需要根據肌肉恢復狀況進行不斷的變化調整,因此,其康復訓練方案的多重備案是極為重要的保障。
(3)連續性。對運動身體損傷進行康復訓練中的一個誤區是身體機能恢復正常便是康復訓練的結束標志。而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身體機能恢復正常活動水平與恢復正常運動水平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很多人在能夠正?;顒雍蠼K止康復訓練而直接投入高負荷體育運動,這很容易導致舊傷復發,使得身體機能呈現“玻璃”屬性。因此,康復訓練的連續完整性異常重要。
(4)反饋調節性。康復訓練的反饋調節性指的是康復訓練進行中需要對身體機能進行及時的檢測與檢查,以不斷調整訓練康復方案,滿足實際康復需要,并及時對出現的突發狀況進行應對,以避免不恰當的康復訓練帶來的身體損傷加劇。
3某膝關節損傷康復訓練的重點內容
膝關節損傷伴隨著下肢肌肉力量的下降以及神經肌肉系統功能的下降,因此,在對其進行康復訓練時需要進行合理的安排,以適宜實際的康復訓練需要。
在損傷發生后,一般在進行過緊急處理后的第二天開始進行康復訓練,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時期:運動幅度恢復期、肌肉力量恢復期、功能恢復期、專項訓練適應期等。
運動幅度恢復期:主要指的是對膝關節進行多頻次低負荷的運動幅度運動,由此來恢復膝關節的能動機制,并促進膝關節血液系統的循環,恢復神經制動能力以及骨骼運動能力。
肌肉力量恢復期:可以進行適量的力量訓練,但要避免大批量高負荷的運動。以身體不出現明顯的疼痛感為基準,在初期可以少量運動,而隨著肌肉力量的恢復可以適當加大運動量。
功能恢復期:一方面需要注意加大訓練運動量,提高肌肉適應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注意對神經系統恢復狀況的檢查,可以通過膝關節的伸展、爆發力、跳躍性等訓練檢查神經系統恢復狀況,從而及時的對訓練方案進行調整。
專項訓練適應期:主要指的是在運動康復訓練已經起到良好效果,身體機能大致恢復的時期需要對出現損傷的身體部位進行專項的運動訓練。初期可以選擇小負荷單項專項運動訓練,在無不適癥狀時可以適當加大訓練強度。
通過以上各個時期的針對性訓練方案可以保證身體機能的快速恢復,以及避免不恰當康復訓練帶來的身體二次損傷,最為重要的是科學合理的運動康復訓練方案能夠極大程度上避免身體損傷帶來的后遺癥,不至于影響未來身體機能的正常使用。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對于以上運動康復訓練方案,無論在什么時期,所有的身體康復訓練必須以不出現明顯不適為最低標準。
4結語
對出現運動損傷進行科學合理、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方案設計是保證運動損傷快速復原的前提,因此,對運動損傷康復訓練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與指導是整個運動康復訓練發展的重要方案,以專業的理論知識為支撐推動運動康復訓練體系的發展從而更好地保證人們的身體機能健康是當前體育運動事業發展中的重要課題,需要綜合運動學、醫學、護理學等多種學科的知識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與討論。
參考文獻:
[1] 李志.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運動損傷的預防與康復[D].北京體育大學,2013.
[2] 吳擁政.拳擊的運動損傷預防與恢復[J].當代體育科技,2012(08).
[3] 祁奇,王予彬,陳文華,王惠芳.肌內效貼在運動損傷康復中的應用進展[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3(10).
[4] 齊寶山.運動損傷康復研究進展[J].中國體育教練員,2013(01).
關鍵詞:康復訓練 運動性肩袖損傷 肩關節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203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7-0184-01
肩袖是由岡上肌、岡下肌、肩胛下肌以及小圓肌四塊肌肉組成,在肩關節的運動當中起著重要的支撐與穩定作用,肩袖損傷后的主要臨床表現是肩部疼痛以及手臂外展活動受限[1]。與傳統手術相比,此種方法具有損傷較小、疼痛較輕以及術后恢復較快等特點,并且患者在術后能夠及早進行康復訓練。隨著微創手術的發展,術后的康復治療也得以快速發展,術后早期的康復訓練能夠大大減輕各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2]。本次研究,筆者就對我院部分運動性肩袖損傷微創術后患者進行術后早期康復訓練,效果較好,現做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我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確診收治的60例運動性肩袖損傷微創術后患者,其中男34例,女26例,患者年齡21-54歲,平均年齡(38.2±2.0)歲,病程2-6個月,所有患者均有一定程度外傷史。研究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屬同意的情況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術后采用常用常規的藥物輔助治療,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進行康復訓練。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入院時間以及病理狀況等方面相比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兩組患者術后均采用常規的藥物以及脈沖磁療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制定康復計劃并進行康復訓練,觀察組患者在術后第一天即開始進行康復訓練,康復訓練共分為4個階段,每個階段2-4周。
第一階段:制動康復訓練,患者肩關節緊貼胸外展位固定制動3周。術后第一天開始進行肘關節屈伸練習,手和手腕的鐘擺、劃圈及握力訓練。術后一周開始進行肩周肌長收縮練習以及各個關節的被動活動。進行20-25下,2-3次/d,訓練后進行20min冰敷。
第二階段:保護性康復訓練,患者在無痛范圍內進行肩關節的被動活動以及主動助力活動訓練,活動可以采取滑輪、滑車、棍棒以及肩梯等工具進行,肩關節的訓練必須要確保在肩平面以下。進行不同角度的肩周肌長收縮訓練以及閉鏈練習,姿勢訓練教育,并且逐步開始ADL在無痛范圍內的訓練。每次進行20-25下,2-3次/d。
第三階段:增強肌肉康復訓練,增加肩關節主動活動范圍的訓練,在保持肩關節無痛的情況下,盡可能的去完成肩關節在所有平面內的最大范圍的運動,訓練可以采取肩滑輪以及肩關節工具輔助進行。術后12周后開始進行肩外展訓練,使得各肩關節的活動能夠恢復到正常水平。加強對肩袖肌以及肱二頭肌等肌肉的抗阻訓練,對于肌肉的訓練的輕度應該逐漸加強,循序漸進的進行。同時要注意進行姿勢矯正教育以及對肌肉耐力的訓練,提升肩關節的穩定性。每次進行40下,2-3次/d。
第四階段:肌肉運動功能恢復訓練,患者應該繼續進行肌肉的抗阻訓練,尤其加強肱二頭肌以及肩袖肌的肌肉訓練,增強兩種肌肉的張力。同時注意進行肩關節的協調性以及靈活性訓練,適當進行負重、投擲、上舉以及技巧訓練。2-3次/d,每次60min左右。
1.3 評價指標。研究分別于術后4、8、12、16周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研究選用合適的統計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對分析結果采用均數以及標準差的形式進行檢驗,P
2 結果
術后4周兩組患者的肩關節功能恢復情況相比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8、12、16周觀察組患者的肩關節恢復情況相比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肩袖損傷不僅會對自身的功能結構產生破壞,手術各項炎癥以及組織水腫都會對患者肩關節功能的重建產生較大的影響。采用常規的藥物以及脈沖磁療進行治療,雖然對患者的術后肩關節功能恢復具有一定的幫助,但效果只是短期的,長期使用的效果較差[3]。運動性肩袖損傷患者的肩關節功能恢復應該貫穿患者整個圍手術期,在進行康復治療前應該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手術方式以及患者的目標制定完善的康復計劃并逐步實施,以此來提升手術治療的效果,促進患者肩關節功能的早日恢復。
本次研究,筆者采用分階段康復治療訓練,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安排不同階段的訓練項目,使得患者的肩關節功能能夠逐步的恢復。結果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兩組患者的肩關節疼痛、主動前屈等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觀察組各項數據改變均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根據運動性肩袖損傷的臨床特點,為患者制定完善的康復計劃并按照計劃進行康復訓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的促進患者肩關節功能的恢復。
參考文獻
[1] 崔芳,王惠芳,王予彬等.康復訓練對運動性肩袖損傷微創術后患者肩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8,23(1):37-39
[關鍵詞] 品管圈活動;康復訓練;阿爾茨海默??;認知功能;生存質量
[中圖分類號] R473.7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2-0078-03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以近期記憶減退為首發癥狀,隨著疾病的進展,會逐步累及到記憶、思維等多種形式的認知功能,患者的生存質量會隨之下降[1]。研究表明,AD在我國目前已超過600萬,且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嚴重威脅著我國老年人群的身體健康、生存質量和生命[2]。目前,由于AD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治療上仍無突破性進展。已有研究表明[3-5],康復訓練對改善AD患者的認知障礙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并不十分突出,這可能與AD患者康復鍛煉的內容與形式有關。因此,制定更符合AD患者病情的康復訓練,對改善AD患者的認知障礙、提高其生存質量意義重大。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由同一個工作場所的人為了解決工作問題、突破工作績效,自動自發地組成的一個小團體[6]。研究認為,QCC活動能有效挖掘護士的管理潛能,提高護士管理措施的執行力和依從性[7]。目前,QCC活動已被證實可顯著提高康復訓練和健康教育的質量和效果[8,9]。為進一步了解QCC活動配合康復訓練在提高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功能及生存質量中的作用,我們進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老年科和神經內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的AD患者作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美國精神病協會制訂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4版中AD的診斷標準[10];②無其他嚴重急慢性疾??;③知情同意,自愿參加。共納入190例患者,將2011年收治的AD患者95例設為對照組,實施常規康復訓練;將2012年收治的患者95例設為干預組,采用品管圈活動配合康復訓練。190例患者中男88例,女102例;年齡61~87歲,平均72.80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53例,中學(含中專)98例,大學及以上39例;婚姻狀況:已婚148例,未婚3例,離異或喪偶39例;入院時干預組和對照組患者MMSE評分分別為(20.08±4.13)分和(19.95±4.05)分,WHOQOL-BREF評分分別為(46.06±6.12)分和(46.50±5.05)分。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經濟狀況、婚姻狀況、認知功能、生存質量等方面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規治療和護理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治療:尼麥角林10 mg,每日2次;石杉堿甲100 μg,每天2次;科學治療合并疾病如高血壓病、糖尿病等。常規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的睡眠、飲食、大小便、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等變化;做好飲食指導、用藥指導、睡眠指導、心理干預、皮膚及口腔護理;防止跌倒摔傷等意外傷害。
1.2.2 常規康復訓練 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和護理基礎上給予常規康復訓練[11-13]。認知功能康復訓練每天2次,每次20~30 min。生活能力鍛煉及運動功能訓練選擇日常生活活動的內容,如穿衣、進餐、洗刷等,鼓勵患者進行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鼓勵患者堅持戶外運動。認知功能康復訓練主要包括:①記憶訓練:鼓勵患者對以往美好事物或近幾天做過的事情進行回憶。②定向力訓練:對正確的時間、地點和人物進行有意識的糾正或提醒。③言語訓練:鼓勵患者參與言語交流或閱讀。④注意力訓練:說一組數字,如23、134、5432,讓其按正、反順序正確復述。⑤思維訓練:可選擇一些數字卡片,讓患者按規律進行分類、計算及拼圖。⑥作業訓練:根據患者的興趣和能力,開展必要的作業訓練,如下棋、書法、繪畫等。
1.2.3 QCC活動配合康復訓練 干預組在常規治療和護理基礎上開展QCC活動配合康復訓練。由科室的1名主管護師任圈長,圈員共9名,其中主管護師3名,護師6名,每周三舉行1次圈會。QCC活動時間貫穿于康復訓練的全過程,在此期間,圈長組織圈員通過圈會討論決定AD患者康復訓練的內容和形式。
1.3 QCC活動配合康復訓練的步驟
1.3.1 P(plan)計劃階段 分析以往AD患者康復訓練效果差的現狀,找出問題并分析原因,根據存在的問題擬定改進措施和計劃。以時間為縱軸,以入院后的康復訓練內容、方式、實施時間、施教者、效果評價、圈長質控為橫軸,制定標準化的康復訓練路徑表,詳見表1。
1.3.2 D(do)執行階段 ①干預組患者在床頭掛上針對AD患者開展QCC活動下的康復訓練路徑表,讓其清楚知道接下來將接受的康復訓練程序及相關知識。②保證每天至少有1名圈內護理人員值班,責任護士須按制定好的康復訓練護理路徑表對患者進行指導,執行者執行后簽字并記錄。③定期對全科護士進行相關知識培訓,讓圈外的護理人員了解QCC活動配合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協助圈內護理人員完成工作。
1.3.3 C(check)檢查階段 圈長負責對前1天康復訓練路徑的實施情況進行質控檢查,在表格里效果評價和圈長質控中做好相應的記錄。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1.3.4 A(action)處理階段 對有利于提高患者康復訓練掌握程度的措施,轉化成標準化流程,在下一個循環執行。對存在的問題,通過圈會討論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斷進行改進。
1.4 評價指標
1.4.1 認知功能 采用簡易智能精神狀態量表(MMSE)進行評價。MMSE總分30分,
1.4.2 生存質量 采用WHO生存質量評估簡表(WHOQOL-BREF)進行評估。包含生理、心理、社會、環境4領域26個條目,每個條目按程度從低到高分別計1~5分,生存質量總分為以上26個條目分值之和,分數越高,表示總體生存質量越好。該量表符合中國文化,研究結果具有國際可比性,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良好的區分效度和結構效度[15]。
1.5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應用SPSS17.0作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分別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MMSE評分比較
入院時,兩組患者的MMSE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3個月后,干預組患者的MMSE量表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WHOQOL-BREF評分比較
入院時,兩組患者的WHOQOL-BREF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3個月后,干預組患者的WHOQOL-BREF量表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1)。見表3。
3 討論
研究表明,AD患者的認知功能和生存質量普遍較低[1],且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治療上無突破性進展,科學的護理和康復訓練干預可提高AD患者的認知能力和生存質量[3,4]。目前的研究認為,QCC活動能有效挖掘護士的管理潛能,提高護士管理措施的執行力和依從性[7],QCC活動已被證實可顯著提高康復訓練和健康教育的質量和效果[8,9]。因此,對AD患者開展QCC活動配合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通過護理干預提高患者的認知功能和生存質量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QCC活動可保證康復訓練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已被證實可調動患者配合護士工作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康復訓練的質量和效果[8]。目前,國內外對AD患者康復訓練的研究已有報道,但有人提出這些康復訓練的效果有待進一步提高[3,4],而QCC活動通過有效的質控考核可提高患者康復訓練的效果和質量,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討一種新的臨床康復訓練模式,提高護士康復訓練的效果,進而提高AD患者的認知功能和生存質量。
本研究所獲得的描述性資料反映的是在我院老年科和神經內科開展QCC活動前后兩種不同康復訓練模式下的AD患者認知功能和生存質量的改善情況,兩組患者僅僅是康復訓練的干預模式不同,其他的治療和護理措施均沒有差異。由表2可以看出,兩組患者入院時的MMSE量表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3個月后,干預組患者的MMSE量表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 < 0.05)。說明QCC活動配合康復訓練可顯著提高AD患者的認知功能。AD患者病程漫長,長期在醫療機構進行治療、康復、護理,我們通過有效的康復訓練,提高了患者的認知功能,減少了其對他人的依賴,延緩了AD患者認知功能減退的速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們實施的針對AD患者的康復訓練路徑重點加入了生活方式及社會支持方面的干預,并在此過程中開展QCC活動,確??祻陀柧毜馁|量和效果。從表3可以看出,入院時,兩組患者的WHOQOL-BREF量表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3個月后,干預組患者的WHOQOL-BREF量表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 < 0.01)。說明開展QCC活動配合康復訓練路徑可顯著提高AD患者的生存質量。研究認為,很多AD患者有強烈的被教育意愿,希望通過有效的康復訓練指導提高其認知功能和生存質量,但目前常規的康復訓練效果不甚理想,因此,開發一套科學可行的康復訓練模式很有必要,有利于提高患者對健康行為的認知程度,從而調動患者的依從性。本科室結合QCC活動,對AD患者實施科學全面的康復訓練路徑,通過效果評價和圈長質控的實施來提高康復訓練落實的質量,減少了康復訓練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提高了工作效率,達到了醫護、護護、護患之間的有效溝通,因此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 總結
QCC活動的工作方法即是通過PDCA循環去進行選題,定期組織會議及活動,圈內成員主動提出、討論及嘗試解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能有效挖掘護士的管理潛能,提高護理管理措施的執行力和依從性。
QCC活動配合康復訓練路徑對AD患者進行干預是我科探討的一種新的康復訓練護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認知功能和生存質量,體現了護士工作的自身價值,值得進一步完善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崔妍妍. 阿爾茨海默病病人認知康復訓練的研究進展[J]. 護理研究,2010,24(10):2735-2737.
[2] McCabe L. A holistic approach to caring for people with Alzheimer′s disease[J]. Nursing Standard,2008,22(42):50-56.
[3] Samuel R. Cognitive rehabilitation for reversible and progressive brain injury[J]. In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8,50:282-284.
[4] 朱宏,董克禮,吳岳,等. 補腎活血法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功能改善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1):1493-1495.
[5] Milatovic D,Aschner M. Measurement of isoprostanes as markers of oxidative stress in neuronal tissue[J]. Curr Protoco Toxicol,2009,39(1):121.
[6] 王臨潤,,張相宜,等. 品管圈管理在醫療機構中的應用價值[J]. 醫藥導報,2012,31(6):823-824.
[7] 倪棟梅. “品管圈”活動在健康教育質量改進中的應用效果探討[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A):97-98.
[8] 邵翠穎,金鈺梅,朱勝春. 品管圈在護理質量管理中的實踐和成效分析[J]. 護理與康復,2012,11(4):381-382.
[9] 趙君,周潔貞. “品管圈”活動結合臨床護理路徑對腰椎間盤切除術后患者實施健康宣教的效果分析[J]. 中國醫療前沿,2012,7(15):72-73.
[10] 李求兵,梅嶸. 老年癡呆癥的中西醫診斷與治療[M].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9:107-108.
[11] 夏桂花.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訓練的效果評價研究[J]. 殘疾與康復,2012,24(13):1609-1610.
[12] 許少英,劉婧,冼志蓮. 三級功能訓練對延緩老年性癡呆患者病程進展的作用[J]. 中華護理教育,2012,9(9):413-415.
[13] 譚曉雪,羅玉玲,招麗媼,等. 康復訓練對早、中期老年性癡呆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9):3876-3878.
[14] 陳智超,李海員. 認知康復訓練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醫療費用的影響[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14):55-56.
關鍵詞康復護理腦損傷 功能恢復
資料與方法
5年1月~1年1月收治腦損傷患者6例男5例女55例年齡~8歲平均51.歲。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例男19例女16例年齡~79歲平均9.5歲;治療組例男155例女95例年齡5~8歲平均5歲。兩組在性別和年齡都具有可比性。
臨床表現:反應遲鈍只能作一些簡單、模糊或條理不正確的回答意識遲鈍無語言反應對強痛刺激有逃避動作深淺生理反存在常有小便失禁瞳孔光反應消失肌張力消失或極度增強。頭部多呈持續脹痛常伴有惡心和噴射狀嘔吐。
治療方法:⑴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嚴密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變化、意識、瞳孔變化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根據不同患者的情況合理放置觀察患者是否出現高熱現象注意保暖進行口腔護理幫助患者配置營養餐合理飲食。⑵治療組:在上述對照組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康復護理。①心理護理:傷后由于患者因失語、偏癱等病痛而出現煩躁、情緒不穩定、緊張不安、性格變化、角色認知沖突、行為異常等社區護理人員在實施各種措施之前首先要了解患者心態逐漸切入主題進行心理疏導對訓練過程取得的微小進步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消除患者心理障礙樹立康復信心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另外家屬由于對傷情及其后遺癥有極大的擔憂而且對傷后患者的康復訓練的重要性不了解多誤認為靜養才有利于病情的恢復因此向家屬介紹有關的康復訓練過程和方法是取得其支持康復和訓練的重要環節也是其學習參與康復訓練動力。②語言功能的訓練:重型顱腦損傷累及語言中樞時常引起不同程度失語。一旦發現患者存在失語應早期開始語言康復訓練。對輕、中度失語者反復訓練日常用語用指字、指圖、指物等方法進行訓練;對重度失語者先教發準音;對完全發不出聲音者應以聲、樂、歌等刺激患者反應或可刺激腳心、腋窩等誘導發音。運動功能和日?;顒幽芰τ柧氈w功能康復訓練目的是使肌肉不萎縮、關節韌帶不強直最大限度地恢復肢體生理功能。訓練時間在病情穩定后即可開始。在訓練過程中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偏癱的原因及肢體功能訓練的方法、技巧等使其了解肢體功能恢復是一個緩慢漸近的過程需要有足夠的信心、耐心必須堅持每天反復練習才能有所成效從而使家屬主動協助社區護理人員對患者實施康復訓練提高患者的康復質量和生活質量。
結果
周1個療程1個療程之后觀察兩組患者的各項指標及身體各項功能恢復狀況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
討論
基礎護理:教會清醒患者床上翻身及移動身體的技巧;對肢體功能障礙嚴重的患者根據情況定時翻身、叩背和按摩骨突出處防止肺部感染及褥瘡發生翻身時注意保護患肢防止對患肢拖、拉、拽造成肩關節脫位并教會家屬護理方法。已有褥瘡的患者采用局部按摩同時給予紅外線燈照射每天15~分鐘紫外線燈隔日照射1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預防感染促進表皮生長愈合。
康復護理:指幫助護理對象恢復或部分恢復機體健康功能的護理過程?;颊吣X外傷后由于腦功能區神經元受損以及腦水腫、血腫壓迫、缺氧等產生腦的繼發性腦損害早期進行康復訓練有助于神經元的生長機能的改善和恢復。利用護理優勢為患者制定合理的康復計劃訓練方式多樣、靈活并隨時根據個體情況調整訓練護理內容為患者早日自立和重返社會提供專業支持和保障;調整好患者和家屬的心態是進行康復護理的基礎機體康復是一個循環漸進的過程無論是家屬或是護理人員對康復訓練都不能操之過急要有耐心;堅持康復訓練是功能恢復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實施康復訓練過程中堅持循序漸進、逐步增加運動量即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有目的、有計劃地實行系統化康復訓練和護理;當患者有Ⅲ級以上肌力時即可行日常生活鍛煉。對康復訓練的方法除護理人員熟練掌握外還要教會其家屬能掌握以利患者進行康復訓練使其盡早恢復功能重返社會。
參考文獻
1李亞群,喬玉環.顱腦損傷的康復護理[J].中國保健營養,1,1.
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在2002~2003年的普查建檔工作中,發現腦血栓中老年患者的后遺癥最明顯的是存在肢體活動情況改善不良的現象比較突出。通過建檔對現尚生存的42例腦血栓患者的肢體功能檢查,除14例尚能自主活動外,其余28例都存在功能恢復不良的現象,其中12例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好轉率僅為30%左右,這和患者在家庭中得不到及時正確的康復訓練有關。
我中心采取中西醫結合康復措施,對轄區內2003年底以后發生的48例腦血栓后遺癥患者進行家庭康復訓練,每個患者經過3~6個月的訓練,功能恢復收到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48例腦血栓后遺癥患者,男28例,女20例,年齡50~60歲22例,60~70歲20例,70歲以上6例,所有觀察患者病程都≤1個月,癱瘓運動功能根據Brunnstrom法[1]分為6級,其中Ⅰ~Ⅱ級40例,Ⅲ~Ⅳ級8例。
1.2 康復訓練方法
我中心所觀察的腦血栓后遺癥患者,經治療后,病情穩定,以肢體癱瘓為主癥,適宜在家中進行康復功能訓練的患者,訓練計劃一般采取臥、坐、行3個階段進行肢體功能康復訓練。
1.2.1 第一階段
一般在發病1個月內,以臥床為主,根據患者癱瘓在床的情況,首先采用仰臥位康復訓練,要求周圍環境安靜,避免干擾,使患者情緒穩定,全身放松,運用傳統醫學推拿手法,做患側肢體關節被動運動,依次對肩、肘、手腕、髖、膝、足踝關節進行內外及環形推拿,力度中等。并交替選用頭部的百會、四神聰、風池、啞門、人中、承漿、地倉、頰車、上肢的曲澤、尺澤、曲池、手三里、內關、外關、合谷、后溪、勞宮,下肢的伏兔、血海、膝眼、足三里、三陰交等穴進行經穴按壓,每日2次,每次30~40min。同時幫助患者做側體活動。
1.2.2 第二階段
采用端坐位為主的訓練方法,根據第一階段的訓練情況,著重做好兩個加強;加強對患側肢體的推拿力度,加強患者自主的側身活動。(可在床邊固定拉手或拉一結實環形軟繩,由患者用健側肢體幫助進行)前者由醫務人員操作(也可由經過訓練患者家屬操作),后者主要靠患者自身訓練。為防止意外發生,一定要有他人在旁看護,每日2次,每次30min,并可根據患者的體力可增加到45min。并要求患者盡早站立,平衡身軀。上肢做抬舉伸屈運動,下肢做抬腿下蹲運動。并增用針灸治療來促進神經功能的康復。針刺穴位為:合谷、手三里、曲池、肩井、內關、足三里、陽陵泉、陰陵泉、環跳、三陰交、昆侖諸穴。
1.2.3 第三階段
以行走為主的鍛煉方法,患者有行走意識的時候,即予進行行走訓練,初期患者可依靠外部支撐力在室內行走,有意識地抬高患肢,做上階和跨越運動,以后慢慢移至室外行走,逐漸調整身體平衡,減少支撐物的依賴性,直至拋棄支撐物,訓練時間每次不得少于30min,根據患者體力逐漸延長訓練時間,每次最好能在1h以上。并且要求患者進一步地鍛煉上肢手臂及手掌的靈活性,辦法是將玻璃球或大核桃置于手掌中隨時抓握,旋轉,并用餐具自主進餐,以及其他各種訓練來加強患肢的自主性和靈活性。繼續需再加強推拿力度,針灸可采取中強刺激,每周不得<2次。
2 功能恢復觀察結果
2.1 運動恢復標準
根據以上的Brunnstrom法共6個等級(階段),將其中功能達到Ⅰ~Ⅱ級定為改善不明顯(無效),功能達到Ⅲ~Ⅳ級定為改善好轉(有效),功能達到Ⅴ~Ⅵ級定為改善明顯(顯效)。
2.2 功能恢復觀察對比
見表1。通過這3個階段的家庭康復訓練,其中功能恢復顯效12例,有效25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為77%。表1 功能恢復情況 (略)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66歲,工人,起床時,突感心慌、胸悶、頭痛,1h后驟然胸悶加重,頭昏倒地,被家人扶起時,發現左側肢體完全不能活動,說話不流利,送醫院急診,經心電圖CT檢查確診為左側偏癱、腦栓塞而收住入院,追問病史,患者有高血史10余年,平時不按醫囑服藥,經活血化瘀、抗感染補液等治療后,住院15天,病情穩定,左側肢體癱瘓存在而囑其出院,繼續藥物治療,并建議做家庭肢體康復訓練,后在我中心門診,經過對患者的體檢,患者左側肢體癱瘓,根據Brunnstrom方法分級,為Ⅱ級,按上文所制定的功能康復訓練方法,通過4個月的功能康復訓練,患者左上肢運動協調近于正常,手指指鼻無明顯辨距不良,但速度較健側慢,手掌可做抓握、伸展,患側下肢可抬起、邁步,生活自理,行動基本如發病前。
4 體會
綜上所述,筆者發現腦血栓患者應盡早被動運動或主動運動。根據病患的情況,制定康復計劃,采用臥、坐、行三個階段的家庭功能康復訓練,推拿手法采用力度由輕逐漸加重,針刺采用足陽明胃經的循經路線取穴。在患者功能康復訓練時發現,當患者能依靠外力行走時即要增用針刺治療,針灸治療越早越好,這對增強肌肉的收縮和舒展運動,恢復肌腱韌性的功能恢復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時,在康復訓練過程中發現有部分患者害怕針刺,當自身感到肢體功能已有一定的改善而放松針刺康復的步驟。在無效的11例患者中有6例出現這種情況,在有效的25例患者中,有10例出現這種情況,而顯效的12例患者,均按我們的康復步驟,堅持針刺治療。因此在今后的工做中將作更多的觀察,以提高腦血栓后遺癥家庭康復訓練功效。
對于腦血栓后遺癥的其他臨床觀察和藥物治療將另行報告。
[中圖分類號] R743.3[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11-226-01
腦卒中是中老年常見病和多發病,該病起病急,恢復慢,且呈現出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的四高特征[1]。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為了使病人最大限度地恢復功能,提高生活能力,更好地回歸家庭社會。2008年起我們在神經內科開展了專職康復護理指導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0年8月首次入住神經內科經CT或MRT確診的腦卒中患者100例,其中腦出血36例,腦梗死64例,男性66例,女性34例,平均年齡64.5歲。于康復指導前后及出院時采取面對面提問方式,用自制問卷了解病人對腦卒中后康復鍛煉重要性的認識,掌握鍛煉方法和堅持鍛煉的情況。
1.2 康復護理方法
1.2.1 康復護士選擇 康復護理與臨床護理都是護理學領域的分支學科,有著共同的理論基礎[2]。但由于護理目標不同,采取的護理技術方法不一樣。為此選擇既有神經內科臨床護理經驗和??评碚撝R,又有較好溝通能力的護士,經過一定的康復知識和技能培訓,擔任專職康復指導工作。
1.2.2 物品準備 疾病急性期在病床旁進行康復指導和鍛煉,恢復期可進康復室進行鍛煉。為此康復室配備了手法按摩床、電動升降起立床、訓練用扶梯、多功能平衡杠、姿勢鏡、作業療法器具等不同的器材,便于病人進行訓練。
1.2.3 制定康復訓練計劃 康復訓練應盡早進行,只要病人生命體征平穩且神經系統癥狀無惡化,則在48小時后開始施行早期康復護理干預。首先做好評估,通過對病人意識水平、生命體征、一般狀況、四肢肌力、語言功能、吞咽功能等進行整體評估,確定良肢位擺放、肢體按摩方式、進行肢體活動、語言康復訓練、站立、行走、日常生活活動訓練的時機,有針對性地制定科學、切實可行的綜合康復護理計劃。
1.2.4 康復訓練指導
1.2.4.1 心理康復指導 康復訓練中,病人的心理狀態能直接影響康復的進展,因此要把心理護理貫穿到整個康復訓練中[3]。腦卒中病人由于神經系統的完整性受到破壞,病人出現偏癱、感覺及認知功能障礙,會產生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心理活動異常和情感變化。護理人員要及時正確引導,鼓勵其積極面對現實,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建立對醫務人員的信賴感。告知病人及家屬康復訓練的重要性,讓病人明白康復的實質是學習、鍛煉的反復過程,是腦功能的重組與再建,解除其焦慮、失望等負面心理,爭取使病人早期主動投身于康復訓練中。
1.2.4.2 康復知識講解和方法指導 本資料選取的腦卒中病人均為首次住院,病人不知道何為康復訓練,更不知道怎樣進行鍛煉。由此,護士應告知病人康復訓練是將物理療法(PT)和作業療法(OT)相綜合的康復治療方法。治療時需根據康復計劃給病人及陪護做相關鍛煉知識的講解和方法指導,使病人了解康復的目的,樹立科學的康復理念,掌握正確的康復訓練方法,一對一進行示范講解,直到病人或陪護掌握。
1.2.4.3 提供腦卒中康復護理讀物 在科內發放一些與病人康復相關的資料。對有閱讀能力的病人和家屬,推薦閱讀相關讀物,如《神經內科病人實用知識問答》、《癱瘓肢體肌力檢查及康復指導》、《神經系統疾病康復治療學》等讀物中與病人有關的內容,使病人樹立良好的康復意識,掌握科學的訓練方法,提高康復鍛煉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到自己的康復中來。
1.2.4.4 督促或協助病人完成每日訓練內容 多數病人雖然明白康復鍛煉的重要性,但常因為體力不濟、情緒不佳、認識不到位等原因難以做到有規律、有節律、有強度的功能鍛煉。專職康復護士每日定時進入病房以及康復室,督促指導病人及陪護完成康復訓練的內容,鼓勵病人堅持,克服懶惰心理,按要求完成康復鍛煉內容。
1.2.4.5 隨時調整訓練計劃 根據病情及康復效果隨時調整訓練方法和計劃,及時糾正不正確的方法,防止無效運動達不到康復效果,從根本上減少或避免痙攣、廢用、誤用及肩手綜合征等的發生。
1.2.4.6 效果評價 康復認同度評價:給病人進行相關知識講解和康復指導后及時了解病人對康復鍛煉的認識,評價病人掌握鍛煉方法的程度。對認識不到位、方法不正確的給予反復耐心指導??祻鸵缽男栽u價:定期評價病人堅持康復鍛煉的情況,觀察康復效果,如語言功能、肢體肌力、吞咽功能等恢復情況,便于調整康復計劃,確??祻湾憻挼倪B續性。出院時的康復評價:出院時要對病人的康復效果進行評價,做好出院指導,開出后期康復鍛煉處方,提出復診要求,確保全程康復。
2 效果
2.1 強化了病人早期康復意識 腦卒中患者早期進行系統化、規范化的康復護理可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4]。通過對100例住院病人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6%的病人是接受康復指導后才懂得了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專職康復護理人員的耐心講解指導,使病人懂得了早期康復的重要性,強化了他們的早期康復意識。
2.2 提高了病人及陪護康復鍛煉的依從性 康復功能鍛煉需要醫、護、患的共同努力,但病人是康復的主體,提高其主觀能動性,是完成康復鍛煉的基礎。通過問卷調查得知,在沒有進行專職康復護理指導前,病人的注意力多放在對藥物治療的期待上,康復鍛煉難以堅持,專職康復護理人員的督促和鼓勵,大大地提高了病人鍛煉的自覺性。
2.3 落實了早期康復護理的各項措施 對腦卒中患者予以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可避免或減少關節攣縮、肌肉萎縮、關節損傷、肩關節半脫位等并發癥的發生,有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也為后期的肢體康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病區開展專職康復,在人員上確保了早期康復護理介入各項措施的落實。
2.4 體現了康復護理的全面性和連續性 康復護理應著眼于對病人的整體康復,維持康復治療的連續性是康復護理的內容之一。根據現代康復護理理念,在神經內科病區設立專職康復人員,從教育指導到康復治療,全程關注病人的功能康復,起到了醫生和護士不能替代的作用,體現了神經內科康復的全面系統性和連續性。
2.5 避免了護理并發癥,改善了護患關系 專職康復人員每天在病區與病人密切接觸起到了健康教育者、鍛煉指導者、督促者和執行者的作用,架起了另一條與病人溝通的橋梁。他們不僅指導病人的康復鍛煉,還關注病人的飲食、睡眠,及時消除潛在的護理并發癥的危險因素。將康復護理與臨床護理相結合,促進病人的全面康復。2008年來,病人對病區護理工作滿意度有了明顯提高。
3 體會 臨床工作中,由于醫療護理工作繁重,醫護人員忙于查房、寫病歷、輸液、服藥、打針、生活護理等,病人的注意力也常放在傷殘、預后、藥物治療或經濟方面,穿插在治療過程中的功能鍛煉指導或囑咐往往不能引起病人或病人家屬的足夠重視。設專職康復護理人員才能落實一對一的講解指導,并督促檢查落實情況。知識缺乏和不懂得康復鍛煉的方法是影響病人接受鍛煉的主要原因。康復意識的提高,需醫護人員耐心宣教和規范指導。病人及家屬對康復的認同是完成康復的必要條件。而康復人員每天按計劃督促指導可提高病人及家屬的依從性,更好地完成全程康復鍛煉。由于腦卒中病人病變性質、病變部位、病變范圍不同,病人的癥狀、體征呈現多樣化,加上年齡、文化程度、接受能力不一,使得腦卒中病人的康復鍛煉在時機、方法和目標上具有很大的個體差異。個體化和針對性的康復鍛煉指導是腦卒中康復護理的特點。在腦卒中的康復中,無論是損傷早期還是后期、功能恢復訓練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病區床位緊張、病人經濟條件等因素,病人不可能在病房完成全程康復,多數病人在完成藥物治療療程就出院,而出院后的功能鍛煉容易放松。因此護士應重視出院康復指導,強調循序漸進的全程鍛煉,促進病人功能更好的恢復。同時強調復診的重要性,通過復診了解康復鍛煉及生活自理能力恢復情況,給以全面系統和連續性的康復指導。
參考文獻
[1] 趙利芬,李付云.影響腦卒中患者依從性的因素與對策[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5):1084.
[2] 石敏,徐永清.骨科病人實用知識問答[M].北京:軍事科學醫學出版社,2007:243.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我院老年骨科病房收治65歲以上老年患者,疾病譜涵蓋骨科各種疾病,但以四肢骨折、脫位多見。2010年8~12月,共收治老年患者436例,男297例,女142例,平均年齡70.33歲;其中,下肢骨折235例,上肢骨折119例,其他骨科疾病82例。
1.2評價內容
1.2.1康復意識評價
評價患者對康復知識的認識和訓練方法的掌握。對認識不到位、訓練方法不正確的患者給予反復、耐心的宣教指導,直至教會為止。
1.2.2鍛煉依從性評價
評價患者堅持完成“訓練項目”的情況,觀察康復效果,如肢體腫脹消退情況,感覺、肌力、關節活動度等恢復情況。隨時調整訓練計劃,確保訓練效果的連續性。
1.3結果
本組患者采用手術治療309例,一期愈合率92.6%,保守治療127例,患者平均住院日為33.21d。
2“無陪”護理工作模式
2.1護士管床,責任到人
全科27名護理人員中,除安排治療、辦公護士各一名外,其余全部為管床護士。將管床護士分為五組,每組5人,其中設組長1人,專門負責本組重病人以及監控本組病人的護理質量,每位管床護士負責一定數量的床位,12h在班,24h負責,全面實行責任小組、管床護士包干負責制。
2.2護士回歸病房,實施整體護理
護士除了負責患者的各項治療護理工作外,還要負責具有醫學專業的全面生活護理。同時,對老年骨科患者進行功能鍛煉的康復指導及無微不至的整體護理工作。
2.3一對一溝通,面對面督導
護士對患者實施“責任包干制”式的護理模式,即一名管床護士在一定時間內,面對的是固定的病人。護士與患者全方位的接觸,讓護士能夠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觀察和掌握第一手病情資料,進行面對面的護患溝通和一對一地講解、指導,并隨時督促檢查落實情況。包括了解患者心理動態,介紹病情進展情況,強調康復鍛煉對骨折恢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解除患者對康復鍛煉的顧慮,使康復鍛煉有效進行。
2.4康復鍛煉貫穿于臨床護理工作中
2.4.1定期進行功能評估
管床護士與患者密切接觸,隨時對患者的傷情以及關節活動度、肌力、肢體腫脹和疼痛等功能情況進行評估,以確定、翻身、關節活動,以及站立、行走的時機,有針對性地制定康復鍛煉計劃。
2.4.2個體化的康復鍛煉指導
2.4.2.1知識講解與方法傳授
管床護士根據功能評估結果和康復鍛煉計劃,采取一對一的訓練方式,對病人進行康復鍛煉知識和方法的講解、宣教,使病人了解康復的目的,樹立康復的理念,學會康復鍛煉的方法。必要時護士要親自示范、指導,直至病人完全掌握。
2.4.2.2提供骨科康復讀物
對有閱讀能力的老年患者,推薦相關讀物,如我們編寫的《骨科病人健康指導》、《骨科知識問答》等讀物。使病人掌握相關知識,提高進行康復鍛煉的主動性,自覺地參與到康復鍛煉中來。
2.4.2.3設置訓練項目并督促完成管床護士為病人量身設置康復鍛煉項目,并經常深入病房,督促病人按時按量完成每日鍛煉內容。
2.4.2.4進行護理,保證康復鍛煉效果
老年骨科患者臥床時間長,肢體活動受限,而且不同的手術對或肢體擺放要求不同。因此,康復鍛煉過程中必須貫穿護理,即應用人體力學原理,經常檢查病人身體的生理曲度或肢置對功能的影響,以便采取良肢位、功能位或舒適,以保持身體放松,避免受壓,緩解身體疲勞,有效預防肢體畸形。
2.4.2.5隨時調整訓練方法
根據傷情及康復訓練效果,隨時調整訓練方法和計劃。在訓練過程中,要及時糾正不正確的方法,防止畸形愈合。同時要避免過早、過量訓練,以免影響骨折愈合,甚至造成骨折移位、假體脫位或再損傷的發生。
3體會
3.1提高了患者完成康復訓練的依從性
實施“無陪”護理模式,加強了管床護士面對面的康復指導,起到了督促和鼓勵的作用,使患者認識到治療的目的不僅僅是消除傷患,更重要的是通過康復訓練,最大限度地恢復功能,從而極大地提高了患者訓練的自覺性。
3.2體現了骨科康復的整體性
實施“無陪”護理模式,使康復訓練貫穿于骨科臨床護理的全過程,從教育指導到預防治療,全程關注患者的功能康復,起到了醫生不能替代的指導作用,體現了骨科治療與功能康復的一體性。
3.3密切了護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