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氣象災害與防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充分認識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意義
我縣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天氣復雜多變,各類氣象災害頻發。切實做好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最大限度地減輕氣象災害損失,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對于促進我縣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構建平安*具有重要意義。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高度重視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加快我縣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切實增強對各類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綜合防御、應急處置和救助能力,提高防災減災水平。
二、大力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水平
(一)繼續加強氣象綜合監測系統的建設。各有關部門要加強氣象災害及其衍生災害綜合監測體系的統籌規劃,進一步完善中尺度自動氣象觀測站網,開展能見度自動監測和土壤水分自動監測站建設,加快移動氣象應急系統建設。組織跨部門聯合監測,提高區域災害性天氣的監測能力,實現對重要水庫、重點江河流域、氣象災害防御脆弱區、重要交通干線和樞紐的氣象災害監測。
(二)著力提高氣象災害預測預報能力。氣象部門要建立完善氣象災害預測預報體系,逐步建立分災種的氣象災害預報業務系統,提高重大氣象災害預報的準確率和時效性。加強對災害性天氣事件的會商分析,做好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重大天氣預報和趨勢預測,重點加雨、洪澇、干旱等災害及其影響的中短期精細化預報和雷電、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實現對各種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的實時動態診斷分析、風險分析和預測預報。
(三)不斷完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機制。依托氣象部門氣象信息系統,逐步完善和擴充氣象影視、氣象手機短信預警系統、廣播系統和專業信息網站功能,與社會公共媒體、有關部門和行業內部信息渠道相結合,進一步加強和規范氣象信息的與傳播,建立暢通、有效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系統。
加快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系統建設。普及鄉鎮、街道氣象信息電子顯示屏建設。逐步在人員密集場所設立電子顯示屏、公眾廣播等設施接收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擴大預警信息覆蓋面。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加快氣象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建設,在已完成鄉鎮氣象協理員隊伍建設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村級、社區氣象信息員隊伍建設,進一步暢通農村和山區預警信息渠道。
三、努力增強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能力
(一)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和響應機制。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各有關部門要按照《*縣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武政辦〔20*〕89號文件)的要求,進一步制訂和完善各類專項應急預案。氣象部門要根據天氣氣候變化情況及防災減災工作需要,及時向各鄉鎮、街道和有關部門提供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信息,各減災協調機構要認真履行氣象災害防御的綜合協調職責,加強災害應對工作的協調聯動,充分發揮部門聯絡員的作用,切實形成防災減災工作的合力。
(二)切實加強雷電災害防御工作。氣象部門要加強對雷電災害防御工作的組織管理,建設、安監、消防等部門要配合做好防雷安全管理工作。加強雷電災害防御設施建設管理,將新建、改建、擴建建設項目的防雷設計審核、竣工驗收列為辦理建設工程施工許可證、工程質量驗收、房產權證等的前置條件,加強危化物品生產存儲場所、易燃易爆場所、人員密集公共場所以及通信、金融、學校等重點防雷單位年檢工作,逐步開展對重點工程、危化物品生產存儲場所及人員密集公共場所等建設項目的雷擊風險評估。加強農村民居建設的防雷工作,避免和減輕雷電災害的危害。
(三)加強氣象災害應急救援隊伍建設。要進一步加強各類氣象災害防范應對專業隊伍和專家隊伍建設,改善技術裝備,提高隊伍素質,不斷增強應對各類氣象災害的能力。學校、醫院、車站、商業中心、各類商場、體育場館等公共場所要明確氣象災害應急聯系人,定期開展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確保及時準確接收和傳達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鄉、村兩級要充分發揮氣象協理員、水庫堤防安全巡查員等隊伍的作用,扎實做好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遞和幫助群眾轉移等防災避險工作。
四、全面做好氣象災害防范工作
(一)積極開展氣象災害普查和隱患排查。認真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工作,特別是對容易發生氣象災害的重點區域、公共場所和人群密集場所等進行隱患排查,全面調查收集本行政區域歷史上發生氣象災害的種類、頻次、強度、造成的損失以及可能引發氣象災害及次生衍生災害的因素,建立氣象災害風險數據庫。同時,深入查找抗災減災工程設施、技術裝備、物資儲備、組織體系、人員隊伍等方面存在的隱患和薄弱環節,制定整改計劃,落實整改責任和措施。
(二)完善落實氣象災害防御規劃。結合*氣象災害特點,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認真編制實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明確氣象災害防范應對工作的主要任務和措施,優化、整合各類資源,統籌規劃防范氣象災害的應急基礎工程建設。
(三)努力提高全社會對氣象災害的防范意識。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加大氣象科普和防災減災知識宣傳力度。將氣象災害防御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領導干部綜合素質培訓的內容,切實提高全社會氣象防災減災意識,提高各級領導干部指揮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增強公眾抗御各類氣象災害的信心。
五、進一步健全氣象災害防御保障體系
(一)全面落實氣象災害防御工作責任制。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責任制。進一步健全防災減災工作協調機制,形成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協作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防范應對氣象災害的格局。
論文關鍵詞:陜西,蘋果產區,連陰雨,氣象指數,風險分析
0引言
在國內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方面,一般有干旱風險評估、澇洪風險評估、凍害風險評估等。李世奎等【1】探討了農業自然災害分析的理論、概念、方法和模型。鄧國等[2]提出用解析概率密度曲線法估計糧食產量序列的風險概率,對中國糧食產量不同風險類型進行了分區研究。薛昌穎等[3]利用河北及京津地區冬小麥實際產量資料,選取歷年減產率的變異系數、歷年平均減產率和減產率風險概率作為評價指標,估算了干旱氣候條件下歷年冬小麥產量災損的風險水平。黃崇福等[4]針對湖南省各縣市的災情資料時間序列短、數量少的情況,引入模糊數學方法,對干旱進行了風險估算。朱自璽等[5]、王素艷[6]研究了冬小麥干旱風險評估技術和方法。
國外學者在風險分析研究方面多側重于經濟領域,對具體的某一種農業災害風險分析的研究還不多見論文服務。【7,8,9,10】
目前,在風險評估方面陜西,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價標準還缺乏統一的認識和實踐檢驗,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強的風險評價模型甚少。總體而言,風險評估的內容大多集中在較大的方面,如對中國的糧食產量風險進行評估和區劃,對總的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進行估算等。這些風險評估的對象都是針對整體農作物,單一的對某一種農業氣象災害,或某一種農作物的農業氣象災害,或某一種果樹的氣象災害進行系統化風險評估和區劃的成果較少【11】。劉璐【12】、李美榮【13】等人分別應用基于模糊數學和信息擴散理論、風險災損模式分析了蘋果開花期凍害在陜西省蘋果產區發生的時間、空間風險分布。在風險評估方法中,主要用風險評估指標進行分析,但由于氣象要素(或其相對值,如降水負距平)受前期天氣氣候影響明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009年,全省蘋果面積和產量為847.4萬畝和805.2萬噸,占全國蘋果總產的1/3和世界總產量的1/8。8月下旬-10月中旬的連陰雨對蘋果著色及采收帶來嚴重影響,本文在定義陜西蘋果產區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的基礎上,探索了一種新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方法——氣象災害指數方法來進行連陰雨風險分析,計算了陜西果區各地蘋果著色期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據此將蘋果產區連陰雨發生情況分為輕度、中度、重度三級,結果表明,有13個縣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為輕度陜西,有27個縣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為中度,有8個縣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為重。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氣象資料來自陜西省氣象局檔案館。所用資料為位于陜西省關中地區、陜北地區48個蘋果生產縣(區)建站-2006年的8月下旬-10月中旬逐日降水量。資料起始時間:合陽自1962年,耀縣自1963年,靖邊自1965年,佳縣自1969年,安塞、甘泉、米脂、吳堡、延川5縣自1970年,子洲自1971年,陳倉自1973年,其余縣區自1961年開始。
1.2 數據處理和研究方法
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定義為:
(1)
公式(1)中為8月中旬~10月中旬雨日(R≥0.1)連續3天以上的日數,該日數越多,連陰雨危害越重;
公式(1)中為8月中旬~10月中旬無降水日數,該日數越多,連陰雨危害越輕。
2結果與分析
2.1 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
用進行分析僅用到連續3天以上的降雨日數和無降水日數,未使用降雨的具體數量,可減少各地由于觀測儀器不同帶來的差異。且該指數物理意義明晰,是運用多年氣象資料進行計算的,具有穩定性。本文以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數值做為連陰雨風險分析數值來進行風險分析。計算結果見表1論文服務。
2.2分級結果:
以≤0.3為輕度, 0.3<≤0.5為中度,>0.5為重度對各地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進行分級。有13個縣為輕度陜西,有27個縣為中度,有8個縣為重度,此分級結果即為風險分布(表1,圖1)
表1 陜西蘋果產區連陰雨氣象災害指數及風險分布
地點
分級
地點
分級
地點
分級
子長
0.29
輕
志丹
0.41
中
澄城
0.33
中
靖邊
0.22
輕
延長
0.36
中
合陽
0.31
中
定邊
0.20
輕
延安
0.34
中
韓城
0.31
中
神木
0.21
輕
富縣
0.44
中
蒲城
0.34
中
米脂
0.25
輕
宜川
0.37
中
富平
0.36
中
綏德
0.24
輕
洛川
0.40
中
扶風
0.47
中
吳堡
0.20
輕
黃龍
0.47
中
乾縣
0.42
中
府谷
0.19
輕
宜君
0.49
中
禮泉
0.40
中
子洲
0.24
輕
銅川
0.45
中
澄城
0.33
中
佳縣
0.20
輕
耀縣
0.40
中
合陽
0.31
中
橫山
0.19
輕
旬邑
0.48
中
韓城
0.31
中
榆林
0.19
輕
長武
0.47
中
千陽
0.59
重
延川
0.28
輕
彬縣
0.44
中
鳳翔
0.57
重
子長
0.29
輕
志丹
0.41
中
岐山
0.54
重
靖邊
0.22
輕
延長
0.36
中
寶雞縣
0.54
重
定邊
0.20
輕
延安
0.34
中
寶雞市
0.52
重
吳旗
0.49
中
永壽
0.47
中
甘泉
0.60
重
清澗
0.34
中
淳化
0.43
中
隴縣
0.55
重
安塞
0.40
中
白水
0.36
中
麟游
關鍵詞:地質災害氣候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flash floods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meteorological support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guidance program in conjunction with local business layout, system functions and related equipment technical indicators and give full consideration to the actual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future business of the unit.
Key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s, climate
中圖分類號:P4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
隨著惡劣天氣的增加,我縣受沂蒙山區特有地形地貌和氣候特征的影響,氣象災害的突發性、異常性、不可預見性日益突出,導致山洪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增加。山洪地質災害防御區域的黨政部門和民眾迫切需要第一時間獲取氣象災害預警信息,以便爭取寶貴時間采取防范措施,最大限度降低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目前防治區內由于缺乏必備的預警信息手段,現有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網絡覆蓋范圍有限,部門間短時臨近預警應急聯動機制尚需完善,基層氣象防災減災應急預案體系尚需健全。所以應盡快強化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預報能力建設,健全氣象災害應急體系和氣象災害聯防協防機制,增強防災減災能力,減少氣象災害造成的社會經濟損失的要求十分迫切。
沂水縣氣象局根據中國氣象局《山洪地質災害防治氣象保障工程建設指導方案》中的相關內容,結合本地當前業務布局、系統功能及相關設備技術指標,充分考慮未來本單位業務實際發展需求。力爭用五年時間內建立和完善山洪重點防治區域自動雨量站、數據處理中心、預警系統、預報服務系統、綜合氣象業務平臺。來實現該區域由氣象要素暴雨等誘發山洪地質災害能夠及時準確的監測和數據快速收集處理,提高流域災害性、突發性天氣的監測能力;通過預報業務平臺和預警服務系統的建設,提升省級和縣級臺站的流域災害性天氣預報精細化、短時臨近暴雨預報預警能力和預警信息的直通能力,將預警信息直接發送到相關決策部門和受影響人群當中。增強防御洪澇和山洪地質災害的能力,完善防災減災長效機制,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保障。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意見》([*]49號)和《江蘇省氣象災害防御條例》,增強全市防御氣象災害能力,避免和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現就進一步加強我市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意義
我市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和海陸氣候過渡帶,天氣氣候復雜,氣象災害頻繁。近年來,氣象災害及其引發的次生、衍生災害,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以及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影響。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各類異常天氣將不斷增多,重大氣象災害頻繁發生,氣象災害成為制約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防御氣象災害關系到各行各業和千家萬戶,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提高全社會防御氣象災害的能力和水平,對防止和減輕災害損失,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做好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是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保障經濟社會實現跨越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維護公共安全、維護正常社會生產生活秩序、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各地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性,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眾,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制定和實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加快我市各級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強化防災減災基礎,切實增強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綜合防治、應急處置和救助能力,提高全社會防災減災水平,最大程度減輕災害損失,促進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和諧發展。
二、努力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水平
(一)加強氣象災害綜合監測和預測預報體系建設。要按照合理布局、有效利用的原則,組織建立和完善國家與地方綜合氣象監測網絡,重點加強沿海、沿河、沿庫、沿路災害性天氣監測網和中小尺度天氣加密觀測系統建設,提高站網密度。氣象部門要組織跨地區、跨部門的聯合監測,并會同有關部門和單位加快氣象信息共享平臺建設。農林、水利、水文、海洋與漁業、環保等部門要向氣象信息共享平臺提供與之相關的大氣、水文、海洋、環境、生態等數據信息,盡快實現監測信息共享。要不斷完善市、縣兩級氣象災害預測預報體系,建設分災種氣象災害預報業務系統,延伸鄉鎮和村級氣象災害服務平臺。建設和完善海洋及港口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系統,提高對海洋氣象災害的預報預警能力。加強災害性天氣的會商分析,做好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重大天氣預報和趨勢預測,重點加強臺風、暴雨、大霧等災害及其影響的中短期精細化預報和雷電、龍卷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實現對各種災害性天氣事件的實時動態分析、風險分析和預測預警。
(二)完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渠道。災害性天氣氣候警報由氣象部門統一。各類新聞媒體和信息服務單位要按有關規定,及時、準確傳播氣象部門提供的適時氣象信息或氣象預報節目。具備實時傳播能力的新聞媒體和信息服務單位,在接到重大或突發性天氣警報后,要即時增播或插播,確保受影響群體及時知曉,為采取防御或避讓措施贏取時間,各地要加快突發氣象公共事件預警信息體系建設,在學校、醫院、社區、高速公路、車站、碼頭、體育場館等人員密集場所規劃設置或利用現有電子顯示屏、公眾廣播、警報器等具備及時播發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功能的設施。要進一步完善氣象手機短信預警系統,擴充城鄉電子顯示屏系統和專業信息網站功能,與社會公共媒體、有關部門和行業內部信息渠道相結合,及時各類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及簡明的防災避災辦法,進一步暢通農村、海上等預警信息渠道,努力擴大預警信息覆蓋面。
三、切實增強氣象災害應對能力
(一)加快制定和實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和應急預案。各縣區要結合當地氣象災害特點,依法編制和實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明確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主要任務、措施、工作機制和部門職責,優化、整合各類資源,統籌規劃防范氣象災害的應急基礎工程建設。要進一步制定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明確各災種的應對措施和處置程序。氣象部門及易受災害影響的部門、單位要根據實際情況及當地政府的防御規劃和預案,制定相應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各地及相關部門、單位要加強預案的動態管理和演練,促進各單位的協調配合和職責落實。
(二)加強氣象災害應急隊伍建設。要進一步加強各類氣象災害防范應對專業隊伍和專家隊伍建設,明確學校、醫院、車站、碼頭、體育場館等公共場所氣象災害應急聯系人。要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建立鄉村氣象災害義務信息員隊伍;研究制定動員和鼓勵志愿者參與氣象災害應急救援辦法,進一步加強志愿者隊伍建設。對相關人員要定期開展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及時更新和補充技術裝備,提高應急人員和隊伍的整體素質,不斷增強應對氣象災害的能力。
(三)強化氣象災害防御基礎設施建設。各地、各有關部門要結合實際,建設和完善海堤、水庫、城市排水設施、避風港口、緊急避難場所等應急基礎設施。要認真組織開展氣象災害隱患排查,深入查找抗災減災工程、設施等方面存在的隱患和薄弱環節,特別要加強對學校、醫院、敬老院、監獄及其他公共場所、人群密集場所的隱患排查,制定整改計劃,落實整改責任和措施,保證工程設施防災抗災作用的有效發揮。各級氣象部門要按國家規定的防雷標準和設計、施工規范,加強對新建、擴建、改建的建(構)筑物、設施或場所防雷裝置的設計審核、施工監督和竣工驗收,完善建筑物、設施和場所防雷裝置,并定期檢測。
(四)積極開展氣象災害普查及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各縣區要按照國家、省防災減災有關規劃和要求,組織氣象、民政等部門認真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調查收集本地發生的氣象災害的種類、頻次、強度、損失以及引發的次生、衍生災害情況,建立氣象災害風險數據庫。加強區域災害分析評估,逐步建立氣象災害風險區劃,有針對性制定和完善防災減災措施。市、縣氣象部門要依法開展對城市規劃、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公共工程建設、重點領域發展建設規劃的氣候可行性論證,加強對沿海風能及太陽能等氣候資源的探測及評估工作。要積極開展氣候變化及其引發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水資源、糧食生產、生態環境等的影響評估和應對措施研究。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嚴格執行氣候可行性論證制度,在規劃編制和項目立項中要統籌考慮氣候可行性和氣象災害的風險性,避免和減少氣象災害、氣候變化對重要設施和工程的影響。市發展和改革部門要會同氣象部門加快制定氣候可行性論證的范圍和程序。
(五)切實增強氣象災害抗災救災能力。要根據防災減災需要,建立統一協調的指揮和作業體系,及時開展人工增雨、消雹、降溫節能、改善生態環境、森林滅火等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市、縣氣象部門要根據需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氣條件,及時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并積極開展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技術研究,加快蘇北人工增雨消雹試驗基地建設,努力提高人工影響天氣的防災減災效果。各地、各有關部門在氣象部門災害性天氣預報、警報后,及時分析預警災害對本地區、本領域的影響,按規定適時啟動相關應急預案,避免和減輕人民生命財產損失。氣象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及時對重、特大氣象災害作出評估,確定氣象災害等級、性質及發展趨勢,為組織減災救災工作提供決策依據。
四、進一步加強對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組織領導
(一)全面落實氣象災害防御責任制。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領導,將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納入本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列入年度工作目標管理和考核。逐步建立健全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責任制,進一步健全防災減災工作協調機制,形成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協作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格局。各級減災協調機構要認真履行氣象災害防御的綜合協調職責,進一步完善災害信息共享互通機制,加強災害應對工作的協調聯動,形成防災減災工作合力。氣象、農林、水利、海洋與漁業、建設、交通、安監、公安、民政、衛生、廣電、環保、國土資源、海事等部門及單位,要按照各自職責分工,共同做好氣象災害防御有關工作。
(二)加大氣象災害防御投入。發揮財政及社會等多方面積極性,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防御投入機制,將地方氣象事業基本建設投資和地方氣象事業所需經費納入本級地方財政預算,并根據氣象防災減災的需要和有關規定,進一步加大對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應急指揮、災害救助及防災減災工程等重大項目、基礎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投入,確保省“*”重點項目《江蘇省重大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應急服務體系》子項目和《*市氣象事業“*”發展規劃》的實施,切實提高我市重大氣象災害綜合防御能力。
第二條 工作原則
(一)各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氣象災害應急工作;
(二)氣象災害應急工作應當堅持防災與救災并舉、以防為主的原則,做好災前預警、災中應急、災后恢復重建工作;
(三)氣象災害應急工作應當實行資源整合、信息共享,形成應急合力。
第三條 編制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
2、《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
3、《地質災害防治條例》;
4、《氣象行政處罰辦法》;
5、《防雷減災管理辦法》;
6、《北京市防御雷電災害若干規定》。
第二章 組織指揮體系及職責
第四條 應急指揮機構
公司應急領導小組組長由總經理擔任,組員由各部門經理和項目經理部經理組成。指揮機構設在公司行政辦公室。
第五條 職責
組織制定、實施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決定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的啟動和終止;指揮和協調有關部門、其他組織和個人共同做好氣象災害應急工作;對發生氣象災害的地區和設施采取緊急處置措施并加強監控,防止災害擴展;參加搶險救災,并做好社會治安維護工作;組織對被破壞的給排水、市政設施進行搶排險,盡快恢復工程生產;負責災情的收集上報;負責災后恢復重建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建立相應的氣象災害應急工作流程和制度;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設。
第三章 預警和預防機制
第六條 信息監測、預測與報告
(一)氣象災害信息來源和
天氣氣候預測機構預測12、24、48小時內有暴雨、大雨、大風、等災害性天氣時,辦公室應在30分鐘內通過電話、郵件等形式將預報信息傳遞到各分公司或各項目或各項目。由各分公司或各項目或各項目負責及時通知到各項目部、各班組。
(二)氣象災害信息審核
辦公室對收集到的氣象災害信息進行分析審核,符合氣象災害預警標準的,立即通知各分公司或各項目或各項目,并報送主管領導。
(三)預警預防行動
收到氣象災害預測預報、警報信息后,屬于可能發生氣象災害的情況,立即進行相關工作部署,分別從思想、組織、人員、技術、物資、資金等方面做好啟動本預案的準備,確保預案的順利實施。
各分公司或各項目或各項目應當做好災害性天氣氣候預測預報、警報,及時提供警報和氣象災害情況。
第四章 應急預案響應
第七條 應急響應
應急指揮辦公室主持召開災害性天氣會商,各分公司或各項目或各項目主要負責人參加,做出相應的工作部署并將有關情況上報上級部門。
第八條 信息處理
氣象災害信息的報送和處理,應快速、準確、詳實,重要信息應立即上報,因客觀原因一時難以準確掌握的信息,應及時報告基本情況,同時抓緊了解情況,隨后補報詳情。
第九條 緊急處置
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啟動后,有關部門應當根據指揮機構的部署,迅速采取以下措施:
(一)立即啟動內部相關的應急程序的命令,各崗位應急人員全部到位,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全程跟蹤災害性天氣的發展、變化情況;
(二)根據應急工作需要,各崗位做好實時監測、加密觀測、滾動預報、跟蹤服務;
(三)迅速調派應急隊伍,進入救災現場,做好相關的災害監測、現場服務等工作,并參與現場搶險救災;
(四)做好現場緊急醫療救護,做好疾病控制和衛生防疫工作,維護社會治安和生活秩序。
第五章 應急保障
第十條 參與對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培訓;組織相關機構和單位開展氣象災害預警、預測和應急處置技術研究,做好氣象災害應急技術儲備。
第十一條 會同有關部門制定應急知識教育、培訓計劃,對員工開展氣象災害預防、避險、避災、自救、互救知識教育。
第十二條 加強對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執行情況的監督和檢查,保證各項應急措施及時到位。對執行不力的部門和分公司,責令改正,情況嚴重的予以通報批評。
第六章 附則
第十四條 對在參加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分公司或項目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十五條 發生氣象災害后,有關部門謊報災情或者知情不報,或者拒不履行本預案規定的應急處置職責,或者拒不配合、阻礙、干涉災情收集和救助工作,致使公司利益和人民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給予處罰;情節嚴重的,對其主要負責人、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
第十六條 結合相關法律法規,適時對本預案進行周期性評審與修訂。
第十七條 各分公司或各項目應及時修訂完善本分公司或項目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并上報公司工程管理部備案。
[關鍵詞] 氣象災害 蛋雞養殖 溫度
[中圖分類號] S8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10-0258-01
由于蛋雞禽白血病的蔓延,2012年7月―2013年10月,調查小組對江蘇徐州地區的18個蛋雞養殖場進行了抽樣調查,對著1800份的取樣分析后,調查結果顯示,各個蛋雞養殖場的蛋雞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著感染禽白血病的現象,A/B亞型禽白血病在江蘇徐州蛋雞場內很普遍。通過分析研究后發現,這時期氣象災害的頻繁發生對蛋雞養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蛋雞養殖戶近幾年已經因對氣象災害的防范措施不到位,致使養殖場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損害。
一、氣象災害對蛋雞養殖的危害
1.氣象災害對蛋雞養殖溫度的影響
由于受大氣環流、冷暖氣團移動等因素的影響,高溫、低溫、霜凍、連陰雨、寒潮以及干旱等氣象災害會對大氣的溫度產生影響,同時,大氣溫度的變化將會對蛋雞的養殖產生影響。例如:在育雛期,如果雞舍的溫度適宜的話,蛋雞就會很活躍,到處運動,均勻分布;如果雞舍受到高溫的影響,蛋雞就會出現張嘴大喘氣以及張翅等癥狀;相反如果受到低溫氣象災害的影響,蛋雞會為了保持自身的溫度,而縮著頭并扎堆。成熟的蛋雞千只的產蛋量大概在900個,溫度過低或者過高的話,蛋雞的產蛋量只能達到600個左右。
2.氣象災害對蛋雞養殖濕度的影響
大(濃)霧、連陰雨、積澇等氣象災害對蛋雞養殖的濕度會造成影響,這樣對蛋雞的質量和產蛋量會產生嚴重的影響。過低的濕度會使蛋雞的毛變得很干,污染物等漂浮在空氣中,引起蛋雞患呼吸道疾病;過高的濕度,不利于雞舍的散熱,使雞舍處于悶熱的狀態,極易滋生細菌,引發大規模的禽流感等感染性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時防控,將會對養殖造成巨大的損失,一定程度上也會危害人類的飲食安全和身體健康。由于濕度變化造成蛋雞感染疾病,很多成熟蛋雞會出現短暫的歇蛋期,導致蛋產量降低,相比于平時,產蛋率會下降5%左右,如果感染范圍較大的話,產蛋率會明顯降低很多。
3.氣象災害對蛋雞養殖光照的影響
光照有促進蛋雞性成熟的作用,同時關照也有助于提高蛋雞的產蛋。在養殖蛋雞的過程中,合理的適宜的光照將有利于防止蛋雞早熟并且也可以提高蛋雞的產蛋率,延長蛋雞的產蛋高峰期。氣象災害這些不可控因素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光照,例如:在暖氣團的影響下,出現連續長時的艷陽天,在這種情況下,處于生長期的蛋雞會出現早熟的現象,嚴重違背了蛋雞的正常發育進度,對蛋雞以后的產蛋量和蛋雞的質量都會產生危害。新安縣某養殖戶600只蛋雞在雞群健康狀況良好的時候,產蛋率在90%,由于陰天氣,光照減少,產蛋率下降至40%左右,天氣放晴后,產蛋率才得以恢復。
二、對氣象災害的避抗對策
1.在遇到氣象災害時注意實時觀察蛋雞的情況
當遇到比較明顯的氣象災害的時候,蛋雞養殖戶要加強對蛋雞的糞便、呼吸以及產蛋率等情況的觀察,蛋雞養殖戶要進行及時的巡視,對于脫肛雞、病弱雞等出現異常的雞,要及時地進行隔離處理,防治疫病的擴散以及蛋雞死亡率的增高。另外,要對雞舍以及飼養區進行消毒處理,并且對雞舍的溫度、濕度、光照等進行調節。
2.蛋雞養殖戶要人為地控制雞舍的光照
蛋雞養殖戶在光照不足或者氣溫比較低的時候,要采用現代化的設備,用光照燈增加雞舍的光照,順便提高雞舍的溫度。尤其在蛋雞的產蛋期間,養殖戶更應該重視光照的時間和光照強度的控制。例如:在蛋雞18周的時候,可以在蛋雞群都達到標準的情況下,每兩周把光照的時間增加三十分鐘,等到了蛋雞的產蛋高峰期的時候必須保證每天的光照時間保持在十六小時,但是如果蛋雞的體重沒有達到標準,可以在二十周的時候再增加雞舍的光照時間。蛋雞產蛋高峰期間,雞舍的光照強度和時間必須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不能隨意地縮短光照時間,也不能隨意地減弱光照的強度,以保證蛋雞的質量和產蛋量,降低氣象災害對蛋雞養殖光照和溫度影響。
3.加強對疫病的防控
養殖戶可以在氣候變化無常的時候,在蛋雞的飲水和飼料中加入適量的土霉素、環丙沙星、丁胺卡那、氟哌酸、慶大霉素等抗生素、中草藥或者抗菌藥,防治在氣象變化下出現腸炎、大腸桿菌、雞霍亂、慢性呼吸道等疫病;其次,保證一周一次對雞舍及蛋雞的活動范圍進行消毒,加強雞舍的衛生管理,防止因為細菌的滋生導致疫病的侵襲,避免對蛋雞群造成嚴重的影響;再次,蛋雞養殖戶也可以喂飼蛋雞一定量的速溶多維、延胡素酸、維生素C等,提高蛋雞的抵抗力,減輕不必要的應激反應并提高蛋雞的營養需求,提高蛋雞的產蛋率;外來人員應該減少其進入蛋雞飼養區,蛋雞飼養人員在進入飼養區的時候需要提前進行消毒。氣象災害我們不可控,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提高防范措施來避抗氣象災害對蛋雞養殖的影響。
我國蛋雞產業經過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快速發展,一躍成為養殖規模和雞蛋產量位居世界第一的生產大國。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蛋雞產業的發展水平仍遠遠落于這些發達國家之后。氣象災害作為影響蛋雞養殖的影響因素之一應該受到重視,盡量避免其造成的危害和損失,各個部門和相關人員都應該把氣象災害對蛋雞養殖業的危害重視起來,研討出有利于我國蛋雞養殖業發展的避抗對策。
參考文獻
[1]趙顏;蛋雞產蛋率下降的原因分析及對策;《當代畜牧》;2013年35期
**市是氣象災害頻發的地區之一。暴雨(雪)、雷電、寒潮、干旱、大風、冰雹、大霧、霾、沙塵暴、高溫、低溫凍害等氣象災害時有發生,由氣象災害引發的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生物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也相當嚴重,對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群眾生活以及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影響。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意見》(〔20**〕49號)精神,進一步做好氣象災害防范應對工作,最大程度地減輕災害損失,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總體要求
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眾,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制訂和實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加快**市各級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強化防災減災基礎,切實增強對各類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綜合防御、應急處置和救助能力,提高全社會防災減災水平,促進經濟社會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大力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水平
(一)加強氣象災害綜合監測系統建設,提高氣象災害的監測能力。加快區域氣象自動站建設,進一步完善國家與地方綜合氣象監測網絡,加快風廓線雷達、氣象衛星工程、氣象監測與災害預警工程建設,建立和完善雷電、酸雨、大氣成分、土壤墑情等專業觀測網,形成地面、高空、空間相結合的監測體系,提高對**市氣象災害及其次生衍生災害的綜合監測能力。氣象部門要組織跨地區、跨部門聯合監測,特別要做好農村、山區、流域、森林草原、地質災害易發區域的氣象災害監測工作。
(二)加強氣象災害預測預報,提高氣象災害的預報準確率。建立和完善**市、區(縣)兩級氣象災害預測預報體系,建設分災種氣象災害預報業務系統,建立并完善新一代可視化、人機交互氣象災害預報預警平臺,提高重大氣象災害預報的準確率和時效性。加強對災害性天氣事件的會商分析,做好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重大天氣預報和趨勢預測,重點加強對東南大風、暴雨(雪)、大霧等災害及其影響的中短期精細化預報和雷電、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預警,實現對各種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的實時動態診斷分析、風險分析和預警預測。
(三)及時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提高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時效。加快**市突發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系統建設,拓展氣象預報信息系統功能,增加信息內容,建設針對不同群體的接收子系統。完善和擴充手機短信氣象預警系統、專業信息網站功能,與社會公共媒體、有關部門和行業內部信息渠道相結合,及時東南大風、暴雨(雪)、大霧等各類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號及簡明的防災避災辦法。在學校、醫院、車站、體育場館等人員密集場所設立或利用現有電子顯示屏設施接收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擴大預警信息覆蓋面。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加快氣象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建設,進一步暢通農村、牧區、山區等預警信息渠道。
三、切實增強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能力
(一)進一步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各區(縣)人民政府要組織有關部門按照《**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要求,制訂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明確各災種的應對措施和處置程序,并針對氣象災害可能引發的次生衍生災害,進一步完善相關應急預案。要加強預案的動態管理,經常性地開展預案演練,特別要加強人口密集地區、重點保護部位和邊遠山區的氣象災害預案演練,促進各單位的協調配合和職責落實。
(二)積極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要盡快啟動**河南山山區人工增水工程建設,提高人工增雨作業能力。氣象部門要利用有利時機積極開展人工增雨(雪)作業,努力緩解城鄉生活、工農業生產、生態環境保護用水緊張狀況;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氣條件,對森林草原火災、污染物擴散、環境污染事件等重大突發公共事件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應急作業。
(三)加強氣象災害應急救援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人工增雨、防雷、防汛抗旱、災害救助等各類氣象災害防范應對專業隊伍和專家隊伍建設,改善應急技術裝備,提高隊伍素質,不斷增強應對各類氣象災害的能力。學校、醫院、車站、碼頭、體育場館等公共場所要明確氣象災害應急聯系人,要積極創造條件,逐步設立鄉村氣象災害義務信息員,及時傳遞預警信息,幫助群眾做好防災避災工作。要研究制訂動員和鼓勵志愿者參與氣象災害應急救援的辦法,進一步加強志愿者隊伍建設。
(四)切實增強氣象災害抗災救災能力。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后,各區(縣)和各有關部門要及時分析對本轄區、本領域的影響,并根據具體情況啟動相關應急預案,積極采取有效措施。要高度重視氣象災害引發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災害的防范應對工作,加強查險排險,及時組織受威脅群眾轉移避險。要認真落實減災救災各項措施,全力做好氣象災害救助、恢復生產和重建家園工作,確保災區生產生活秩序穩定。加快災害保險和再保險等相關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充分發揮金融保險行業在災害救助和恢復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四、全面做好氣象災害防范工作
(一)積極開展氣象災害普查和隱患排查。各區(縣)人民政府要按照**防災減災有關規劃和要求,統籌考慮轄區自然災害的特點,組織有關部門認真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工作,全面調查收集本轄區歷史上發生氣象災害的種類、頻次、強度、造成的損失以及可能引發氣象災害及次生衍生災害的因素等,建立氣象災害風險數據庫。加強災害分析評估,根據災害分布情況、易發區域、主要致災因子等逐步建立氣象災害風險區劃,有針對性地制訂和完善防災減災措施。要按照國家規定的防雷標準和設計、施工規范,在規定的建筑物、設施和場所安裝防雷裝置,并加強定期檢測。
(二)積極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氣象主管機構要依法開展對城市規劃、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公共工程建設、重點領域或區域發展建設規劃的氣候可行性論證。有關部門在規劃編制和項目立項中要統籌考慮氣候可行性和氣象災害的風險性,避免和減少氣象災害、氣候變化對重要設施和工程項目的影響。
(三)抓緊制訂和實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要結合本轄區氣象災害特點,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及“十一五規劃”,編制實施本轄區氣象災害防御規劃,明確氣象災害防范應對工作的主要任務和措施,優化整合各類資源,統籌規劃防范氣象災害的應急基礎工程建設。
五、進一步完善氣象災害防御保障體系
(一)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組織領導。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責任制,切實加強領導和組織協調,進一步健全防災減災工作協調機制,形成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協作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防范應對氣象災害的格局。
(二)加強氣象災害科技支撐能力建設。加快**市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切實加強氣象災害發生機理、預報和防御等科學技術研究,大力發展數值天氣預報模式,著力提升氣象災害監測和預報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
關鍵詞 春玉米;生育期;氣象條件;農業氣象災害;氣象服務;河北圍場
中圖分類號 S16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5-0183-04
Abstract Using the climate data from Weichang National Basic Weather Station and the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from Weichang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tation for years,combined with the spring maize planting technical information from the agricultural departments,this paper researched and analyzed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the suitabl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adverse weather conditions and their effects,agricultur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pests and diseases in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f spring maize. Using the weather analysis method,this paper found out the focus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 in each stage of spring maize,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production suggestions,to provide high-quality and efficient agriculture meteorological services,so as to effectively guid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Weichang County,make greater contributions for increasing agriculture production and incomes.
Key words spring maize;growth period;meteorological condition;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meteorological service;Weichang Hebei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和農業種植技術的不斷提高,對氣象服務工作的要求也越碓礁摺NС∠氐卮ρ嗌繳角,是全國有名的農業大縣,農業生產是圍場縣的經濟命脈,而春玉米是主要農作物之一,玉米生產是全縣的支柱產業。玉米種植離不開氣象服務,優質高效的氣象服務對玉米產量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圍場縣春玉米種植要經過5個發育期,利用本站多年來積累的氣候資料以及圍場農業氣象觀測站多年來的農業氣象觀測資料,結合農業部門提供的春玉米種植技術資料,分析出各發育期出現時間、作物生長發育特點、適宜的氣象條件、不利的氣象條件及其影響、農業氣象災害、病蟲害種類及危害程度,并提出相應的應對管理措施。
1 播種期
1.1 生長發育特點
一般4月中下旬開始播種。因春季降水不均,透雨時間偏晚,同時溫度不穩定,播種時間可能推遲到5月上中旬。播種期生長發育特點:種子萌發需要水、氣、熱3個條件,一般從播種到出苗的時間間隔與溫度關系密切,溫度高則出苗快,溫度低則慢。
1.2 適宜氣象條件
一是溫度條件。種子發芽最適溫度為28~35 ℃,溫度達到6 ℃即可緩慢發芽,10 ℃以上時可以正常發芽,發芽最高溫度為50 ℃。溫度對播種至出苗歷時有重要影響,溫度高則出苗較快,反之則出苗慢。溫度在10~12 ℃時,出苗需要18~20 d;溫度在15~18 ℃時,出苗需8~10 d;溫度大于20 ℃時,5~6 d即可出苗。二是土壤濕度。播種時要求土壤相對濕度70%左右為適宜,在適宜的土壤水分含量下,出苗快且整齊。三是日照。播種時對日照沒有較多要求,溫度、土壤水分條件適宜,即可播種。
1.3 不利氣象條件
一是溫度。播種后溫度持續低于8 ℃,種子萌芽緩慢,低溫持續時間越長,越不利于出苗,甚至感染病菌霉爛,只能毀掉重新種植。二是土壤濕度。土壤過濕或過干均不利于出苗。播期內如果干土層厚度在5 cm以上或土壤相對濕度
1.4 主要氣象災害及其影響
主要農業氣象災害有干旱、低溫和連陰雨。一是干旱。春季長時間無降水,4―5月無有效降水,土壤相對濕度低,玉米播種難以進行,即使播種,播后因水分欠缺,出苗困難。二是低溫、連陰雨。播后氣溫持續偏低,影響種子萌發;遇連陰雨,土壤易板結、過濕,不利于種子萌發,甚至霉爛,降低出苗率。三是播后氣溫偏低,土壤溫度低且少雨,可誘發玉米絲黑穗病。四是主要病蟲害,即地下害蟲。
1.5 應對管理措施
一是玉米播種期如遇干旱,且未來一段時間沒有明顯降水,最好采用灌溉播種,確保玉米適時播種,以免耽誤農時。二是春季氣溫多起伏,最好在氣溫穩定通過10~12 ℃時再播種,過早或過晚都不利于播種。三是適期播種。播種期過早,溫度低,對出苗和苗期生長不利,日平均氣溫降至8 ℃以下,持續3~4 d,可發生爛種或死苗;播種期過晚,生育期推遲,如遇“卡脖旱”和秋季低溫,容易造成減產。四是播種后遇雨,土壤發生板結,要及時松土,以利出苗。五是播種前可進行農藥拌種,防治地下害蟲,以免種子被咬食,造成出苗不齊。
2 苗期
2.1 生長發育特點
玉米從出苗到拔節為苗期(出苗至7葉),一般為5月下旬至6月中旬,歷時30 d左右。幼苗從芽鞘中露出第1片葉(長約3 cm)為出苗期。苗期是典型的營養生長階段,此期間決定葉數和節數,玉米經歷生根、長葉及莖節分化,根系、葉片是生長中心。玉米這一時期營養物質合成少,吸收能力差,應當盡量促進根系發育,適當控制地上部生長,協調地下部與地上部養分爭奪的矛盾。
2.2 適宜氣象條件
一是溫度。玉米在18 ℃以上幼苗生長較快,30~32 ℃時最快,低于4 ℃和高于48 ℃則停止生長,最適宜溫度為18~20 ℃。根系生長適宜的土壤溫度一般為5 cm地溫20~24 ℃,低溫造成根系代謝緩慢,當地溫為4~5 ℃時,根系停止生長,超過30 ℃時也不利于根系生長。二是濕度。玉米苗期耐旱,不耐澇。苗期降水量80~100 mm,能夠滿足苗期所需水分。出苗后,耕作層土壤水分控制在田間持水量的60%~70%為宜,可起到蹲苗作用,促進根系發育,培育壯苗;耕作層土壤水分含量不能過高。三是光照。生育初期要求8~12 h/d的日照或短日照15~30 d,才能通過光照階段,完成整個生育階段[1-3]。
2.3 不利氣象條件
一是日平均氣溫≤10 ℃,幼苗生長受到抑制。播種早,溫度低,種子在土中時間長,苗期根腐病和絲黑穗病容易發生。二是干旱無雨,影響幼苗生長。持續干旱易造成薊馬、蚜蟲等害蟲大發生,進而導致矮花葉病和粗縮病的發生。三是從出苗至七葉期,當土壤水分過多或積水,土壤相對濕度在90%以上時,土壤中空氣減少,使根部受到脅迫,土壤中氧氣含量降低到9%~12%時,根系受害,甚至死亡。四是光照不足,全天接受直射光在6 h以下,并持續一段時間,植株生長受到嚴重影響。
2.4 主要氣象災害及其影響
農業氣象災害主要有干旱、低溫冷害、澇害等。一是干旱。降水量90%,會造成玉米瘦弱甚至停止生長,長時間降雨可能引起幼苗死亡。四是病蟲害。田間病害以苗期根腐病、絲黑穗病、矮花葉病和粗縮病為主;蟲害以地下害蟲和刺吸式害蟲為主,尤其以薊馬、蚜蟲、灰飛虱為重。降水量大,空氣濕度高,溫度20~25 ℃,容易誘發大斑病;20~32 ℃,容易誘發小斑病。
2.5 應對管理措施
一是苗期促進根系發育,控制地上部分過度生長,力爭培育壯苗。針對該時期玉米吸收能力較差、生長量小的特點,調控地上部與根系發育之間的養分分配至關重要。二是防止干旱缺水,澆足定根水。三是科學、細致地進行苗期管理,5片真葉時定苗,注意間密存稀、去弱留強,根據缺苗情況補種。5~6片葉時,開溝條施尿素112.5~150.0 kg/hm2,適當中耕培土,遵循“苗旁淺、行中深,定苗前淺,定苗后深”的原則進行。四是避免出現漬澇。遇到降雨排水不暢的情況,應當開溝排積水,以利于土壤通氣。五是病蟲害防治。干旱少雨的天氣注意防治玉米紅蜘蛛。苗期根腐病和絲黑穗病首選種子包衣防治方法;粗縮病采用調整播期的方法,播種期選在4月30日前;矮花葉病采用噴霧殺蚜蟲的方法防治;地下害蟲采用種子包衣、藥劑隨水澆灌或者灌根、撒施毒餌等方法防治;刺吸性害蟲采用化學藥劑噴霧防治。
3 拔節期
3.1 生長發育特點
拔節期一般為6月下旬至7月中旬,歷時30 d左右。從拔節到抽雄為拔節期。拔節期開始的標志是玉米基部節間由扁平變圓,近地面用手可摸到圓而硬的莖節,節間長度約為3.0 cm。此時雄穗開始分化,雄穗生長進入伸長期,植株開始旺盛生長。從拔節到抽雄,玉米植株從形態上經歷小喇叭口期和大喇叭口期。此時期的生長中心是莖葉,雌、雄穗開始分化,植株快速生長。由于此階段玉米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并進,其根、莖、葉與穗分化對水分需求的矛盾凸顯,對水肥的需求量也較大[4-5]。
3.2 適宜氣象條件
一是溫度。拔節期適宜溫度為25 ℃左右,利于莖葉的生長。二是水分。拔節期是需水關鍵期,要求水分充足、無“卡脖旱”,土壤相對濕度在70%~80%之間為宜。
3.3 不利氣象條件
一是溫度。在氣溫
3.4 主要氣象災害及其影響
主要農業氣象災害有低溫、干旱、暴雨、大風、冰雹、高溫熱害。一是低溫。低溫影響發育速度,氣溫低于24 ℃,生長速度緩慢;氣溫低于20 ℃,將延遲抽穗。一般而言,氣溫
3.5 應對管理措施
拔節期的主要目標是促進葉片和莖桿生長,實現穗大、粒多,因此應當保證充足的水肥供應。一是追肥。第2次追肥于8~9片葉時進行,采取條施方式,用量約為施肥總量的1/4;第3次追肥于14~15片葉時進行,用量約為施肥總量的1/3;根外追肥在9片葉和15片葉時進行,每次噴施磷酸二氫鉀800~1 000倍液。二是水分調控。拔節期應保持土壤相對濕度在70%~80%。若出現干旱,及時灌溉補充水分。雨水偏多時期,要注意開溝排水,防內澇。三是防治病蟲害。喇叭口至抽穗期是玉米螟蟲危害期,為防治玉米螟,不管是否發生,都要噴施500~800倍敵百蟲或殺蟲雙+Bt粉混合噴施。紋枯病采用化學藥劑對根莖部葉鞘噴霧防治;頂腐病和細菌性病害采用心葉噴霧防治;蟲害的防治選擇殺蟲劑噴霧或顆粒劑施入喇叭口內防治;適當采用物理防治方法和生物防治方法。四是中耕培土。為了保持玉米根系舒展,應當翻壓雜草、松土,增厚根部土層,防止植株倒伏,便于排灌。
4 抽雄至開花期
4.1 生長發育特點
抽雄至開花期一般為7月下旬,歷時5~7 d。此期間根、莖、葉生長基本結束,基部節間長基本固定,雄穗已經完成分化,進入生殖生長階段,逐步完成開花授粉、受精結實和籽粒生長。
4.2 適宜氣象條件
一是適宜溫度為25~28 ℃,下限溫度19~21 ℃。二是晴朗微風,風力≤3級。三是空氣濕度大于65%。四是對水分敏感,要求充足的水分供應,平均每晝夜耗水6~8 mm。適宜的土壤相對濕度為75%~80%。五是無高溫干旱。六是開花時節沒有大雨。
4.3 不利氣象條件
一是溫度。氣溫30 ℃、空氣濕度32 ℃持續1~2 h,花粉喪失生活力,成為死粉,不能正常結實。二是水分。空氣相對濕度100 mm,影響玉米正常開花授粉,造成大量禿頂和空粒。三是風力≥5級,易引起柱頭干枯。遇大風天氣,花粉散花不均,易引起禿尖和空粒,植株受機械損傷折斷。四是高溫高濕易導致小斑病、彎孢葉斑病發生;吐絲期為瘤黑粉的最佳侵入時期。
4.4 主要氣象災害及其影響
一是高溫。開花期氣溫高于32 ℃不利于授粉,≥35 ℃持續1~2 h,花粉即死亡。高于38 ℃不開花。二是干旱。花期土壤相對濕度
4.5 應對管理措施
一是在玉米開花到成熟期保持充足的水分,控制土壤相對濕度保持在75%~80%之間。遇有高溫干旱持續的天氣,要及時進行灌溉,在增加土壤濕度的同時,可增加局地小環境的空氣濕度,創造比較適宜的生長環境。二是遇暴雨或連續性降水,要修好排水溝,及時排水,以防形成漬澇。三是出現大風天氣,玉米有倒伏,雨后要及時將其扶直,減少損失。四是病蟲害防治。可采用人工釋放赤眼蜂來防治玉米螟和棉鈴蟲,在葉斑病發病初期噴灑化學藥劑防治。
5 灌漿至成熟期
5.1 生長發育特點
灌漿至成熟期一般為8月上旬至9月上旬。玉米進入生殖生長階段,莖葉等營養器官的體積已達最大值,并停止生長,莖、葉及其他營養器官內的營養物質不斷向果穗輸送,種子的體積和重量逐漸增加。玉米籽粒干重增長的來源大部分是灌漿過程中葉片的光合作用產物。
5.2 適宜氣象條件
一是溫度。氣溫22~24 ℃為最佳溫度,有較高的日較差;下限氣溫15~17 ℃。低于16 ℃或高于25 ℃都不利于干物質的積累和運輸。當氣溫降至20 ℃時,籽粒灌漿緩慢;降至18 ℃時,灌漿速度顯著減慢;當降至16 ℃時,灌{停止。二是濕度。土壤水分影響減小,土壤相對濕度控制在60%~80%為宜。三是沒有連陰雨、冰雹、大風等災害性天氣。
5.3 不利氣象條件
一是溫度。溫度偏高,氣溫高于28 ℃,高溫干旱天氣持續時間長,造成高溫逼熟,籽粒灌漿不足;氣溫低于20 ℃,籽粒灌漿速度緩慢;18 ℃時灌漿速度顯著減慢;下降到16 ℃時,灌漿速度急劇下降;低于16 ℃,灌漿停止,延遲成熟。二是連陰雨。連續陰雨持續10 d以上,影響玉米的質量、收獲和晾曬。三是灌漿至乳熟后的大雨,土壤含水量過高,易發青枯病。四是前期的高溫高濕易導致小斑病、彎孢葉斑病發生,當溫度降低到25 ℃以下時,大斑病、灰斑病容易發生;乳熟后期大雨后驟晴,田間容易發生莖腐病。
5.4 主要氣象災害及其影響
一是高溫。高溫易導致干旱,干旱持續時間長,土壤不能提供充足的水分,造成高溫逼熟,籽粒灌漿不足。二是低溫危害。溫度偏低,灌漿緩慢,甚至停止,延遲成熟,或不能成熟。三是干旱。干旱導致灌漿不足,籽粒不飽滿,影響產量和品質[6-7]。四是連陰雨。連陰雨天氣,溫度偏低,延緩灌漿;光照不足,光合速率下降,降低產量;容易形成內澇,影響根系吸收養分。五是暴雨。容易形成內澇,影響根系吸收養分。六是主要病蟲害。田間病害以大斑病、小斑病、彎孢葉斑病、灰斑病、莖腐病等為主;害蟲以蛀莖害蟲和穗部害蟲為主,為危害盛期。
5.5 應對管理措施
此期主要管理目標是抓好后期管理,最大限度地保持綠葉面積,增強葉片的光合作用強度,盡量延長灌漿時間,是實現高產的關鍵。而脫肥、倒折、傷葉、旱澇災害、過早收獲以及葉斑病、蚜蟲危害等是削弱光合作用的因素,都會影響籽粒灌漿,降低粒重,造成減產。因此,在管理措施上,要緊緊圍繞防止莖葉早衰、促進灌漿、增加粒重這個中心,補施粒肥,增灌粒水,防止旱、澇、病、蟲等危害。
一是保持田間濕潤。灌水既要滿足生長需要,又要謹防過量。后期不能停水過早,只要植株青綠,就可保持田間濕潤。二是巧施花粒肥。花粒肥能夠防止玉米脫肥早衰,保持葉片功能旺盛。根據玉米生長情況,如后期脫肥,可人工補施速效氮肥;采用滴灌和自壓軟管灌溉的地塊可隨水追施噴滴灌專用肥。三是防止后期早衰。玉米后期早衰與品種、氣候、栽培管理、病蟲害等密切相關。可采用合理運用水肥、防治病蟲害等措施,盡力防止早衰,延長玉米后期葉片功能期,達到高產穩產的目的。四是防止倒伏。倒伏多由密度太大、根系發育不良、品種抗倒性差、水肥管理不當、病蟲害危害等原因造成。中后期倒伏對產量影響較大,應盡量避免或減輕。防止倒伏的措施主要有采用抗倒伏品種、合理密植、優化水肥管理、開溝培土、化控處理等。五是遇大雨天氣,及時排水,控制土壤濕度,防止病害發生。六是適時晚收。玉米的成熟期可分為乳熟期、蠟熟期和完熟期3個時期。完熟期籽粒達到生理成熟,體積最大,干重最高。此時收獲,可以獲得最高的經濟產量。七是病蟲害防治。該階段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各種化學技術措施雖有明顯效果,但田間操作困難,對已發生的田塊無有效防治措施,只能提前預防。
6 結語
本文的研究成果應用于圍場縣農業氣象服務工作中,解決了圍場縣在春玉米種植農業氣象服務工作中存在的概念模糊、資料匱乏、服務缺乏針對性、服務產品缺乏多樣性,尤其是服務方式缺乏規范性等諸多問題,大大提高了圍場縣農業氣象服務人員的農業氣象服務能力和水平,有效指導圍場縣農業生產,為本地農業增產增收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7 參考文獻
[1] 李秀芬,馬樹慶,宮麗娟,等.基于WOFOST的東北地區玉米生育期氣象條件適宜度評價[J].中國農業氣象,2013(1):43-49.
[2] 蘇喜福,李芬,張岳軍.氣候變化對忻州玉米氣象產量的影響[J].山西農業科學,2013(6):599-606.
[3] 楊若子,周廣勝.東北三省玉米主要農業氣象災害C合危險性評估[J].氣象學報,2015(6):1141-1153.
[4] 郭映,董陽,周振方,等.半干旱區玉米莖流規律及其對氣象因子的響應[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4(9):94-99.
[5] 曹士亮,于芳蘭,王成波,等.降水量與積溫對玉米氣象產量影響的綜合分析[J].作物雜志,2009(3):62-65.
關鍵詞: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現狀;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P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94
1 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現狀
1.1 “兩個體系”納入到政府工作范圍之內
富錦市氣象局始終遵循“政府主導、部門推進、社會參與、促進發展”理念,將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積極納入到政府部門工作日程,做好各個地區氣象災害應急準備工作,促進全市“兩個體系”建設快速發展。
1.2 開展農業氣象觀測、服務工作
富錦市氣象局結合本地農業實際,編寫“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區劃”以及“農業氣候區劃”,建立農作物不同生長時期氣象觀測系統,在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及烤煙基地安裝2套6要素自動氣象站,并在11個鎮建立起氣象信息服務站,關鍵農事季節開展有針對性的氣象服務。同時組建農業及氣象專家聯盟,開展農業氣象災害觀測及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深入推進氣象為農服務工作。
1.3 建立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平臺
富錦市氣象局將決策氣象服務產品規范為《天氣信息專報》、《氣象周報》、《雨情專報》及《重要天氣情況報告》常規重大決策服務材料,并針對各政府部門領導開通“富錦氣象信息預警服務平臺”,及時向各級政府發送重大氣象災害信息,實現對災前、災中以及災后一系列的跟蹤式服務,提升決策服務保障能力。
1.4 完善氣象信息渠道
富錦市氣象部門分別在全市10個鎮、1個城關社區共安裝11塊電子顯示屏,266個行政村全部安裝氣象大喇叭。充分綜合利用網絡、報紙、手機短信、電子顯示屏、高音大喇叭、百度貼吧、QQ群、微信等方式將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信息及時傳遞到每位群眾手中。將本地氣象預報節目改版為以本地文化、風情及政治為主要內容的氣象影視節目,提升了氣象預報節目可視性,吸引了大眾眼球。
2 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1 氣象信息的準確度較低
天氣預報的準確度決定著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的好壞,氣象信息準確度越高,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越高。目前富錦市氣象局天氣預報準確率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2.2 人才技術缺乏
缺乏專業技術人才也是氣象為農服務工作中面臨的重要問題,這直接導致氣象災害監測預報水平較低、氣象災害監測站布局不科學等,這些現象都會影響氣象為農服務工作正常進行,很難發揮出氣象部門優勢作用。
2.3 氣象服務的針對性較低
氣象信息服務的針對性、適用性與農業生產發展需求之間還有很大差距存在。應加大對災害性天氣、關鍵農事季節的天氣加強跟蹤服務。
3 提升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的對策
3.1 提升氣象預警信息服務能力
富錦市氣象部門應不斷提升氣象災害的防御能力及效益,把氣象防災工作積極納入到防災減災體系中來,充分發揮氣象部門社會及管理職能提升氣象災害的預報和預警水平。通過不斷建立健全農業氣象服務體系,使氣象為農服務體系以及農村防災減災體系更好的為三農服務。
3.2 做好氣象為農服務方面的人才技術培養
在建設氣象為農服務體系以及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的過程中,需要先進的技術指導。所以,對于富錦氣象部門來說應加強人才技術的培養,政府部門應為氣象為農服務工作人員提供良好的學習平臺,積極引進國內外的先進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氣象為農服務工作。
3.3 不斷豐富服務內容
氣象部門應深入農村,加強與農民溝通交流,了解農民所需。在傳統氣象服務基礎上,完善氣象服務產品內容,拓展服務層面,不斷提升氣象科技服務的針對性和指導性,開展一系列配套服務,最大限度發揮出氣象部門主觀能動作用。
參考文獻
[1]齊軍岐,陳衛東.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問題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