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科技文化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引言
通常意義上說,“科技文化”指的是有關科學技術的文化,可能包括新科技介紹、科學理論的闡述、技術的操作和運用等,但本文探討的科技文化(technoculture)研究指的是科技與文化相互影響而產生的文化研究,它同性別研究、亞文化研究、消費文化研究等一樣,可視為文化研究的一部分。這個名字得以廣泛使用,得益于一部由孔斯坦斯?朋利和安德魯?羅斯合著的同名學術作品《科技文化》(technoculture)。
“科技文化”研究十分廣泛,重點在于“文化”研究,但這個領域既可以拓展到與科技相關的電影、電視、動畫、網絡文化中的政治、歷史、環境等問題,又可以研究當代媒體中的文化、藝術、學術產品及科技學科中的文化和藝術關照。
二、科技文化研究的歷史背景
科技文化研究的崛起有一定的歷史背景。19世紀達爾文發表了進化論,提出了自然選擇的理論,這與當時的傳統價值和信仰產生分歧;二戰期間,美國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引發了人們對軍事和工業科技進步的擔憂;時至今日,電腦科技和機器智能、生物科技、轉基因技術、機器人、電子人等引起了人們對于社會倫理的擔心。
其實,科技文化在文學研究中有悠久的歷史。瑪麗?雪萊于1818年發表了《弗蘭肯斯坦》,被認為是第一部人工智能的作品;H.G.威爾斯發表的《摩羅醫生的島嶼》;卡萊爾?卡百特的《羅素姆的全能機械人》(Rossum’s Universal Robots);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菲利普K.迪克的《我們可以生產你》(We Can Build You)。另外,一些機構已經開始相關的專業化建設,例如,美國喬治敦大學已經開設了一門課程叫做“從《弗蘭肯斯坦》到電腦朋克的科技文化”。該課程的主要著眼點在于“從浪漫主義時期至今,科技在文學和流行文化中的社會的接受和呈現”。
三、科幻小說與科技文化研究的關系
科幻小說常常為科技創新提供一個想象性的試驗場地。因而,科技文化研究可以考察科幻小說中的科學、技術、醫藥的歷史和文化現象,也可以研究科學理論和科技文化如何影響并塑造科幻小說的。
3.1吉蓮?比爾對達爾文理論中文學性的考察
吉蓮?比爾(1988)被認為是最近的一位考察科學和文學關系的學者。她主要探討了達爾文理論中文學所起的作用及達爾文的理論對19世紀的英國小說產生的影響及受到了當時英國文學的影響。吉蓮認為,《物種起源》應該視為文學描述,而非科學發現。她細致考察了《物種起源》的互文關系、文學背景及語言、讀者、敘事等。
3.2冬娜?哈羅維對科幻小說的研究
與吉蓮形成鮮明的對比,冬娜?哈羅維是從科技文化研究的角度研究科幻小說的。哈羅維于1985年發表了《電子人宣言》,她的寫作風格借用了科幻小說的風格,她將電子人視為一種挑戰20世紀晚期“政治身份的神話”的一種力量。哈羅維還發表了《靈長目動物的視角》(1989)借用了科幻小說的手法研究20世紀的靈長目科學。哈羅維用自己的作品作為試驗,向我們呈現了科學和流行文化如何將科學事實同文學作品緊密結合。
四、結語
相對于其他文化領域的研究,“科技文化”研究相對較新,但其運用相當廣泛,與科技相關的電影、電視、動畫、網絡文化中的政治、歷史、環境等問題,也可以研究當代媒體中的文化、藝術、學術產品及科技學科中的文化和藝術關照,同時它對文學,尤其是科幻小說的研究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Beer,Gillian.Darwin’s plots:evolutionary narrative in Darwin,George Eliot,and nineteenth-century fiction.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83.
[2]Haraway,D.J.Primate Visions:Gender,Race,and Nature in the World of Modern Science.Routledge,1989.
關鍵詞:高職院校;科技文化教育;講座
本科院校比較重視科技文化教育,但當前的高職院校中的科技文化教育非常欠缺。雖然高職生的未來職業生涯主要以應用技術、操作技術為主,但科技文化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其實,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遍應用,科技文化素養已成為人們必備的最基本素質之一。另外,講座在本科院校中已經非常普遍,并且已成為一種不可缺少的教育方式,但這種教育形式目前在高職院校中還未得到普及。在高職院校開展科技文化教育,可以采用舉辦系列講座的形式進行。
一、高職院校開展科技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科技文化教育是我國進入科技時代的必然要求。科技素質教育已成為人們必備的最基本素質之一。科技素養不僅僅是指專業科學技術知識,還包括科技與社會、科技與文化、科技與生態、科技與道德等廣泛的內容。廣大高職生具備較強的科技文化素養,有利于整個社會體系、生態體系的良性運轉,是與我國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相一致的。其次,科技文化教育是高職生全面提升素養的必然要求。目前的高職教育,不管是學校數量還是學生人數,都占據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高職生的素質教育一直是個薄弱環節。對高職生開展科技文化教育,能使高職生學會從哲學、歷史學、社會學、倫理學等角度認識科學技術。在科技時代,對科學技術進行反思,是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最后,科技文化教育目前已成為很多發達國家培養高技術人才的國際性標準。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中國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日益增多,我國的技術人才也將走向世界。所以,我們也需要加強這方面的教育,使中國的技術人才具備符合國際社會要求的綜合素質。
二、高職院校開展系列講座的重要性
講座這種教育形式與課堂教育有一定的差別,也具有一些特殊功能。高職院校由于受到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師資等限制,一直沒有系統開展講座教育活動。從幫助高職學生建立系統的知識體系、完善學科素養方面來說,在高職院校開展系列講座非常重要。首先,講座教育與課堂教育具有重要的相輔相成的作用。學生通過講座能掌握一些科研動態、熱點問題、前沿思想等。由于高職院校授課時間比較緊張,學院可以根據需要,靈活地將講座教育與課堂教育結合起來,對于某些素質教育的內容,完全可以采用講座的形式來開展。其次,講座的聽課學生數量較多,覆蓋的專業較廣,需要足夠的教師。在高職院校中,由于高職院校科技文化方面的教師比較缺乏,學校要想開展科技文化教育課程,就必須充分、高效地利用教師資源,發揮教師的長處。最后,講座具有前沿性、探索性等特征,有利于啟迪學生的思想認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也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學術興趣。講座在反應一些前沿、熱點問題的同時,圍繞某些問題進行較為全面的闡述,這種探索性教育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學術能力,激發他們的研究興趣,也有利于活躍學校的學習氣氛和學術氛圍。
三、在高職院校開展科技文化系列講座需注意的問題
首先,高職院校科技文化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科技與歷史、科技與社會、科技與文化、科技與道德、科技與生態等多方面的內容,而且每個具體方面都需把相關理論講述與案例分析結合起來。科技文化教育的這些具體內容可以分別設立為系列講座的一項主題,通過一學期或一學年的講座教育,讓學生具備較強的科技文化素養。其次,高職院校中的科技文化系列講座應突出技術文化特色。職業教育以技術教育為重點,所以,科技文化系列講座可以多涉及一些技術哲學、技術史、技術社會學、技術倫理等方面的內容,這有利于學生獲得專業技術素養和文化素養。最后,高職院校的講座教育應制定較系統的規章制度。在高職院校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較差,很多學生不能主動聽講座并從中吸取知識。針對這種情況,學校可制定一定的管理制度,在學生的教育規劃、考核體系、成績單中專門設立講座教育方面的內容,要求學生參加這些教育活動,并獲取相應的學分或成績。
四、結語
高職院校應開展一定的科技文化教育,這些內容已成為當今高校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且科技文化方面的教育比較適合采用系列講座的形式開展。
作者:圖力古日 吳海霞 單位:內蒙古化工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陳凡,張明國.解析技術[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2]陳昌曙.技術哲學引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3]高亮華.人文主義視野中的技術[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摘要:第十三屆全國科技文化
>> “五大發展理念”視域下的研究生信仰教育 “五大發展理念”下的圖書館發展動力研究 “五大發展理念”下天津電網經營發展研究 五大發展理念下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研究 基于五大發展理念的建設工程安全文化研究 塑造當代創新文化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的研究 五大發展理念視域下的當代中國發展問題研究 五大發展理念視閾下肇慶農業供給側改革研究 五大發展理念的生態經濟學研究 五大發展理念視域下鄉鎮公務員激勵機制研究 “五大發展理念”背景下吉林省先進裝備制造產業轉型升級研究 五大發展理念的哲學基礎研究 五大發展理念指引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五大發展理念”專題研究 “五大發展”理念的哲學闡釋 五大發展理念的創新 “五大發展理念”的哲學解讀 對五大發展理念的思考 “五大發展理念”的哲學思考 五大發展理念的哲學意蘊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8]王剛.以“五大發展理念”統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6(7):44.
[9]涂雪峰,李萍鳳.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中融入生態文明意識教育的思考[J].大學教育,2013(22):7374.
[10]J.肖特豪斯.意識形態的不同層級――的意識形態批判中的認識論問題[J].劉文璇,譯.世界哲學,2002(1):20.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as New Dimensions of Leading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O Hua, LI Lu
(School of Marxism,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China)
Abstract: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placed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at the core of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ut forward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which are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green development, opening up and sharing. Colleges shoulder the task of fostering the constructors and successor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provide new dimensions guid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Innovation works for education revitalization, coordin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green development for updated education style, opening up for broadening scope and sharing for better resources utility, so as to improve the attraction and persuas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ersistently.
1 鹽城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發展的基本模式
1.1 政府驅動型
2012年,南京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受鹽城市委市政府委托編制了《鹽城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中明確強調了科技對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提出要重點培育創意設計業、數字內容業等引領潮流的新興產業。隨后,鹽城市、縣(區)財政普遍設立了文化產業專項資金,市級財政從2013起每年安排1000萬元,重點扶持龍頭文化企業和科技含量高的優秀項目,將具有特色優勢的本土文化資源充分結合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增強文化傳播的感染力。在政府的推動下,綜合運用經濟、行政、法律等手段,提供資金、用地等優惠政策,對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起到了推波助瀾的良好作用。
1.2 傳統替代型
傳統文化資源是先天形成的不可多得的良好資源,利用現代科技豐富傳統文化,將有形資源變成無形資源,逐步形成替代型的文化產業已成為鹽城市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的一大模式。例如,射陽縣利用沿海濕地灘涂這一優勢資源,進行旅游線路開發、環境影響評價,構建更為科學的空間信息和物聯網等技術,檢測建筑布點,實施自動化系統和數字管理平臺,成功打造了明湖文化旅游集聚區、息心寺(4A級景區)、射陽河閘(蘇北最大河閘)、濱湖公園等旅游項目,將傳統資源視為開啟旅游文化產業集聚發展的鑰匙,借助互聯網平臺,對游客密度分析,挖掘旅游熱點,指定切實符合的營銷主題,推動傳統文化產業的創新,產生了“1+12”的效用。
1.3 跨界聯盟型
把文化和科技企業聚集在一起,構建一個相互協同的產業聯盟,選出主體共同探討產業發展模式,在合作過程中不斷創新,進而形成持續的創新發展格局。例如,城南新區大數據產業園內的中潤普達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的“文化幫”應用平臺,已有29家與文化產業相關的交易機構入駐,涉及領域有電視劇、動漫、融資服務等多項,并且中潤普達聯合多家企業斥資20億元興建“中潤普達大數據產業基地”。
1.4 產品衍生型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逐步普及,人們不再滿足標準化的視覺娛樂方式,愿意去嘗試更新的科技體驗,所以時代要求衍生出更多的文化科技產品。例如,坐落于亭湖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內的奧茲游戲抓住契機,與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欄目合作開發了手機游戲《明星三國》,下載排名持續攀升,綜藝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不僅促進了經濟發展,更豐裕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衍生出的科技產品帶來了龐大的消費市場和巨大的發展空間,是鹽城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
2 鹽城文化產業與科技創新融合機制
鹽城市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普遍采用投融資機制,即對文化產品和科技項目投貸組合,政府、銀行、專業投資基金、保險公司等共同合作,從市場調研到風險評估分散并行,各取收益。鹽城市各級政府借鑒先進城市的經驗,以扶持性措施為文化科技創新型企業在關鍵性技術方面提供支撐,引導形成“政產學研”一體化效應,提升了文化產業和科技融合的整體水平。除了財政資助和引導扶持政策外,政府漸漸轉換角色,向市場資源優化、監督管理平臺建設等后臺維護做努力,形成了較為和諧的市場機制。同時鼓勵文化企業與科技企業通過項目合作、收購兼并、參資入股等方式實現雙向合作,深化以企業為主導的合作機制。并加大人才培養資金,重視人才隊伍建設,把培養人才的創新思維作為首要任務,逐步構建了人才激勵機制。
3 鹽城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的協調發展模式與創新機制解構
3.1 構建地域級層,推動產業集聚
綜合考慮鹽城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和前景,應當做適當的地域結構分析和發展空間調整,構建“多中心、組團式、覆蓋化”的現展級層,壯大文化產業集聚區建設。
繪制文化產業集聚區藍圖時,應充分考慮地域特點、自身發展和產品需求,鹽城文化產業集聚區大致可以分為四級,一是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商貿服務業基礎良好的老城區,二是環保生態、汽車電子、商務娛樂發展為主的經濟開發區、亭湖區、鹽都區,三是以地方旅游、傳統工藝、漁港休閑起家的縣(市、區),四是著力發展數字科技集聚中心的城南新區。按照目前形勢和未來發展來看,應將文化科技產業發展的動力向南延伸,連接已有的文化產業輻射圈,每年確定2-3個極具示范效應和產業拉動作用的重大文化科技創新項目,拉開向東南的發展軸,各個文化科技產業集聚區之間通過確立不同的產業發展重點、市場定位,同東北、西北再互補性合作,尋求錯位發展,避免同質競爭,減少過度內耗,合力推動鹽城文化科技產業集聚區發展。
3.2 發展智力資源,催生核心產業
為了吸引高層次人才,鹽城出臺了《鹽城市“515”人才引進三年行動計劃》,對核心人才的經費、入戶、配偶就業及子女入學等方面給予了優惠政策。在政策支持的基礎上,應當加快建立文化產業領域人才培養規劃,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系統、實行資格認證制度以及建立文化產業專門人才數據庫。積極鼓勵文化企業選派人才出國研修并⒂牘外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生產創作過程,同時靈活引進國外文化產業的優秀人才,更新人才觀念,促進人才流動,加快人才的培養步伐。
要使文化創意產業能夠處于領先地位,除了人才充足外,還必須保持引導產業有核心技術。應當打破學科界限,促進目前不太重視的產學研和各界技術人員間的協作,跟蹤關鍵技術的國際新動向,著力建設具有附加值高、內容新穎的數字、動漫、創意設計、文化旅游、高檔次會展等極具特色優勢的核心產業集群。鼓勵利用高科技同鹽城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相結合,推動傳統文化產業向核心文化產業轉移,形成產業優化升級,打造優勢互補的文化科技產業鏈。
3.3 運用財稅政策,引導資金投向
鹽城政府應當靈活采取信貸、利率、稅收和補貼等優惠政策,通過國家經濟調控手段為成立初期的文化企業減免稅負,激勵這些企業在短期內能獲得較快發展。
良好的風險投資機制是緩解文化創新產業融資難的有效途徑,為此當前鹽城政府和銀行應聯合做好以下工作:建立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創立文化科技產業金融服務平臺,對企業推薦通過體系認證的金融機構;建立貸款擔保補貼機制,與銀行合作為新興文化企業提供貸款擔保和補貼;鼓勵金融機構和銀行設立文化科技融合專門信貸服務,完善授信模式,指定合理期限和利率,加大信貸投放;促進金融與文化資本對接,搭建優質平臺,為企業切實解決融資難的問題。
3.4 打破部門界限,加強技術標準
中國的文化與科技界存在著嚴重的資源分割和封閉現象,文化和科技部門乃至其他部門的協調配合、統籌共管、共育共培,為文化企業的發展起到了助力作用。除了要加強各管理部門的協作,也要積極通過創新管理體制與機制來形成非政府組織,例如,組建融合發展促進中心或行業界協會,用以完善文化科技資源融合的工作機制,建立順暢的管理體制,形成有效的管理合力,達成文化科技的跨部門資源整合工作體系。
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產業實質上也是知識產權的產業,建立重點行業的技術標準統計體系是迫切需要研究的一個機制創新問題。為適應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知識產權保護的現狀,鹽城政府可以結合我國已出臺的《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集中對鹽城已發展的核心文化產業進行篩選分類、配套標準,通過建立測評體系,就能夠進一步促進知識產權保護、專利申請和資質認定等工作,維護原創企業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張祖群.基于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北京文化產業路徑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13:149-153.
[2]李炎,胡洪斌.集成創新: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本質[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06-112.
關鍵詞:BOPPPS教學模式;跨文化交際;課程設計
一、引言
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信息發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間的交際[1]。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傳播通信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高度全球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距離縮短,跨文化交際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對其研究也蓬勃興起。由于語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與文化教育是無法分割的,因此跨文化交際作為外語教育研究熱門課題引起了眾多學者的普遍關注。在近年來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中對于英語專業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也有明確的規定和強調:“注重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在外語學習中,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關于學習者自主(learnerautonomy)的問題就得到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Lit-tle把學習者自主界定為“本質上來說,自主是一種能夠進行公正而具有評判性反思的能力,做出決策的能力,以及采取獨立行動的能力”[2]。研究者還注意到了雖然自主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對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提出了挑戰,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主觀能動作用的弱化。相反,作為學習者自主的前提,教師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在自主學習模式中,教師通過教學調控、教學活動、激發學習者的興趣及情感交流等多種手段充當引導者和顧問的角色,對學習者自主的促進仍然起到決定性的作用。BOPPPS教學模式比之以教師為中心的繼往教學模式能夠更好地在基于教師的主體引導作用上以學生為中心,更有效地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本文試圖在跨文化交際英語課程中引入BOPPPS教學模型設計教學活動,既使學習者通過參與式學習充分發揮主動性,又通過實現學習目標及課堂教學互動化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二、BOPPPS模型理念
作為加拿大教師技能培訓機構InstructionalSkillsWork-shop(ISW)推廣的“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BOPPPS教學模型是一種有效的將教學實踐與教學理論相融合的課程設計模式。BOPPPS教學模式可以劃分為六個階段:導入(Bridge-in)、目標(Objective)、前測(Pre-assessment)、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Learning)、后測(Post-assessment)和總結(Summary)[3]。這六個階段的具體意義與主要任務如下:1.導入(Bridge-in)作為第一階段,其主要任務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集中注意力于將要學習的課程內容。這一階段的教學策略包括介紹課程的目標,指出即將學習的課程內容的重要性,提出與主題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教師可以分享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個人經驗或故事,提供一個集中學生注意力的介紹,將學生已經所學的內容與將要所學的內容聯系在一起,從而激發學生的動機。2.目標(Objective)作為第二個階段,包括認知、情感和心智運動技能等各方面。教師應當明確學習目標,即在學習過程結束時,學習者應當了解什么內容,重視什么內容、學到什么內容及他們能夠獲得的能力。通常說來,對于學習者而言,一個清楚的目標可以概括為誰(Who)將學到什么(DoWhat)、在什么情況條件下(UnderWhatCondition)和學習的程度如何(HowWell)。明確理解課程目標有助于激發學習者的學習渴望,使他們養成自發學習的習慣。3.前測(Pre-assessment)作為第三階段,主旨在于讓教師了解學習者的情況,確定學習者的興趣和能力,并據此調節學習內容的深度與速度更好地適應特定的學習者。測試、家庭作業和非正式的問答都可以達到這一目的。教師通過預測分析估計學習者的興趣和能力,并以此調節課程的深度和進度。學生可能通過這個評測專注于明確的目標并表達自我。4.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Learning)作為第四階段,主要包括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應當鼓勵積極學生參與,將學生分組討論相關學習問題并在授課時注意學生的思考。5.后測(Post-assessment)作為第五階段,重點在于通過各種檢驗手段評估是否實現了教學目標,學生是否掌握了已教授的內容。教師可以采用評價表、技術評價及學生設計的展示等多種評價方式,了解是否實現了教學目標,從而可以對授課方法進行相應調整。通常來說,對于基礎知識內容課程可以采用多項選擇或是簡答題測試;對于應用分析的課程,可以通過問題解決任務檢查;對于技術課程可以采用檢查表測試;對于態度價值類的課程可以采用態度量表或是個人反思。由于測評與目標或是結果直接相關,因此測評方式隨著課程學習內容而變化。6.總結(Summary)作為最后一階段,旨在總結授課內容,整理并綜合所學內容重點,布置課后任務,并宣布下次的課程內容。教師應當表揚學習者的努力并指出他們作業中需要應用的要點所在。
三、基于BOPPPS模型的跨文化交際英語課程的設計和應用
為了將BOPPPS模型理念有效地應用于跨文化交際英語的課堂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強化課堂教學效果,我們將根據BOPPPS的6個階段將整個教學活動設計為以下幾個活動:主題講座(ThemeLecture)、研討會(Workshop)和課外實踐調查(PracticeandSurvey)。1.主題講座(ThemeLecture)跨文化交際英語課程在教材選擇上以許立新的《新編跨文化交際英語教程》為主,并輔以林奈爾戴維斯的《中西文化之鑒》及胡文仲的《跨文化交際學概論》等論著。在上述教材的基礎上,本課程將相關內容分別劃分成“文化與理解文化”(CultureandUnderstandingCulture)、“交際與跨文化交際”(Communicationand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全球化與全球化思考”(GlobalizationandThinkingGlobally)、“文化差異的認識”(BecomingAwareofCulturalDifference)、“世界觀”(WorldViews)、“文化價值觀”(CulturalValues)、“語言與文化”(LanguageandCulture)、“文化與非語言交際”(CultureandNonverbalCommunication)“泛化與文化定勢”(General-izationandCulturalStereotypes)、“文化身份”(CulturalIdenti-ty)等若干主題的講座。由于主題講座是一種開放性的模式,因此將課程內容細分為各個主題講座可以有效地通過與學生的互動引出并梳理主題確定目標和學習內容。這一設計涵蓋BOPPPS模型的前三個階段,即導入、目標和前測。主題式教學是基于課程文本內容展開探究的一種教學設計。講座在確定主題過程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根據教學目標向學生明確將要學習的內容,收集學生所提的問題和看法,從而了解學生的基礎和興趣所在,整理匯總學生的反饋信息并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探究發現、重助整合確定主題。學生在閱讀文本時,通過獨立思考提出問題,相互交流,通過思想的碰撞而梳理出有價值的關鍵點,并將重點內容凝練成大的話題。主題講座這種設計既通過引導、梳理并確定主題保證了教師作為引導者與伴隨者的主導作用,又使得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圍繞主題對所要學的內容展開自主探究,在建構知識架構的過程中充分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文化差異的認識”這一主題講座為例,教師首先通過播放電影《刮痧》中關于孫悟空形象爭論的片斷導入課程主題。孫悟空作為中國文化中著名的英雄形象是學生所熟知和喜愛的,但這一著名的英雄形象在美國文化中卻有完全不同的理解,然后就其中對孫悟空形象理解的文化差異引出學生要學習的目標和內容。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了解學生是否知曉孫悟空這一形象在西方文化語境中有著不同的形象,學生通過對于這種文化差異的討論、沉思和交流啟動話題,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文本內容提煉出主題:對于文化差異的認識有四個不同的階段。在通過與學生的有效互動而確定主題之后,教師再介紹講解相關專題知識,這種方式保證了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2.研討會(Workshop)由于本跨文化交際英語課程是面向大四英語專業學生開設的,因此學習者具有良好的思考和學習能力及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由于BIPPPOS模式的教學理念強調的是從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變為在發揮教師作用的情況下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因此參與式學習是其中的重要環節,研討會(Workshop)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加強教師與學生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使學生充分實現參與式學習。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分為每組三四人的若干小組分工協作完成研究任務。在研討會可以展開諸如主題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活動。就主題研究而言,即在基于“主題講座”的主題上,要求學生獨立查找收集相關資料,通過小組開放性的研討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學生根據教師在主題講座中提供的主題,分工查閱相文獻資料,撰寫論文,并制作成PPT在課堂上展示。以“泛化與文化定勢”為例,學生選擇迪士尼電影《花木蘭》和中國傳奇中的花木蘭進行了跨文化的對比,從花木蘭的形象和性格、龍及中國功夫等諸多元素分析文化定勢的問題。研討會作為一種互動式的學習方式,可以使學習小組充分發揮自主學習能力,根據研究任務收集參考資料,然后小組內成員通過積極的互動和討論撰寫相關研究報告,然后在課堂上以PPT的形式展開相關主題陳述,其他學生可以就此主題提出問題,與陳述者進行開放性的討論,教師則根據研究報告和PPT的陳述進行評講并指出存在的問題,與學生就陳述主題展開有深度的互動,并在討論過程中擔當監督的任務。除了主題研究陳述之外,研討會還可以經常對跨文化交際遇到的問題進行案例分析。跨文化交際作為一門要發展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課程,需要將文化知識應用到跨文化交流的實踐之中,案例分析由于其生動具體的可感性、啟發性和突出的實踐性可以讓學生從分析實際問題入手,發展具有批判性的自主思考能力和應用能力。一般說來,研討會選取的跨文化交際的案例應當與跨文化交際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相結合,如中國婆婆與洋媳婦在家庭觀念上的沖突,中方商務代表團與加拿大公司在晚宴上的不愉快,中國人與西方人不同的餐桌禮儀,電影《喜福會》中家庭倫理觀、社交觀和“面子”觀的問題,等等。研討會上的案例分析可以讓學生以理論聯系實際,在討論分析問題中開拓思路并積極思考,加強學生之間及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互動,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3.實踐與調查(PracticeandSurvey)BOPPPS教學模型的最后兩個階段是后測與總結,希望檢測學生是否實現了學習目標,因此在跨文化交際英語課程中就相應地設計為調查與實踐活動。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總結所學主題和內容之后,給學生布置調查或實踐作業。實踐活動主要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活動主題,通過與外教和留學生的接觸對跨文化交際進行社會實踐,如了解他們對中國的飲食及對于人情往來的看法,感受雙方之間的文化差異。調查研究作為一種有目的和計劃的系統活動,可以讓學生通過課堂所學知識選擇課題,設計調查研究方案,分析整理資料,得出研究結果。以文化的多樣性為例,學生就可以自主設計問卷調查友誼當中哪些要素是最重要的,并將調查結果與其他國家的調查研究結果進行對比;以文化身份認同為例,學生就美國與中國的家庭結構和婚禮禮儀進行實證調查研究兩種文化在這一領域的差異;或就社會中的文化現象展開調查,如研究百事可樂在中國的本土化過程及比較中美兩國在征兵廣告上所反映的文化差異。在調查研究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運用課堂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解釋現象或解決實際問題,通過撰寫調查報告分析問題并深化所學知識。教師通過對調查報告的評閱引導學生掌握和理解所學知識。
四、結語
關鍵詞:科研機構員工;價值取向;薪酬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F2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3-0094-02
隨著中西方合作與交流逐漸頻繁,中國員工的集體主義價值觀也正受到個人主義價值觀的沖擊。在員工行為上就表現為:一方面,員工與他人進行薪酬比較的動機增強,進而提高了個人對薪酬比較結果的敏感性感知;另一方面,即當員工感知到自己處于薪酬比較不利地位時,員工不會在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導向下容忍分配結果的劣勢地位,所以會出現發泄不滿情緒和破壞組織和諧的行為[1]。本研究通過對中國8所科研機構的241名員工進行實證調查,研究了國有科研機構員工文化價值取向與薪酬滿意度的相關性。
一、實證研究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
從文化價值取向描述性統計分析來看,國有科研機構員工的文化價值取向存在多元化特點。在文化價值取向的四個維度上,整體的趨勢是水平個人主義>垂直集體主義>水平集體主義>垂直個人主義。其中,水平個人主義的均值最高,為5.84。其次是垂直集體主義得分均值為5.56,垂直個人主義均分最低,為4.61。這說明中國處于兩種文化的融合階段。
從薪酬滿意度的描述性統計分析來看,國有科研機構員工對薪酬四個維度的評價處于中等偏上水平(avg>3)。總體趨勢為福利加薪>薪酬水平>薪酬結構>薪酬管理。其中均值最高的為福利加薪滿意度,這可能由于科研機構的國有化性質可以使員工享受較完善的薪酬保障。但是,薪酬管理的滿意度得分最低,這可能因為現有的科研院所對員工實行編制雙軌制管理。
(二)國有科研機構員工薪酬滿意度單因素分析
研究數據顯示,不同性別的國有科研機構員工在薪酬水平(P=0.031
不同教育程度的科研機構員工在薪酬水平(P=0.036
0.05)、福利加薪(P=0.021
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進一步用t檢驗進行多重比較發現,不同教育程度的員工在福利加薪(t=3.799)方面的差異性最顯著。其中,博士學歷的員工對于福利加薪的滿意感明顯高于本科和碩士學歷的員工,這說明了科研機構對高學歷人才的吸引和重視程度很高。
(三)文化價值取向與薪酬滿意度相關性統計分析
通過文化價值取向與薪酬滿意度相關性統計可以看出,水平集體主義與薪酬滿意度的各個維度都不存在顯著相關性,其p值均大于0.05。這說明水平集體主義者由于追求集體利益最大化,對薪酬敏感度比較低。
垂直集體主義與薪酬水平(r=-0.544,p=0.000
0.047,p=0.772>0.05)的相關性不顯著。這說明,垂直集體主義取向越強烈,薪酬滿意度水平越低。這可能因為垂直集體主義者更偏好于內外比較所致。
水平個人主義與薪酬水平(r=0.548,p=0.000
0.05)的相關性不顯著。這說明,水平個人主義傾向的員工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但他們并不在乎自己是否比別人得到的更多,并不追求自己高于他人,所以對薪酬水平和福利加薪具有正效應。
垂直個人主義與薪酬水平(r=-0.587,p=0.000
0.01)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這說明,垂直個人主義取向越強,薪酬滿意度水平越低,這也是垂直主義者對薪酬比較有著強烈偏好的結果。
(四)文化價值取向與薪酬滿意度回歸分析
本研究把文化價值取向三個維度作為自變量,分別把薪酬水平滿意度、福利加薪滿意度和薪酬結構滿意度作為因變量,進行逐步回歸,擬合回歸方程。
1.文化價值取向對薪酬水平滿意度的影響。從文化價值取向與薪酬水平滿意度的回歸分析效果來看,回歸方程顯著性檢驗的F值為46.251,三個解釋變量顯著性Sig.值垂直個人主義為0.000,垂直集體主義為0.002,水平個人主義0.031,均小于顯著性水平0.05,說明它們都能很好地解釋因變量薪酬水平滿意度的變化,最后進入回歸方程為:
薪酬水平滿意度=0.536-0.398*垂直個人主義-0.342*垂直集體主義+0.176*水平個人主義
在這個標準化回歸方程中的系數代表各個預測變量一個標準單位的變化量對因變量產生的影響。垂直個人主義維度增加一個單位,薪酬水平滿意度減少0.398個單位,垂直集體主義增加一個單位,薪酬水平滿意度減少0.342個單位,水平個人主義增加一個單位,薪酬水平滿意度增加0.176個單位。而這三個預測變量對薪酬水平滿意度的總解釋為37.8%。
2.文化價值取向對福利加薪滿意度的影響。從文化價值取向與福利加薪滿意度的回歸分析效果來看,回歸方程顯著性檢驗的F值為62.038,兩個解釋變量顯著性Sig.值垂直個人主義為和垂直集體主義都是為0.000,均小于顯著性水平0.01,說明它們能很好地解釋因變量福利加薪滿意度的變化,最后進入回歸方程為:
福利加薪滿意度=0.734-0.372*垂直個人主義-0.325*垂直集體主義
在這個標準化回歸方程中的系數代表各個預測變量一個標準單位的變化量對因變量產生的影響。垂直個人主義維度增加一個單位,福利加薪滿意度減少0.372個單位,垂直集體主義增加一個單位,福利加薪滿意度減少0.325個單位。而垂直個人主義和垂直集體主義這兩個預測變量對福利加薪滿意度的總解釋為43.2%。
3.文化價值取向對薪酬結構滿意度的影響。從文化價值取向與薪酬結構滿意度的回歸分析效果來看,回歸方程顯著性檢驗的F值為58.326,兩個解釋變量顯著性Sig.值垂直個人主義為和垂直集體主義都是為0.000,均小于顯著性水平0.01,說明它們能很好地解釋因變量薪酬結構滿意度的變化,最后進入回歸方程為:
薪酬結構滿意度=0.794-0.412*垂直個人主義-0.285*垂直集體主義
在這個標準化回歸方程中的系數代表各個預測變量一個標準單位的變化量對因變量產生的影響。垂直個人主義維度增加一個單位,薪酬結構滿意度減少0.412個單位,垂直集體主義增加一個單位,薪酬結構滿意度減少0.285個單位。而垂直個人主義和垂直集體主義這兩個預測變量對薪酬結構滿意度的總解釋為35.2%。
二、研究結論
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1.本研究通過對國有科研機構員工的文化價值取向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發現,員工的文化價值取向呈現多元化特點,整體的趨勢是水平個人主義>垂直集體主義>水平集體主義>垂直個人主義。由于科研機構員工接受中國傳統教育時間久,所以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影響不是十分顯著。中國傳統的集體主義價值觀正在受到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影響,處于兩種文化的碰撞和融合階段。
2.國有科研機構員工的薪酬滿意度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avg>3.0)。薪酬滿意度的四個維度均分排序為福利加薪>薪酬結構>薪酬水平>薪酬管理。這說明員工對于科研單位的福利加薪相對更為滿意,這可能因為科研單位員工與外部員工相比在薪酬水平上沒有太多競爭優勢,所以員工對薪酬水平的滿意感較低。
3.文化價值取向與薪酬滿意度的相關性統計分析發現,垂直集體主義和垂直個人主義與薪酬水平、福利加薪、薪酬結構滿意度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水平個人主義與薪酬水平、福利加薪滿意度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水平集體主義對薪酬滿意度的影響不顯著。
4.人口特征要素中性別和教育程度對國有科研機構員工的薪酬滿意度有顯著性影響。其中男性員工的薪酬水平滿意度高于女性員工,而福利加薪滿意度則低于女性員工。這說明男性員工對福利水平和加薪空間最為關注,而女性員工容易受垂直個人主義的影響,所以薪酬水平滿意度相對較低。
參考文獻:
[1] 賀偉,龍立榮.實際收入水平、收入內部比較與員工薪酬滿意度的關系——傳統性和部門規模的調節作用[J].管理世界,2011,(4):98-109.
[2] Lawler,E.E.Pay and Organizationl Denelopment[J].Reading,1981,(3):47-60.
[3] 黃海艷,陳松.私營企業與國有科研組織研發人員薪酬滿意度的影響因素比較[J].科技與經濟,2010,(2):59-62.
[4] 于海波,鄭曉明.薪酬滿意度與社會比較的關系[J].未來與發展,2009,(1):69-71.
[5] 呂曉俊.非營利組織志愿者動機的考察——基于文化價值取向的視角[N].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58-63.
[6] 黃任之.青少年個人主義一集體主義外部特點和內隱特征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08:19-20.
[7] 廖華.中學班主任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度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8:19-20.
一、人文社科普及的巨大作用
人文社會方面的科學研究有著三個方面的作用:首先第一點就是基礎理論方面的研究,也就是基礎理論知識積累、第二個方面就是對策的研究也就是企業以及政府中擔任“智囊團”的角色;最后一點就是對知識進行普及也就是對整個社會全面的進行科學知識進行普及。首先,我們從整個人文社科知識的普及以及其效應方面來講,它具有十分巨大的意義。比如說:在政府以及企業當中,如果其中的企業管理者或者是行政官員可以有效的將現代經濟學進行良好的掌握,這些知識就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引導著其日常的工作以及決策,從而使得這些決策更加的合理化和科學化,最終使得這些人員的工作能力大幅度的提升。然而這些并不僅僅是局限于那些企業的管理人員或者是行政人員,對于老百姓的提升也是非常大的作用,如果可以有效的讓百姓掌握現代經濟學范疇的知識就可以有效的使得每一個人的決策都將十分的合理,這樣所帶了的效益的無比巨大的。但是人文社科所給人們帶來的巨大效益這一點十分容易讓人們忽略。首先從基礎的角度來講,現在大部分的科學研究往往是屬于跨科學或者是多科學角度的研究,因此要想是想讓一個科學研究普遍化就需要其他學科在一定意義上屬于普遍化。比如說是,在現在的政治研究以及新聞學科的研究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借鑒了一些西方的經濟領域學科的知識,但是也僅僅是有著一些西方經濟學科研究的著作,在這其中大部分僅僅是有著數理模型,這樣就很難為非經濟學的學者所理解。然而,如果將西方的經濟學做好很好的普及,有效的將這些著作編著的簡單易懂,這樣就可以很容易的使其他學科的學者進行理解與借鑒。因此,如果想將人文社科進行普及就需要化解各個學科之間的屏障,增強各個學科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這樣對其他各個學科之間的理論研究也有著很大程度上的幫助。
二、人文社科普及與文化產業
在社會效益方面人文社科的普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并且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如果我們可以進行深度的分析就可以發現其中的經濟效益也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我們就可以運用文化產業來促進人文社科的普及。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當今社會對人文社科中知識的普及已經形成了十分巨大的市場。就拿我國圖書市場距離,在我們國家的各個出版社當中無論是發行還是銷售都是以課本以及教輔作為主體。所以我們要是可以把人文社科的普及工作做好,在我國有著巨大的時常消費潛力,這樣也就形成了一種文化產業。將其進行仔細的觀察發現,只要是可以將人文社科的知識普及工作做到包裝以及策劃良好就會得到市場的歡迎。對于人文社科這種讀物,廣西師大出版社就做的十分的良好,不管取得了社會上的效益而且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從而形成了一個品牌。第二點,我們需要對人文社科知識的普及運行現代的方式來進行開拓。首先,我們需要做到的就是在像報刊、圖書這種傳統的平臺上進行現代化的開發,也就是運用傳統的平臺上注入新的現代化元素。在報刊以及圖書的排版、寫作以及設計風格上進行大膽的創新。其次,就是在現代化的媒體上對人文社科的知識研究進行普及。其中葉朗教授就曾經說過,在當今社會上,北大校園中最大的教室也僅僅可以容納下400個學生,一本著作即使再過火爆也僅僅能發行10000冊左右。但是在中央電視臺一個節目僅僅有2%的收視率就會有著兩千萬左右的聽眾。所以我們需要去參與到現代媒體當中。第三點、我們要對人文社科的普及以及對文化產業的發展的作用以及意義有著充分的認識。在我國要想對文化產業進行有效的發展,就必須將我國的文化資源作為產業發展的依托,這也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方向,也是有效促進我國文化產業平穩快速發展的關鍵所在。在經濟學的相關理論中,其中最為基礎的原理就是比較優勢原理。以此為依據,我國如果想要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就要在很大程度上了解我國的文化優勢是在于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國家大部分的文化資源并沒有得到真正的開發,這也是造成我國人文社科知識普及效果不好的最根本原因。最后一點就是要求在整個社會上對其產生認識,從而使得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人文社科知識普及的地位,然而,雖然現在的人文社科的普及有著很大的社會經濟效益但是現在仍然處于之后,造成潛力市場并沒有的到很好的開發。造成這一原因的有一下兩點,第一點就是沒有得到普遍的認同,第二點就是其各方單位都沒有足夠的投入,進而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綜上所述,我們國家如果想將人文社科知識進行普及與文化產業得到快速的發展就必須要做到讓相關社科研究專家以及相關的媒體和出版機構從內心中潛心下來對這項事業進行腳踏實地的進行研究。使得蘊含在人文社科領域中的潛在社會經濟效益轉化為社會經濟效益。首先就要在整個社會上達到共識,讓全社會認識到這一點的嚴重性。
作者:強春風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科學技術;天人合一;整體性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0-0160-02
依據的觀點,生產力“包括科學的力量,又包括生產年過程中社會力量的結合,最后還包括從直接勞動轉移到機器及死的生產力上的技巧”,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與作為觀念的上層建筑的文化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辯證統一的。科學技術決定社會經濟基礎,進而決定上層建筑的文化的發展。相反,文化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文化通過影響經濟基礎,影響生產力的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對科學技術的巨大推動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如今全球化影響下的科學技術與民族文化軟實力日益彰顯其重要性,也突出了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推動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在中華民族中逐步形成起來的具有穩定的特征形態的中國文化,包括“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1]11。數千年以來,中國傳統文化一直伴隨和維系著中華民族的發展,不斷通過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及時吸收來自各方各家的時代精神要義,長期領先于世界。
中華民族傳統的社會生產經濟形態是以農耕經濟為基礎的,農業為中華民族提供了基本的衣食之源,創造了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因此,中國傳統文化最基礎最深厚的經濟基礎便是農業。與此同時,周邊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相沖突與融合。“中國傳統文化有各種表現形態,居中心地位的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以儒家倫理中心主義為出發點的信念。”[2]337這樣,造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不重視研究自然科學知識而注重人倫關系、道德原則,但是從另一個側面,中國傳統文化把自然界作為一個客觀認識對象,同具有人倫情感的整體進行體驗,從而“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以下突出特點。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天人合一”與“以人為本”,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體現。由于在新石器時代人們比較自由并沒有屈從于獨立王權,這是“天人合一”包含著“人對自然規律的能動的適應、遵循,也意味著人對主宰、命定的被動的順從與崇拜”[1]71。在封建時代“天人合一”思想得到了以儒學文化為主流的時代的成熟發展。漢代時儒家講的“天人合一”建立在人的外在行動自由的宇宙模式中,這里的“天”即“理”,是精神、心性,這種“天人合一”是現實的行動世界。東漢王朝的經典《白虎通》中便反映了這種思想:“天子至尊”,精神與天地相通”,與董仲舒所說的:“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而魏晉人追求的“天人合一”是一種心靈的世界,是對整個世界做出的心靈上的情感肯定,是一種主觀意識的反映,將倫理作為本體,與宇宙自然相和而合一。“天人合一”的觀點雖說是一種人與宇宙的關系,但中心卻是“人”是把人放在宇宙的中心,考慮人與世界的關系。《中庸》中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3]70圣人不只是符合“天道”之求,更應力行實現“天道”,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體現宇宙大化的流行,體現人在宇宙生活不是消極而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便是實現理想的“大同世界”,為實現這一理想,人們便要求自己,并從中得到做人的樂趣。而“天地造化之功”中體現的便是實現理想應有的創造力,表現為人的精神境界。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整體相關”觀念,整體思想由來甚遠,可追溯到原始社會,尤其在《易經》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全書的編排上,整體的觀察世界為后世留下了深刻影響。另外,在八卦中,分別代表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的八種自然事物。《易經》從整體中把它們列為宇宙的組成部分。“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1]93作者從所聞所見所感出發整體上進行思辨感知,形成了一種觀察與思考問題的重要方法。
變化運動的規律性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黃帝內經》中清晰描述了人體全身結構和經絡的運行情況,“從飲食、起居、勞逸、寒溫、七情、四時氣候、晝夜明晦、日月星辰、地理環境、水土風雨等各個方面,確立了疾病的診治方法,并詳細地談論了病因、病機、精氣、藏象及全身經絡的運行情況”[4]1。反映了我國古代哲學與醫學的結合,是古代唯物主義辯證法的一部深奧的精辟反映。更為值得一提的是《黃帝內經》中揭示了“宇宙及天體運行規律與人類社會活動及生理活動規律的密切關系”,這不僅適用于今天,值得今天中外人士探索學習,而且已經被稱為“人類的一門新興的現代科學”。事實上,我國古代認為氣分陰陽,以及所說的“道”,也揭示了自然界變化發展的規律。直到漢代的王充,唐劉禹錫,乃至北宋張載,明清的王夫之等眾多唯物主義哲學家都主張這種學說,可以說,中國古代人文、農學、醫學、物理學、化學等,都建立在這種樸素辯證法、運動變化規律的指導下。用整體的統一的運動變化規律看待自然,把自然看成是不斷變化發展按照規律運行的統一整體。
近代西方科學作為后發之勢領先世界,但西方傳統文化造成的人與自然的對立,心性與知性的背離,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西方文化,解決西方難題的重要結合點,也是中國自身經濟發展下人性道德背離以及科技發展中需要追隨的文化精神。“天人合一”、“天人關系”正是從唯物唯心方面強調了人與自然協調統一的重要性。從先秦的“性天同德”到宋明的“性天一理”,充分顯示古代思想家對人與自然主客體之間,以及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之間辯證的思考,促使人類道德不斷追求自我完善,現代科技使工業化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主義的物化現象日益嚴重。“‘個人’、‘階級’、‘家庭’曾經是指還沒與已確立的生活條件一體化的那些領域和力量――緊張和矛盾的領域。隨著工業社會日益發展的一體化,這些范疇正在喪失它們的批判性含義,而趨于變成描述性、欺騙性或操作性的術語”[5]5。馬爾庫塞所說的“單向度的人”已成為資本主義社會所有成員避免不了的選擇。“在相對的需要、欲求和愿望不再由統治和匱乏中的既得利益者來組織(這種組織使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破壞性斗爭形式永恒化)的條件下,‘生存的和平化’意味著人與人和人與自然的斗爭的發展”[5]15不僅是個人、社會,“從思想領域看,實證主義、分析哲學的流行也標志著單向度思考方式、單向哲學的勝利”[5]206。在馬爾庫塞看來,由于人們批判的、否定的、超越性和創造性內心向度的喪失,要從單向度的整體跳出解放出來是十分黯淡的前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科學逐步走向整體化和復雜化。如李約瑟分析“機械論產生于西方人所特有的幾何形抽象思維,而整體性則根源于中國人所特有的代數性抽象思維”,“中國的偉大貢獻或許可以通過恢復基于一切人類經驗形式的人道主義社會準則,而從這種死亡的軀體之上解救我們”。
科學史家李約瑟在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說“當希臘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細地考慮形式邏輯的時候,中國人則一直傾向于發展辯證邏輯。與此相應,在希臘人和印度人發展機械原子論的時候,中國人則發展了有機宇宙的哲學[2]338。也許中國“天人合一”的整體性思維契合了當代科技發展的大趨勢,傳統文化中的辯證思維,用整體的聯系的眼光看宇宙、看世界萬物,避免和彌補了現代科學技術一些形而上學的不足。一種先進的文化觀念,必將對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產生巨大影響,使現代科學技術獲得長足發展。
哲學家懷特海曾說“在創造的過程中,蘊含了兩類終極存在,即這些永恒的形式具有雙重性的存在:一個在潛能的欲望,一個在現實的事實中,而且現實的事實也具有雙重的存在方式,一種是存在于現在中的過去,一種是存在于現在中的當下性。現在的當下含了指向尚未實現的未來的欲望。思想者如何對待這四種經驗方式,決定了哲學的面貌及思想對生活實踐的影響。”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自然觀的存在方式是對“一種潛在的欲望”的限制,重視“存在于現在中的過去”,用聯系的發展的眼光對“尚未實現的未來的欲望”采取長遠的觀點。西方文化傳統則不同,對“潛能的欲望”采取放任自由發展的態度,更多的考慮“存在于現在的當下性”,忽視“對未實現的未來的欲望”。
馬克思說過“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杠桿。”[6]47反過來,精神的文化對科技發展的前導不容小覷。在今天世界眾多著名科學家也重新回過頭來,對中國傳統科學思想的寶貴價值重新肯定,中國傳統文化成果在一些學科已初見成果,必然在21世紀推動科學發展,從而實現東方文化理念的價值轉移,使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借鑒作用日益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田廣林.中國傳統文化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邵士梅.大學?中庸[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4]呈茹芝,邵士梅,蔣筱波.白話黃帝內經[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為了更好地將綜合性大學的多學科優勢用于建設優質教學資源,學校鼓勵各學院、各研究機構、各單位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文化素質公共選修課。該類文化素質公選課的開設有助于開拓學生學術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增強學生表達溝通的能力、邏輯性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在此背景下,結合筆者所在單位特色,開設了《開放的學習世界》課程,并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進行了改革和實踐。
一、課程籌劃
1.緣起
在網絡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的教學對象是90后的新新人類,他們是數字時代的原住民,電子產品、網絡應用、移動終端對于他們就好像空氣和水一樣的自然和普通,但有時茫茫數字海洋也會使其茫然不知所措,他們同樣需要70、80后的老師們為其傳道授業解惑。
所以,從教育與技術的角度考慮,面向所有學生開設一門探討在數字化時代如何有效學習的課程是非常有必要的。該課程擬主要解決以下問題:數字時代的最新科技和給學習帶來的支持、關于學習發生的奧秘、基于互聯網的社會化學習、駕馭資源獲取的工具。
以此為目標,首先萌生的課程名稱是《數字化前沿學習攻略》,隨著課程內容的深入準備,我們覺得這個課程名不足以吸引90后的數字原住民們,苦苦思索,尋找另一個更好詮釋整個課程內容的名稱,直到我們讀到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柯蒂斯博士所著《世界是開放的》一書,給了我們靈感:在現在這樣一個數字時代,網絡技術極大的變革了教育,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在網上貢獻和獲取資源,無論你是南極科考船上的科學家,還是偏遠鄉村的女孩,通過互聯網,你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學習任何的內容。因此學習世界對每個人都是開放的,到此課程名升華為《開放的學習世界》。
2.課程體系
《開放的學習世界》沒有教材,也沒有可以參考的教材,所以從課程體系的確定到教學內容的準備都是點滴積累,初步確定的課程體系包括4個方面:數字化學習、關于“學習”、資源檢索、數字化學習環境,最終確定課程內容包括八個專題:開放的世界、關于“學習”、社會化學習、MOOC、資源檢索、物聯網、云計算、學習分享討論會。同時為了更好的吸引學生選課,留住學生上課,感染學生聽課,對于每個專題的名字也是絞盡腦汁,進行了深度加工,做到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直擊要點。例如,專題三:社會化學習――web2.0時代學習的新潮流;專題四:MOOC?硐?;專題五:資源檢索――幫你大海撈針;專題六:物聯網――感知世界;專題七:云計算――互聯網時代的新動力。
3.教學對象分析
文化素質公共選修課非專業課,應該具備“公選”的普適性,該類型課程的性質決定了任何年級任何專業的本科生都可以選修,所以在內容的選擇上比較集知識性、實踐性和趣味性為一體,要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收獲快樂和能力,希望選課的學生們,因為名字有趣而選課,更因為內容吸引而上課。
總之,作為一門文化、科學素質公共選修課,該課程不僅能傳遞知識,也能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更能激發學生的開放思維和敏銳洞察力,對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教學改革實施
運用網絡教學平臺(課程中心)和課堂互動系統(投票表決器)等信息化教學手段,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式等維度進行綜合課程改革。尤其在課程考核方面,突出過程性評價,摒棄終結性評價,期末“算總賬”。
1.教學內容改革
自編教材,內容來源于網絡和相關書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碎片化知識的聚合,緊跟科技熱點,緊扣數字化學習,教學內容每學期更新。《開放的學習世界》講授部分為7個專題,力求將每個專題都雕琢成一場講座,帶領選課的學生們更深入的了解如今這樣一個開放的數字世界、了解學習的奧秘并駕馭資源獲取的工具,從而能夠實現更有效的學習。
專題一《開放的世界》,向學生介紹數字時代的最新科技和給學習帶來的支持。在這里能了解 “谷歌眼鏡”、“無人駕駛汽車”、“3D/4D打印”、“智能識別技術”等當前的最新科技;了解技術帶給學習的機遇與挑戰;全面解讀新媒體聯盟每年最新的《地平線報告》。
專題二《關于“學習”》,帶領學生了解學習、解碼學習、管理學習。通過了解大腦發育與學習的關系來了解學習;通過“巴普洛夫與他的狗”、“桑代克與他的貓”、“斯金納和小白鼠”、“苛勒和黑猩猩”等教育學故事生動形象地解碼學習;從資源管理、時間管理、認知管理幫學生們管理學習。最后從心理效應出發,破窗理論讓你成為“引爆點”,鯰魚效應告訴你競爭的優勢,蝴蝶效應讓你明白“微小”不可忽視,木桶理論告誡你短板決定高度,皮格馬利翁效應讓你懂得“期許”明天會更好。
專題三《社會化學習》,為學生們帶來web2.0時代學習的新潮流。從Web2.0的發展脈絡,網絡學習面臨的問題:知識碎片和信息超載,到應對的學習策略,途徑解析,延伸到自媒體的特征以及網絡學習的思考。
專題四《MOOC》帶你走進世界名校大師的課堂。從孔子的有教無類到最早的教育組織形式書院再到遠程教育引出MOOC的概念,MOOC的三大平臺得出MOOC的特點,最后教給大家MOOC平臺使用的方法,同時辯證地提出探究式問題“MOOC為什么沒有產生在中國?”“MOOC為高等教育將帶來什么樣的沖擊?”
專題五《資源檢索》幫你大海撈針,教會學生們如何遨游信息海洋,從不同的搜索引擎出發,介紹其存在的差異和相關的搜索技巧、搜索命令,通過搜索工具讓搜索事半功倍,快速準確獲取資源。同時介紹中國知網等文獻檢索數據庫,助力學習和科研。
專題六《云計算》和專題七《物聯網》以通俗易懂的表達和豐富多彩的形式帶給學生們“云里云計算,物里物聯網”的科技盛宴。
對于教學內容的改革我們一直在探索,也在探索的過程中收獲了教學相長。在課程內容準備過程中,參考了大量資料,包括網絡資源和相關書籍:專題一《開放的世界》包括視頻、圖片等數字化資源30余條。專題二《關于“學習”》,認真研讀了《當代教育心理學》、《人是如何學習的》這兩本書,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學和學習科學。專題三《社會化學習》先后參考了《互聯網思維獨孤九劍》和《碎片與重構:互聯網思維重塑大教育》這兩本書,每學期的內容都會參考最新出版的書籍;專題四《MOOC》,專門注冊了幾個著名的MOOC學習網站,了解其學習的特色和方法;在準備專題五《資源檢索》時,參加圖書館關于文獻數據庫使用方法2個課時的講座,了解不同文獻數據庫的最新功能,學校購買?^的特色服務等,并參考中國大學MOOC《文獻管理與信息分析》,完成了 7個課時在線學習。為了講好《云計算》,注冊和試用過微云、百度云,自建華為桌面云。
對于文化素質公共選修課還有一個困擾大家的問題就是關于廣度和深度,作為“普適類”課程,不易過深,但淺又寡淡無味;不易過廣,但窄又黯然失色。本課程在廣度方面容納了教育、技術、教育學和心理學,且每個章節的信息量都非常大,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接受足夠多新、奇、實用的知識;在深度方面每個專題都會加入適當的互動和探討,針對某一話題進行深層次探究。
2.教學方法改革
針對不同專題特色,運用課堂互動系統(投票表決器)和網絡教學平臺(課程中心)等信息化教學手段設計信息化教學設計方案,實踐小組研討、協作探究等多種教學模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探究式小班化教學,分組研討。本課程共8次課,開展三次研討和一次期末匯報,均以小組形式開展,所以本課程設計在第二次課分組,限定每組10人以內,便于研討和交流,分組采取自愿組合,同時結合異質分組原則教師適當干預。
(2)教學效果即時反饋。利用投票表決器進行課堂小測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感,及時診斷教學效果增強師生互動。
(3)開辟網絡學習空間。依托網絡教學平臺課程中心建設《開放的學習世界》學習網站,作為學生網絡學習陣地,開展瀏覽課件、拓展學習、線上作業、互動答疑等網絡教學活動。
3.評價方式改革
評價方式改革是本課程改革實踐的重點,強調突出過程性評價,變考核注重結果為更加關注過程,探索和實踐評價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多元、多次考核綜合評價方式。
從評價的作用來說,過程性評價不同于總結性評價,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揮監督、導向和激勵作用,通過引導教師、學生對教學、學習過程的關注,全面提高課程實施質量。過程性評價是一種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的方式,是一種傾向于“過程”與“發展”的價值取向,在學習的過程中評價,是一種讓學生經歷評價的過程,促進評價過程和學習過程相融合的評價理念[1]。
具體實施過程中,在總成績的評定上,突破傳統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占比,課程總成績由平時成績占50%和期末成績占50%組成。(具體評分細則見表1)其中,平時成績的評價組織形式以“學生自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期末考試采用非標準答案考試,以小組匯報展示的方式進行,期末成績評定的組織形式以“組內評價”、“組間互評” 和“教師評價”相結合。
(1)平時成績評定
平時成績以教學過程中的“作業”、“考勤”、“討論”、“課堂小測驗”為主,在評價上充分發揮學生自評的“反省”作用,教師評價的“診斷”作用。
1)開展網絡作業。在網絡教學平臺(課程中心)建設習題庫,作為“作業”的儲備,階段性學習結束布置一次作業,客觀題系統自動判卷給分,主觀題由教師圈閱完成。成績時每個學生可以查看自己的成績單以及教師的評語,并且每次階段性作業后,教師都將選出優秀的學生作品進行展示,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設置與知識點相關的客觀題作為“課堂小測驗”。精心編制與教學重難點相關的課堂小測驗,借助投票表決器進行即時反饋,通過隨堂測試,一方面讓學生自我評價、反思,找到自己的薄弱環節;另一方面教師能知道學生的整體情況,便于發現教學的死角和盲區。
3)設置與知識點相關的討論題,帶領學生們分組研討、深入探究。在分組研討過程中,每個小組會根據教師給定的主題進行10-15分鐘的研討,包括學生自學研究:查閱資料,列出觀點;小組內討論交流:總結觀點,梳理思路;匯報展示:選定匯報人將小組觀點進行匯報展示;教師點評:教師根據小組匯報情況給予及時點評,肯定觀點、找出問題。以小組為單位給出得分,小組得分即每個組員的得分。
(2)期末成績評定
期末考試采用非標準答案考試,以小組匯報展示的方式進行,考察學生的參與態度、協作精神、創新實踐、能力拓展,在評價上,將“組內評價”、“組間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充分發揮組內評價中的“監督”作用、組間互評中的“借鑒”作用和教師評價中的“診斷”作用。
其中組內評價由每個小組的打分員根據每個組員的貢獻值打分,打分過程由組長監督。通過組內評價的方式客觀公平地體現了每個組員的貢獻值,調動學生們參與本組成果的積極性,也能充分發揮監督作用,及時發現那些不積極主動參與、貢獻較少的組員。
組間互評是在期末匯報過程中,一個小組匯報成果之后,接受所有學生評價,按照事先給定的評分標準(具體評分標準見表2),借助投票表決器,現場打分,每個學生都有打分資格,每個學生都是被評價者,也是評價者,充分體現公平性,使學生從評價體系的旁觀者變為了參與者。同時得分情況即時得出,及時反饋增強參與感和現場競爭的氣氛。通過組間互評,讓學生充分借鑒他人之長,接受他人建議,從而促進學生多方面品質和能力的形成[1]。
在組間互評后,教師會根據小組表現情況進行點評,對優秀成果與優秀發言人充分肯定,對匯報過程中提到的優秀觀點適當補充,對發言人提出的疑惑及時解答,最后依照事先制定的評分標準給出客觀得分。通過教師評價一方面是對組內評價和組間互評的有利補充,使評價體系更加完整;另一方面通過點評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對自己的辛勤付出給予肯定是一種有效的情感溝通。
三、改革成效
針對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從“認知、行為、情感”三個維度進行滿意度問卷調查。
以上數據是學生對教學方式改革和評價方式改革的客觀評價,從“認知、行為、情感”三方面得到了學生的肯定。
四、關于文化素質公共選修課教學模式的總結
1.在教學內容上,緊跟時展,將網絡上、書本中最新的碎片化知識重構,再與個人經歷相結合,注意教學內容的適度延伸,講“有深度、有廣度”的教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