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中秋的對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秋節由來
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古人賦予月亮許多傳說,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藥,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象力為月宮世界描繪了一幅幅斑駁陸離的勝景。自漢至唐,騷人墨客紛紛吟詠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圓時成為抒發感情的極佳時刻。至北宋太宗年間,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屆時萬民同慶。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成為一年之中的重大節日,又與科舉考試有著極其微妙的關系,在我國封建社會,開科取士,一直是統治者十分重視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闈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舉行。勝景與激情結合在一起,人們便將應試高中者,譽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須進行隆重慶賀,成為全社會人民的重要風俗,經朝歷代,盛行不衰,中秋節逐漸成為我國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1.中秋賞月天月圓地月缺;
游子思鄉他鄉苦本鄉甜
2.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
3.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4.月照紗窗個個孔明諸葛亮;
風送幽香郁郁畹華梅蘭芳
5.國強家富人壽;
花好月圓年豐。
6.一曲霓裳傳玉笛;
四圍云錦擁金徽。
7.一逢喜事精神爽;
月到中秋光輝增。
8.人逢喜事精神爽;
月到中秋玉鏡明。
9.三五良宵開玉宇;
大千世界涌冰輪。
10.三五良宵澄銀漢;
大千世界光玉輪。
11.天上則瓊樓玉宇;
人間亦貝闕珠宮。
12.中天皓月明世界;
遍地笙歌樂團圓。
13.玉輪光滿大千界;
銀漢秋澄三五宵。
14.日射晚霞新世界;
月臨天宇玉乾坤。
15.一天秋似水;
滿地月如霜。
16.二儀含皎潔;
四海盡澄清。
17.天上一輪滿;
人間萬家明。
18.天上一輪月;
人間萬里明。
19.中天一輪滿;
秋野萬里香。
20.白人隨鶴舞;
明月逐人歸。
21.半夜二更半;
中秋八月中。
22.塵中人自老;
天際月常明。
23.塵中人自老;
天際月常圓。
24.冰壺含雪魄;
銀漢漾金輝。
25.亭空千霜月;
水續萬古流。
26.春秋多佳日;
山水有清音。
27.綠窗明月在;
青史古人無。
28.薄帷鑒明月;
高情屬云天。
29.明月本無價;
高山皆有情。
30.皓月無幽意;
清風有激情。
31.泛渚懷袁子;
登樓學庾公。
32.清光同會合;
秋色正平分。
33.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
34.國強家富人壽;
花好月圓年豐。
摘 要 2015年3月國務院通過《中國足球改革總體方案》,2015年8月《教育部等6部門關于加快發展青少年校園足球的實施意見》的公布,拉開了校園足球快速發展大幕,在校園足球發展的過程中,各種問題隨之而來,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遇到的問題都不同,解決的方法也各有特點。在現階段的高中校園足球發展過程中,就遇到了一些問題,如學習與訓練怎么合理安排,學習時間長,沒有時間訓練。踢球訓練,家長不支持,班主任有意見,現在的高考方式,踢足球學生的出路也是問題。高中學習時間本來就緊張,學校領導,班主任,任課老師,還有學生家長,學生自己都認為足球訓練占用了學習時間,同時訓練的疲勞與傷病,影響學習,不利于學生學習迎戰高考。本文就高中校園足球隊訓練時間安排的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 高中 校園足球 訓練時間
一、合理安排高中校園足球隊訓練時間的重要性
高中學生愿意花多少時間用來足球訓練,且到高中后隊員有一定的足球水平,有自己的想法,在為上大學考慮。足球也是一個團隊項目,一兩個人訓練也沒有什么效果,團隊水平的提高才是關鍵。在這種情況下,怎樣安排訓練時間就非常重要,必須進行一些,宣傳,溝通與交流。組織學生與家長,給他們宣講,高中三年科學安排訓練時間,可以在提高足球水平的基礎上,保證文化學習的時間和提高文化學習的效率,讓學生在高中畢業的時候有更多的選擇。
首先,足球訓練時間合理科學的安排,提高學生足球基本的技戰術水平同時,不占用學生平時文化學習時間,并形成了勞逸結合的良好方式,對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耐心、心情的調節都有著很好的幫助。
其次,通過足球水平提高,學生在考大學的選擇上多了選擇的方式,文化類學生只可以考文化類大學,而參加足球訓練的學生有更多的選擇:如文化好的可以考文化,文化有困難的,可以考體育類的,文化體育都不錯得就可以通過考高水平進入國內一流的大學,為自己的發展提供了更高的平臺。
第三,通過足球訓練,結交了更多朋友,開闊了自己的視野。高中生的三年一般都是在同年級同學、學校、家庭的封閉的環境里完成的,而足球訓練的同學,可以和全校的其他年級同學交流交往。可以參加各級各類的比賽,與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同年齡同學交流,這樣開闊了視野,開闊了思維,可以樹立更高的人生目標。
二、高中校園足球隊訓練時間安排的策略
高中校園足球訓練時間安排的原則是在不影響學生學習時間的前提下組織學生進行訓練。那么高中校園足球訓練哪些時間可以利用呢?
(一)體育課上進行訓練,高中體育課一般都是選修體育課,教師進行專項的學習,體育特長生在安排班級時就進行合理的分配,安排在一起上課的幾個班級里,這樣一個年級的足球特長學生就可以每周兩節的體育課在一起訓練,在體育課上的訓練就可以根據年級的不同,進行不同內容難度的分層的足球訓練,非常好。
(二)每周安排1-2次的足球社團活動,這樣所有特長生,就會聚到一起,進行合練,提高球隊的整體的戰術水平和配合的默契程度。
(三)大課間活動足球學生訓練,由于大課間時間短,所以統一安排了學生進行基本技術,體能的訓練,這樣在平時的精雕細琢下,鞏固提高基本技術,身體素質。為更好的技戰術發展打好基礎。
(四)活動課組織訓練,在學生的活動課上可以組織學生訓練,內容主要是提高學生自身最薄弱的環節,提高自己的短板。
(五)周末返校集中訓練,在放假結束,學生返校時,要求學生提前3個小時到學校,這樣既不影響學生休息,也不會影響學生學習,還可以進行集中的訓練和比賽,增加實戰的經驗。
(六)假期集中進行強化訓練,全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整體技戰術水平,集中參加各種比賽,鍛煉隊員,提高實戰經驗。在寒假暑假期間,組織隊員集中進行訓練,大家在一起訓練技戰術,在一起學習足球理論知識,提高團隊的協調性和統一性。
在以上提到的這些時間的安排中,必須與學校領導,學生班主任,學生家長和學生本人進行溝通,各方面協調使校園足球隊能夠有基本保障,有正常的時間來進行訓練。同時也要求帶隊教練老師能夠克服困難,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來保證訓練的正常進行,學校的領導應該適當的給予帶隊教師正常的補助,讓帶隊教練老師有付出有收獲。
通過以上的訓練時間科學合理的安排,在現在高中這種高考模式狀態下,高中校園足球的水平會取得一定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奚天明,張儉,等.影響南京市中學生參加足球運動主要因素的調查與分析[J].
[2] 王天惠.體育興趣的培養與激發[J].
每天日記:每個人都要學會堅強,不要哭泣,不要傷心,因為傷心和哭泣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關鍵是讓我們找到好的方法,在堅強面前我們要勇敢的面對困難,要學會不拋棄,不放棄。了解相關精彩內容請參考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文章:
600字日記1月亮既是偉大的,也是悲傷的,更是溫暖的。唐代詩人李白曾寫出過不朽的詩篇:“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日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正像李白所說,無論是今人還是古人,都對月亮產生了一份獨特的感情。
今天是中秋節,我和家人早早地吃完晚飯來到頂樓花園,準備賞月。媽媽準備了圓圓的月餅,圓圓的橘子,圓圓的葡萄,圓圓的水杯,圓圓的茶壺。我好奇地問:“媽媽,怎么什么都是圓圓的呢?”媽媽笑著回答說:“因為今天是中秋節,是一個團圓的日子呀!”
夜色漸漸降臨,羞澀的月亮姑娘如仙女一般悄悄來臨,守護在月姑娘身旁的云兒也披著夜幕的銀紗緩緩降臨。抬頭一看,滿天都是一盞盞橙色的孔明燈圍繞在月姑娘身旁,慢慢地飄向天際之邊,在“橙色”的天幕中,最耀眼的便是那圓圓的月亮了。這月亮像個大玉盤,四周有許多閃閃爍爍的小星星,好像在對我眨眼睛,真有趣!在月亮邊,朵朵云兒映著月光,緩緩移動著,是那么柔美,那么朦朧。
“八月十五月兒圓啊,爺爺為我打月餅啊,月餅圓圓甜又香啊,獻給爺爺一片心啊。”恍惚之間耳邊縈繞著熟悉的旋律,這是以前我常常唱給爺爺聽的歌謠。爺爺,我親愛的爺爺!您一個人獨自在天堂過得還好嗎?有沒有好好吃飯?有沒有交到好朋友?有沒有想我呢?我可是好想好想您呢!拜托月亮帶給您我對您的深深思念與祝福。我們都要好好的!
夜越來越深,如玉盤般的月亮越來越圓,越來越亮,我愛這美麗的月光,我愛這慈祥的爺爺,更愛這明亮的月亮!
600字日記2在這個金秋送爽,菊香,桂香飄香的季節,也正值迎來了重陽節。
聽媽媽說,重陽節有好多習俗,例如:登高、做糕、祭祖等等。總之是孝順父母及老人的節日。
重陽節這天,晴空萬里,秋高氣爽。連空氣中也彌漫著成熟,熱烈的氣息,我們一家六口準備好去南陽森林公園——獨山。
未出發前,我偷偷告訴奶奶說:“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們去爬獨山"。奶奶仿佛信了,可過了一會,奶奶自己哼哼哼哼哼哼哼唱著,九九重陽日,是我老太太的老人節。看著奶奶高興的樣子,我心里樂的很,因為奶奶知道今天是重陽而不是我的生日。
我攙著奶奶的手,上了公交車。在公交車上,奶奶給我講了一個古老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很多孩子在重陽節這天離奇失蹤了,原因是他們不孝順父母及老人,所以重陽這天才被鬼抓走的。故事是假的,可它反映了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孝順!
我一直挽著奶奶的手,走走歇歇,走走停停,至到十一點鐘,我們一家才爬到獨山之頂。站在山頂之上,我突然想起了唐朝大詩人王維寫的重陽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樣的千古絕句,又想到孟浩然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
在下山的路上,媽媽還給我講了許多關于重陽的感人事跡,使我對重陽節的理解更加徹底了,我自行慚愧啊!內心決定,以后多幫媽媽干點家務,多給奶奶端茶送飯,做一個孝順父母及老人的好孩子!
此時此刻,我仿佛陶醉了,陶醉在這個尊老,愛老,敬老的重陽節日里!陶醉在中華民族大孝大愛的美德里!讓我們攜起手,把孝順父母及老人的美徳傳遍神州大地吧!
600字日記3今天是除夕,吃過早飯,我自告奮勇地幫爸爸媽媽貼對聯。
媽媽準備好了糨糊,我們先貼大門上的對聯。來到門口,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張對聯就往門上按,爸爸說:“別急,別急,這對聯可是有貼法的。”我放下對聯,很是納悶:“對聯貼在門上不就行了,還能有什么貼法啊?”爸爸說:“對聯分上聯和下聯,也就是當你面對大門的時候,上聯應該在我們右手邊,而下聯在左手邊。你看,橫批也是按照從右到左的順序寫的。”
“噢,原來是這樣。”我拿起對聯看了看,又犯了難,“那怎么知道哪個是上聯,哪個是下聯啊?”“上下聯的區別一般是根據對聯的最后一個字來判斷的,最后一個字是仄聲的為上聯,仄聲一般指三四聲,而最后一個字為平聲的是下聯。像我們貼的這副對聯,‘福來平安地’就是上聯,‘財進幸福家’就是下聯。”媽媽一邊幫忙一邊向我解釋著。“貼個對聯還有這么多講究啊!媽媽,你怎么知道這么多?”我好奇地問。“從網上查的唄,你有不懂的問題也可以上網找答案。”媽媽笑著回答我。
貼完大門的對聯后,屋門的對聯都是我安排的位置。還別說,這現學現賣真管用,我一副對聯也沒弄錯。貼完了對聯,爸爸開始貼“福”字。咦,爸爸怎么這么粗心,把“福”字都貼倒了!我大叫:“爸爸,爸爸,你弄錯了,你把‘福’字貼倒了!”爸爸笑著說:“沒錯,福‘倒’,福‘到’。這不,過年了,福就到了嘛,哈哈哈!”原來是這樣啊,我又長了一點學問。
今天我還真學到了不少知識。我和爸爸媽媽約好了,明年我們還一起貼對聯。
600字日記4中秋節的夜晚,星星像一顆顆小眼睛一樣在黑色的幕布上眨來眨去。皎潔的月光沐浴著大地,像是給大地撒上了一把碎銀。夜光下傳來了人們爽朗的聲音。
我們把桌子、椅子擺在陽臺上,拿出月餅就開始賞月了。
大家坐在椅子上,知識淵博的哥哥講起了中秋節的來歷,講起來關于中秋節的傳說故事。大家正聽得興致,奶奶把又大又圓的月餅端出來了。
我拿來一個豆沙的月餅,開始品嘗,可調皮的弟弟把月餅奪過去,我連忙上去追他,說:“把月餅還給我,還給我!”全家人都哈哈大笑起來。奶奶笑著說:“別搶,別搶,這里月餅好多呢!”我接來月餅,放入口中,那香香的豆沙在口中融化,我一下子吞了下去,并連吃了六七個。
媽媽笑著說:“你這個小饞貓,大部分月餅都讓你吃光啦。”我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開始賞月了,看著又大又黃的月亮和旁邊的幾顆小星星,我聯想起了一副一副美麗的畫面。
“哈!”我的聯想被打斷了,原來是爸爸,“我們全家已經很久沒有這樣團聚過了。”
“是啊,我們這樣團聚是很少難得。”爺爺對大家說。
夜深了,月光照在我們的頭頂,高樓大廈的燈也逐漸關了,星星忽有忽無,好像也睡著了,我們大家都依依不舍。
中秋節,真是一個美好團圓的日子,這個溫馨的夜晚,也一直珍藏在我的記憶中。
600字日記5秋高氣爽,風和日麗,九月九日重陽節到了,重陽節是老年人的節日,尊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小學生更要把這種美德發揚光大。
我們小區附近有一家敬老院,每次從那經過,我都會情不自禁地看過去,那些失去健康的老年人好可憐,辛苦了一輩子,本該享受天倫之樂的晚年,卻要在敬老院孤零零的度過。所以,早在幾天前,我和鄰居幾個小伙伴就商量好,這個重陽節去敬老院看望那些老人,我們的想法得到了家長的支持和表揚。這天一大早,我們帶著水果和食物來到了敬老院,許多大人已經帶著孩子早到了,敬老院非常熱鬧,老人們眉開眼笑,我們幫他們打掃衛生,唱歌,講故事,看著他們欣喜,激動的目光,我們開心極了,一個上午在大家的歡聲笑語中過去了。為別人行善,就是在為自己儲存幸福,我們決定,明年的重陽節還去敬老院為老人們獻愛心。
關鍵詞:中韓;春節;民俗;異同
中圖分類號:K8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1-0116-04
從2005年韓國的江陵端午祭成功申請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始,中國越來越關注作為亞文化圈共同的歲時民俗節日,如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歲時民俗包括兩方面的內容:歲時民俗和節日民俗。歲時節日民俗是指在一年之中的某個相對階段或特定的日子,它在人們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紀念意義或民俗意義的社會性活動,并由此所傳承下來的各種民俗事項。春節是中國三大傳統節日之一,不僅在中國,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韓國、馬來西亞等很多亞洲國家春節也是非常重要的節日,特別是韓國,春節即舍爾是韓國兩大重大節日之一。中國的漢文化很早就傳到了朝鮮半島,兩國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受此影響,韓國的傳統風俗很多與中國相同或相似,但中國文化在韓國傳播和發展的過程中,和當地的文化進行了有機的結合,形成了許多具有韓國特色的風俗習慣。農歷春節在韓國和中國都是家人團聚的節日,但是由于民族、文化、思維等方面的差異,同一節日在兩國的過法和意義卻有所不同。本文將從中韓春節(舍爾)的由來、風俗特點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探討二者的異同,并探討其對中韓兩國交流的影響。
一、中韓春節(舍爾)起源的異同
(一)中韓春節(舍爾)的相同起源
春節也叫過年,古時候以“年”作為時間單位,因此春節和舍爾就成為了新年伊始。同時,由于它們與時間單位以及日常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制定時間的歷法相當重要。因此在中國和韓國,指定春節(舍爾)的日子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問題。過去,春節與舍爾,是根據日月的組合周期換算成太陰太陽歷得出的,即所謂的農歷。而現在,以半個月和一個月為周期換算得出的太陽歷結合季節形成了24節氣,也就是陰歷。陰歷計時是統一的新羅時代從中國傳到韓國并開始使用的。這就是中國春節與韓國舍爾的共同起源。
(二)中韓春節(舍爾)的不同起源
韓國的春節(舍爾)雖然是統一新羅時代從中國傳過去的,但是傳過去后和韓國國內文化相結合,對舍爾來源的闡釋有些不同。而關于中國春節的起源在學術界也還存在一些分歧。
1.中國春節的由來。由于遠古時代文獻缺乏,春節的具體起源時間不詳。學術界關于春節起源的幾種假說(例如“源于臘祭或蠟祭”說、“源于巫術”說、“源于鬼節”說等),證據尚不充分。考古資料顯示,我國七八千年前已經出現發達的農業生產。“歲”字原來是一種收割工具。當時的農業是一年一熟制,每年收獲一次。收獲之后,人們用“歲”殺牲祭祀,“歲‘又稱為該祭祀的名字。最后,“歲”字成為時間段落標志,稱為年歲的歲。“年”字原來也是標志農業生產的字,《說文解字》說:“年,谷熟也。”后來,“年”的字義也發展為時間段落標志,與歲相當。《爾雅?釋天》說:“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有了歲、年的概念,自然就會產生過新年的習俗。所以,新年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節日。
關于春節民俗的興起,民間的傳說故事有所記述。傳說故事《過年的來歷》(參見《節日的傳說》,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講述了春節的來歷。相傳很古老的時候,我們的祖先深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頭如獅子一樣威武,身軀像牛一樣肥壯,力大無比,發怒時一聲吼叫,山搖地動”。這種猛獸常常竄進人們的住處獵食人和牲畜,為害極大。特別是每年的歲末嚴寒之時,更是作惡多端,弄得百姓惶惶不安。人們同這種猛獸進行了不懈的斗爭,終于找到了它的弱點,發現它最害怕三種東西:一是紅顏色,二是火光,三是響聲。于是,在每年的歲末之時,“家家戶戶門上都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著火堆,夜里還通宵不睡覺,打打敲敲鬧得震天響”。這樣嚇跑了猛獸,求得平安。人們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后每年歲末家家戶戶都張貼紅紙對聯,點燈燃燭,敲鑼打鼓,通宵守夜。這種做法,“相沿成習,一代一代流傳下來,這就是‘過年’。這日子就是現在的大年三十和初一”。還有其他一些傳說故事,從“大年三十守夜”、“祭祀灶王神”和“貼春聯”等多個側面述說春節的興起。
關鍵詞:福清;夢文化;旅游
中圖分類號:F59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9-0219-02
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文化旅游正成為一種備受青睞、生機盎然的旅游形式。文化因素對現代旅游活動的影響,將會更加深刻和深遠。在西方國家,文化旅游發展得比較早,據專家調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國的旅游者無一例外地把“與當地人交往,了解當地文化和生活方式”當做出境旅游的三大動機之一。文化旅游正呈現出迅猛發展的勢頭。在各國去歐洲的旅游者中,65%的人是進行文化旅游的。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西歐等國家的文化旅游創匯占旅游創匯的比重達10%左右,并且每年都有明顯增長。在這種形勢下,作為文化旅游分支的夢文化旅游勢必也會迎來一個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一、夢文化概述
夢如同人的身影一般,既司空見慣,又神秘莫測,既虛無縹緲,又真實可見。若說夢是幻覺,然夢中之人物事件,醒后皆歷歷在目;若說夢是真實之表現,然醒后難找與夢中人物事件完全一致者。有時日有所思,夜即夢之;有時夢中所見,日即遇之。夢之神秘至此,我們的祖先亦早知之,所以產生了夢文化。夢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雖難登大雅之堂,但在民間卻流傳甚廣,《周公解夢》即流傳在民間的解夢之書。
中國傳統的夢占文化是在古代科學技術不發達的情況下對夢的研究成果,明代崇禎年間的《夢林玄解》是夢學中的集大成者,是現代研究夢學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在民間流傳甚廣的《周公解夢》也是我們研究夢學的資料之一。“乾坤天地”節選了《夢林玄解》的《占繇》,介紹了解夢的基本原則,同時也將《周公解夢》改編成《夢兆吉兇對照表》,以便快速查詢。
二、福清夢文化資源現狀
福建莆田的九鯉湖和福清的石竹山都以夢文化而馳名。其中石竹山作為祈夢“圣地”,則由來已久,現如今更是名聞海內外。明代王世懋的《閩部疏》記載:“福清縣石竹山,亦有九仙靈跡,其山亦宏麗,在宏路驛大道旁,士人祁夢者,以秋往九鯉湖,以春往石竹山。石竹山是九仙離宮,為行春治所耶。”(王世懋,江蘇太倉人,曾任福建提督學政,著作甚豐。)從王世懋的記載來看,無疑在明代,石竹山已經是閩人祁夢最重要的場所之一。那么石竹山以祈夢聞名是否僅始于明代呢?經過有關學者考證,認為應該始于宋代。因為從《仙溪志》的記載來看,福建民間甚至士大夫向何九仙祈夢的活動早在宋代就已經盛行。福清的石竹山既然是何九仙的“離宮”,自然也就成為祈夢的圣地了。只是限于資料,目前我們尚未看到宋代石竹山作為祈夢場所的直接記載,但有些旁證可以證明它不遲于仙游等地出現的有關何九仙的祈夢場所。由此可知,石竹山作為祈夢圣地,最少已有500年的歷史了。
石竹山的祈夢文化由來已久,在歷史沉淀的過程中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說。在福清民間,葉向高年輕時到石竹山祈夢的故事就經久不衰。
葉向高為明萬歷十一年進士,官至內閣首輔。傳說葉向高與友人到石竹山祈夢,夢見一艘船從口中駛入肚子。葉向高去請教老人時,老人說:“你夢見船只駛入肚子,說明你是宰相肚子能撐船。這可是一個好夢喲。”后其果真官至首輔。葉向高晚年有一首七律《登石竹巖》其中有一句“一自名山傳夢后,而今玉帶愧橫腰”是對這個傳說的最好寫證,現如今這句詩已經被作為一副對聯鐫刻在石竹山的亭子上。明朝何喬遠《閩書》中也提到這個典故。
在福州地區還廣泛流傳著葉向高另一個祁夢故事,說是葉向高上石竹山祈夢,夢見仙人對他說:“富貴無心想,功名兩不成。”葉向高夢醒后十分失望,但寺內釋夢人勸他不要“餒志”,后來葉向高當了首輔重游石竹山,那位釋夢人笑者對他說:“相公當年祈夢,早已圓定了,無心想是‘相’字,兩不成是指‘戊戌’年得中也。”釋夢人把夢圓得神乎其神。
這些傳說故事對人們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只要我們充分挖掘這些典故、傳說,并加以宣傳介紹,一定可以豐富福清的旅游內涵,增加吸引力。
三、關于福清發展夢文化旅游的幾點建議
發展夢文化旅游,實施夢文化戰略,對于促進福清旅游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具體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從科學的角度揭示夢文化的內涵,提升游客對夢文化的興趣
夢文化屬于生命學和預測學的范疇,是一種生理現象,中外生理學家一直在探索和研究夢的本質。自從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來,夢文化就在社會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它獨特的意義。夢文化不能與人們思想上的封建迷信等同,它的存在有著一定的科學道理。
祈夢,就是祈夢者誠心誠意地帶著問題去祈求何氏九仙君賜夢的意思。祈夢有八個要素:法、侶、財、地、慧、德、師、悟。要讓游客充分了解這每一個要素的含義,從根本上理解祈夢文化。例如祈夢中的第一要素“法”,就是指祈夢者先要在家里吃素齋一個星期才可以來山祈夢。到達山上后,要先上香,虔誠地在九仙君面前禱告自己所要求的內容后坐或臥在仙床上,好似練氣功進入“氣功態”,全身松弛,虛懷若谷。這其實就相當于練氣功的想法或意念某個部位。
再看祈夢要素中的第四要素――地,它是指祈夢的地方。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最后一段云:“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常言道“人杰地靈”,那么神靈也要靠地靈,因為神也是人來做的。天時、人和、地靈,地靈就是“風水”好。我們這里所謂的“風水”,不是人們所認為的江湖之術,而是一個地理環境的陰陽結合。不同的地方“風水”不同,也就是地理、自然等諸因素的結構不同,它就形成了不同的氣場。在石竹山道場的祈夢場所,九仙君是坐北朝南的,這里巨石嶙峋,竹榕并茂,綠樹蔥郁,四季如春,地磁場、氣場特別好。近年來,許多氣功愛好者都紛紛前來石竹山練功采氣,經絡敏感者站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就會自發動功,外行人以為是跳神。若能來山練功一次,相當于在家練功一個月的效果。許多氣功師都認為石竹山是激發特異功能的寶地。
由此可見,祈夢文化蘊涵著一定的科學道理,然而長久以來人們對他的偏見使得許多游客不愿參與其中。因此向游客揭示夢文化的內涵,可以提高夢文化在游客心中的可信度,從而激發游客的興趣,吸引他們參與其中。
(二)充分挖掘石竹山祈夢文化的故事傳說
石竹山的祈夢文化源遠流長,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說和故事。有特色的東西才具有長久的生命力,也才會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旅游也是如此,特色鮮明的旅游項目才能吸引人們的眼球和注意力。石竹山有這樣一種獨特的文化項目,只要我們加以開發和宣傳,不僅可以豐富游覽地的內容,更可以提高游客的游覽興趣,增加旅游獲得,進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三)把祈夢文化滲透到石竹山的每個旅游項目中
石竹山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超越的自然景觀使得道教在石竹山的出現成為一種必然,自林玄光在石竹山結廬煉丹修道后,石竹山逐漸成為歷代信奉道學的名流向往的圣地。把道教與祈夢文化有機地結合,可以提高祈夢文化的吸引力。
1.把祈夢文化與有關景點相結合
石竹山的許多景點都與祈夢文化有著一定的聯系。在道教來說,神是一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化身。石竹山“九仙閣”里供奉的何氏九仙,據《列仙全傳》記載:“何九仙世傳兄弟九人,居于山修道,又居九鯉湖側煉丹,丹成,各乘鯉仙去”,九子成仙后,人們立廟奉祀,祈夢十分靈驗。九子成仙后留下的遺跡鯉魚島,據傳,葉向高祈夢后立在鯉魚島的“化龍”石旁,遙拜“狀元峰”,所以才能高中進士。科舉時代讀書人每逢進京趕考都要來此祈夢、祭拜。
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為石竹山吸引了大批的游客,人們懷著對道教文化的崇敬而來,只要把其中的一些景點與道教和祈夢文化相結合,自然使游客對與道教有著深刻淵源的祈夢文化心馳神往。
2.把祈夢文化與民俗節日相結合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傳承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所有的中國民俗節日都來源于道教,石竹山奉祀道教,故所有的民俗節活動石竹山都一一舉行,如:接春、財神誕、元宵節、中秋拜月等等。如果能在節慶活動中吸引游客把祈夢作為一種必不可少的項目,不僅可以傳播祈夢文化,更可以豐富游覽內容,增添節日氣氛,增強吸引力。
3.把祈夢文化與簽詞文化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