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命科學新進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近些年來,由于生命科學領域突飛猛進的發展,促使高等醫學院校的《醫學生物學》教材不斷改版,新教材中增加了不少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進展。但出于課程體制的改革,使《醫學生物學》課程的計劃時數大幅減少,給師生的教學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所以,合理優化教學內容,科學地編寫教學大綱,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學大綱是教學的綱領性文件,它規定了教學的目的要求和內容。教學大綱中明確本門課程教學的基本內容,教學的重點及難點,學生應掌握的基本內容、重點內容、熟悉的內容及一般了解的內容范圍。教師遵循教學大綱的基本精神,結合不同專業的特點,制定嚴格的學期授課計劃。同時將教學大綱和學期授課計劃分發給學生,讓學生明白教學的目的意圖,在學習中積極主動與教師配合。這樣既可保證在課程計劃時數大幅減少的情況下把學生應該掌握的重點內容傳授給學生,還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不僅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而且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改進教學方法,轉變教學思維
隨著我國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各高校不斷擴招,使高等教育從原來的精英教育模式逐漸向大眾化的教育模式過渡。人才培養目標從知識型向實用型的轉變,加上課程體制的改革使《醫學生物學》課程計劃時數的大幅減少,使教師的教學面臨著挑戰。所以,教師必須大膽地改變和摒棄以往的“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傳統的教學模式,探索適應新的培養目標的新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選取臨床典型病例,結合本學科的基本理論,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書本知識,而且能引導學生對書本知識作更深刻的思考與探討。我們的通過教師集體備課記錄、學生提問記錄等收集整理與教學大綱相關案例,應用于PBL教學,引導自學后講清教學大綱規定的重點內容。對于要求學生一般性了解的內容,教師只作概要性介紹,主要安排學生自學,同時提出自學要求。有關本門學科的新成就和新進展則要求教師共同收集積累與教學相關音像多媒體資料,播放給學生觀看。這樣既可保證在課程計劃時數大幅減少的情況下,把學生應該掌握的重點內容傳授給學生,也能讓學生了解本門課程的新進展,還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既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又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此外,教師在授課中也適當地結合臨床介紹一些相關的生命科學知識,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提高教學效果。
三、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教學質量
現代教育技術是應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以素質教育思想和認知學習理論為基礎,對教學過程和資源進行設計、開發、利用及管理,以多媒體和網絡為核心、以信息技術為支持,優化教與學的過程和資源、加強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一種新的教育模式。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印象深刻,便于記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應用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技術輔助教學,不僅使教師從老式的板書中解脫出來,而且還能大大地增加傳授給學生的信息量,緩解課程計劃時數大幅減少的矛盾,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還便于課后重現課堂教學內容,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
四、優化實驗教學,培養創新能力
創造型人才的培養是新世紀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務,國家需要一大批具有創新意識和創造性能力的優秀人才來迎接未來科學技術的挑戰。因此,如何提高醫學生的科學素質,使其具備相當的生命科學思想,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研究能力(包括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基本的實驗技能)、思維能力(包括分析綜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斷推理能力和創造能力),是現代生命科學教師面臨的嚴峻挑戰。教研室通過對多年積累實驗參考資料的整理,形成了可操作的實驗內容體系,筆者在實驗教學中,既重視本科教學的實驗環節,也把實驗教學作為理論教學的擴展、延伸和深化,使實踐性教學在應有的高度和層次上得到發展。在對學生進行基本技能的訓練的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實驗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作風。讓學生在學習掌握生命科學知識的同時,使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也有所提高。科學的考核體系是實驗課程教學改革的熱點和難點之一。通過完善全面、公正的考核體系,促進學生學習,提高教學質量。
五、收集反饋信息,促進教學改革
通過收集、分析反饋信息,了解教學活動的基本情況、學生對教師的要求和合理化的建議,甚至是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地總結經驗教訓,及時地調整改進教學方法,開展教學研究,優化教學內容,以期在新的教育形式下取得更好的發展。近些年來,我們圍繞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這個核心任務,通過多種途徑提高任課教師的自身素質。一是堅持集體備課,圍繞教學大綱的要求,明確講授的內容和教學的重點,弄清難點內容。二是堅持教師之間相互聽課制度,教師之間相互聽課,可學到一些好的教學方法和講課藝術,還可及時地發現教師存在的問題,及時地采取措施補救。三是充分發揮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使年輕教師能迅速成長起來,能適應高等教育工作發展趨勢,能勝任教學工作。四是堅持在學生中設立教學信息員和學生座談會制度,在師生之間形成信息溝通的橋梁,從而促進教學相長,提高教學和管理質量。通過學生考試成績和試卷分析,了解學生狀況及存在的不足,總結經驗教訓,促進教學改革。
六、總結
為有效控制兒童青少年近視發病率、提高兒童青少年視力健康水平,2016年12月8日至9日,在共青團云南省委的支持下,南華團縣委聯合昆明普瑞眼科醫院開展“明眸?新視代青少年近視防控”大型公益義診行動。此次大型公益會診為南華縣龍川初級中學近600名師生開展了眼科檢查,建立視健康檔案,并對100多名有戴鏡需求的老師和學生免費驗配眼鏡。
我國青少年近視患病率已高居世界第一位――全國7-12歲的小學生、13-15歲的初中生、16-18歲的高中生,他們的視力不良率分別為45.71%、74.36%、83.28%。“近年來,國家對青少年視覺健康的關注力度越來越大,一批關愛工程、保護工程相繼啟動,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正通過各種方式,為保護青少年視覺健康鼓呼。共青團組織作為黨聯系青年群眾的紐帶和橋梁,服務青少年健康成長是義不容辭的責任,為了讓近視青少年,特別是家庭困難的農村學生能夠獲得正規、科學、健康、有效的眼科服務,特發起此次公益行動。這是愛心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回饋社會的一件好事,也是共青團組織服務青少年、幫助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一件實事”“8+4”下沉在南華團縣委的團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王顥茗說道。
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可如今戴眼鏡的人越來越多,尤其青少年眼疾屈光不正,一到寒暑假,很多父母都要忙著帶孩子去配眼鏡。“保護眼睛應該從小做起。許多學生沒有愛眼護眼的意識,隱瞞視力問題,有些家長也不重視,不及時帶孩子去檢查配鏡,造成孩子視力問題惡化。此次普瑞眼科的醫生不僅幫助龍川中學的同學和老師們檢查眼睛,還給大家帶來非常有用的眼保健知識,教大家在學習中如何保護好自己的眼睛,這是一件實在在的好事實事。”龍川中學校長蔡樹能表示,青少年的眼健康已經不容忽視,保護青少年視力刻不容緩。
“我們一生中接受的信息有95%都是由眼睛獲得的,眼睛不好,就會影響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因此眼睛的健康是很重要的。我們一生中每個階段都要進行眼睛健康檢查。”普瑞眼科何永潔醫生表示,現在人們普遍對眼睛健康檢查沒有足夠的重視,有好多家長帶小孩看眼睛的時候,發現有嚴重的斜弱視情況,但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還有的人眼睛有了病癥了才到醫院檢查,結果發現已經是晚期了。我們此次公益會診的主要目的是幫助龍川中學的同學們檢查眼部健康,如發現有眼病,可以讓大家及早進行治療。
據了解,8年以來,普瑞眼科秉承“用愛傳遞光明”的理念,先后到版納、麗江、大理、玉溪、曲靖、東川、祿勸等地,開展“山區愛眼計劃”、“明眸?新視代青少年近視防控”關愛計劃等公益項目,先后為8萬多名孩子義診,救助斜弱視、屈光不正孩子上千名。并設立了專門的慈善基金用于支持家庭貧困孩子以及留守兒童的眼病治療,并與政府和國際組織合作,開展免費眼病篩查、眼保健知識培訓、兒童眼科服務等公益活動。
關鍵詞:生命科學;發展;人類生活;影響;分析
科學的發展與人類的生活需要息息相關,尤其是生命科學的發展,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和健康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生物科學技術直接關系到與人民生活、衛生、健康密切相關的農業、醫藥衛生、食品工業和化學工業的發展,同時對環保、能源等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有很大的滲透、交叉作用,能夠產生難以估量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現代生物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將對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生活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一、生命科學概述
1、生命科學的概念。生命科學即生物學,是通過分子遺傳學為主的研究生命活動規律、生命的本質、生命的發育規律,以及各種生物之間和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最終能夠達到治療診斷遺傳病、提高農作物產量、改善人類生活、保護環境等目的。生命科學研究不但依賴物理、化學知識,也依靠后者提供的儀器,如光學和電子顯微鏡、蛋白質電泳儀、超速離心機、X-射線儀、核磁共振分光計、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儀等等,舉不勝舉,生命科學學家也是由各個學科匯聚而來,學科間的交叉滲透造成了許多前景無限的生長點與新興學科[1]。
2、生命科學的產生和發展。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生命科學,早期對生物的觀察既是生命科學的開始,也是對生命現象研究的開端,后來人們對生物學的興趣從簡單觀察轉向了實際應用,例如對動、植物的馴化和飼養,但這些觀察和應用的目的都是為了滿足人類自身食物和住所的實際需求,而并非有意識的探索[2]。由此可見,生命科學是在人類的生活實踐中自發產生的,早期最為引人矚目的生物學研究者是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他對生物體進行了大量的觀察,深刻地解釋了許多自然現象。他研究了多種水生生物的生命史和自然史以及雞的胚胎發育,開始了生物科學的第一次飛躍和革命。盡管這些研究還只是代表著生物研究的最初階段,但這是人類開始有意識地將它作為一門學科來進行的研究,所以亞里士多德被稱為“動物學之父”。
二、生命科學的發展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1、對倫理道德中公平觀的影響。傳統倫理道德上的公平,是指普遍存在的一種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合理享有的基本價值,如自由、自尊、機會、榮譽等的倫理道德關系和倫理道德要求,強調對于所有的人來說都具有作為人的共同點,在此范圍內他們是公平的,同樣它也要求生命科學的研究和應用要有公平性,而生命科學的發展卻給這種倫理道德觀的破壞提供了可能。根據當代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進展,遺傳學家們發現原以為與遺傳背景無關的諸多疾病,甚至性格特征、行為方式等性狀已被證明與遺傳背景有關[3]。譬如武斷的個性60%源于遺傳背景,具有XYY型染色體的男性容易犯罪。把人們原有的“人生而平等”的觀念轉換為“人生而有優劣不同”,從而帶來基因歧視的問題。當人類有能力選擇下一代的基因成分而制造“完美嬰兒”時,社會中現存的有缺陷的人會更容易受到歧視,他們的尊嚴也會受到打擊;再譬如,由于世界各國對基因圖譜的公開和共享達成了共識,個人的基因信息將不可避免的成為像身份證上的信息一樣公開化,這對于那些被檢測出有基因缺陷的人來說,就有可能遭受到來自社會各方的歧視。
2、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有效武器。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環境污染問題已成為世界范圍內的難題。解決環境污染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法三類,其中生物法應用最為普遍。在污水處理、大氣凈化和環境監測等方面正在廣泛使用生物技術。特別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后,人們發現了許多具有特殊降解能力的細菌,它們分別含有具有不同降解特點的降解質粒或代謝質粒,在生物工程技術的幫助下,已培育出分解性能高并在混合系統中能夠占優勢的菌種,如利用重組DNA技術把甲苯質粒中的甲苯降解基因和萘質粒中的萘降解基因在大腸桿菌中克隆,獲得的多質粒細菌降解石油的效率會大大提高;又如通過生物工程技術培養的新細菌,可以把污染物中的有機汞轉變成金屬汞,以用于處理含有機汞的廢水,同時回收金屬汞,從而化害為利,變廢為寶;再如細菌浸礦在采銅和采鈾工業中得到應用,經生物技術改造的細菌,不但對金屬的親合力強,耐酸、耐熱和抗金屬毒性能力都得到提高,既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又可以降低對環境的污染[4]。
3、有效解決了能源危機。再生能源是能夠成為二十一世紀能源的一個必要條件,所謂再生能源,是指不隨本身的變化或被利用而日益減少的能源,如風能、海洋能、地熱能、太陽能等,它們可以從自然界源源不斷地得到補充。與其相反,非再生資源的化石燃料、核燃料是隨著被人類利用而逐漸減少的能源,特別是化石燃料將面臨著枯竭的危機,而可再生能源家族中現實可行的能源是生物能源。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能源,但我們的生活同樣離不開美麗的環境,新世紀我們需要的是潔凈、可再生和無污染的新一代能源。中國科學家從一種灌木的果實中,成功提取并加工出與柴油相近但更加環保的燃油,這種新型燃油可適用于各種柴油發動機,并在閃點、凝固點、硫含量、一氧化碳排放量、顆粒值等關鍵技術上均優于國內零號柴油[5]。生物柴油的燃油無論是用在農用發電機、拖拉機還是汽車,都沒有出現傳統柴油容易導致的黑煙彌漫的現象。
三、結語
綜上所述,現代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的新進展,將進一步影響到社會進步和人們的社會生活。按照人類的意愿和需要改造現有的生物類型和生物機能,或創造全新的生物類型和生物機能,來造福人類正在逐漸變為現實。
作者:陸沐寧
參考文獻
[1] 黃鍇.芻論物聯網的發展對人類生活與管理方式的影響[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7,(05):300.
[2] 黃國瓊,秦宇彤,羅長坤.生命科學的發展對醫學的影響[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11,32(02):13-15+30.
[3] 蔡太生.淺談生命科學的發展對人類生活的影響[J].生物學通報,2007(02):28-30.
關鍵詞:生命科學史. 教育價值
新課程高中生物教材生命科學史的教育蘊涵的教育價值是非常豐富的,對于實施新課改的目標具有獨特的作用。細想起來,生命科學史至少包括以下幾方面的作用,下面筆者就談談自己的粗淺的認識。
一、生命科學史是一部思想史話,處處閃爍著人類高尚精神的光芒。生命科學史,它揭示了人們思考和解決生命科學的思想歷程,它或多或少地打上時代的思想,時代的烙印。例如,羅伯特.胡克是第一位用顯微鏡觀察和描述細胞結構的學者,他不但將觀察到的軟木每個中空的“小室”稱為細胞(cell),而且描述了植物活細胞中的物質。羅伯特.胡克在生物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具有傳奇性,也給予科學家們一定的啟發。在細胞概念的教學中以羅伯特.胡克的事跡導入教學過程,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列文.胡克是自學成才的典范,他充滿活力的一生及其研究成果令人欽佩和贊嘆,人們稱道他的事跡之余,也在學習科學家的頑強拼搏、不斷進取精神。施旺和施萊登是細胞學說的首創者,他們不僅初步闡明細胞的概念,而且開創了細胞學說的新紀元,促進了生命科學的發展進程。通過這些生命科學史的學習,學生一定會驚嘆于人類高尚的精神,有助于學生認識科學理論的形成是科學發展的必然,又對科學發展進程產生深遠而又有決定性的影響。微耳是19 世紀的一位才藝俱佳的學者,文藝界和社會活動的杰出人物,他創立了細胞病理學并提出"細胞來自于細胞"的觀點,從而修正和完善了細胞學說。微耳和他的事跡有助于學生領悟科學家們的博學多才、嚴瑾求實和為科學而獻身的精神。
二、生命科學史是一部探究史、科學過程史。每一個知識點的產生不,無不前人探索的艱辛。例如,對于對于光合作用的發現史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古希臘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土壤是構成植物體的原材料,1642年,范.海爾蒙特通過柳樹稱重實驗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他認為:光合作用需要水。迄今為止科學家對光合作用的研究已經有了360多年的歷史。初中新教材的教學在于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以揭示柳樹生長之謎為線索,通過實驗引導學生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和條件,實際上是重復了普利特斯利、英格豪斯、謝尼伯和薩克斯等科學家的研究的經典實驗。高中階段的教學在于闡明光合作用的氧化-還原過程,可分為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個階段。因此將瓦伯格、盧賓、卡門、卡爾文、阿爾農、派克等科學家的研究史料整合到教學內容之中,不僅有助于理解光合作用這個知識點的來龍去脈,而且有助于從其中一些典型事件中可以學習到前人的探究方法,并且深受啟迪,獲益非淺。
三、生命科學史揭示了自然科學的實質。自然科學的實質可以歸納為以下特征:定量化、觀察、實驗、科學過程、在自我更正中不斷完善和發展。
1、定量化是將生命科學同數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孟德爾就是利用數學統計方法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才發現基因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只有對不同環境下獲得的大范圍的樣品進行方差的統計分析,才能將遺傳引起的變異與環境中變異分開,精確的定量化使生命科學如魚得水,如日中天。
2、觀察、實驗是生命科學基礎。通過觀察來研究事物,特別是通過精確的對照實驗來研究問題是自然科學的又一突出特征。19世紀70、80年代薩克斯領導的植物學派對生物學中的實驗方法的應用起了特別重要的作用。19世紀80年代,魯(1850-1924)將實驗方法引入胚胎學領域。并擴展到生物學其他領域,最后擴展到進化論中。到了20世紀30 年代,大多數生物學領域,除了生物學中的系統分類學,都采用了實驗分析和物理、化學方法而取得新進展。
3、生命科學史顯示了知識產生的科學過程。例如,20世紀初,薩頓和鮑維里提出了染色體學說,即遺傳因子可能在染色體上。但是,當時無證據證明。直到1910年,摩爾根通過一系列實驗方法發現控制果蠅眼色的基因在位于性染色體上,才驗證了薩頓和鮑維里的假說。
【關鍵詞】 細胞生物學 雙語討論課 教學改革
隨著生命科學的新知識新進展不斷涌現,經典的細胞生物學也逐漸向分子細胞生物學發展,細胞生物學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手段也應該不斷豐富和調整。學科的不斷滲透,知識點的不斷前沿化成為了細胞生物學課程教學的新的觸點[1]。課堂講授的形式和內容已遠遠不夠,如何提高學員自主學習能力、及時掌握學科領域最新進展的能力是細胞生物學教學面臨的新問題[2]。提高學員專業英語水平,盡早進行專業技能培訓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舉措之一。為此,我們在醫學本科生《細胞生物學》課程的教學中首先開展了雙語討論課,使學員在關注學科前沿的同時,專業英語閱讀和交流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初步的鍛煉,并就教學方法和模式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選取第四軍醫大學2011年度開設細胞生物學課程的五年制臨床醫學和口腔醫學一年級本科生共493名學員作為研究對象。
2.研究方法
雙語討論課按以下步驟實施。討論課的形式以小班課進行,每小班分成7組,每組5-6人。由全體教員商討確定7個討論主題,分別是:1. 細胞如何死亡——自噬的功與過 (How dose cell di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cell autophagy)。2.端粒與腫瘤 (Telomere and cancer)。3. 原核細胞骨架 (Procaryon cytoskeleton)。4. RNA家族的新成員:siRNA. miRNA和piRNA。(The new members of RNA family- siRNA, miRNA and piRNA)
5. 誘導多能干細胞(iPS)與細胞重編程(Inducing multipotent stem cell and cell re-programming)。6. 線粒體與細胞凋亡 (Mitochondrion and cell apoptosis)。7. 內質網應激與疾病進展 (Endocyt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and disease progress)。
討論課前一個月將討論主題公布于全體學員,學員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確定一個討論主題,并自行完成小組內部項目分工,包括查閱英文資料、撰寫綜述報告和制作幻燈,并確定一名主講學員。每個小組可自行選擇采用中文或者英文形式匯報(鼓勵英文匯報)。在討論課前夕,組織所有主講學員預講一次,由教員提出修改補充意見。討論報告會由全體教員和學員參加,分專題進行報告和討論,每個主講學員報告完畢,臺下學員可以用中英文自由提問,臺上學員解答,最后由教員總結。
3.結果分析
(1)教員根據學員在文獻綜述、幻燈匯報及討論交流等表現多方面綜合評價雙語討論課實施結果。
(2)課后進行問卷調查,教員歸納出學員對相應調查內容的反應,形成結果報告。
結 果
1.雙語討論課實施結果
本次討論課有493名學員和2011年度全體代課教員參加,每個小班有7名學員上臺主講。報告過程流暢,內容充實,信息量大,重點突出,英文表述清晰,幻燈片制作新穎別致。臺下學員在聽完匯報后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并向主講學員提問,對目前一些細胞生物學的熱點問題,討論更是激烈。本次討論課采用英文講解和提問的人數統計結果見表1,有81.5% 的主講學員采用英文形式講述,有44.9% 的學員采用英文提問。
2.問卷調查結果
在討論課實施后,我們又針對這次討論課的改革試驗效果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及結果見表2。
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493份,其中有效問卷493份。有效率為100%。由表2可知,被調查的學員中,有98.6%的學員認為細胞生物學雙語討論課這種形式很好,有93.1%的學員認為采用雙語形式對專業學習是有幫助的。
討 論
1. 通過雙語討論課,提高學員的自主查閱所需要知識的能力
面對當前知識大爆炸的社會,如何從海量的信息中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識,這就需要學員具備快速篩選、去偽存真,獲得有用信息的能力, 而我國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比較欠缺。通過這次雙語討論課的實施,許多學員第一次嘗試使用了維普,Pubmed, Sciencedirect等數據庫,并開始嘗試在專業的醫學或生命科學網站上搜索資料,初步學會了從海量的信息中尋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為他們今后科研及醫療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基礎。
2. 通過雙語討論課,提高學員閱讀英文文獻和用英文表達交流的能力
通過查閱英文原版文獻,學員的英文文獻閱讀能力大大提高。許多學員表示,通過英文文獻的閱讀使他們感到閱讀英文并不是一件枯燥無味的事情,而是結合在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領域閱讀,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顯著提高了英文閱讀能力。通過在課堂上的英文講解和討論,使得學員英文發音,口語表達等能力也得到了相應提高。
3. 通過雙語討論課,提高學員對生命科學前沿知識的關注度
通過直接查閱《Cell》、《Nature》及《Science》等這些細胞生物學專業頂級雜志,獲得第一手的英文原版信息,使學員們深切體會到,細胞生物學乃至整個生命科學并不是深奧不可理解的,作為大學一年級的新生也可以通過查閱英文文獻等方法直接接觸科學領域的前沿研究進展,因此更激發了學員的學習熱情。通過雙語討論課教學,使學員更加關心科學時事,擴展了知識面,進一步提高了專業修養。學員通過對文獻的設計思路、研究手段、取得結果的分析初步了解了研究科學問題的思維脈絡,明白應該怎樣去發現科學問題,怎樣去研究科學問題。通過設立討論課,學員普遍對細胞生物學這門學科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并對自主式學習有了較深入的了解,學員對于英文原版專業書籍、輔導材料、生命科學網絡資源、專題講座等方面的需求明顯增加。
4. 幾點問題有待進一步完善
討論課結束后,我們還組織學員對這種教學模式進行了探討,學員們表示僅僅通過課堂講解對所學知識印象淺,通過改變灌輸式教學法而采用互動教學模式,可以提高自主思考、獨立學習的能力,同時加深對重點內容的理解。學員建議可適當增加雙語討論課次數,并希望部分討論題應由學員自己選題,題目應更貼近學員感興趣的細胞生物學前沿課題。還有部分學員表示希望教員在課堂講解時適當加入雙語講解,以便學有余力的學員掌握。
結 語
通過雙語討論課的實施,我們意識到通過不斷引導學員采用多種方法去學習專業課,使得學員的思維方式和掌握知識的方法都有了明顯的改變,由“死記硬背,被動接受”轉變為“活學活用,興趣濃厚”,這正是學員綜合素質提高的具體表現之一。教學過程包括“教”和“學”兩個方面,由教員和學員的共同活動所構成。如何處理好教員和學員的關系,如何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既要調動教員教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想方設法改進教學方法,同時又要把最佳學習方法交給學員,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最大限度地調動學員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對提高學員自學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學員學習興趣、拓展知識面,培養有國際視野的合格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在改進教學方法的過程中我們認識到:作為一名教員,必須注重提高自身素質,不斷進行知識結構和教學手段的更新,在力爭使學員與教員思維同步的同時努力使教員與本學科的發展同步[3],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進一步完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把細胞生物學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參考文獻:
[1]蔣建利,劉宏頎,邊惠潔等.細胞生物學討論課教學改革嘗試[J].西北醫學教育,2004,12(1):56-57.
[2]張思河,陳志南,邢金良,蔣建利.醫學本科生細胞生物學雙語教學調查評價[J].西北醫學教育,2005,13(1):59-62.
關鍵詞:生物 素質教育 教師素質 創新
盡管我國開展素質教育已經多年,但是由于中考和高考指揮棒的作用,應試教育仍是教學工作的主要目標,素質教育往往流于形式。自2001年以來實行的新課程改革,其核心是深化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研究能力和自學能力,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索意識,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基礎。
就生物學科而言,《生物課程標準》要求生物教育的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必要的生物學知識和基本技能,學會生命科學的基本方法,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身體心理等素質;使學生了解人、自然和社會的相互關系,了解生命科學的發展與人類未來的關系,對全球性的人口、糧食、健康、能源、資源和環境等問題有一種正確的態度;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以及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具有較高的生命科學素質。新標準突出了兩大方面的內容:一是實驗內容大大增加,特別是探究性實驗,著重培養學生的探索及思考能力;二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內容大大增加,這些知識的學習需要學生進行一定的調查、資料搜集、信息獲取,提高分析整理能力。但目前中學生物教學與此要求仍有差距,如在生物課堂上,仍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模式占統治地位:老師講的多,學生說的少;老師想的多,學生思考少;老師寫的多,學生練的少。師生間缺乏相應的互動,學生間缺乏相應的交流,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不被重視,側重于生物學現象和事實的學習,學生往往孤立地記憶和掌握知識點,忽視了自己思考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思維分析能力很差。
鑒于這些現狀,提出以下淺見:
一、加強師資配備,提高教師素質
課改能否成功的關鍵在于教師。學校應根據實際情況需要配齊生物教師和實驗人員,加強對生物教師的培訓,可組織暑期培訓,也可利用網絡資源進行遠程培訓。教師自身也應通過自學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養、教育素養、創新和科研素養以及學術素養等,使自己成為一個具備高尚道德修養、掌握現代科技知識和技能、享有平和心態和自由心靈并擁有完善人格和良好個性的適應職業發展的人。
二、重視生物學實驗,并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通過實驗強化理論認識
生物科學不僅是一門基礎學科,同時也是一門實驗科學。縱觀生物科學的發展歷史,它的每項重大實驗和發現同其實驗技術是分不開的。通過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讓學生所學知識更牢固,還可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更大興趣。有條件的情況下應積極開展課外活動,生物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必要的補充,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
三、注重教學方法
針對教學內容的差異,要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積極嘗試新的方法和模式,如探究式教學、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應用。要重視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的結合,使知識更加直觀和生動。
四、關注創新教育
在中學生物教育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獲得生物學知識和技能,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教師可以增加反映現代生物科技新進展的知識,如克隆技術、轉基因技術、人類基因組計劃等,讓學生科學理解生物學科的性質和變化,進而形成對自然和社會的正確認識。
參考文獻
[1]胡明 李少毅 主編《生物課程標準教師讀本》.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關鍵詞]創新型人才培養 學習效果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11-0116-02
生物化學是高等院校生命科學專業領域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隨著生命科學的迅速發展,其知識量在日益增加。[1]然而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和學生減負運動的推進,迫使生物化學的授課學時日益減少。生物化學理論抽象、分子結構龐大、代謝途徑錯綜復雜,師生普遍認為費勁難學,加上就業的競爭壓力日益激烈化,對高校學生的能力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因此生物化學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一、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學生特點,精簡和優化教學內容
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從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學生基礎層次角度慎重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采取重組教材內容,實行單元教學的方式。針對生物化學的課程特點,結合專業及其后續課程對生物化學的要求,教師應盡量突出主線,刪繁就簡,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講通、講透,并適當結合學科的最新進展、研究動態及專業考研需求,爭取對學生考研有所幫助。[3]
二、更新教學理念,改革課堂教學
(一)思路清晰,善于總結,大手筆去看待問題,輕松教與學
首先教師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把握本次課的重難點,反復推敲教材,在頭腦中建立起系統知識框架,理清教材知識系統的結構順序,從而按知識框架展開教學。[4]比如在學習緒論時,先利用圖示勾勒出生物化學的基本知識框架,指出其包括靜態生物化學和動態生物化學兩部分,靜態部分主要講述糖、脂、蛋白質等分子的分類、結構、性質和功能,動態部分主要講述糖、脂、蛋白質在生物體內的分解和合成代謝,讓學生對該課程內容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每個章節應以每章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和系統性為依據,把這個內容看成主題干,支解為若干個題干,最后把它支解為若干個支題,接著再將支題分解為若干個亞支題,依次支解。針對每個部分進行具體講解,各個突破。使復雜問題簡單化,便于理解。每一堂課都要課前回顧,課后總結,給學生提供清晰的學習線索。在完成每章的教學內容后,教師應對本章內容靜態和動態部分中重要的知識點進行簡單串講,并讓學生在課下寫出該章的知識結構框架,進行總結和歸納,形成連貫的知識體系,克服學生學習生物化學的懼怕心理。這樣學生不但鞏固了舊知識,而且加深了對新學知識的理解,能跳出圈子輕松學習。同時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并能夠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二)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實現三維學習目標
在教學形式上,壓縮教師灌輸理論的課堂時間,采用教師授課的形式,以電教、示教為主題,附以專題講座、討論、專題辯論、單元綜合考核等多種方式結合,使教師引導、學生自學、群體討論三者相輔相成,融為一體,貫穿于教學全過程,最終使學生的學習能達到生物化學三個主要領域的學習目標。[5]“水無常形,教無定法”,單一的教學方法不適用于生物化學整門課程的講授,教學方法要靈活,要將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教師要根據課程特點,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選擇適合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6]如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復雜關系是教學難點,我們在講完物質代謝及其調節后,設計階段性討論課,討論“根據糖尿病病人癥狀以及臨床檢驗中各項指標的改變,分析胰島素分泌異常對糖代謝、脂代謝、氨基酸代謝的影響”,[7]引導學生自己去理清三大營養物質代謝之間的關系。正確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學效果,例如:運用動畫形象地展示電子傳遞鏈在細胞膜上的定位、電子傳遞過程及與ADP磷酸化的偶聯機制,直觀、快速、圖文并茂,便于學生理解掌握。同時傳統的教學手段也不容忽視,如生物大分子的組成和性質、糖和脂類的代謝等,穿插粉筆畫圖講解,富有條理性,邏輯性,語言敘述簡明準確,這樣的教學效果很好。生物化學是一個多層次的復雜的發展的過程,教學方法的運用必須根據這種復雜的發展變化,靈活掌握,靈活結合。教師要不斷吸收新鮮的教學經驗,不斷完善和發展自身的綜合素質,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自己的思想、思維、思路,運用宏觀現象認識微觀世界,促進創新思維,形成一套具有自己風格的教學方法。
(三)結合日常生活經驗實際,采用實例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物化學是一門理論和實際相聯系的科學,許多生物化學知識都與日常生活和臨床醫學存在著密切的關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基礎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減少他們之間的差距,將現實生活還原為理論知識的背景。在講到蛋白質含量測定方法時,可以聯系目前社會出現的“問題奶粉和問題雞蛋”事件談談為什么“都是三聚氰胺惹的禍”。這主要是因為蛋白質含量的測定方法,是根據蛋白質中含氮的平均含量來推算蛋白質的量的。不法企業和商人針對蛋白質含量測定方法,將高含氮量的三聚氰胺加到奶粉或飼料中使得蛋白質測試含量偏高。[8]也可添加醫學病例,適當增加實例教學。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從而明確其學習的目的性,同時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關鍵詞:通識教育;生命科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2-0143-02
生命科學是大學教育的重要課程,即使非生命科學專業的學生也應懂得基本的生物學知識。在同識教育背景下[1],大學里的生命科學教學面臨新的情況:(1)目前有些中學的生物學課程被壓縮,課時很少甚至有部分學校取消了這門課。這樣學生的基礎不一樣,甚至相差很大;(2)生命科學發展很快。本文以微生物學為例,探討生物學學科教學的方法。微生物學是生命科學領域的重要基礎課,其重要地位怎么強調也不過分。但是由于課程內容多,涉及面廣,也是學生反映比較難學的課程。微生物學領域取得長足的發展,這就要求授課的教師不能拘泥于以往的經驗,必須有所突破。經過幾年的教學改革,總結出微生物教學的四步法。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微生物學是生命科學的主干課程,內容上看上去比較零散,很多學生比較畏懼這門課,加之部分同學沒有高中生物學的基礎,因此如何通過課程的學習激發同學的學習熱情,學習到分析問題的方法等是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
(一)上好第一次課
微生物學是大學生接觸生命科學領域比較早的一門課程。第一次課是全書的緒論,也是學生進入課程的第一印象,對以后的學習將產生重大的影響。我們采取以下幾個方法進行嘗試:
首先,提出幾個問題供學生思考。比如,天花病毒與康熙帝繼承帝位有什么關系?目前大家知道最難治療的疾病有哪些?你如何認識艾滋病?等等。一下子就將同學的興趣及求知欲調動起來了。整個教學過程將不斷解決這些提出的問題。其次,以微生物領域的奠基人巴斯德(Pastuer)和科赫(Koch)的科研故事為主線,講述微生物的誕生及科學家所起的重要[2,3]。比如強調巴斯德的開創性工作:否定自生學說、疫苗的研制等。在否定自生學說的過程,巴斯德如何對待傳統觀念,建立細菌學說。巴斯德研制狂犬病疫苗的故事膾炙人口。狂犬病一旦發作,致死率幾乎100%。巴斯德將含有病原的狂犬病的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體內后,再將這些減毒的液體(即后來的減毒疫苗)給狗注射,狗就能抵抗正常強度的狂犬病毒的侵染。1885年人們把一個被瘋狗咬得很厲害的9歲男孩送到巴斯德那里請求搶救,巴斯德猶豫了一會后,就給這個孩子注射了毒性減到很低的上述提取液,然后再逐漸用毒性較強的提取液注射。巴斯德的想法是希望在狂犬病的潛伏期過去之前,使他產生抵抗力。結果巴斯德成功了,孩子得救了。這里同樣可以提出問題供同學思考,巴斯德為什么猶豫以后,才給孩子注射?比如埃博拉病毒能不能像巴斯德一樣做了這個實驗后應用到患者身上?同學們會給出各種不同的答案,最后老師總結并點評。巴斯德主要擔心的是他的所謂疫苗的安全性,但當時沒有其他辦法。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是,現代疫苗的研究必須經過一系列的療效和安全實驗。首先在動物體內實驗,然后在臨床上實驗,經過一、二、三期臨床階段實驗才可能廣泛應用于普通患者。當然在特殊情況下,如類似埃博拉病毒這種重大傳染病發生時,經特批可能縮短一些時間。
講到科赫,主要強調科赫定律的產生以及科赫實驗室的團隊力量。科赫定律(Koch’s postulate)在當前的流行病學的病原體確定方面有重要的應用,而團隊合作精神是科研工作的基礎。
另外,突出我國科學家在微生物領域的貢獻。比如湯非凡發現沙眼衣原體[4],獲得國際上的盛譽,讓同學們為自己的國家自豪。
最后,課程要緊密聯系實際。比如2009年課程教學過程中,無錫太湖藍藻的爆發;2010年教學過程中,全球禽流感爆發等。對這些現象同學們有感性的認識,進而引出相關的知識點,容易激發起同學究其所以然的學習動力,更容易投入。
(二)保持學習的新鮮感
在教學的過程中,注意保持學生學習的新鮮感。首先適當介紹當前本學科的最新進展,比如科學(Science)、自然(Nature)、PLOS ONE等學術雜志關于細胞結構、碳素循環、進化的進展等有關本課程介紹知識的進一步發展,讓同學們覺得科學是發展的,不是一成不變的,還有很多的未知領域。這樣有同學就會去查閱,增加新的知識。又如學到了病毒這一章,EV71(腸道病毒71)病毒引起手口足病(hand-foot-mouth disease),這是現實生活當中亟待解決的難題。通過這個鮮活的例子,同學們學習到正鏈RNA病毒的相關知識,就覺得很容易接受了。
二、科學安排教學內容
對課程統籌安排,同學能夠自覺的安排自學。比如顯微鏡的相關知識,消毒滅菌的相關知識,相對比較簡單,就可以一帶而過。而對于比較難懂且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就要重點介紹,比如病毒的相關知識,補充了HIV(艾滋病病毒)、HBV(乙肝病毒)、禽流感(如H5N1)及埃博拉病毒的相關知識,同時這些又與自身的健康息息相關,學生非常感興趣。
三、多種途徑強化學習
(一)課程內容與其他學科的聯系
微生物學的內容與其他學科,比如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及免疫學等聯系比較多,尤其與生物化學的聯系非常緊密。我們注重相關知識的回顧,讓同學逐步清楚學科是聯系的,各有側重。這樣也可以推動對其他生命科學課程的學習。其次注意課程內容前后的聯系,比如緒論中講到科赫定律,在講到病毒的時候,SARS病毒的確認就是很好的例子,這樣再次講解,同學們印象就深刻了,而且教學安排上也能夠前后呼應。
(二)現代課堂教學手段的應用
現代教學板書已經退居其次,主要起到提綱及提醒的作用。現在課堂教學要用好多媒體(PPT)及視頻教學。
好的PPT可以節省課堂很多板書的時間,增加信息量。尤其對于實行三學期教學的學校,顯得尤為重要。而好的視頻不僅形象,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最成功的是選取了豪斯醫生(Dr. House)的一集內容,該集是講述豪斯醫生如何分析嬰兒感染哪一種病原微生物的,并對癥下藥。在視頻開始前,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去看:影片出現過哪些病毒及微生物的名稱?抗生素為什么會濫用?病原傳播的途徑是什么?有的同學在臨近畢業的時候說,老師,我現在還清楚的記得那節課。我了解了很多微生物的知識,很形象直觀,簡直是豪斯醫生和醫院的所有人在給我們上了一節課。教師的問題讓我們抓住了問題的核心。
(三)與科研工作相聯系
課程教授的過程中注意課本與實際科研的聯系。比如我們目前從事的科研工作包括了特定環境中菌的分離純化、生物質能源的利用、植物病毒的研究。當講到這些方面,可以介紹科研的情況,取得的成果及研究的體會,讓同學們認識到科研并不神秘莫測,反而因此想進入實驗室進行科研的沖動[5]。我們積極協助并指導有能力的同學開展科研活動。比如每年開展的全國大學生創新活動,上海市大學生創新活動及校級大學生創新活動,我們都給同學在相關領域提出指導性意見。生命科學學院及我們自己的課題組也有相應的創新項目供同學申請。
(四)及時解決學生的提問
目前可以通過很多交流途徑與學生溝通,及時解決同學在學習中的問題。比如我們開通了博客,設立了專門的課程信箱,利用課程網站介紹最新的知識,等等,使大多數同學對課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四、課前精心準備
前面是課程教學的幾點探索。其實上課前還需要細心的準備。這里不僅要求教師要積累豐富教學材料,比如與內容相關的影響資料、認真的備課,對課程整體的安排做到非常清楚。另外,對于教學安排的其他方面也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比如每個學期選課的人數的多少,上課安排在什么時間。比如有一次微生物學課程教學安排中,就曾經將不到30個人的小班,安排在近200人的大教室。這樣教學,不僅教學效果差,與學生的交流也不融洽。另外要知道選課學生上了哪些生命科學的課程,正在上的相關課程,等等。這些信息的獲得和處理,將為課程教學的順利進行和好的效果的取得打下很好的基礎,有事半功倍之效。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重要渠道,努力搞好微生物學課堂教學對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是至關重要的,尤其讓同學能學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取得好的教學效果,除要求教師不斷充實自己的業務知識外,不斷完善教學方法也是今后不斷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李曼麗.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2]Prescott,Harley,Klein.Microbiology[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馬中良,李平,牛莉莉,等.微生物學發展史在教學中的作用初探[J].微生物學通報,2009,(36).
[4]沈萍.微生物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關鍵詞] 醫學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1(a)-012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further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academic master degree in medicine of China. Methods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2,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1210 respondents including 550 supervisors, 550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110 expert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from 11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and medical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designed from course load, coverage of knowledge, frontier of content, content and pattern of core courses construction and elective courses. Results 430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from the supervisors in which 417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75.8%. 513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from the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which 461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83.8%. 99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from the expert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 which 93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84.5%. The total effective retrieved rate was 80.2%.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s, 89.6% respondents believed that the course load could meet the demand; 37.4% respondents believed that the coverage of knowledge was wide; 44.3% respondents believed that the frontier of content was average; 77.5% respondents supported the modulization of core knowledge courses; 56.3% respondents considered that the range of elective courses should not be limited. Conclusion The present curriculum system for academic medical master degree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meets the requirement for carrying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perfectly in China. Therefore, setting educational goal should be accurate; necessary knowledge should be the core of construction of interdiscipline and integrated curriculum system; further expand scope of knowledge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strengthen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ology during the reformation.
3.3 科學設置課程內容和覆蓋面
課程內容設置關乎研究生對基礎理論的認識與理解,對研究生知識體系的構造與完善及知識創新應用能力[12]。美國研究生課程主要是以問題為主線,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探究知識、發現新問題[13]。美國醫學院校聯合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edical Clinics,AAMC)資料表明,美國有26所醫學院校完全徹底打破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體系,或實行以問題為基礎模式,或實行人體器官系統模式,或實行整合模塊化課程,或實行社區基礎模式,或實行混合模式等等,其課程名稱和設置已與傳統名稱大不一樣[14],大致可以分為核心課程、專業課程和選修課程[15]。我國目前研究生課程設置存在較大的封閉性和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16]。調查數據顯示,我國醫學高校研究生學位課程開設量比較充足,但課程涵蓋的知識內容和各專業課程涉及的前沿進展則并不能完全滿足開展科學研究的需要。按照研究生學位課程體系框架,公共課程的設置上除政治理論、英語外,還應開設生命科學研究工具性、方法類課程,通過研究方法的系統學習使他們學會如何做研究[17],核心課程應突出研究生開展生命科學領域研究所應具備的交叉知識和前沿進展,專業課程要有本領域發展起源、歷史、現狀及最新研究的知識和技術,選修課程則實行開放性選修策略,體現寬泛而自由的原則,研究生可結合自主學習和科學興趣選修。
3.4 為研究生構建開展生命科學研究的核心知識框架
當前,更多的科研工作不再局限于本領域而是從其他學科中尋求突破思路,獲得創新靈感[18]。學術型醫學研究生作為高層次科研人才的儲備力量,是突破科研瓶頸的主力軍,當前生命科學發展日新月異,研究生必須要做到能夠緊跟科技發展趨勢和最新進展,才能保證課題研究的質量、深度和實現創新不落伍。在美國醫學高校,普遍為研究生開設了一門跨學科的核心課程,如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的《生物醫學科學基礎》[19],研究生入學后通過高強度集中學習,很快能夠掌握在生命科學領域開展科學研究應具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取得了明顯成效。我國高等醫學院校應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經驗,打破以學科開設課程的壁壘界限,開設跨學科領域的生命科學核心課程,為學生構建必備的知識框架,全面了解生命科學領域基本知識、前沿進展和實驗技術,促進交叉學科知識融合,開拓學生眼界,激發科學研究的興趣與靈感。
3.5 采取多種形式開展教學活動
教學方法作為影響研究生能力發展的基本前提,是提升研究生全面發展能力的關鍵環節[20]。在美國等發達國家高校,高強度課程教學始終作為保證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同時又提供大量專業課程供研究生選修,導師也資助研究生參加各種類型的學術活動。我國高等醫學院校研究生課程教學中,應根據課程類型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如公共課程和核心課程可采取高強度集中教學,專業課程和選修課程可以講座式、研討式、案例式教學為主,輔以前沿問題、重難點問題和學術爭鳴問題為選題的探究式研討。同時,還應舉辦各層次和類型的高水平學術交流、研究生創新論壇和暑期學校等系列學術活動,擴展學術視野和知識面,激發自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21-24]。
學位課程是研究生打好理論基礎、拓寬知識面、培養科研創新能力最基本的環節,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學位課程體系,覆蓋從基礎理論到前沿知識的教學內容,輔以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進改革,不僅為研究生構建開展科學研究所必須掌握的知識結構,更利于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熊玲,劉芳,李忠.研究生課程建設的思考與探索[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6):93-96,118.
[2] 梁珍淑,劉忠,李昌模,等.研究生課程建設探究[J].中冶金教育,2015(6):14-16.
[3] 何勇濤,羅長坤,黃國瓊.醫學科技發展對我國醫學研究生教育的影響[J].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12,25(3):191-193.
[4] 汪霞,卞清,孫俊華.論學術學位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5(10):30-34.
[5] 田紅旗.基于服務需求、提高質量背景下加強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的思考與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8):18-22.
[6] 李莉.加強研究生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1998,(5):56-57.
[7] Kevin FM.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Looking back,Planning ahead [J]. JAMA,2012,307(6):619-620.
[8] 藍丹,李登峰,高宗燕,等.醫學研究生教育現狀及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6(11):5-6.
[9] 陳h,翟月.21世紀以來世界高水平大學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基本特征[J].外國教育研究,2016,43(7):104-114.
[10] 章麗萍,金璽,顧建民.研究生課程建設:從理念到方略[J].中國高教研究,2013(7):66-70.
[11] 張三強.美國研究生課程設置的特點及對我國研究生學術能力培養的啟示[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1):92-94.
[12] 胡春平,劉斯偉,許燁婧.研究生教育質量影響因素分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6(6):105-111.
[13] 馬舜,陳工.美國研究生教育的認識及其啟示[J].科學經濟社會,2016(2):94-99.
[14] 孫寶志.中國與美國醫學課程詳細比較及重要借鑒[J].醫學教育,2002(4):16-18.
[15] 崔爽,段麗萍.淺談美國大學醫學研究生課程設置特點[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4):108-109.
[16] 岳昌君,呂媛.碩士研究生創新精神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J].復旦教育論壇,2015(6):20-25,112.
[17] 宋遠方,李艷麗.構建學術型研究生培養鉆石模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5(12):7-10.
[18] 安江,邢花,郭瑩,等.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規律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1(31):27-30.
[19] 何勇濤,羅長坤,黃國瓊,等.中美醫學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比較研究[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2,32(3):466-469.
[20] 李澤.基于研究生教學特點的LPC教學方法的探索與推廣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4(6):16.
[21] 王蘋,唐燕.醫學院校研究生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7):137-140.
[22] 尚立芝,季書,曹珊,等.基于COPD中西醫基礎研究對研究生實施PBL教學[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14):113-115,119.
[23] 姚珍松,唐永超,江曉兵,等.仿真模型模擬操作聯合模塊式教學法在研究生學習椎體強化術中的應用[J].西部中醫藥,2014,27(6):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