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欧美成人区,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午夜国产理论,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91网址在线播放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傳染病產生的原因范文

傳染病產生的原因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染病產生的原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傳染病產生的原因

第1篇:傳染病產生的原因范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抽選2014 年1 月~ 2015 年2 月在我院接受體檢的學生400例為研究對象并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200 例)中男114 例,女86 例,年齡18 ~ 60 歲,平均(36.28.1)歲;對照組(200 例)中男118 例,女82 例,年齡18 ~ 62 歲,平均(36.68.2)歲。兩組學生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1.2 干預方法

學生體檢之前均給予體檢協助并給予常規干預管理,包括檢測指導、環境介紹等措施。觀察組學生則給予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具體如下:

(1)護理人員為學生講解有關傳染病的具體健康知識,包括其具體類型、誘發原因、傳染途徑、病情發展、疾病危害、治療方法、注意事項等多項內容,同時結合學生自身當前體檢傳染病的類型以及學生生活方式為其講解病情發展的病發原因、具體流程、最終危害、治療方法、注意事項等多項內容,使學生對傳染病的病情、治療、護理、生活等均有較為清楚的認知,更好的遵從醫生、護理人員的指導而完成相應的學習、檢測工作。護理人員在疾病講解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年齡、文化程度進行分層次講解,結合醫院制作的健康宣傳手冊并采取1 對1 的方式進行口述指導以及集體講座指導等方式。

(2)護理人員針對學生對有關傳染病病情發展造成的危害、治療周期漫長等原因產生的憂慮、恐慌等不良心理進行進一步疏導,在常規心理疏導的基礎上結合健康教育的相關知識為其樹立理性看待的心理,使學生能夠始終以理性、樂觀的態度面對醫生以及護理人員的相關要求,積極配合、協助醫生以及護理人員觀察自身病情變化并時刻注重自身生理、心理、生活的調節,保持良好的生活狀態以及作息時節,密切記錄自身在臨床癥狀上的相關變化。

(3)護理人員將健康教育應用于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結合學生的生活方式、內容等進行相應的健康干預。以學生生活中的飲食為例,護理人員應該結合學生當前生活方式、基礎疾病以及實際需要為其制定良好恰當的飲食方案,注意學生日常飲食中的禁忌內容并盡量減少對學生呼吸道的不良刺激。具體來講,護理人員應當叮囑學生盡量減少其日常生活中辛辣、刺激類食物的飲用,學生應該多飲水并多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食物類型。再以學生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為例,護理人員要求學生保持適當的腦力消耗并維持適量運動狀態,積極于室內、室外循序開展身體鍛煉工作,嚴禁學生抽煙喝酒。

1.3 觀察指標

使用我院自制的問卷調查表統計學生對傳染病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問卷內容包括學生一般資料、傳染病傳染途徑、傳染病預防知識、傳染病治療知識、日常生活注意事項等諸多內容。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中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 18.0 進行統計處理,表達方式包括計量資料 (x-s )與計數資料(%)兩種類型,檢驗方式則分別為t 檢驗和 2 檢驗,若最終P 0.05 則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學生健康知識問卷得分(92.54.8)分;對照組學生健康知識得分(66.710.6)分,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

3 討論

第2篇:傳染病產生的原因范文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說,傳染病直報系統建成后,我國對傳染病的監測水平大大提高。現在國家CDC對全國各類傳染病的實時情況了如指掌,稍有異動便會及時獲知。CDC的網絡直報系統在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爆發中,在汶川、玉樹等地自然災害救助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SARS的慘痛一課

回望SARS,王宇說:“非典是傳染病,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了解疫情,而當時我們對非典詳情全然不知,不知道疫情到底多嚴重、有多少患者,分布在什么地方,或者有多少人死亡。信息不清,更談不上政府行政決策和公共衛生的有效應急。”這些都暴露了當時中國疾控的薄弱。

關于薄弱的原因,王宇介紹,非典以前,全國各地上報傳染病情況,靠的是手工填寫報告卡,填好之后再將卡片層層上交到鄉、縣、市、省、國家衛生部門,最后到達中國CDC。“國家想獲知某地或全國傳染病的基本情況,最快要一個多月,那時獲得疫情數據就像大海里撈針,非常難。”

河南省開封縣疾控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早些年,村醫騎著自行車到鄉鎮送卡片,偏僻、路不好走的地方來回要半天或一天時間,他們很少有時間報送傳染病情況,除非特別嚴重。

網絡直報系統實現疫情即時報

為了不讓歷史重演,政府投入2億多元,加強傳染病監測系統的建設,包括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的檢核。2004年1月,中國CDC建設的“國家傳染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試運行,標志著我國疫情監測、報告手段和能力產生了質的飛躍。

中國CDC信息中心主任馬家奇介紹,中國CDC建設的“國家傳染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是全球最大的網絡直報系統,其配套的數據中心,現在每年有600多萬個案信息會由全國各地上報并存儲。

來自中國CDC的數據顯示,截止2011年12月31日,網絡直報系統覆蓋了全國所有縣級及以上疾控機構,縣級及以上醫療機構報告率達98%,鄉鎮衛生院報告率達87%,平均報告時間為0.8天。目前,該系統共覆蓋39種法定傳染病,建立了霍亂、血吸蟲、鼠疫、艾滋病、結核病、不明原因肺炎等單病種監測系統,并開發、實施了國家傳染病自動預警系統。

現在,如果一家縣級醫院醫生在給患者看病時發現了一例人禽流感感染者,從他發現、確診并錄入系統的那一刻起,該縣所屬市、省CDC及國家CDC都可以實時看到該報告病例的相關情況,如該病例的系統錄入人員、確診醫院名稱、醫生名字、患者姓名、年齡、聯系方式、家庭住址,市、省衛生疾控部門處理到何種程度等。

之所以能做到如此,是因為根據要求,當醫院發現傳染病后要立即上報,甲類傳染病必須在2個小時內報告,實行3級審核,所屬上級機關要在報告發出2個小時內有所行動進行核實或處理。中國CDC有24小時值班人員進行監督。此外,直報系統還設有預警功能,當嚴重的或不明原因的疫情出現后,系統會將設置的預警信息第一時間發送到相關負責人和管理者手機上。

升級提升系統效率

第3篇:傳染病產生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傳染病;風險事件;護理分析;預防措施

護理工作在進行過程中,諸如護理操作、處置、配合搶救等各類環節都隱藏著護理風險,最簡單的臨床活動也有產生風險的可能。近年來,新型傳染性疾病層出不窮,疾病流行季節患者急劇增加,護理工作中一個失誤便會給患者帶來諸多痛苦,因此,加強傳染病護理風險管理是現代醫院管理的核心內容之一。現選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上報的68例傳染病風險事件資料,并加以分析研究,提出針對性預防措施,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我院非懲罰性自愿上報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以來,傳染病護理風險事件68例。并根據醫管局《風險事件管理辦法》對本次研究中68例傳染病護理風險事件按照患者損傷進行分級。

護理風險事件所涉68名護理人員資料如下:護士職稱人員35名(51.47%),護師職稱人員27名(39.71%),主管護師職稱人員6名(8.82%);護理人員工齡1~5年28名(41.18%),6~10年22名(32.35%),11~15年10名(14.71%),16~20年6名(8.82%),20年以上2名(2.94%)。

1.2方法 對68起傳染性疾病護理風險事件采用回顧性研究法,調查內容包括風險事件發生主要原因、事件分類以及護理人員工作年齡、事件發生時間、發生科室、患者所患疾病病種等。

1.3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導入統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取率(%)表示,對比以P

2結果

2.1 傳染病護理風險事件與患者損傷 根據醫管局《風險事件管理辦法》分級標準,對患者損傷進行分級。I級損傷患者46例(67.65%),II級損傷患者18例(26.47%),III級損傷患者3例(4.41%),IV及損傷患者1例(1.47%)。見表1。

2.2 常見傳染病風險評估記錄

2.2.1 甲肝 甲肝主要通過糞口途徑進行傳播,被污染過的水源與食源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接觸都是甲肝傳播的主要方式。甲肝對人體肝臟危害極大,是一種常見的以肝臟損害為主的急性傳染病。

2.2.2 乙肝 乙肝主要通過血液進行傳播,乙肝分為急性乙肝與慢性乙肝兩種。90%成年人對急性乙肝具有自愈能力,而我國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已經超過7%。乙肝作為一種嗜肝病毒,對肝細胞內部損害嚴重,極易引發患者肝細胞壞死、纖維化以及炎癥。

2.2.3 急性呼吸道感染 急性呼吸道感染通過呼吸道與人體密切接觸進行傳播,是十分常見的傳染疾病。急性呼吸道感染可以由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衣原體、支原體、鏈球菌等多種病原引起。炎癥若缺乏及時治療,會引起支氣管炎以及肺炎,并加重全身癥狀。

3討論

3.1風險事件發生原因 造成風險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是護理人員沒有按照相關操作制度辦事,缺乏與患者溝通。同時,低工齡護士是風險事件發生的主要群體。有41.18%護理人員工齡在5年以內,51.47%護理人員職稱為護士。低工齡護理人員對護理工作風險認識不足,操作流程不熟,加上護士配比量不足,工作量較大,缺乏與患者進行溝通的時間。

3.2對策

3.2.1 護理人員內部管理 護理人員缺乏與患者之間的溝通是造成傳染性疾病護理工作風險事件的最主要原因,護理人員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可以避免許多護理風險[2]。對患者疾病評估存在嚴重不足的同時缺乏日常與患者的溝通,直接導致了傳染疾病護理中出現風險事件。因此,需要加強對護理人員職業道德方面培養,提高護理人員責任感。

護理管理者在安排工作中應進行合理配置,盡量緩解人員缺乏帶來的矛盾,減少護理人員文字工作量,讓護理人員有更多時間對患者進行護理,從而降低傳染性疾病護理風險。

3.2.2 常見傳染性疾病預防 ①保證水源安全與干凈,在安全飲水同時減少污染的發生。少吃未熟透或冰凍食物,不吃變質腐爛食物,水產品要確保煮熟煮透,瓜果蔬菜需用水徹底洗凈,避免用手直接觸碰食物。②身體若出現傷口,應用科學方法,避免血液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之中。對于乙肝病毒攜帶患者,在使用抗病毒治療過程中,定期去醫院復查。根據病毒實際情況,調整治療方案。③呼吸道類傳染疾病,可通過綜合預防措施來預防感染。勤開窗、勤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勤打掃,保持室內干凈整潔;個人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勤洗手;根據天氣變化適當增減衣物,避免著涼。

綜上所述,傳染性疾病由于其特殊性,在特定條件下可能造成傳染性病毒大范圍傳播。護理人員的缺乏;護理人員對護理存在風險認識不足;護理人員對新型傳染病知識匱乏等,都是傳染病護理產生風險與風險事件的重要因素。傳染性疾病護理風險與風險事件發生率客觀反映了護理質量[3]。需要管理者建立科學合理的護理安全管理機構,對相關護理工作者進行專業培訓,提高護理人員整體水平,并合理配置資源,依患者要求實行彈性加班政策,培養護理人員職業神圣感與使命感,從根本上降低傳染病護理風險發生幾率[4]。

參考文獻:

[1]杜瑩,張立新,毛海洲,等.維和二級醫院應對傳染性疾病的個人防護[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19):23-25.

[2]王慧,楊蕾,安學芹,等.傳染性疾病的護理風險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國實用醫藥,2015,7(9):291-292.

第4篇:傳染病產生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我國感染病;現狀及防治

一、人類與感染病斗爭的歷史回顧

人類與傳染病的斗爭將是無止境的。在歷史面前,在回顧人與傳染病較量的悲壯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經驗和教訓:(l)人類對傳染病的認識是一個不斷發展深化的過程,與自然科學的發展密切相關;(2)預防與治療同樣重要,接種疫苗是預防傳染病最根本的方法;(3)盡早明確病原體是最終控制傳染病流行的關鍵。隨著人類斗爭經驗的不斷積累,人類戰勝傳染病的能力越來越強。這是一場沒有盡頭的戰爭,是一場最高級生物與最低級生物之間的殊死搏斗。現代科技和醫學的快速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在與傳染病斗爭中的力量對比,作為最高級生物的人類,必將在這場較量中取得一次又一次勝利。

二、我國感染病流行現狀及面臨的主要威脅

2.1我國法定傳染病的流行概況

2004年12月1日,我國重新修訂了《傳染病防治法》,從法律上對各種傳染病的分類和防治作了明確規定,將法定傳染病分為甲類、乙類和丙類,共37種。《傳染病防治法》的實施,大大加強了傳染病的防治和監督工作,并使法定傳染病可以通過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系統進行網絡實時報告。分析我國感染性疾病譜的變化態勢及其原因發現,呼吸道傳染病發病率的下降與疫苗接種相關;消化道傳染病發病率的下降與自來水的普及以及個人衛生條件的改善相關;血源及性傳播傳染病發病率的上升與血液交叉污染、吸毒、不良相關;結核病發病率的上升則與人群流動性大、勞動強度高、居住條件差及耐藥菌株的出現相關。從年齡分布來看,最為明顯的變化是0-10歲年齡組傳染病發病率呈逐年下降趨勢,這主要是由于我國加強了圍生期保健工作,實施了免疫接種,使得計劃免疫針對的傳染病發病率顯著下降。分析法定傳染病的病種分布,2007年報告發病率居前5位的依次為:病毒性肝炎、肺結核、痢疾、梅毒和淋病;報告病死率居前5位的依次為:狂犬病、人禽流感、艾滋病、新生兒破傷風和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2.2常見傳染病呈現若干新特點

以我國最為常見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為例,近年來它的流行現以下特點:(l)一般人群的HBsAg攜帶率進一步降低,已從1992年的9.7%降至2002年的&2%,主要原因是兒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種覆蓋率不斷提高。(2)傳播途徑發生改變,由于新生兒乙型肝炎疫苗計劃免疫的實施,乙型肝炎母嬰傳播比例明顯下降,但醫源性傳播、性傳播以及其他腸道外傳播有所上升。(3)HBeAg(-)慢性乙型肝炎增多。(4)HBV變異株增加。(5)HBV基因型存在不同的地理區域分布,C型和B、C混合型感染往往病情較重,預后不良。

2.3新發傳染病陸續出現

新發傳染病是指近30余年來,由新種或新型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傳染病,其病原體包括:新病原體、毒力變異病原體、耐藥性變異病原體和機會感染性病原體等。已在我國出現的新發傳染病有:艾滋病、腎綜合征出血熱、各型病毒性肝炎、軍團菌病、成人輪狀病毒腹瀉、0139霍亂、空腸彎曲菌腹瀉、萊姆病、貓抓病、SARS和人禽流感等。尚未在我國出現或發現,但國外已有報道的新發傳染病有:埃博拉出血熱、沙拉熱、尼帕病毒腦炎、西尼羅病毒腦炎、人猴痘和漢坦病毒肺綜合征等。新發傳染病的出現與流行是微生物進化與社會、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結果。一方面,微生物進化或變異是新病原體出現的內在因素;另一方面,社會和環境因素促進了病原體的擴散和致病過程,這些因素包括:人口流動、城市化、不良的行為方式(如性生活混亂和靜脈注射吸毒)、生態環境的改變(如開墾荒地、砍伐森林、修建水壩等)、全球性氣候變暖、食品的集中供應、人口老齡化和免疫力低下人群(如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劑的使用等)的增多等。

三、未來我國感染病的防治策略

感染病的防治是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是一項十分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整個社會乃至國際間的共同努力。我國應在以下幾方面深入開展工作。

3.1提高全民族的防病意識

感染病特別是傳染病是否流行,與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每個社會成員的健康狀況、防病意識直接相關。要重視并加大對感染病防治方面的教育和宣傳力度,這是控制感染病的根本方法。

3.2增強專業人員的快速反應能力

醫護人員和疾病預防控制人員除了應具備豐富的醫學專業知識外,還應掌握各種感染病的流行情況以及疫情暴發時的應對措施,定期進行針對突發傳染病的快速反應演習。上述專業人員處在防病抗病的第一線,應該是疫苗的首批接種對象。保證他們的身體健康,提高工作效率是控制感染病的重要保證。

3.3逐步改進醫療設施體系

WHO最近對14個國家的55所醫院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有8.7%的住院患者發生醫院感染。在發展中國家,有40%的醫院感染可以通過改善醫療環境而得到預防。

3.4加強藥品及藥物添加劑的管理

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不僅使細菌產生耐藥性,同時使人體微生態失衡,導致體內正常菌群或周圍環境的非致病菌沖破機體免疫屏障,形成內源性感染。因此,應對各級醫務人員進行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培訓,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定期檢查帶菌情況。同時,應加強藥政管理和藥品質量監督,健全新藥審批制度,憑處方購買抗菌藥物,嚴禁將醫用藥物與農牧用藥混用,以免產生耐藥性。

3.5加強動物源性傳染病的監測

動物是許多人畜共患病的儲存宿主和傳染源。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變得更加密切。掌握野生動物體內的微生物種群及其變化規律,掌握人畜共患病在動物體(群)的分布及流行態勢,有助于制訂相應的防治措施,防止人畜共患病的流行。

3.6建立有效的實驗室預警監測網絡

充分利用傳染病重點實驗室強大的技術力量,建立病原微生物標本庫和數據共享平臺,揭示分離菌株之間的流行病學關系,進行傳染源追蹤和傳播途徑分析。同時,發展快速、敏感、特異的病原微生物篩查技術、方法和試劑,在新發傳染病暴發后的第一時間,排除或明確可疑病原體,縮小檢測范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9年中國衛生事業發展情況統計公報.

第5篇:傳染病產生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規模化鴨場;鴨疾病防控;鴨病種類;綜合措施

鴨病是在養殖鴨過程中所遇到的一些疾病,鴨病的傳染性比較強,一旦暴發,就容易導致大范圍的傳染,從而不利于鴨的生長和繁殖,同時,還會給養殖戶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不利于鴨場規模化的發展。為了更好地防治鴨病的傳染和促進鴨養殖業的完善,就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綜合性改善措施,以實現養鴨的經濟效益。

1 規模化鴨場中鴨病的種類及其產生原因

為了促進鴨養殖業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以及提高養鴨的經濟效益和減少鴨疾病的發生,就需要全面地掌握鴨病的種類以及疾病產生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關鍵。目前,關于鴨病的種類一般有傳染性疾病、寄生蟲類疾病和營養代謝疾病。

1.1 傳染性鴨病

傳染性鴨病主要是由于病原微生物的侵入而導致體內病毒增加,從而產生病變,最后形成具有傳染性的疾病。傳染病的影響范圍比較廣泛、危害比較大、傳播速度較快,這些都嚴重影響到鴨的生長和繁殖。傳染性疾病的產生和傳播一般分為4個階段:潛伏期、傳染前期、傳染高峰期、擴散期。傳染性疾病可以分為隱性感染和顯性感染,無論是哪一種傳染性疾病都會造成病毒感染,并且都會將體內的有害物質通過介質傳播,因此,在要對傳染性疾病進行嚴格防制,以避免造成大規模的流行。此外,還要了解傳染病的傳染途徑。傳染病流行三素包括傳播源、傳播途徑和易感鴨群,所以,要防止傳染病流行從這三個方面去改善,即切斷傳染源、阻礙傳播途徑、分散易感鴨群等。

1.2 寄生蟲類疾病

寄生蟲疾病也是鴨病中常見的一類疾病。寄生蟲主要寄生在鴨的體內,有的寄生在鴨體表面,其中比較常見的寄生蟲有絳蟲、吸蟲、棘頭蟲等。寄生蟲主要經食用感染、皮膚感染等接觸性感染,食用感染就是鴨在吃食過程中將帶有寄生蟲的幼蟲或害蟲吃入而引起的感染;皮膚感染就是昆蟲體內的寄生蟲在鴨體表面孵化或是昆蟲將體內的寄生蟲卵注入鴨的體內,其中常見的是吸血昆蟲。寄生蟲病會導致鴨的生理機能下降,造成營養不良現象。

1.3 營養代謝及中毒病癥

營養代謝或是中毒都是由于外在環境不良或是人工飼養不當所造成的,一些養殖戶在養鴨的過程中不注意飼料的選擇和搭配,導致鴨食物中毒或是營養不良,嚴重影響生長發育。

2 防控鴨病的綜合措施

疾病的防治對鴨的生長繁殖和養殖經濟效益都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為了更好地促進鴨的規模化養殖,需要加強鴨病的預防。以下針對鴨病的防控提出幾點切實可行的建議:

2.1 加強對鴨舍日常衛生環境的管理

鴨舍是鴨生長的環境,直接影響到鴨病的發生,所以必須加強對鴨舍的日常管理。鴨舍的衛生環境是導致鴨病產生的關鍵,傳染病、寄生蟲病都是由此產生,因此,要確保鴨舍環境和衛生能夠符合標準。在日常管理中要及時對鴨舍進行清理、打掃、消毒等,每天進行通風換氣,確保舍內空氣流通,以避免滋生病菌。在殺毒時要掌握好殺毒劑的搭配和劑量,對食槽和糞尿溝等要仔細進行殺毒。

2.2 制定科學合理的飼料管理機制

飼料是鴨獲取營養最主要的來源,因此要注重對飼料的管理,制定科學合理的飼料管理機制可增強鴨的抵抗力。在日常飼料的選擇上,要結合鴨的身體狀況選擇合適的飼料,對于飼料質量也要嚴格把關,在搭配上要科學合理,不能只使用單一的飼料,必要時在飼料中添加一些營養素、有機飼料等。此外還要注重鴨的放養管理,鴨在自由活動中極易接觸到帶細菌或寄生蟲的食物,因此在日常放養過程中要選擇一個干凈廣闊的環境,這樣不僅便于管理,還能夠及時觀察鴨的取食情況。

2.3 制定科學合理的鴨病防治解決方案

出現鴨病時,要及時找出鴨病的種類,并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解決。制定科學合理的鴨病防控方案就是為了降低鴨病的發生率,以在第一時間內解決鴨病造成的危害,避免病情的擴大和傳染。當鴨的養殖過程中出現傳染病時,要及時找出傳染源,切斷傳染途徑,還要及時隔離和處理病鴨;如果是寄生蟲病,就需要及時對鴨進行消毒和治療,必要時還要給鴨服用抗菌藥物等。

3 總結

規模化鴨場中的鴨病防控措施對于鴨的養殖和生產十分重要,為了更好地促進養殖業的發展,應加強對鴨病的防治,全方位了解鴨病的種類和產生原因,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李成貴,錢興祥,李永敏,倪月琴,何根山,黃俊達,楊廣發,郝濤,金燕麗.鴨病的綜合防控措施[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10(06).

[2]吳勝香,陳芳,吳勝峰.規模禽場禽流感的綜合防控措施[J].國外畜牧學(豬與禽), 2010(05).

第6篇:傳染病產生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中職護生 傳染病護理學 德育教育

筆者在傳染病護理學教學中,聯系實際,針對中職護生以“課堂教育為主渠道”挖掘教材內在思想性,有的放矢地向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1轉變教師思想觀念,樹立科學德育觀

教書育人是作為教師的職責所在。作為中職護校的專業課教師除了教授專業知識以外,還要注意對學生的思想品質、作風進行教育。教師應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理念,提升教師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將德育教育滲入學生心靈。

1.1圍繞護理職業特點,對中職護生進行醫風醫德教育

護生未來的工作崗位不僅要求護生各項護理技能操作熟練,還要有高標準的護理道德,關心病人疾苦,細心護理病人。尤其是傳染科護理人員由于其患者病情的特殊性,對傳染科護士來講應更具有同情心,奉獻精神。因此在教學中應圍繞護理職業特點進行德育教育。如講完艾滋病病人護理時,讓學生換位思考:假如自己是名艾滋病病人,可能有哪些心理感受?有哪些護理需要?需要一名什么樣的護士?通過這樣一種學習方式,讓學生體諒病人心情,不嫌棄、鄙視他們,從患者的利益出發,幫助患者減輕痛苦,在嚴格遵守消毒隔離規則,注意個人防護的前提下,克服懼怕被傳染的心理。還可聯系到抗非典過程中無私無畏,沖鋒在前不幸倒在抗非一線的英雄護士長葉欣,讓學生了解當她自身健康面臨威脅的時刻,不顧個人安危,忘我工作,把安全留給別人,把危險留給自己的工作作風,使學生受到敬業精神和獻身精神的教育。

1.2授課過程中聯系實際,對中職護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讓學生對自身所處的社會背景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讓他們樹立危機感和責任感,國情教育必不可少,因此,筆者在講課時經常以典型事例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例如:經血液傳播疾病居高不下并且逐年上升,從全球來講,乙肝病毒感染者一共有3.5億人,我國HBsAg攜帶人口在1億以上,病毒性肝炎引發的肝衰竭、肝硬化、肝癌屢屢奪走了許多人的生命;稱之為“白色瘟疫”的肺結核病如今又開始死灰復燃,主要集中在農民工人群,由于居住密集,衛生條件差,勞動強度大,營養缺乏,身體抵抗力下降的人群中,結核病不僅是一個公共衛生問題,也是一個社會經濟問題;新發傳染病(艾滋病、SARS、人禽流感等)的出現與流行,給人類的健康帶來嚴重威脅。讓學生樹立危機感和責任感, 讓學生明白我國的傳染防治任重道遠,并做好為之奉獻的思想準備。又如講到中國科學家在最短時間進入國際“非典”研究的前沿,與全世界科學家開展了前所未見的聯合攻關,為依靠科學攻克“非典”作出了積極貢獻,讓學生堅信傳染病是可以治愈和控制的。激勵學生奮發圖強,為祖國醫學事業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1.3結合傳染病的疫情特點,對中職護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

充分挖掘教材,把環保意識參透到教學中。如給學生講傳染病的危害時,迄今為止,全球范圍傳播的傳染病已發生1100多起,今后可能還會面臨新型致命疾病的威脅。人口增長,城市化步伐加快,環境破壞和抗菌藥濫用導致全球生態環境失衡,每年出現一種新型傳播疾病,這種速度前所未有。讓學生了解傳染病的流行與環境及生態息息相關。這樣可提高學生的覺悟與認識,加強環保意識,自覺的養成環保習慣。在講到流行過程影響因素時,強調自然因素對流行過程影響的重要性,舉例說明水源污染時,蚊蟲滋生,可造成腸道傳染病和經昆蟲傳播的疾病呈季節升高,讓學生了解如果人類繼續對自然環境進行摧殘,那么大自然就會用它自己的方式來嚴厲懲罰人類。

1.4在講解傳染病發生發展的基本規律時,對中職護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傳染病的發生是人體與病原體在一定的環境下進行相互斗爭、相互作用的結果,在這一過程中人體和病原體及所處的環境之間不斷發生變化,一些傳染病在不同時期的發病特點與流行特征也會相應的發生改變。例如,在講麻疹病人護理時,就應結合最近幾年冬春季節麻疹的特點來談“老麻疹新特點”(1)發病年齡變化:過去就麻疹發病多為5歲以下兒童,尤以1~2歲最多。現在患麻疹者大多是8個月以內的嬰兒和7歲以上的學齡兒童。(2)輕型或非典型患者增多:過去典型麻疹具有“燒三天、出(疹)三天、退三天”的特征,如今典型麻疹比較少見,皮疹以斑丘疹多見,亦可有皰疹、出血點樣皮疹等其他形態皮疹。通過對這些知識點的擴展,對學生進行初步辯證唯物主義知識教育,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學會動態觀察對待事物。

1.5在講授傳染病預防知識時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文明行為教育

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推動黨和國家事業不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全民族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們應發揮教師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的作用,把思想品質、文明行為教育滲透到教學中去。例如:在講到艾滋病時,要告知學生青少年已成為最易受艾滋病侵害的人群。青少年尤其是大中專院校的學生易感染HIV病毒,其中主要原因是缺乏對性傳播疾病、與艾滋病關系的基本認知。并展開正確的性道德教育,舉例說明一些青少年因好奇、交友不慎等原因,染上吸毒惡習,成為了艾滋病或其他經血液傳播的疾病的受害者。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學生潔身自好,講究性道德,遠離,減少感染機會。

2傳染病護理學教學滲透德育教育時應注意的問題

2.1要注意專業課的科學性與思想性有機的結合

科學性是搞好教學的基本前提,也是對整個教學過程的基本要求,知識教育只有具有科學性,以真理的力量使學生心悅誠服,才有可信性,才更有說服力;在科學性的基礎上,深挖本學科的思想性,并根據學科的特點來進行知識教學和思想教育,使兩種知識體系相互容納和相互滲透,心理學的研究證明,這種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效果是最好的。

2.2德育教育要扎根學生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生活

第7篇:傳染病產生的原因范文

案例某縣C村共有64戶,351人。某年6月1日至7月5日共發生腹瀉病人252例,罹患率高達71.79%,年齡最大的80歲,最小為2個月,15歲以上的罹患率為68.12%,15歲以下為78.69%。主要癥狀為腹瀉、腹痛、惡心、嘔吐等。病程短暫,一般3~4天即恢復健康。經調查全村351人均飲用井水,全村有7口井,多數人飲用1號與2號井水,飲用者罹患率為77.81%;而飲用其他井水者為25%,兩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x2=48.8、P<0.01)。病前有飲冷水習慣者罹患率為81.45%;無此習慣者僅為39.5%,兩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x2=50.9、P<0.01)。于發病后10天采水樣,從水源中分離到1株大腸桿菌。

你認為這次大腸桿菌引起的腹瀉流行面貌呈現什么型?它的傳播途徑是什么?如何進行病因學調查?怎樣控制及消滅這類腹瀉病?(摘自中華流行病學雜志1991,12(5):319)

第一節傳染病流行病學

傳染病(infectiousdisease)在人群中的發生,必須具備三個相互連接的條件,即傳染源、傳染途徑和對傳染病易感人群。這三個條件統稱傳染病流行過程三個環節,當三個條件同時存在并相互作用時就造成傳染病的發生與蔓延。掌握傳染病的流行過程的基本條件與影響因素,有助于制訂正確的防制措施,控制傳染病的發生和蔓延。

一、傳染源(sourceofinfection)

傳染源泉指體內有病原體生長、繁殖并能排出病原體的人和動物。患傳染病的病人、病原體攜帶者、受感染的動物等均為傳染源。

(一)人作為傳染源

1.病人(patient)病人是一個重要的傳染源,因病人體內存在著大量有毒力的病原體且病人的某些癥狀亦有利于病原體從體內排出。例如麻疹等呼吸道傳染病患者的咳嗽,細菌性痢疾等腸道傳染病患者的腹瀉。病原體污染外界環境,增加易感者感染機會。

各種傳染病的病程長短不一,按病程的發展過程可分為潛伏期、臨床癥狀期、恢復及持續時間的長短。各期病人作為傳染意義的不同,主要取決于他是否排出病原體,排出數量與頻度及持續時間的長短。

(1)潛伏期(incubationperiod):自病原體侵入機體至最早出現臨床癥狀這段時間稱潛伏期,潛伏期的長短因病而異,短的僅有2~4小時(如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長的可達數月、甚至數年(如麻風病)。同一種疾病不同病例潛伏期亦有長短,但在一定范圍內變動。有些傳染病在潛伏期末可排出病原體,此時病人已有傳染性,例如麻疹、甲型病毒性肝炎等。

潛伏期的流行病學意義及用途:①潛伏期長短影響疾病的流行過程,潛伏期短的疾病流行趨勢往往十分迅猛,很快即達高峰;而潛伏期長的疾病其流行波持續較久。②根據潛伏期可判斷有受感染的時間,從而追溯傳染源和確定傳播途徑。③根據潛伏期,確定對接觸者的留驗、檢疫或醫學觀察的期限。一般按常見潛伏期加1~2天(附表6-1)。④根據潛伏期確定免疫接種的時間,例如在麻疹潛伏期最初5天內進行被動免疫其效果最佳。⑤根據潛伏期可評價某項預防措施的效果。

(2)臨床癥狀期(clinicalstage):為出現該病特異性癥狀和體征的時間。在該時間內病原體在體內繁殖最多,有些癥狀又有利于并于病原體排出,故傳染性最強。有些疾病在此期可有多種途徑排出病原體。例如乙型病毒性肝炎除血液外,唾液、汗腺、乳汁等均可排出病原體,增加污染外界環境的機會而使易感者獲得感染。

輕型或非典型病人往往未進行隔離與治療,作為傳染原的意義較大。個別病例如從事飲食工作則可導致該疾病的爆發或流行。慢性臨床過程的病人,由于排出病原體的時間長,作為傳染源的作用不可忽視。

(3)恢復期(convalescentstage):在此期病人因病而引起的功能紊亂開始恢復,臨床癥狀消失,機體產生免疫力,體內的病原體被消除,不再起傳染源的作用,例如麻疹。但有些傳染病,如細菌性痢疾、乙型病毒性肝炎等在恢復期內仍能排出病原體,可繼續作為傳染源。有些疾病排出病原體的時間更長,甚至可終身作為傳染源,例如傷寒慢性帶菌者。傳染期(infectionperiod)指病人能排出病原體的整個時間。傳染期的長短因病而異,傳染期短的疾病其續發病例呈簇狀出現,每簇病例之間的間隔相當于該病的潛伏期。傳染期長的疾病,續發病例常陸續出現,持續時間較長。傳染期是決定病人隔離期限的重要依據。

2.病原攜帶者(carrier)指外表無癥狀但攜帶并排出病原體的人。病原攜帶者是一個統稱,因其所帶的病原體不同而相應的稱帶菌(細菌)者、帶(病毒)者、帶蟲(原由開蠕蟲)者。病原攜帶者排出病原體數量比病人少,但攜帶者因缺乏癥狀而不易被發現,且能自由活動,有時可成為重要的傳染源,甚至引起疾病的爆發,一般可分為潛伏期、恢復期及健康病原攜帶者三種。

(1)潛伏期病原攜帶者(incubativecarrier):指感染后至臨床癥狀出現前已能排出病原體的人,有人認為是傳染病的前驅期。例如白喉、傷寒、甲型病毒性肝炎等。

(2)恢復期病原攜帶者(convalescentcarrier):指臨床癥狀消失后仍能排出病原體的人。例如白喉、傷寒、乙型病毒性肝炎等。多數傳染病人在恢復期病原攜帶狀態持續時間較短,但少數傳染病的病人持續時間較長,個別病例可終身攜帶。凡病原攜帶者持續三個月以內,稱暫時病原攜帶者(transitorycarrier)。超過三個月稱慢性病原攜帶者(chroniccarrier)。

(3)健康病原攜帶者(healthycarrier):指過去從未患過某種傳染病而能排出某病病原體的人,多為隱性感染的結果,一般只能用實驗方法證實,但隱性感染不一定均能成為健康病原攜帶者。此型攜帶者一般排出病原體量較少,持續時間短。

病原攜帶者作為傳染源的意義,取決于排出病原體的多少,持續時間的長短,個人職業及個人衛生習慣等。

(二)受感染的動物作為傳染源

人感染以動物作為傳染源的疾病稱人畜共患病,目前已證實約有200余種,對人有得要意義的約90種。

1.人畜共患疾病按病原儲存宿主性質可分四類:

(1)以動物為主的人畜共患病:病原體主要在動物中保持延續,在一定條件下能傳給人,人與人之間一般不引起傳播,例如鉤端螺旋體病、森林腦炎等。

(2)以人為主的人畜共患病:疾病一般在人群中傳播,動物感染是偶然的,例如人型結核。

(3)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病:人畜均可作業傳染源,例如血吸蟲病。

(4)真正人畜共患病:病原體必須以人和動物分別作為終宿主和中間宿主,例如牛、豬肉絳蟲病等。

2.作為傳染源的動物家畜、野生哺乳動物、家禽及野禽均可傳播一些疾病

動物作為傳染源的流行病學意義,主要取決于人與動物的接觸機會與密切程度,且與動物的種類和密度有關。

二、傳播途徑(modeoftransmission)

病原體為了維持其生物種的存在,需不斷地更換宿主。病原體由傳染源排出后再侵入另一個易感機體,它在外界環境中所經歷的途徑稱傳播途徑。病原體在外界環境中必須依附于各種生物或非生物媒介,例如空氣、水、食物、手、蠅及日常生活用品等,參與病原體傳播的媒介物稱傳播因素。

(一)經空氣傳播(airbornetransmission)

呼吸道傳染病的病原體存在于呼吸道粘膜的粘液或纖毛上皮細胞的碎片中,當病人大聲說話、咳嗽或打噴嚏時,其粘液或滲出物隨氣流經口、鼻噴出至傳染源周圍一定范圍的空氣中。根據顆粒的大小又可分類飛沫、飛沫核和塵埃三種形式傳播。較小的飛沫在空氣中飄浮,被易感者直接吸入而引起感染,例如麻疹。在空氣中懸浮的飛沫,當外層水分被蒸發時形成有傳染性的飛沫核,它在空氣中能飄浮一定時間,即使傳染源已離開,易感者亦可因吸入飛沫核而感染,例如白喉、結核病等。含有病原體的較大飛沫干燥后落在衣服、床單或地面上,當人們在整理衣服或清掃地面時,帶有病原體塵埃又飛揚,可造成呼吸道傳播,例如結核桿菌、炭疽芽胞等。

空氣傳播的發生取決于多種條件,其中人口密度、衛生條件、易感者在人群中的比例起決定性作用。經空氣傳播傳染病的流行特征:

1.患者多為兒童,且多為傳染源周圍的易感人群。

2.多呈周期性并伴有季節性高峰,以冬春季多見。

3.流行強度與人口密度、居住條件及易感人口的比重有關。

(二)經水傳播(water-bornetransmission)

許多腸道傳染病,若干人畜共患疾病以及某些寄生蟲病均可經水傳播。

1.經飲水傳播因飲水被污染而引起疾病的水型流行早年十分猖獗,隨著城市公共供水系統建立及水質的衛生管理,因飲水被污染而引起爆發在城市已很少見,但在廣大農村仍是一個重要問題。經飲水傳播疾病歷史上已有多次記載,如1854年英國倫敦發生霍亂流行。流行強度取決于污染水源類型、供水范圍、水受污染的強度和頻度、病原體在水中的抵抗力、飲水衛生管理等。

經飲水傳播傳染病的流行特征:

(1)病例的分布與供水范圍分布一致。

(2)除嬰兒外,各年齡、性別、職業的人均可發病。

(3)停用被污染的水或水經凈化后,爆發即可平息。

2.經疫水傳播當人們接觸疫水時可經皮膚或粘膜感染血吸蟲病、鉤端螺旋體病等。其危險性取決于人體接觸疫水的面積大小、次數及接觸時間的長短。

經接觸疫水傳播傳染病的流物特征:

(1)病人有接觸疫水史。

(2)呈現地方性或季節性。

(3)接觸方式以游泳、洗澡、捕魚及收割等多見。

(三)經食物傳播(food-bornetransmission)

所有腸道傳染病、某些寄生蟲病、個別呼吸道傳染病(白喉、結核病)及少數人畜共患病(炭疽病)均可經食物傳播。經食物傳播可分兩類:

1.食物本身含有病原體感染絳蟲的牛、豬、患炭疽的牛、羊,其肉類含有病原體。患結核病的乳牛所分泌的乳汁可含有結核桿菌。感染沙門菌家畜的肉及家禽的蛋可含有沙門菌。當人們食用后可被感染。

2.食物在各種條件下被病原體污染食物在生產、加工、運輸、貯存與銷售的各個環節均可被污染。水果、蔬菜等只是機械地攜帶病原體,其數量不再增多。在另一些食品,如牛奶、肉餡等在適宜的溫度下病原體可大量繁殖,人們食用后可感染而發病。

經食物傳播傳染病病的流行特征:

(1)病人有食用某種污染食品史,不食者不發病。

(2)易形成爆發,累及為數與食用污染食品的人數有關。

(3)多發生于夏秋季,一般不形成慢性流行。

(4)停止供應污染食品爆發即平息。

(四)接觸傳播(contacttransmission)

接觸傳播包括兩類傳播方式:

1.直接接觸傳播(directcontacttransmission)在沒有任何外界因素參與下,傳染源與易感者直接接觸而引起疾病的傳播,例如性病、狂犬病等。

2.間接接觸傳播(indirectcontacttransmission)易感者因接觸被傳染源排泄物或分泌物所污染的某些無生命的物體而引起感染造成疾病傳播,又稱日常生活接觸傳播。多種腸道傳染病、某些呼吸道傳染病、人畜共患病、皮膚傳染病等均可經此途徑傳播。被污染的手在間接傳播中起特別重要的作用。

間接傳播的流行病學意義,與病原體在外環境中的抵抗力、日常消毒制度是否完善、人們的衛生知識水平及衛生習慣等有關。

經接觸傳播傳染病的流行特征:

(1)病例多呈散發,可形成家庭或同室內成員間的傳播。

(2)無明顯的季節性。

(3)流行過程緩慢。

(4)衛生條件差、衛生習慣不良的情況下病例較多。

(五)媒介節肢動物傳播(arthropod-bornetransmission)

作為傳染病傳播媒介的節肢動物甚多,有昆蟲綱的蚊、蠅、蚤、虱等。蜘蛛綱的蜱和螨。由于傳播疾病的種類和方式不同又可分為兩大類:

1.機械性傳播節肢動物接觸或吞食病原體后,病原體在它的體表或體內均不繁殖,一般能存活2~5天。當它們再次覓食時,通過接觸、反吐或隨同它們的糞便將病原體排出體外而污染食品等,當人們食用這類食品后被感染。例如蒼蠅能通過這種方式傳播傷寒、細菌性痢疾等腸道傳染病。

2.生物性傳播吸血節肢動物呆咬處于菌血癥、立克次體血癥或病毒血癥時的宿主,使病原體隨著宿主的血液進入節肢動物的腸腔,使腸細胞或其他器官造成感染,病原體在節肢動物體內進行繁殖,然后再通過節肢動物的唾液、嘔吐物或糞便進入易感機體。病原體在吸血節肢動物體內增殖或完成生活周期中某些階段后始具有傳染性,其所需要時間稱外潛伏期(extrinsicincubationperiod)。外潛伏期長短常受氣溫等自然因素的影響。經吸血節肢動物傳播的疾病為數極多,例如鼠疫、斑疹傷寒、瘧疾、絳蟲病等。還包括大約200種以上的蟲媒病毒性疾病。

吸血節肢動物傳播傳染病的流行特征:

(1)有一定地區性,病例分布與媒介昆蟲的分布一致。

(2)有明顯的季節性,病例季節性升高與媒介昆蟲繁殖活動的季節一致或稍后。

(3)某些傳染病具有職業特點,如森林腦炎多見于伐木工人及野外作業的工人。

(4)發病有年齡特點,老疫區病例多見于兒童,新疫區病例無年齡差異。

(5)人與人之間一般不直接傳播。

(六)經土壤傳播(soil-bornetransmission)

土壤可因種種原因而被污染,傳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以直接或間接方式使土壤污染。因傳染病死亡的人、畜尸體,由于埋葬不妥而污染土壤。有些腸道寄生蟲病的生活史中有一段時間必須在土壤中發育至一定階段才能感染人,例如蛔蟲卵、鉤蟲卵等。某些細菌的芽胞可在土壤中長期生存,例如破傷風桿菌、炭疽桿菌等。這些被污染的土壤經過破損的皮膚使人們獲得感染。

經土壤傳播病原體的意義,取決于病原體在土壤中的存活力,人與土壤接觸的機會與頻度、個人衛生習慣等。

(七)垂直傳播(verticaltransmission)

孕婦在產前將其體內的病原體傳給好的胎兒垂直傳播,亦稱母嬰傳播。從廣義來看,可分為下列幾種:

1.經胎盤傳播受感染孕婦體內的病原體可經胎盤血液使胎兒遭受感染,但并非所有感染的孕婦均可引起胎兒感染。可使胎兒感染的病毒有:風疹病毒、水痘病毒、麻疹病毒、肝炎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柯薩奇B族病毒、腮腺炎及巨細胞病毒等。

2.上行性傳播病原體經孕婦陰道通過宮頸口到達絨毛膜或胎盤引起胎兒感染,例如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白色念珠菌等。

3.分娩引起傳播胎兒從無菌的羊膜腔內產出而暴露于母親嚴重污染的產道內,胎兒的皮膚、粘膜、呼吸道、腸道均可遭受病原體感染,例如淋球菌、皰疹病毒等。

(八)醫源性傳播(iatrogenictransmission)

醫源性傳播指在醫療及預防工作中人為地引起某種傳染病傳播,一般分兩類:

1.易感者在接受治療、預防及各種檢測試驗時,由污染的器械、針筒、針頭、導尿管等而感染某些傳染病。

2.生物制品單位或藥廠生產的生物制品或藥品受污染而引起疾病傳播。

各種傳染病流行時其傳播途徑是十分復雜的,一種傳染病可同時通過幾種途徑傳播。例如細菌性痢疾可經水、食物、媒介節肢動物及接觸等多種途徑傳播。因此當某種傳染病在人群中蔓延時,必須進行深入的流行病學調查才能了解其真正的傳播途徑,從而采取有針對性防制措施。

三、人群易感性(herdsusceptibility)

人群作為一個整體對傳染病易感的程度稱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以人群中非免疫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表示。判斷某一人群對某種傳染病易感水平的高低,可從該病以往在人群中流行情況,該病的預防接種情況及對人群進行該病抗體水平檢測結果而定。

(一)影響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原因

1.新生兒的增加出生后6個月以上未經人工免疫的嬰兒,對許多傳染病都易感,由于他們體內缺乏特異性免疫力。

2.易感人口的遷入某些地方病或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區,當地居民病后或隱性感染而獲得對該病的免疫力。當非流行區居民遷入使流行區的人群易感性增高。

3.免疫人口的死亡使人群易感性相對升高。

4.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有些傳染病如天花、麻疹等病后有長期免疫力,有的能維持終身。一般傳染病病后或人工免疫后,其免疫力逐漸下降,最后又成為易感者,使人群易感性增高。

(二)影響人群易感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1.預防接種對易感人群施行人工免疫是降低人群易感性最積極的方法。人工免疫所獲得免疫力不能維持終身,故對易感人群必須有計劃地進行免疫接種。

2.流行后免疫人口增加經過一次流行后,大部分易感者因感染而獲得免疫,但不能依靠這種方式來降低發病率,因流行后傳染源數量增多,有時反而可促進該病傳播。3.隱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隱性感染者雖無癥狀但也是傳染源,不可能期望它的增加來制止疾病傳播。

(三)人群易感性與疾病流行關系

易感者大量減少能抑制疾病的流行,甚至使流行終止。但也不能認為易感者上升至某種水平就一定能發生疾病流行,因疾病的發生必須有傳染源的輸入。

四、疫源地與流行過程(infectiousfocusandepidemicprocess)

(一)疫源地

指傳染源向周圍排出病原體所能波及的范圍、每個傳染源可單獨構成一個疫源地,但一個疫源地內可同時存在一個以上的傳染源。一般把范圍較小的疫源地或單個傳染源所構成的疫源地稱疫點。范圍較大的疫源地或若干疫源地連成一片稱疫區。

1.疫源地范圍

取決于三個因素,即傳染源活動范圍、傳播途徑的特點和周圍人群的免疫狀態。例如瘧疾的疫源地范圍,一般以傳染源為核心、以按蚊飛行距離為半徑的范圍。麻疹的疫源地則為傳染源周圍較小的范圍。不同傳染病的疫源地大小不一,同一種傳染病有不同條件下,其疫源地范圍也不相同。

2.疫源地消滅的條件

(1)傳染源已被遷走(住院、治愈或死亡)。

(2)通過各種措施消滅傳染源排至外環境中的病原體。

(3)所有易感的接觸已度過該病的最長潛伏期而未發病或感染。

(二)流行過程(epidemicprocess)

每個疫源地均由它前一個疫源地引起的,而它又是發生新疫源地的基礎。一系列相互聯系、相繼發生的疫源地構成傳染病的流行過程。疫源地被消滅,流行過程也就中斷。

1.流行強度(epidemicprocess)

(1)散發(sporadic):某病在一定地區或國家其發病率維持在歷年水平。一般多用于區、縣以上的范圍。各個病例在時間和空間上常無聯系。

(2)流行(epidemic):某地區某病的發病率顯著超過歷年發病率的水平。

(3)大流行(pandemic):某病發病率遠遠超過流行時的發病率水平。它的特點是傳播迅速,大流行可超越國界而波及許多國家。

2.影響流行過程的因素

傳染病在人群中流行既是生物學現象又是社會現象。流行過程又受自然因素與社會因素的影響。

(1)自然因素的影響:自然因素通過對傳染源、傳播途徑及易感人群起作用。自然因素包括氣候、地理、土壤、動植物等因素。其中以氣候與地理因素尤為重要。自然因素可直接作用于傳染源,對以野生動物為傳染源的疾病、蟲媒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的影響更大。例如瘧疾、乙型腦炎的流行常受氣溫、雨量和濕度等影響。瘧疾病例多在春夏季復發,其時如按蚊密度高,復發病例作為傳染源的作用就大。自然因素對傳播途徑的作用亦大,夏、秋季因暴雨可引起洪水泛濫,如當地豬或鼠類中流行鉤端螺旋體病,它們的尿可污染水體,當人們接觸污染的水體后可導致鉤端螺旋體病爆發。自然因素對易感人群亦有一定作用,寒冷季節,人群室內活動多,接觸密切,常出現呼吸道疾病的季節性高峰。

第8篇:傳染病產生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羊疾病;預防;防治

中圖分類號: S8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132028

隨著國民生產水平的不斷提升,養羊業成為了我國養殖產業的一大行業,羊肉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食材,羊毛是服裝產業常見的材料,而且,羊皮也是常見的藥材和皮革材料。以前我國對養羊業不夠重視,養殖戶對常見的羊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的了解不足,羊類疾病越來越多,因此養殖戶的損失也就越來越多。

1 羊疾病發生的原因

羊類常見的疾病主要有3類:傳染病、寄生蟲病以及普通疾病。傳染病具有傳播速度快、發病時間急的特點,在短時間內大量的羊群都可能染病;寄生蟲病和傳染病相似,都能夠使大量的羊群患病,會給養殖戶的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失;與傳染病和寄生蟲病不同,普通疾病給養殖戶造成的影響較小,規模較小,往往是由飼養方式不正確而造成的。

1.1 生物性因素

生物性因素主要包括病毒、細菌、支原體、衣原體、寄生蟲以及真菌等,引發的羊疾病主要為傳染病和寄生蟲病2種。傳染病主要是由病毒、細菌等微生物入侵羊體引起的,具有一定的傳染性,在短時間內能夠大量傳播,能夠造成羊群的大量死亡,給養殖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病毒入侵羊體引起的傳染病主要是口蹄疫、羊痘、羊傳染性膿包病等,而細菌入侵羊體時引起的疾病往往是炭疽病、破傷風、羊腸毒血病等;寄生蟲病主要是由寄生蟲入侵羊體而引起的,寄生蟲與病毒和細菌不同,寄生蟲入侵羊體之后能夠吸收羊體內的營養物質、分泌有毒物質,最終造成羊類發育不良、貧血甚至死亡,常見疾病為肝片吸蟲、螨病等。

1.2 非生物性因素

非生物性因素主要為飼養問題或者管理不當,是引發羊類普通病的主要原因,常見疾病為內科病、外科病、產科病以及營養代謝疾病等。羊類的內科病主要為前胃疾病,常為前胃弛緩、瓣胃阻塞、瘤胃積食等,主要是飼養中存在不足而造成的,如飼養食物過于單一、飼養食物難以消化、飼養食物不干凈、飲水較少等。營養代謝性疾病主要是由飼養食物中的維生素、礦物質等物質缺乏或者營養物質過多造成的,往往會使羊體內的營養物質缺乏,發育不良,貧血等,嚴重時還會引起死亡。中毒性疾病主要是由中毒引起的疾病,主要是由飼養草料霉變或含有農藥、殺蟲劑等化學藥品引起的。

2 羊疾病的預防

2.1 加強對環境衛生的監管

加強對環境衛生管理不僅能夠預防羊疾病的發生,同時也能夠有效的控制羊類疾病的傳播。在對環境衛生監管時,不僅要加強對羊舍衛生的監管,同時也要加強對飲食衛生的監管。要定期對羊舍打掃、消毒,日常中要嚴格管理羊類的食物,要對食物的來源嚴格管理,不給羊群食用霉變食物,對不明原因死亡的羊焚燒、深埋或者高溫消毒處理,及時處理羊群的糞便。環境是引發羊類疾病的一大重要原因,加強對羊群衛生的管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羊疾病的發生率。

2.2 對飼養人員提高要求

飼養不當是引發羊類普通病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想減少普通病的發生幾率就要提高對飼養人員的要求。在飼養羊群時,要根據每只羊的不同選取不同的飼養方式,對妊娠母羊和育肥羊更要精心管理;對飼養的草料嚴格管理,禁止給羊群喂食霉變、有毒的草料,保證羊群充足的飲水量,并且要確保水源干凈無污染;要及時對羊舍打掃、消毒,對死亡的羊及時處理和消毒,減少傳染幾率。

2.3 嚴格執行檢疫制度

養殖戶在養殖時盡量要堅持自己繁殖,當購入新羊時要先隔離觀察,一般為40h,若在觀察期間不出現意外情況就可以將購入的羊與普通羊群混合養殖,但如果在觀察期出現意外情況就一定要及時聯系出售方將羊群全部退回,并對羊舍消毒處理,避免傳染。

2.4 做好免疫工作

傳統的羊類養殖戶對羊疾病并不重視,所以當一只羊出現疾病時就容易使大量的羊群感染,從而造成重大的損失,所以做好免疫工作非常重要,免疫防疫工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羊類疾病的發生幾率。從羊出生之后,養殖戶就要根據當地羊群常發疾病和免疫計劃定期進行防疫藥品注射。免疫工作能夠使羊群獲得特異性抵抗力,在疾病爆發時,感染該疾病的概率變低。除此以外,還要在初春季節和秋末季節做好驅蟲工作,主要選取廣譜驅蟲藥,驅蟲工作能夠有效的減少寄生蟲引發的疾病。

3 羊類常發疾病的防治

3.1 口蹄疫

口蹄疫是羊傳染病中最常見的一種,是由一種濾過性病毒引起的,也是偶蹄獸中常見的一種疾病,該病具有傳染性強、發病急以及發熱等特點。口蹄疫的傳染性非常強,表現為季節性發病,發病時間多為秋末時節,在冬季時病情最嚴重,春夏季節該病的傳染性較小,主要表現為口腔黏膜和蹄部的皮膚處有水皰、潰瘍或者糜爛現象,在感染此病之后,羊的溫度也迅速提高,增加到40~41℃。在發現該病之后要做好隔離措施,并及時向上級報告,對羊舍做好消毒工作,盡量避免大規模感染,目前我國對患有口蹄疫的羊類沒有治理方案,所以當發現感染時,要進行撲殺,進行無害化處理。

3.2 羊肝片吸蟲病

羊肝片吸蟲病是羊寄生蟲病中常見的一種,主要是由寄生蟲入侵羊體造成的,入侵的寄生蟲是雌雄同體的肝片吸蟲,不僅常見于牛、羊、兔、豬等獸類,也常見于人類,羊肝片吸蟲病作為羊寄生蟲病的一種,也具有非常強的感染性,當飼養人員稍有不慎時,可能會造成大規模感染,從而給養殖戶造成巨大的損失。肝片吸蟲主要寄生在食物中,當獸類誤食之后,寄生蟲就由植物轉向獸類,進入肝臟、膽管等器官。急性感染者的臨床表現為發熱、腹痛、腹瀉、口眼黏膜蒼白,一般在3~5h內死亡,慢性感染者主要表現為貧血、水腫、毛亂、消化不良等,但最終也會導致死亡。預防羊肝片吸蟲病要從羊群的飲食進行改善,禁止給羊喂食污水,盡量不要去低洼潮濕的地方放牧,當發現感染羊群時,要及時進行隔離治療,采用丙硫咪唑片、硝氯酚、硫酸二氯酚、抗蠕敏等藥物灌服,并注意定期服藥。

3.3 羊急性瘤胃膨脹

羊的急性瘤胃膨脹病是由于羊飽食大量易發酵的飼料或空腹后驟然吃大量飼草,飽吃大量的豆科植物和嫩草,如豆苗、青苜蓿以及水草,秋冬季吃了糧食后大量飲水均可引起飼料在瘤胃內發酵,從而產生大量氣體,造成羊的瘤胃膨脹。病畜主要表現不安,左腹部急性膨脹,敲時帶有鼓音,不反芻,回頭看腹,伸腰。由于肚子脹大又壓迫胸腔,于是出現呼吸困難,口吐白沫,脈搏增快而衰弱,眼結膜潮紅、發紫等癥狀。治療:主要進行胃管放氣,防腐止酵,清濕胃腸。急救:病羊數目較多又嚴重時,可采用套管針于左側瘤胃處穿刺排氣,但排氣要緩慢。穿刺前后都要施行嚴格消毒。如果無套管針也可用粗注射針頭、削尖的細竹節管,消毒后代替套管針穿刺排氣,排氣完后,可由排氣管內直接注入止酵劑。用5%的碳酸氫鈉1500mL洗胃,也可用醋20mL、松節油3mL、酒精10mL混合后1次灌服;中藥可用萊服子30g、滑石粉10g、芒硝20g煎水,另加清油(或花生油)30mL,1次灌服即可。

3.4 肺炎

病因:由感冒而引起,天氣變冷,受寒又遇雨淋,或剪毛、藥浴后又受冷風等均可引發肺炎。癥狀:發熱,呼吸困難,咳嗽,有鼻涕,結膜充血,頭耳下垂,食欲衰退。治療:肌注青霉素水劑3.5萬單位以上,每3h 1次,注射油劑每次30~80萬單位,每日1次。剪去前胸之毛,擦之以芥子泥,亦有效果。

參考文獻

[1]楊應中.牛羊肝片吸蟲病的發生與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11(24):337-338.

[2]鄧仁偉.羊病的分類及綜合防治措施[J].養殖技術顧問,2011(10):184.

[3]孫洪新.羊口蹄疫的防控措施[J].北方牧業,2011(1):30.

第9篇:傳染病產生的原因范文

(1)精心選址,合理布局。鴨場選址的時候必須“三通”即:電通、水通和路通;遠離居民點、屠宰場和交通要道;地勢較高,最好坐北朝南。此外,鴨場內生產區與生活區要分開,進入生產區之前有消毒管理設施。

(2)建立健康雛鴨群。選購健康鴨苗,有條件的鴨場可以做到自繁自養。育雛期間應有合理的溫度,確保育出健壯的雛鴨。嚴格執行“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防止成年鴨感染疫病康復后,可能攜帶的病原體成為疫病的傳染源,這樣疫病就會一批一批傳下去。

(3)加強飼養管理,嚴格衛生消毒制度。①供給充足、優質的全價配合飼料;注重飲水衛生,必要時可以對鴨場的飲水進行消毒;控制鴨舍內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因為溫度的忽冷忽熱是引起疾病流行的直接原因,尤其在育雛階段;勤換墊草,保證通風,以避免鴨舍內氨味激發呼吸道疾病。②日常消毒要把好入口關,即對外來車輛和人員要進行嚴格的消毒,防止攜帶入病原體;鴨舍及時清除糞便,保持休息場地干凈、干燥并進行全場和帶鴨消毒;喂料器及飲水器要經常清洗消毒。③做好滅鼠和滅蚊蠅工作;防止野鳥及其他家禽進入鴨場;及時清理病死鴨并進行無害化處理,防止病原擴散。④空舍消毒:鴨群整群出欄后,徹底清理舍內糞便、墊草等雜物后,舍內用季胺鹽絡合碘消毒劑、復合酚(又名菌毒敵、畜禽靈。藥效持續7d,也可以抑制蚊、蒼蠅等昆蟲和鼠害),地面消毒也可以用3%~5%火堿或者10%~20%的石灰水,有條件的可以在上述消毒后進行一次密閉熏蒸。(注意所選用的消毒劑不要混合使用,不同類型的消毒劑可能會發生化學反應,從而降低消毒效果。)

97av视频在线观看| 久草视频华人在线观看| 97人妻碰碰碰久久久久| 扒开女人内裤猛进猛出免费视频 | 亚洲啪啪网| 国产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天天69| 国产精品一区不卡|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免费高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五月丁香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成人| 亚洲精品久久7777777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久| 国产视频嗯啊啊啊| 小辣椒福利视频导航| 亚洲综合香蕉|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一| 内射少妇36p亚洲区| 97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日韩av无码中文无码不卡电影|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7777奇米| 精品亚洲欧美无人区乱码|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 国产自愉自愉免费精品七区| 久久国产国内精品对话对白| 国产农村1级毛片| 亚洲a级毛片| 麻豆av一区二区天堂| 天天综合网天天综合色| 久久久久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片| 亚洲精品国产suv| 国产无码性爱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 久久精品成人91一区二区|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网站| 亚洲第一无码xxxxxx| 日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久久| 婷婷激情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