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贊美春天的詩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這是清代詩人袁枚寫的一首五言絕句,寫夏天中午所見到的情景。詩的語言清新流暢,明白如話,通過動靜結合的描寫,把一個活潑機靈、天真可愛的牧童刻畫得栩栩如生。
教學理念:
本課設計力求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誦中生情,在吟中入境,而且通過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展開想象,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會認10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 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了解古詩的大概意思。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
識字、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詩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是教師以優美的導語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到課文的學習中去。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贝海褪翘K醒,就是溫暖,就是繁榮,就是希望。春是花的世界,是鳥的天堂,是詩的故鄉。春天如此美好,有許多詩人都用優美的詩句贊美春天的可愛,你能背出1-2首你學過的與“春”有關的詩嗎?然后指名背《春曉》《絕句》《草》等詩。聽了這優美的旋律,老師仿佛看到一幅幅美麗的畫面,你聽,窗外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枝上唧唧喳喳地叫著。多好的享受??!接下來,老師請你們欣賞一段畫面,看看哪位同學觀察地最仔細,想得最深入(播放有關柳樹的畫面,目的讓學生感受柳樹是春的使者,帶來春天的信息,春天充滿生機)
師:看完了這段畫面,你最想說的是什么?
生:交流,談感受
初讀古詩,了解大意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想知道檀老師在想什么嗎?此時此刻,老師就想把唐朝詩人賀之章寫的《詠柳》推薦給大家。
(邊出示詩句,邊朗誦)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二、初讀古詩,認讀生字
l.詩人是怎么贊美柳樹的呢?請大家先自己去讀一遍古詩,邊讀邊把課后的生字劃出來,多讀幾遍,讀準音。
2.學生自由讀,認讀生字。
3.檢查自讀生字情況。
(1)指名讀。讀得好的當老師帶讀。
(2)開火車讀。
(3)全班讀。
4.從讀“詠、妝、絳”三個字。要求學生會讀,讀準確。
5.學生再自由讀古詩,要求讀通順,讀準每個字音。
6.指名讀,請其他學生正音。
7.全班齊讀。
三、指導朗讀,了解詩意
1.指導第一、二句。
(l)(放遠看柳樹的圖片或錄像)
(2)你看到了什么?(柳樹)從遠處看柳樹像什么?倒垂下來的柳枝又像什么?(學生自由發揮)
(3)詩人從遠處看到柳樹,發出了這樣的感嘆: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他覺得高高的柳樹像是碧玉妝飾成的一樣。碧玉可是翠綠晶瑩的,美極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萬條絲帶。你們看詩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詩人,你會怎么來讀這兩句以表達對柳樹的贊美。
(4)指名讀。老師相機指導: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一”字讀第二聲,可讀重些?!熬G”字也可讀重點。
(5)全班看著圖片吟誦這兩句。
2.自讀第三、四句。
(l)接下來,詩人又是怎么贊美柳樹的呢?請同學們和同桌去讀三四句。多讀幾遍,讀出感情。
(2)學生自讀。
(3)指名讀,相機提問:你覺得自己讀得怎么樣?哪里讀得好?你為什么這樣讀。
(4)讀到第三句的時候,讓全班看著采集的柳葉說說柳葉的樣子。
(5)讀到第四句的時候,引導學生理解“詩人通過贊美柳樹,也贊美了春的創造力”。
3.全班齊讀。
4.能背的站起來背。
3.反復誦讀,體會感情
多美的柳樹呀,多好的春天呀,怎能不讓人喜愛?你準備怎樣讀這首詩,讓別人聽了確實感到很美。自由練習,你可以在書上做上記號(換氣、輕聲、重音)
師:哪位同學愿意給大家讀讀這首詩?你自己認為那里讀得最好。(老師可以幫助點評)
師:你認為誰讀得最好,讓我們象他那樣去讀,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讀,看誰讀得最美。
讓我們一起靜靜地再聽一遍古詩,請同學們將眼睛輕輕閉上。
師:會背的同學請站起來,我們一起背誦,不會的就看書朗讀。
默寫,同桌對改,訂正,集體反饋:錯在哪兒?
正直、進取、激情的作家,常常對春天產生審美意趣,他們熱愛詩一般的春天,抒寫贊賞春天的詩。請聽文學改革家韓愈的歌唱:“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保ā对绱撼仕繌埵藛T外》)
前兩句潛存著因果關系,正由于京都長安的街道細雨像酥油那樣滋潤,剛剛萌發的小草在雨中才更顯得一片清新,但走近俯視就會發現草色還不太濃重。凡是早春漫游過開封禹王臺的人,望著那被微雨洗浴了的一塊塊像嫩綠色地毯似的草坪,恐怕都會產生這樣的印象吧。作品后兩句是即景評說,借景寓情。詩人顯示:青草迎風吐翠之際,正是春天最為美好之時,甚至比煙柳全盛之日更有神味。這首贈給老作家張籍的詩,是唐穆宗長慶三年(公元823年)即韓愈逝世前一年寫的。不管作者的寫作動機如何,這篇稱頌早春景色的名作,確實含蓄地表達了一位年邁的文學改革家對新的生命、新的青春力量的贊美。
有的作家以詩賞春,作品中含蘊著無限喜悅欣慰之情,如杜甫:“二月六夜春水生,門前小灘渾欲平。鸕鶿鵜鶘莫漫喜,吾與汝曹俱眼明?!保ā洞核^?其一》)
這首詩是安史之亂后作者輾轉漂泊到成都寫的,是杜甫五十歲時的作品,詩人生活仍然貧困,但暫時得到安定,免于流離之苦。絕句極寫見春水而喜,卻不說作者自喜而只言那些歡躍的水鳥?!澳病?,末句將水鳥擬人尤妙:“吾與汝曹俱眼明?!痹娙撕湍切└挥猩鷼獾男游锝涣伺笥?,堅信自己的心也和它們一起跳動。如此精巧的白描,豈非更加委婉而深切地顯出詩人喜春水愛春天的愉悅之情?杜詩以沉郁著稱,但縱觀中國文學史,我們會發現大作家的文學風格總是多樣性的。類似上述兩首的詠春詩。杜集中還有不少,它們顯然并非“沉郁”,倒有些像晚唐文學理論家司空圖所總結的“自然”“沖淡”“豪放”等品?!罢媪洕M,萬象在旁?!保ā抖脑娖?豪放》)司空表圣這個美學基本理論判斷,很能幫助我們鑒賞詠春詩和一切文學佳作。
歌唱蓬勃生命力的美,是詠春作品最為引人感人之處,這就需要作者對真實生活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有的詩人在這方面做得較好。特再舉數例:“洛水橋邊春日斜,碧流清淺見瓊沙。無端陌上狂風急,驚起鴛鴦出浪花?!保▌⒂礤a《浪淘沙九首》)
“春風先發苑中梅,櫻杏桃梨次第開。薺花榆莢深村里,亦道春風為我來?!保ò拙右住洞猴L》)
作家用“慧眼”透過春日秀潔的帷幕,凝視著不大為人注意的事物,以生花之筆,描繪出新生命的活力和形象。鴛鴦本在平靜的河面悠閑浮游,但春風急來,水波驟起,鴛鴦隨浪起伏,銀花散飛。劉禹錫的“驚起鴛鴦出浪花”,以“形似美”見長。只根據這一詩句,畫家就可以創作出一幅動態意境的《春江圖》。
春天是無私的。它使京城花園中的早梅先開,繼而讓桃梨等競放。令人感到風趣的是,春的降臨,也給農村飛送了歡笑,田野的薺花榆莢表示滿意,欣喜地稱道:“春風為我來!”這里把村花村樹描繪成為有感情的生命,農村百花火熱的迎春之情,寫得極其真切。白樂天創造了“神似美”。
詩的春天需要春天的詩,因為春天的詩,歌唱了新的生命的美。更勁健挺拔地投身于詩的春天、進取的春天。
――選自《當代散文》
1.(2010年湖北卷第19題)作者為什么說“揚州的繁華還在,但唐代的風流不再?”請聯系全文作簡要分析。
2.(2010年重慶卷第17題)文章最后寫道:“那個懸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懸在我們的頭頂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鳥類的天性不安,還是人類的巨大痛苦?!闭埥Y合全文,分析這句話所體現的作者的觀點。
3.(2010年福建卷第15題)文章倒數第二段,作者對江南春天中“看不見”的春風另有一番描述。請你結合文章內容,談談這樣寫好在哪里?
尾段的提問方式:
作者寫××段有什么作用(或好處、效果、用意、目的)?
變式提問方式:
(1)為什么要寫××段內容?
(2)刪去××段可以嗎?為什么?
(3)從某一角度提問(從主旨角度)看尾段的作用?
答題格式:
內容(寫了什么內容,)+結構(包括表現手法、語言特色、修辭)+感情(抒發什么感情,有什么社會意義)。
結尾作用:
一般是總結全文,歸結主旨,卒章顯志,畫龍點睛;強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華主旨;照應題目,照應開頭(首尾呼應,使文章渾然一體),照應前文(前后呼應,使文章渾然一體);言有盡而意無窮,引發讀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發人深思等等。
解題思路:
(1)結構方面:結尾段與開頭、標題、前文比照,尋找結構關系。照應題目、呼應開頭(首尾呼應)、呼應前文(前后照應)。
(2)手法方面:想象、聯想、虛實相生、動靜結合、對比等表現手法,反問、比喻、引用詩句等修辭手法。
(3)內容方面:結尾段與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關系??偨Y全文、點明主旨、暗示主題、深化中心(結合文章分析)。
(4)情感方面:結尾段表現作者的情感。
經典例題:
結構照應類
陽關古道蒼涼美
自古以來,陽關在人們心中,總是烽火連天,黃沙穿甲,滿是凄涼悲惋。然而,今天陽關附近。則已出現柳綠花紅、林茂糧豐的景象。游人漫步這里。既可憑吊古陽關遺址,還可以遠眺綠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風光。“何必‘勸君更盡一杯酒’,這樣的苦酒何須進,且把它還給古詩人!什么‘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樣的詩句不必吟,且請把它埋進荒沙百尺深!”這是郭小川的詩句吧!
問: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詩句,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這樣寫有什么作用?(6分)
答:第一問:表現了作者的豪情壯志和對今天美麗富饒的陽關的贊美。
第二問:回應了文章開頭的提問,使文章前后照應,并強化了作者的觀點。
表現手法類
內容情感類
哲學草謝文
有一天,學生問我:“老師,知道它的名字嗎?”“哲學草?!薄安粚Γ夯??!薄坝夯ǎ窟@就是迎春花!”――華夏皆生,而以冀州為盛。原來,我的哲學草不僅僅是一位布道者,還是一位普濟天下之蒼生者。
問:我的哲學草不僅僅是一位布道者,還是一位普濟天下之蒼生者。有什么作用
答:(1)深化作者欽敬贊美之情。(2)點明主旨,哲學草能昭示給人儒家、道家與佛家的精神;它又能作草藥,有救治病人之功效。(3)結構上起到了總結全文的作用。
水車郭遠輝
每一次回故鄉,我都會爬上樓,看看那架老水車,凝望中,母親踩著水車時那吱嘎吱嘎的轉動聲又在我心里響了起來……
問:文章結尾寫道“每一次回故鄉。我都會爬上樓??纯茨羌芾纤嚒?。請結合全文簡析這樣寫的作用。(6分)
答:(1)突出作者對水車的深厚感情,引起對以往與水車有關生活的美好回憶;(2分)(2)贊美母親及水車一生的奉獻。(2分)(3)照應前文內容,突出文章的主旨。(2分)
總想為你唱支歌
在大西北我曾揀回一枚戈壁石。誰也無法讀出它的年齡,誰也無法估出它的身價。它體不盈握,狀若鵝卵,但通體的赤紅中沁著幾縷淡淡的乳白,紅白相間的石紋如涌動的江湖。記得那天就是這石紋吸引了我,從此我們再沒分離。月光溶溶地罩著它,珠圓玉潤般生輝,沉魚落雁般美麗。多少夜我與它默默對視,靜謐中總聽見一個聲音在呼喊我。那聲音蒼涼而低沉,那聲音遙遠而神秘,那聲音從不可知的地方飄來,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從沉思中醒來,心湖里便又漲潮似地涌動一層情思。
對“互文”有了這樣的認知,再運用到詩歌鑒賞中,我們就能理解得更全面,準確,順暢,自然,而不至于機械割裂,產生誤解。比如:
《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币馑际牵禾鎏鲳颗P?,迢迢皎皎河漢女。
漢樂府《孔雀東南飛》有詩句:
“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p>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
詩中的“東西左右”泛指“四周”;“十三、十四、十五、十六”泛指蘭芝少年時期,并不具體指某年。這樣理解才能品味到鋪排互文的妙處。
我們再來讀《木蘭詩》,就會有一番新的感悟:
現代漢語“做好出征準備”,在《木蘭詩》里變成了“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蹦咎m決定替父出征,積極準備的緊張忙碌景象,便在拆開分說、鋪排陳列、互文見義中展現了出來。
現代漢語“木蘭回到家里,把每間房都開了門進去看看,脫去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以前的女孩子衣裳,當著窗子、對著鏡子整理漂亮的頭發,還貼上裝飾物?!痹凇赌咎m詩》里這么表達:“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薄伴_”“坐”“東”“西”“當窗”“對鏡”“理云鬢”“貼花黃”,都是鋪陳敘寫,通過互文,極盡渲染烘托,表現了木蘭戰后回家,回歸女兒身的喜悅之情,特別感染讀者。
讀唐代李白的《行路難》,“仕途不順”變成了詩句“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碑斎?,李白不是真的“渡黃河”“登太行”,這只是自己理想抱負遇阻的形象化表達。說“冰塞川”“雪滿山”,實指人生之路、個人仕途的不順與艱難,體現世間行路之難。這是通過互文,鋪排和渲染,以達到表現內心苦悶、精神困頓的目的。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中“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一句的意思是:(當年我)常在岐王與崔九的住宅里見到你并聽到你的歌聲。并非在岐王宅里只見人而不聞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前只聞歌而不見人。
這樣的詩句不勝枚舉。我們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互文”這種文化現象,在詩歌創作活動中被廣泛運用與發展。
三、“互文”在現作中的傳承
“互文”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解讀古代詩歌詩句;把它放到現代文里,我們也依然能夠發現對具有“文化氣質”的“互文”的巧妙傳承。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就很好地運用了“互文”手法。
為了表現春天的美麗與生機,抒發對春天的贊美之情,作者鋪陳開來,描繪渲染,寫了春山、春水、春日、春草、春花、春風、春雨、春人。春草,寫體態、動態、質地、色澤、長勢、感受;春花,寫樹上、花間、地上的情形;春風,寫觸覺、嗅覺、聽覺的不同;春雨,寫多見、連綿、細密、閃爍;春人,寫范圍、人數、精神等。景物雍容,畫面富麗,春色絢爛。結尾的“贊春”,再鋪陳開來寫:春天像娃娃,突出新;春天像小姑娘,w現美;春天像青年,展示壯。在文意上互通互補,意蘊豐富。
秋天,到處都是金黃色的,到處都有人們的歡笑和汗水,到處都有豐收的現象。蘋果樹上一個個害羞得臉通紅的蘋果被人們摘下;一個個笑得裂開了嘴的玉米被人們掰下;一顆顆吃飽的,有著大肚子的花生被人們從地下刨了出來;昔日里綠油油的草地也變成一片片黃色的土地了。這是不是秋姑娘來到的景象哪
秋天,是孩子們喜愛的季節。孩子們從薄薄的夏裝換上了各式各樣美麗的線衣,拿著一只只風箏到那寬闊的田野里去放風箏,看著那些美麗的風箏在蔚藍的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飛舞著,孩子們的那顆美麗而又天真的童心也跟著飛了起來,沒有約束,沒有管教沒有繁重的作業,那真是孩子們向往的世界啊
在這金色的秋天里,我想起了一些偉大的詩人贊美秋天的詩句,詩人杜牧筆下的秋天‘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劉禹錫也曾贊美過秋天,他說‘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秋天的確很迷人,要不怎么會有那么多的大詩人贊美秋天哪
春回大地,春風和煦,梅子熟了時,攔黃的大地,淡淡的郊野,正好是人們踏青春游的大好時機。踏春郊游,邁著春天的腳步,感受春的氣息,是美好的享受。而躺在唐詩中徜徉春天,品讀大好春光,更是不亦樂乎。
踏春即古代春天的郊游和散步,對現在久居都市。的人們,是一種對大自然的向往。唐杜南的《長吟》詩:“花飛競渡日,草見踏春心?!贝号R大地,萬象更新,風和日麗,漫步林蔭,使人舒暢心情、振奮精神。孟浩然有詩曰:“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草長鶯飛,春曖花開的季節,踏著春的節拍,處處聞啼鳥花落知多少,讀唐人的詩句,滿目皆綠,和風拂面,踏春賞春,一個個透著綠意的鮮活春天便綻放在眼前。
到大自然中去踏春,呼吸新鮮空氣,聽鳥語聞花香、擁抱翠綠的原野,聆聽潺潺的流水,使人盡情地領略大自然的溫馨。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里說:“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钡楮L歌,稱麗景色,把春色涂抹的美艷動人。踏春的旅程中讀此唐詩,仿佛自己也走在千年前成都郊外目B條通往“黃四娘家”的路上,和詩人一同享受那春光流露出的無窮美感。唐朝詩人賀知章有題為《詠柳》的詩作:“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碧ご嘿p柳,春色從萬條綠絲絳中乍泄而出,那美麗的春色讓人踏歌而行,留連忘返。
攤開唐詩里的春句,古韻的春色幾乎和眼前的一樣,生動著春天的色彩。唐人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春天時節細雨后放晴,陽光沐浴大地,春雨柔潤了綠色的希冀,生命從長久的蟄伏中蘇醒,仿佛空氣中早就有春天的脈動聲音,正是踏春的好時節。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陽光下的春色一切部是嶄新的,仿佛一幅油畫,把纖細無聲的春雨演繹得那樣纏綿富有意境。和著春雨的旋律,在唐詩里悠然心會,讀出了春天的溫暖和燦爛,盛唐春天的花兒也在心中驚艷地開放起來。
唐詩里的春天,把春的季節渲染成了一幅絕美的山水國畫,畫中有詩,詩韻春天。在唐詩中踏春,無限的春光在人間,讓我們在唐的中捕獲春天的氣息,品嘗春天的味道,贊美和歌唱美好的春天吧。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譯文:
蒙蒙細雨灑落在長安的大街上,這輕柔細潤如酥油一般的小雨,悄悄地提醒著人們:春天來了。當你放眼向郊外遠望的時候,到處是一片片新綠,當你興沖沖地趕到近前,想要好好觀賞一番時,那綠色卻反而消失不見了――草兒雖然開始返青了,但畢竟還太小、太嫩呢。這正是一年里春光最好的時節,遠勝過那煙柳滿城的皇都晚春!
解析: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絕句。首句點出初春小雨,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準確地捕捉到了它的特點,詩句清新優美。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第二句緊承首句,寫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景色。以遠看似青,近看卻無,描畫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朧景象??膳c王維的“青靄入看無”“山色有無中”相媲美。三、四兩句對初春景色大加贊美,點出了全詩的主題。寫春景的詩,在唐詩中多取明媚的晚春,這首詩卻取早春詠嘆,認為早春比晚春景色優勝,別出新意。這首小詩,詩人只用簡樸的文字,就常見的“小雨”和“草色”,描繪出了早春的獨特景色??坍嫾毮仯炀鋬灻?,構思新穎,給人一種早春時節濕潤、舒適和清新之美感。
【詩作二】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譯文:
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騷人墨客都悲嘆秋天的寂靜、空曠,我卻說秋天遠遠勝過春天。秋日天高氣爽,晴空萬里,一只仙鶴直沖云霄,也激發我的詩情飛向了萬里晴空。
解析:
這首詩是劉禹錫因王叔文案被貶朗州后所作。
自宋玉于《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然而,劉禹錫的《秋詞》卻一反傳統秋詞的凄涼情調,贊美了秋天開闊明麗的景象,反映出了詩人樂觀的情緒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從自古詩家詞人逢秋而悲落筆,道出了詩人們對于秋天的悲涼心緒,傾訴悲涼寂寞之感。一個“悲”字寫盡歷代詩家詞人逢秋之心境,為下文詩人寫出與眾不同之筆作了鋪墊。
第二句,詩人直率坦言,喻“秋日勝春朝”,一個“春”字富有朝氣,充滿生機與活力,恰與前句的“寂寥”形成鮮明比照,反映出詩人不因秋景之衰而氣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順而自餒,是一種樂觀向上的心態。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為背景,用“一鶴”振翅沖破云霄,翱翔天空來托物言志,借鶴而寫自己離開“樊籠”復返自然,擺脫羈絆的欣喜之情。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云”,這一別致的景觀進行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云漂浮的開闊景象,令人精神爽朗,耳目為之一新。這是一只多么灑脫自在,奮發向上的鶴啊!
尾句,那凌云的鶴,載著詩人的詩情,一同飛上了云霄,展示了詩人“鯤鵬展翅九萬里”的遠大志向。詩人以“鶴”自喻,視“鶴”為不屈的化身,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尋味。一個“排”字,使詩人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活力,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1.知識與技能:有感情地朗誦課文,并背誦;學會抓住春天景物的特點,用準確鮮明生動的語言描繪春天美景;學習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的運用;體會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有感情地誦讀,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畫面美,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法,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觀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流利朗讀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學難點:
揣摩作者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及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方法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導入語
同學們,大自然是美麗的,每個季節都有獨特的魅力,不少的作家都記錄下了他們心中的四季美景。春天是一個美麗的季節,古人對春天吟詠和稱贊的詩句很多,如“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是剪刀”等,你還能說出描寫春天的古詩句嗎?(學生回答)古人對春天的描繪可謂是細致入微、形象生動,那么,我們來欣賞“春天”的幾幅畫。(多媒體展示)在暢游春景之后,我們來欣賞一下著名的文學家朱自清寫的散文《春》。
2.檢查字詞、作者簡介的預習情況
多媒體展示字詞、作者簡介。
二、整體把握文章
1.配樂范讀課文
朗讀時注音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聽讀課文。(讀時展示幾幅春天的圖畫)
問題:
(1)課文圍繞“春”寫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繪春”—“贊春”來寫的,請同學們劃分出來。
(3)文章是從哪些方面來“繪春”,展現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2.師生互動,共同討論以上問題
(1)作者對春天進行了全面、細致的觀察,抓住了春天的特點,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2)課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總寫——盼春。表達出人們對春天的盼望和興奮喜悅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到第七自然段)具體寫——繪春。把景物和感受結合,全面細致地描繪出春景圖。
第三部分:(第八自然段到第十自然段)總寫——頌春。贊美春天,點出了春天的特點:新、美、健。
(3)學生說從哪些方面來“繪春”,展現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三、探究質疑
1.第一部分
作者以怎樣的心情迎接春天的來到?哪個詞明確地告訴我們春天還沒有來到?(“盼望著”;“近”) 為什么這句“盼望著,盼望著”要連用兩個“盼望著”呢?(這樣疊用,更能表達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2.第二部分
春天來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請同學們朗讀 課文。
(1)看到了山、水、太陽。(可以看出這是對春天的——描繪)
(2)從這一段開始,作者已經開始在描繪春天了,既然它已經來到了作者的面前,為什么作者不開始從最細小的一草一木寫起呢?
明確:這一段是對春天的一個整體的描繪。為什么會先有一個整體的印象呢?因為這是一種視覺的規律。
(3)“一切”這個自然段是怎樣描寫春天的?(師生討論交流)
(4)這段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好處?
運用擬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機勃勃。
(5)為什么作者在描繪春草圖中要穿插這些小孩的畫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個共同點?(小,說明他們都處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氣、最活潑的時期,這個時期的生命力最為旺盛。) 在春草圖中,作者將小草的畫面和小孩子的畫面組合在一起,也就是將兩個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組合起來,交相輝映,使得整個春草圖顯示出了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四、總結
全文從盼春到繪春,到頌春,到以追求與春天一樣美好的生活作結尾。構思何等精巧,結構多么嚴謹。從這篇文章還可以看出,作者通過對事物的細致觀察,抓住春的特點,用鮮明、生動、準確的語言來描繪春天的景色,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通篇運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方法,使讀者如觀其景,如聞其聲,真是品嘗不盡,其味無窮。這些寫作上的特點,值得我們好好體會和學習。
五、布置作業
1.積累摘抄優美句子。
新課程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事實上,兒童具有潛在的學習欲望,就在于教師能否去激活。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能夠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始終以一種主動的精神去汲取知識、運用知識。
《游園不值》為宋代詩人葉紹翁所作。詩中描寫詩人春日游園觀花的所見所感,寫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全詩形象鮮明,構思奇特,景中含情又景中寓理,既能引起讀者的許多聯想,又能使其受到哲理的啟示,表現了詩人對春天的贊美之情。以下就古詩《游園不值》的教學課例賞析,談談杭州市拱墅區實驗學校吳麗君老師在教學中采取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吸引學生對古詩入迷的做法。
一、激趣導入
師:春天到了,春姑娘邁著輕輕的腳步走來了,現在正是春暖花開,萬物復蘇的季節。同學們,你們眼中的春天,親身感受到的春天,或者是在書上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樣的?
生:春天來了,小鳥在空中飛舞,小草發芽了,小孩子在樹下玩耍。
師:是呀,可是春天美在哪里呢?
生:小鳥在枝頭在嘰嘰喳喳地歌唱。
生:春天來了,鮮花盛開,綠草如茵。
生:小燕子也從南方飛回來了,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著。
生:柳樹發芽了,露出嫩綠的葉子,看著這碧綠的柳枝,不禁讓人想起賀知章的詩《詠柳》。
師:讓我們一起來背誦一下他的詩,感受一下春天的美。
生齊背: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師:春天是美麗的,是誘人的,令人陶醉。古往今來,有許多文人墨客用詩文來贊美春天。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贊美春天的詩――《游園不值》。
生讀題。
【評析:古詩云:“天然去雕飾,清水出芙蓉?!弊x罷上述教例,給人的感覺真可謂是自然而然,沒有一絲矯揉造作之感。不是嗎?春季談春,見證春天,用古詩來感受春天美好的意境,正適合時宜。老師的語言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熱情,喚起學生求知的欲望,在學生意猶未盡之時,學習一首贊美春天的詩,可謂順理成章,水到渠成,足見教者開場藝術之高、之妙?!?/p>
二、自讀詩文
師:這首詩的作者是葉紹翁。有誰了解他?
生:我知道葉紹翁是南宋時期的詩人,字嗣中,號清逸。
生:我來補充,葉紹翁最擅長七絕,著有《四朝聞見錄》。
師:自由朗讀全詩,能不能做到通順流暢。
生朗讀后指名讀。(誰來讀一讀,我們一起來評一評,他讀得怎么樣?)
第一位讀后,評價:
生:老師,總體上他讀得不錯,但剛才他讀錯了一個字?!办椤弊x第一聲,不讀作第三聲。
第二位讀后,再評:
生:他讀得字音正確,也比較流利。
生:老師,我覺得他們讀得太平淡了。我想把作者的感情給讀出來,行嗎?
師:好呀,讓我們一起來欣賞。
生讀。
師:讀得真好,不僅把字音讀準了,而且抑揚頓挫,很有韻昧。同學們,讓我們來比一比,看誰讀得好?
生比賽:
師:聽你們讀得這么熱烈,老師也想讀一讀。
師讀。
師:老師讀得怎么樣?
生:老師讀得很有感情,情緒飽滿。
師:謝謝夸獎!不過,今天吳老師的聲音有點沙啞,沒有你們的聲音好聽。我相信,你們中一定有比老師讀得還要好的。有信心超過老師嗎?
生挑戰。
評析:好一個自讀詩文!雖是自讀初讀,卻已是聲情并茂,抑揚頓挫,韻味十足,可見教師點撥藝術之高。在這段教學當中,教者沒有充當裁判、教練,而更近似于一位文藝節目的主持人,讓他的學生在盡情展示,自由評點,激情賽讀,“這邊歌來那邊舞”,甚至連老師也不甘示弱――“粉墨登場”一回,最終引起了學生的挑戰。這一片段表面看很熱鬧,熱鬧之余,我們不難看出教者的“匠心獨運”――讓學生充分地朗讀,只有充分地讀,讀出情,讀出味,才會幫助學生去品味、欣賞,從而更深地去感悟古詩。
三、理解詩意
師:同學們讀得真好,比老師要棒多了。通過剛才的朗讀,你從詩文中讀懂了什么?
生:我讀懂了“一枝紅杏出墻來”這句詩。就是說,有一枝紅杏從墻里伸到墻外來了。
師:對,大家一起來看一下課文中的插圖,畫中的杏花開得多艷吶,它已經越過墻頭。
生:我讀懂了“春色滿園關不住”,這句說這滿園子里春色是關也關不住的。
師:對,這句淺顯易懂,表述方式和現在的一樣。
生:我懂了“小扣柴扉久不開”中的“小扣”一詞,它指的是輕輕地敲打柴門。
生:我知道“柴扉”就是指柴門。
生:我懂了“久不開”的意思,是說很久也沒有人來開門。
師:為什么很久沒有來人來開門呢?
生:可能是主人不在家吧。
生:因為他輕輕地敲打柴門,所以主人聽不見呀。
生:也許是因為主人在睡覺,沒有聽見敲門聲。
生:也許是主人在園子里欣賞春色,被園的花草樹木陶醉了,因而沒有聽到敲門聲。
師:你們的想象可真豐富,那么,詩人心中是怎么想的呢?請同學們讀一讀第一句詩。生讀。
生:老師,什么是屐齒?
生:我知道,屐齒是指木頭做的鞋子下面的橫條。
生:我想大概是鞋子底下的紋路吧。(抬起腳,演示給同學看。)
師:對,不過詩人穿得不是我們這樣的鞋子,他穿的是一種木頭鞋。請大家觀察一下插圖。
生:我知道這句是“蒼苔”指的是青苔,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苔蘚??墒俏也恢肋@句中“應憐”是什么意思?
生:我查了資料,我知道這里的“憐”不是指現在的可憐,而應該解釋為“愛惜”。
師:對,你能通過查閱資料來理解,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這里的“憐”是喜愛,舍不得的意思。因為是詩人自己的猜想,所以他用了“應”字,這里解釋為大概、可能。誰能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生:主人舍不得屐齒印在他的青苔上。
生:大概是主人舍不得我的屐齒在他的青苔上留下印跡。
生:他們說得還不完整。應該解釋為:大概是因為主人愛惜自己的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腳印吧。
師:看來同學們都理解了這句詩?,F在你們明白為什么“小扣柴扉久不開”了吧,你們能用“因為……所以……”或者“之所以……是因為……”這樣的句式來回答嗎?
生:大概是因為主人愛惜自己的青苔,怕我的鞋子踩壞吧,所以我輕輕地敲打柴門,很久也沒有人來開。
生:之所以我輕輕地敲打柴門,好久也沒有人來開門,也許是因為主人怕我的木底鞋踩在他的青苔上。
【評析:“詩人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如何讓學生入境呢?《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遍喿x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沒有對話就沒有溝通,沒有溝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學。要讓學生入情入境,就必須讓學生通過對話來感悟、來體驗。上面的教學中,在整體感知古詩后,教者就讓學生與文本、詩人直接進行了對話,理解了古詩的大意,悟出了詩人由掃興到高興的情感遷移,讓學生入情入境,學生儼然已成了詩人,從而真正悟出了古詩的內涵。
四、領悟詩情
師:詩人滿懷喜悅去朋友家觀賞美景,結果卻沒有見到主人。現在你知道《游園不值》的意思了嗎?
生:游園不值就是指想去朋友花園游玩,結果沒有碰到主人,撲了個空。
生:沒有遇到主人,吃了個閉門羹。(學生大笑)
師:對,說得很形象,詩人興致勃勃地來,卻碰了個釘子。你們想,他此時的心情怎樣?
生:他肯定是非常失望。
生:他感到非常掃興。
生:他的心里肯定在埋怨,這個朋友真不講交情,不夠義氣。
生:我覺得他朋友真夠小氣的,美景是讓人欣賞的,何必自己一個人獨占呢?
師:詩人游園卻沒有遇到主人,本來十分掃興,無意間抬起頭,卻發現了“一枝紅杏出墻來”。這枝紅杏帶給了詩人意外的驚喜,不由發出感嘆。
生齊答: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師:讓我們帶著這種感情,一起再讀全詩。
學生朗讀全詩。
【評析:“詩言志”“言為心聲”,作者寫詩肯定是有其目的的,一定是要抒發其某種情懷的。在古詩《游園不值》中,詩人流露出了其前后兩種不同的感情,但這樣的感情變化教者并沒有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而是通過學生的讀和悟去體會的,難怪學生一個個形象地揣摩出了詩人內心的情感,因為此刻他們已完全置身于詩中,完全領悟了古詩所蘊涵的感情,完全成為了詩人自己?!?/p>
五、品評詩文
師:詩人葉紹翁很巧妙地把自己一次游春的經歷用凝煉的詩句描繪出來,表達了他對春天美景的喜歡之情。讀了這首詩,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一句?說說原因。
生:我喜歡“一枝紅杏出墻來”一句,這句話告訴我們春天已經到來了,紅杏已經綻放出美麗的花朵,向人們報告喜訊呢。
生:我喜歡“春色滿園關不住”一句,這句告訴我們,春天的到來不會因為你的吝嗇小氣而推遲到來的腳步。
生:我也喜歡這句,春天的美景是關不住的,季節的輪換也是誰也擋不住的。
【評析:《語文新課程》指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盡管學生已經領悟了詩情,但“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古詩句中還是有他的“最愛”,學生的“最愛”也正是其感受最深的地方,這一環節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深化對古詩的理解和感悟。】
六、拓展學習
師:剛才,我們一邊學習讀書,一邊揣摩;一邊讀書,一邊體會,不僅學懂了古詩,而且還把古詩讀得有滋有昧。大家愿意試著用這種方法再學習一首描寫明媚春光的古詩嗎?
生齊:愿意。
師出示朱熹的《春日》。
生齊讀: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師:同學們可以通過多讀、多揣摩的方法,反復練習讀古詩,看誰能用最短的時間學會它。
生讀詩,小組討論交流。
師:在詩歌的百花園中,描寫春光的詩歌還有許多許多。下面就請大家邊聽音樂,邊欣賞著美麗的春光,想想:你還能回憶起哪些描寫春天的古詩?或者是想說哪些贊美春天的話?
生回答:杜甫的《絕句》,白居易的《憶江南》,杜牧的《江南春》,賀知章的《詠柳》。
師:現在,你最想朗誦的是哪一首古詩?就請你站起來背誦。
生背誦。
【評析:《新課標》指出:“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蔽覀兊恼Z文不要局限于課堂40分鐘的文本資源,要善于開發、引導學生去拓展學習的空間,讓學生走進更廣闊的學習時空。所以,在學完古詩后,教者將學生帶進了古詩的王國,讓他們盡情地去回味,乃至著迷,達到了語文課堂所追求的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的境界?!?/p>
七、語文實踐
師:今天我們賞析了古代詩人筆下描寫春光的佳句,使得我們大家頓時覺得我們的生活中春意盎然!課下請大家繼續收集有關古詩或者創作贊美春天的詩歌,下次我們的語文實踐活動課的內容就是召開《春之歌――詩歌朗誦會》。
【評析:課將停,意猶存。學生還沉醉在古詩的美好意境之中,此時此刻的他們已完全陶醉了,他們不希望課堂的結束,希望仍然停留在這一美好的時刻,讓他們盡情地欣賞品味。教者以此為契機,給學生一個再次欣賞的機會――詩歌朗誦會,又一次給學生增加了語文實踐活動的機會。正如《語文課程標準》中所言:“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總體賞析】
一直以來,我們教學古詩的步驟大致為:說詩題、解詩意、設詩境、悟詩情的四段式。今天教者獨辟蹊徑,以對話貫穿教學的始終,通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吸引學生對古詩入迷的做法,上出了一堂令人拍案叫絕的好課。